本文目录一览:
- 1、中秋节的古诗词三年级
- 2、中秋节的诗句古诗大全三年级
- 3、有关中秋节的古诗三年级
- 4、中秋节有什么诗句三年级
- 5、关于中秋节的古诗10首
- 6、三年级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 7、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10首
- 8、中秋节有哪些古诗 小学三年级
- 9、小学生中秋节的古诗10首
中秋节的古诗词三年级
中秋节的古诗词三年级如下:
1、《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翻译: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间的七宝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让那我们向着的圆圆的月破损。
赏析: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2、《中秋月二首·其二》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翻译: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3、《中秋》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翻译:闲时吟诗无边无际的秋景之外,万事到头来都觉得悠悠一梦。值此佳节之夜倘若没有一轮明月,这一年就算是虚度了一个秋天。
赏析:这首诗最大的绝妙之处,在于“无月”二字。王建著名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其“月明”,而生“秋思”。倘若“无月”,则无“秋思”,则少却诸多秋思佳作。
倘若无月,就不会引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之思,不会引出杜甫在长安狱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儿女之思,不会引出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兄弟之思,也不会引出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爱情之思。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大全三年级
三年级中秋节的诗句如下: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意思是海上升起了明月,天涯各地的人们都能共同观赏它。有情人怨恨漫长的夜晚,整个晚上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2、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出自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意思是桂花从月宫中纷纷洒落下来,在寺庙前的台阶上拾到了新鲜的带着露水的桂花。到现在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桂花应该是嫦娥撒下来的吧。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出自宋代晏殊的《中秋月》。意思是月光下梧桐树的影子随着月轮的转动而移动,这个晚上我一个人孤独地待在角落里。也许嫦娥也会感到惆怅和遗憾吧,因为月亮上的玉兔和桂树都是那么孤独和清冷。
描写中秋节古诗的理解方法:
1、字面意思入手:古诗词常常运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具有韵味和内涵。在阅读古诗词时,首先要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和形象。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字面意思是询问明月何时出现,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2、挖掘隐喻和比喻:古诗词中的隐喻和比喻常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在阅读时,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隐喻和比喻,理解诗人的感悟和思考。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3、关注意象:意象是诗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手法。在阅读古诗词时,要注意抓住其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例如,在中秋节古诗词中,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三年级
三年级的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有:《静夜思》、《望月怀远》、《十五夜望月》、《月下独酌》、《阳关曲·中秋月》。
1、静夜思 作者:李白 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起了霜,我抬头看,看那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远方的家乡。
主题思想: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主题思想: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看到月亮想到自己思念的人,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3、十五夜望月 作者: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夜晚庭院中好像铺了一层霜,树上栖息着几只鸦雀,夜深了,露水打湿了桂花,月光照下来,突然感怀,这秋思应该寄托在哪里。
主题思想: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4、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却没有人一起喝,只能举杯和明月一起喝了,低头看到影子,共饮的已有三人了,月亮啊,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呀,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主题思想: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5、阳关曲·中秋月 作者:苏轼 宋代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主题思想: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中秋节有什么诗句三年级
三年级中秋节的诗有《望月怀远》、《十五夜望月》、《子夜吴歌秋歌》等。
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3、《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10首
【 #诗词鉴赏# 导语】中秋节的古诗词,对月怀远,借景抒情,感慨时势等,无不表现了作者此时的惆怅和美景下的无奈,以下是 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篇一】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篇二】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篇三】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篇四】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篇五】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篇六】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篇七】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篇八】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篇九】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篇十】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篇十一】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篇十二】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年级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1、《十五夜望月》唐代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节的夜晚,万籁俱寂,圆圆的月亮显得格外的皎洁。银白色的月 光泻落在庭院中,仿佛在地面上铺了一层雪白的霜雪。浓密的树荫中, 栖息着的乌鸦已静静地进入了梦乡。
清冷的露珠,默默地湿润着庭院中 散发清香的桂花树。今夜,无数的人都在仰望着团团明月,神驰广寒宫。 宫中的嫦娥面对这凄清的夜晚,不由得引发了感秋怀人的愁思,可是,不 知道这茫茫的思绪,会飞落在人间的哪一方呢?
2、《南斋玩月》唐代 作者: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3、《中秋月》唐代 作者: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1、中秋
唐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白话释义: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
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话释义: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白话释义: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4、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白话释义:
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
5、中秋对月
唐 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白话释义: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
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1、中秋
唐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白话释义: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话释义: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白话释义: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4、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白话释义:
用眼看尽淮海,漫漫海上像银子一样白,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
5、中秋对月
唐 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白话释义: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元月宋案。案名孤只白鹤洞,青天妖龙地址爱香胡胡指难言少字语语不清,人人自还。
一、《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
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二、《倪庄中秋》
元—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译文: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秋天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三、《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四、《明月何皎皎》
汉—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译文:明月为何这般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五、《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10首
【 #诗词鉴赏# 导语】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10首,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篇二: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篇三: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篇四: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篇五: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篇六: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篇七: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篇八: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篇九: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篇十: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节有哪些古诗 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中秋节的古诗如下: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赏析: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赏析:“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赏析: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小学生中秋节的古诗10首
中秋节古诗10首如下:
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月夜思乡》唐:杜甫。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3、《中秋对月》唐: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4、《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5、《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7、《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中秋》唐:司空图。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9、《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0、《中秋玩月》明:佚名。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拓展知识:
中秋习俗:祭月习俗应该是中秋节众多习俗之中历史渊源最为深远的。上古先民对于未知总是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于星空、对于星空中的月亮和太阳,对于天象的崇拜,于是乎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其中秋夕祭月就是由天象崇拜演变而来,其目的在于祈求月神庇佑,完成自己的心愿,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赏月、玩月的活动。随着中秋节的最终形成,经过宋朝的兴盛,明清的进一步发展,月圆逐渐演变成了人团圆的含义。
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而祭月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中年长的女性长辈担任主祭,男性则担任赞礼,或是从旁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