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
-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四句
-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文是什么?
-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呢?
- 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啊?
- 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文
-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麽?
-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 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和原文。
-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指一个人能完善自己,就能经营好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也能经营的不错的人,也能把国家治理好。连国家都能治理好,那么他也一定能帮助统治者平定天下。
一、释义:
1、修身: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2、齐家:就是管理好卿、大夫的采邑。
3、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4、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二、出处
选自南宋的曾参《礼记·大学》。
三、分类
儒家经典。
四、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赏析: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
儒家"平天下"的意思是指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更多的是指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四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句子,原句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
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大学》原文部分摘抄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文是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句出自《礼记·大学》的名言,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意思是: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佑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
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赏析:
《大学》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朱熹所称的大学“八条目”)。
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修身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
《大学》对八条目排列了次序,这主要不是规定实行中的时间先后的次序,而是确定八条目之间的关系。
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才能获得经验,有资格进而治理国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自我修养;要作自我修养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为准则。
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诚,心灵纯洁,排除种种私心杂念;而要意念诚实就要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不至于陷入愚昧、偏执,从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说误导。
说明《大学》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国平天下相关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儒家学说成了一个条理分明的思想体系。
并且,《大学》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为儒家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基本范畴,从而赋予认知活动对于修身养性的精神、心理过程和治理社会与国家的实践活动的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儒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作者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我国古代的《礼记·大学》。
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原文节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礼记·大学》介绍:
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礼记·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文
应为:修身养性净口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封建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认字,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那时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古语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那时候的社会不要说和今日社会,就是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二千多年的社会,都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周朝封诸侯八百,每一个诸侯都是一个国;每个国都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权,但是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诸侯国又分封为若干个贵族家族,每一个贵族家族就是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庄园;这样的家和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家是天壤之别的概念,今日社会之家庭那时候只能够称为户,今日社会之普通公民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够称为奴隶或者隶农。
二、商业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之所以重新去评说这句古语,是因为今日之商业社会和夕日之封建社会有很大的相似。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小政府、大社会,这与周朝时的情形一样;当时的周天子仅直辖今日之渭河平原,更广大的国土被众多的诸侯国所管辖。商业社会的大型企业,具有不受政府直接控制的行政和财政权力,它们构成了商业社会的支柱,这和夕日的诸侯国难道不是有很大的相似吗?至于众多的贵族家族,就相当于数量更多的中小企业,这和夕日的贵族庄园难道不是也有很大相似吗?至于在商业社会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来说,不就是夕日的市民、自由农和隶农吗?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却有惊人的相似。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对于处于商业社会的我们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是商业社会,企业就是社会的基础,那些主导行业发展的巨型企业就是诸侯国,那些具备了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的规模企业就是贵族庄园,而更多的小企业只能够说是作坊和自耕农。一个巨型企业往往具备了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世界上每年有一百亿美元销售额的企业连世界500强都进不去,而GPD有一百亿美元的国家不过只有五十个。2004年《财富》全球最大十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合计达到了一万八千多亿美元,远远超过拥有十三亿人口和一万三千多亿美元GDP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把沃尔玛当作一个国家,那么2003年它的2630亿美元的销售额可以在全球各国GDP排行名列第21位。这些巨型企业在经济概念上和封建社会的诸侯国有什么区别呢?它们难道不是在经营天下吗?至于拥有着几百名、几千名员工,上千万、上亿元资产的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它们难道不就是封建社会的那些贵族庄园吗?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打造当代商业社会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新概念,并且以此来激励和引导众多的优秀商业精英去成就未来中国社会的新商业成就。
如何使这些诸侯国(巨型企业)称霸天下(全球),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平天下"吗?如何去创建、去经营管理这些诸侯国(巨型企业),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治国"吗?如何去创建、去经营管理这些贵族庄园(规模企业),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齐家"吗?如何逐步培养自己未来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华和品质,难道不就是商业社会时代的"修身"吗?探索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就的道路并没有铺着鲜花的地毯,更多的还是艰辛和坎坷,要想使自己具备优秀的才华和品质就必须要树立远大和理想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这难道不就是"心正"吗?"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谋求商业成就的五个发展阶段,只有一步一步的走完每一个阶段,才能够成为未来称霸天下的商业英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麽?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此句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敏返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耐猛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桥亩饥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和原文。
出处:《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礼记·大学》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君子有_矩之道。
2、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3、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
4、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5、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_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_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
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
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_矩之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
1、意思简单的说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2、出处:唐代韩愈在他的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大学》中的名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改写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3、《大学》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3)《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