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莫扎特的简介
- 2、莫扎特简介
- 3、莫扎特简介
- 4、莫扎特简介
- 5、莫扎特生平简介
- 6、莫扎特的详细资料
- 7、莫扎特个人简介(50字左右)
- 8、莫扎特的一生
- 9、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简介
莫扎特的简介
莫扎特是 历史 上最伟大的 钢琴 家,作曲家,被称为欧洲歌剧史上的巨匠。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莫扎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莫扎特的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一位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1791年,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公演。2016年,英国最具权威的电台Classic fm评选出历史上伟大的25个钢琴家,莫扎特入选。1791年,莫扎特病逝,享年36岁。代表作品有《安魂曲》和《牧人王》等。
莫扎特的性格怎样
莫扎特性格里面其实有着大多数音乐家或者艺术家的共同之处,比如对自己的作品很严苛,对生活又有点漫不经心。但是莫扎特之所以为成为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跟他独特的性格魅力是分不开的。莫扎特一直在世人眼中的音乐天才,之所以会成为天才这跟他快速的创作速度和令人惊讶的创作才华是分不开的。
莫扎特性格很大部分是踏实型性格,纵观莫扎特的人生,除了在年幼的时候接受过他父亲的教诲,他在其他任何时候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他之所以成为天才,一方面是他确实天赋禀异,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因为他足够勤奋,足够努力。在莫扎特的传记里面。曾经表达过他自己对音乐对艺术的执着。就是因为这份执着,莫扎特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很艺术家。
除了勤奋之外,莫扎特还表现出了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莫扎特的性格热情,富有活力,充满着奇思妙想,充满着诗情画意。很多时候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肯定是跟他的性格分不开的,莫扎特身上所表现得就是艺术家或者说是作曲家的典型性格,他热情开朗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富有同情心。这种性格对于莫扎特的创作还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艺术源于生活,但是也愿于创造,而 想象力 给艺术一种特别神奇的魔力。
莫扎特的一生是怎样的
莫扎特的一生,可以说成绩斐然,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争 相学 习和模仿的对象。可是,他的一生除了这些辉煌之外,其实也是比较悲壮的,年仅35岁就早早去世的音乐神童,分外可惜,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以自己的才智和聪颖为后来留下了许多回忆,这样的一生,对于他本人来说,恐怕也是无憾了。
莫扎特这位维也纳著名的作曲家,出生在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的家里,生下来后,他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从少年时代起,莫扎特就已经可以开始弹奏钢琴了,同时,他也早早开始了歌剧的创作,可以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他是绝对不负他的音乐神童的称呼的。
纵观莫扎特的一生,其中最突出的艺术领域是歌剧,他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当然,不能忽视的还有交响乐,这个产量更大,一共是45部。可以说,他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同时也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位伟大的天才的一生,或许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他仿佛自出生起就已经与音乐分不开了,不管是他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才能,还是他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作品,可以说都在大家心里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印象,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那也算是没有白活一遭了,莫扎特也是如此罢。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 ---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333(现在的奥地利的萨尔兹堡 Salzburg.),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后宫诱逃》 、《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扩展资料
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是音乐界的旷世奇才。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莫扎特的生命仅延续了35个春秋,但因为他的作品的普世价值、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所以传奏至今。莫扎特用心灵、生命谱写出的不朽乐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时光易逝,迄今与莫扎特的年代已有多年,但他留给世界的美妙音乐任然魅力无穷,滋润着世人的生活,扣动、慰藉着世人的心灵,带给世人难以言传的欢乐和美的感受。
人物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身世背景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4ca3JEOfASq-L7MYiYnofT8WsWJuRwED3HCiL3cH-Z6Zq3r1hWiJ5H2OrkX2Tb8rFyr9ManRhJmKr7F-ppENK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35岁。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莫扎特生平(10张)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费加罗的婚礼》 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 --- 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现在的奥地利的萨尔兹堡 Salzburg. ),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 、 《唐璜》 、《后宫诱逃》 、《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扩展资料
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是音乐界的旷世奇才。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莫扎特的生命仅延续了35个春秋,但因为他的作品的普世价值、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所以传奏至今。莫扎特用心灵、生命谱写出的不朽乐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时光易逝,迄今与莫扎特的年代已有多年,但他留给世界的美妙音乐任然魅力无穷,滋润着世人的生活,扣动、慰藉着世人的心灵,带给世人难以言传的欢乐和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莫扎特从小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他不仅在键盘乐器上表现出色,还在作曲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才华。他的音乐作品广泛涵盖各种类型,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剧等。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他的音乐风格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被广泛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巅峰之作。他的作品如《魔笛》、《唐璜》等歌剧,以及大量的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推崇。
尽管莫扎特在他短暂的35年生涯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但他的生涯却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他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甚至常常陷入贫困和困境。然而,他的音乐作品却在他去世后逐渐得到世人的重视和赞赏,成为古典音乐的重要遗产之一。
总的来说,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莫扎特简介
全名: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职业:古典音乐家和作曲家
国籍:奥地利 为什么出名:18世纪奥地利的神童和大约50部交响曲的作曲家。
出生日期:1756年1月27日出生地:萨尔茨堡,奥地利星号:水瓶座
去世:1791年12月5日(35岁)
文章和照片莫扎特,无与伦比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在这一天神秘去世,被不客气地埋葬了。12月5日,1791年婚姻生活1782-08-04年奥地利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音乐家莫扎特(26岁)和康斯坦兹·韦伯(26岁)的婚姻生活1767-05-13年,莫扎特11岁时创作的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风信子》中的事件,1781-01-29莫扎特歌剧《伊多梅内奥》在萨尔茨堡首演1781-04-08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K379 1782-07-16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歌剧《死亡之门》在维也纳首演1783-11-04莫扎特歌剧《第36交响曲》在林茨首演,奥地利1784-04-29莫扎特奏鸣曲在B楼首演,K454(维也纳)1785-01-14莫扎特完成他的“不协和四重奏/不协和四重奏”(作品10)1785-01-15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10首演1785-09-01莫扎特出版第六弦乐四重奏作品10在维也纳1786-05-01沃尔夫冈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在维也纳首演,莫扎特亲自指挥1787-08-10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完成了他的室内作品《艾因·克莱恩·纳奇穆西克》(一首小夜曲)1787-08-24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完成了他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歌剧《唐·乔瓦尼》,由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创作,洛伦佐·达庞特的剧本于1790-01-26年在布拉格波希米亚国家剧院首演沃尔夫冈·阿马迪斯·莫扎特的歌剧《科西·范·图特》于1791-09-06年在维也纳首演莫扎特的歌剧《拉克莱门扎·迪蒂托》于1791-09-30年在布拉格首演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于维也纳首演在Facebook上分享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迪克劳德·德彪西乔治·弗里德里克·汉德尔著名音乐家戴夫·马修斯琳达·麦卡特尼雷·查尔斯
莫扎特生平简介
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35岁。2、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莫扎特生平(10张)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3、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4、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和《魔笛》。5、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6、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7、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8、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的详细资料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及钢琴家。
莫扎特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所有形式体裁,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将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臻于成熟并发扬光大,其作品也被广泛视为古典音乐的典型,对后世有极大影响。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尔茨堡,自小即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在多年的游历及巡演中不断成长,17岁时便已作为萨尔茨堡的宫廷音乐家,但他仍继续寻觅更好的职务。
1781年,莫扎特决定摆脱父亲和大主教的掌控,他辞职并前往维也纳深造,得到了名声与财富,但因理财不善而导致晚年拮据。在维也纳的十年里,莫扎特创作了许多他最为知名的交响曲、协奏曲、歌剧和声乐作品。
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萨尔茨堡粮食胡同9号,在当时这是萨尔茨堡总教区的首府,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父亲是作曲家李奥波德·莫扎特(1719年—1787年),母亲为安娜·玛丽亚·波特尔(AnnaMariaPertl)(1720年—1778年)。
身为家中第七个小孩,在他姐姐玛利亚·安娜(MariaAnna,昵称南妮儿(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后至他出生之间的这段时间,分别有3位及2位不幸夭于年幼。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JoannesChrysostomusWolfgangusTheophilusMozart”。
“Theophilus”来自希腊文,意为“天主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语的“Gottlieb”、意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扎特的名字“WolfgangAmadeusMozart”为莫扎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李奥波德原籍奥格斯堡(位于今德国),是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1743年,他被时任萨尔茨堡亲王大主教的李奥波德·安东·冯·菲尔米安任命为其乐队的小提琴手;四年后,他与安娜·玛丽亚结婚。在莫扎特出生的当年,李奥波德出版了《论小提琴演奏准则》并受到欢迎。1763年,他成为该乐队的副乐长。
在莫扎特7岁的姐姐南妮儿开始向父亲学习键盘演奏时,3岁的莫扎特便已展现出他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仅具备绝对音准更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5岁时更请求父亲教大键琴给他学,随后亦猎及小提琴、管风琴和乐曲创作,至此他的能力一飞冲天,在学会阅读、书写或计算甚至能懂得乐谱视读、巧弄拍律后,时值1762年,6岁的莫扎特已谱出四首小步舞曲(KV.1、2、4、5)和一曲快板(KV.3)。
在莫扎特幼年,他的父亲是他唯一的教师,除了音乐还教导他其他语言及学科。李奥波德对孩子的教育相当投入,而莫扎特的进步每每超越其父亲所授。莫扎特年幼的最初作品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展现了他自己的早熟与独创精神,这不但震惊李奥波德,也使得他逐渐放弃作曲,转而积极栽培莫扎特。
扩展资料:
一、不同阶段
1、早期
在莫扎特的早期创作时期,其作品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影响较为深刻,尤其在建筑、文学、历史背景上都有不同方面的影射。
2、中期
在莫扎特的创作中期,他的作品更显出一种轻松、愉快和简单高贵的特点。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自由”、“向往”和“憧憬”的情感。在维也纳的旅行演出中,莫扎特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艺术熏陶,同时也学到了更为先进的歌剧、歌曲的写作手法及和声对位。这为他日后的歌剧领域中的地位和艺术歌曲伴奏中形成的独特的和声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后期
莫扎特创作最后十年——维也纳时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个时期中影响莫扎特的最重要的人是海顿。期间,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更为复杂,情节更加生动,音乐和舞台的结合更为一致;在艺术歌曲作品中,钢琴伴奏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参与歌曲中艺术形象的“刻画”。
二、个人作品
莫扎特留给世人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是63首交响曲,16首嬉游曲,13首小夜曲,15首进行曲,105首小步舞曲,172首舞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23首弦乐四重奏,4首管乐弦乐重奏曲,
9首钢琴重奏曲,43首小提琴奏鸣曲,23首钢琴奏鸣曲,15部歌剧,4部清唱剧,4首康塔塔,50首宗教合唱曲,18首重唱歌曲,55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32首歌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扎特
莫扎特个人简介(50字左右)
Mozart, Wolfgang Amadeus
莫扎特,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他是旷世的音乐天才;在短短的的一生中,他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20来部歌剧,至少有12部是传世之作。
1768年, 12岁的莫扎特已经创作了最早的两部歌剧《装疯卖傻》和《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前者是奉约瑟夫二世之命而作,后者供梅斯梅尔医生的私人剧院的演出之用。两年之后,他的正歌剧《米特里达特》在米兰演出,一鸣惊人,荣获教皇的嘉奖。青年时期的莫扎特虽有神童之名蜚声国内外,他仍然需要低声下气地留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府去挣得一份宫廷乐师的薪水。当时的大主教科洛莱多伯爵有开明之美誉,实则十分守旧,他绝不容忍他手下的人跟他讲什么条件,任凭你再有天赋和才华,也得守着他的规矩。因此,莫扎特和科洛莱多伯爵之间的决裂是不可避免的。终于在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正歌剧《伊多梅纽斯》在慕尼黑成功首演之后三个月以后,伯爵有意要羞辱那个“不听话的”莫扎特,他像命令奴仆那样命令莫扎特给自己提一件“行李”回萨尔茨堡。这是一件小事,但事情已经逼到这个份上,莫扎特不得不同伯爵展开一场伤透感情的争吵,于是莫扎特被突然被解雇了。他是第一位摆脱宫廷职位的庇护而寻求独立生活的作曲家,然而他为这种超越时代的做法付出了高昂而沉重的代价。在他短暂的生命结束以前,他一直住在维也纳。不过1781年5月9日(即同科洛莱多决裂的那一天)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音乐家才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出现的。莫扎特在维也纳跨出的头一步却出人意料地好。1782年7月(莫扎特结婚前一个月),《后宫诱逃》的演出成功把他推到维也纳生活的最前方,他的确赚了比在萨尔茨堡多得多的钱。据说莫扎特当年工作十分勤奋,只是他的收入远远比不上他的声望。假如莫扎特活在今天,单靠《后宫诱逃》就可以过上体面的日子,而《费加罗的婚礼》足以使他终身成为富翁。可是对作曲家著作权的保护在欧洲一直到19世纪才得以实现。否则莫扎特何至于在贫困潦倒中去世,最后甚至无人送葬,莫扎特的遗体被留在贫民公墓,连墓碑都没有。不过,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日子可谓他的音乐和歌剧创作的辉煌岁月。
莫扎特写音乐习惯于先在心中构思一个完整的乐章,然后记写下来。例如《唐璜》的序曲是在公演前两个晚上写成;他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创作只用了两个星期,仿佛音乐是从他的笔下涌流而出。他既有生动的想象力,又有博采众长的能力。那些至今尚脍炙人口的歌剧,如《后宫诱逃》(K384,1782),《费加罗的婚礼》(K492 ,1786),《唐璜》(K527,1787),《女人心》(K588,1790)等风格迥异、又各具特色的歌剧都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在逝世前的三个月内,莫扎特还写了《魔笛》(K620,1791)和他的最后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K621,1791)。前者集寓言、幻想与哑剧于一体,亦庄亦谐;后者可能不如《伊多梅纽斯》那样丰富多彩,但其中的许多段落具有莫扎特最成熟、最富于表现力的气质以及迈向新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的“前卫”色彩。
莫扎特的一生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莫扎特在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1762年的寒冬,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
1780年,莫扎特完成歌剧《伊多梅纽》。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到维也纳谋生。他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却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扩展资料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扎特
莫扎特的生平如下:
1、身世背景: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2、初露锋芒: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
3、渐渐成熟: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
4、维也纳时期: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1786年,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
扩展资料: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参考资料:莫扎特-百度百科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父亲利奥波德(Leopold Mozart)来自德国的奥格斯堡,先是在萨尔茨堡大主教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后逐渐升为宫廷作曲家和教堂副乐长。他一共有七个孩子,但其中五个都夭折了,只剩下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娜内尔(Nannerl)。
莫扎特在学会走路的时候,便时常爬到钢琴凳上,好奇的弹三度音程,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声音。不久之后,他无师自通地会拉小提琴了,时常跟家人一起合奏。六岁时写了一首悦耳的钢琴小步舞曲与小提琴奏鸣曲,展现了他对旋律的爱好。虽然音符简单,但是细听之下却能发现幼稚的精致韵味。八岁时甚至写出了第一首交响曲。他的父亲发觉他不仅有音乐才华,甚至是世上罕有的天才,于是放弃了为自己谋前途的计划,倾全力让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乐教育,打算将他带至各地旅行。他带了娜内尔和六岁的莫扎特开始巡回演出,举行钢琴独奏会。首先到了慕尼黑,在公爵御前献奏。到维也纳时,立刻被召往香布伦宫(Schonbrunn)女皇御前演奏。当时甚至要求莫扎特在绒布盖着的琴键上弹奏,备受喝采。
由于维也纳的成功,他父亲乃计划带莫扎特前往巴黎。当时巴黎是欧洲的文化中心,任何人欲博得名声,就非往巴黎不可。1763年夏天,他们又开始启程,经过奥格斯堡、曼海姆、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到达巴黎。在法兰克福,伟大的德国先哲歌德也曾聆听他们的演奏会,他在日后的回忆录中对莫扎特的琴艺大加赞扬。
莫扎特在这个时期接触到了各地不同风格、不同型式的音乐,这些经验对他日后的创作都留下了烙印,作品中融合了世界各地的特性。巴黎之后又到了伦敦,在那里结识了J.S.巴赫的小儿子克利斯蒂安·巴赫,莫扎特从他那儿获益良多。之后再至荷兰,结果得了天花,差点夺取他的视力及听力,还好在半个月后痊愈。这种旅行虽然使莫扎特闻名遐迩,同时也学到了各地的音乐,可是对他的健康却有害无益。莫扎特之所以英年早逝,工作过度与长途奔波也有必然的影响。
1766年11月莫扎特回到了家乡萨尔茨堡后,只住了十个月又往维也纳去了。到了维也纳,他开始日夜不停的作曲以应付他人,写了两首歌剧,为孤儿写了弥撒曲以及六首交响曲。他后来应聘为萨尔茨堡宫廷乐长,但没有薪水。不久他又与父亲前往意大利,在罗马的西斯汀教堂,他听到一首格雷戈里奥·阿莱格里(Gregogio Allegri)的九声部《慈悲经》(Kyrie)后,就将音乐默背记忆,回到旅馆时将乐谱全部抄录下来。到了第二个礼拜,莫扎特将这些谱夹带在帽子里,再到教堂去聆听此曲,结果只发现了少部份的错误。因为当时教会是严禁抄写乐谱的,这件事传开之后,罗马人便要求他公开在一个音乐会场合中试唱,结果莫扎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确地唱出,使听众都大为惊奇,一时轰动了罗马,因此还荣获教皇授予的「金马刺骑士」称号。
14岁时,他的歌剧《米特里达特》(Mitridate)在米兰上演,大获成功。之后,他又写了一部庆典歌剧,在米兰演出获得成功。莫扎特的一生有数次意大利之行,最后一次是在他十六岁时。在意大利这样的声乐发祥地,莫扎特自然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虽然此后他再也没有踏上意大利的土地,但是他有惊人的记忆力,早在十四岁那年默出西斯汀教堂九声部合唱曲时就得到了证明。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融有意大利的歌唱风格。
当莫扎特游遍了欧洲所有的大城市之后,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的职业。但他去维也纳与慕尼黑都是败兴而归,只好在萨尔茨堡待了两年半之久。在这期间他一共完成了约80首作品,其中包括为萨尔茨堡市长哈夫纳的音乐晚会而作的《哈夫纳小夜曲》。在萨尔茨堡,他的情况愈来愈糟,与大主教关系愈来愈坏,终于在一次口角后他辞去了工作,由母亲陪他同去维也纳。到了巴黎后母亲瘁然去世,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在那儿写了几首曲子,也相当成功,但曲中强烈流露出他对母亲的怀念与痛苦,如《a小调钢琴奏鸣曲》便是一例。
在失去亲情的痛苦打击与对工作始终无着落的情况下,莫扎特深刻地体验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因此他的作品也益加臻于成熟。他开始写作德语歌剧,因为那时是意大利语歌剧的天下,许多德奥人都希望能有自己语言的作品,但因无专才写作,始终不成气候,莫扎特因此开始大显身手。他写了《后宫诱逃》,音乐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如春风般的活力,这可说是完全表现了莫扎特特色的第一部歌剧。
莫扎特有过很多恋人,只是都不长久。真正令他燃起爱火的是阿罗茜亚·韦柏。在多重波折及莫扎特举棋不定下,阿罗茜亚最后与一名演员结婚。而与莫扎特共结连理的是她的妹妹康丝坦茨。康丝坦茨是一个庸俗的妇女,没有敏锐的感觉,没有崇高的道德感,也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于莫扎特宏大的志愿和音乐世界她一点也无法理解。对她而言莫扎特只是个爱自己和会赚钱的男人而已。康丝坦茨显然不是一位好妻子,持家不严,挥霍无度。尽管莫扎特很努力地工作,一家仍是处于穷贫之中。莫扎特去世后,康丝坦茨便改嫁顾问官尼森。
莫扎特在维也纳成功后又开始忙起来了,有时教音乐,有时拜访名士,开音乐会,参加集会。但他的生活并不安定,还是没有人固定雇用他,加上他不会理财,而妻子康丝坦茨没事就买新衣或外出赴宴。莫扎特必须日夜作曲来填补她的消费,这种情形一直到他死都不曾改变。
在生活的压力下,莫扎特始终保持着开朗的态度,许多奏鸣曲、室内乐、钢琴协奏曲、交响曲及歌剧等作品都陆续不断推出。继《后宫诱逃》后他又完成了《费加罗的婚礼》,凭着他那美妙的音乐,充份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费加罗的婚礼》首演当晚极为轰动,几乎每首咏叹调都应观众要求当场再唱一次,结果整出歌剧一直到半夜才演完。虽然在维也纳颇受人敬仰,但这个都市并非真正了解莫扎特的音乐,他也很感失望。之后他接受了波西米亚首都布拉格邀请动身前往,在那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莫扎特十分喜悦于这样的气氛,因此他又作了一出歌剧《唐璜》,这部歌剧成为整个欧洲音乐史上的杰作之一。
莫扎特的作曲方式很难为一般人所想象,因为他天生是一位音乐天才。例如《唐璜》的序曲就是首演的前晚在听着阿拉伯神灯故事而触发灵感写出来的。还有一次,他答应了别人写一首三重奏曲,但又想去玩滚球,因此他决定一起完成,一面玩球,一面谱三重奏曲。轮到他时就去玩滚球,下场之后就埋头作曲,竟然也完成了一首优美的曲子。莫扎特随时随地可以作曲,不论走路或与别人谈话,他的脑子总是在不停地作曲,不停地幻想,特别是坐在马车上的时侯。莫扎特的童年有很多时间都在马车上度过,因此马车奔驰的辘辘声特别容易在他脑中化成美妙的节奏与旋律。
从布拉格回到维也纳后,宫廷作曲家格鲁克(C.W.Gluck)去世,皇帝任命莫扎特为作曲家,取代格鲁克的职位。莫扎特当然高兴不巳,可是这份近乎名誉的职位并无固定收入,他总是这样背运。由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对音乐家还不尊重,以致才华洋溢的莫扎特只能在皇室贵族间卑微地生存,同时他的作品却日益成熟,更加完美。
虽然莫扎特向来象顽童一样天真活泼,爱开玩笑,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实际上却隐藏着一片阴影,在写信给他父亲时常常提到了有关死的问题。也许就在此透露了他心中真正的阴影,或是对他英年早逝巳有了预感。
莫扎特会有当时的成就,几乎全是他的父亲一手栽培出来的。所以莫扎特一生之中都以他的父亲为中心,有任何问题立即向他倾诉。他父亲去世时,正是莫扎特在谱写《唐璜》的时候。莫扎特在他父亲活着时候处处违背他的心意,如与萨尔茨堡大主教交恶之事,让他父亲的处境十分为难。他的父亲属于旧派作曲家,也不赞成莫扎特过于超前时代的作曲方式。对莫扎特的结婚他父亲也不同意,在到了维也纳看见了康丝坦茨的作为后,更是对莫扎特的婚姻十分不谅解。因此父子间的想法与作法背道而驰,他父亲也在这样完全失望而无慰藉的情况下去世了。莫扎特为此内疚与痛苦,始终不能解脱。也因这样的痛苦,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有所表露。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经济情况日渐拮据,因此又想出去再试试运气。1789年他又访问了布拉格、莱比锡、德累斯顿、柏林等城市。到了柏林,他应召前往皇宫,呈献了三首弦乐四重奏给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菲德烈·威廉二世,并且博得褒扬。1790年冬天他回到维也纳,那时维也纳奥皇约瑟夫二世驾崩,雷奥波德二世即位,莫扎特所受的待遇每况愈下。新皇的加冕典礼定于法兰克福举行,音乐由意大利的萨列里(Atonio Salieri)作曲。此人就是电影「阿玛多伊斯」中谋害莫扎特的主谋,据说是在宫中与莫扎特竞争的对手。事实上萨列里是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的老师,他也有一些作品传世,而电影里把他编成是谋害莫扎特的人,似乎有点过于牵强。但是当时莫扎特并不死心,决定前往法兰克福再试一次运气。他亲自演奏了新的钢琴协奏曲,奈何到场的人数并不多,后来这首D大调钢琴协奏曲K537被称为《加冕协奏曲》。从此,莫扎特的命运越来愈惨。
1791年3月莫扎特的朋友,剧院经理达·朋特委托他写一出德语歌剧。这家剧院不是面向皇室的上流人士,而是在维也纳郊外中下阶级的流行德语剧院。莫扎特并不以对象为平民而拒绝,反而很高兴地接下了任务。他长久以来就希望能再写一部德语的歌剧。达·朋特为让莫扎特专心作曲,特别把公园里一间漂亮的小屋子租下来给莫扎特住。当时他的妻子正外出疗养,因此莫扎特可以十分愉快专心的完成这部歌剧。《魔笛》于1791年9月30日首演时大为轰动,为了答谢观众的爱护,由他亲自指挥。
在《魔笛》接近完成之时的1791年7月某一天半夜里,突然来了一位身披黑色披风的男子,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莫扎特当时吓了一跳,认为这是死神光临,但因为实在缺钱用,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或许是预感死之将至,也或许是这黑衣人委托他写安魂曲,《魔笛》的后半段曾经出现类似安魂曲的曲风。由于《魔笛》的成功,莫扎特差点忘了这件约定的事情。突然有一夜,那名男子又再度出现,来催促他早日完成。后来才知道,这位黑衣人是瓦赛克伯爵的仆人莱特盖普。这位伯爵素来有剽窃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创作发表的可耻习惯,后来在他妻子的忌日,伯爵亲自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莱特盖普则作为伴奏者。
莫扎特对此人此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日日夜夜都在思索着《安魂曲》的歌词。因为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健康,再加上常常夜里作曲辛苦,他的身体更加嬴弱,这时他巳感觉到他在为他自己作一首《安魂曲》了。到了11月,莫扎特己病得无法起身,不过他仍未放弃自己的这份责任,依然照样工作。为了赶在约定时间交出曲子,莫扎特常常一边流泪一边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恶化。终于在12月4日夜晚写到第三部《继抒咏》(Sequenz)的第6曲目第8小节时,他已心力交瘁,无法再继续提笔了。他觉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立即招呼学生苏斯迈尔(Sussmayr)前来枕畔,指示曲子的未完成部份。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与世长辞。
莫扎特的丧事凄惨之至,妻子长年患病不离病榻,家中分文不剩,只好把他埋葬在廉价的平民公墓内。遗体首先放在当初他与康丝坦茨结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后送往公墓。但因遇到暴风雪,送葬的几个朋友只好半途折返,莫扎特的遗体被抛在无名墓穴内。几天之后,妻子再去他的墓地时却无法找到了,因此莫扎特之墓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过了很久,当世人公认莫扎特为旷古未有的伟大音乐家时,才动员在公墓里作调查挖掘,结果仍是无功而返。最后只好随意选个地方替他立了个墓碑,算是对他的敬仰。他的学生苏斯迈尔等遵照莫扎特的遗愿把《安魂曲》补写完毕,以后每逢后世纪念莫扎特时都演奏此曲,听者无不动容。
「天妒英才」这四个字用在莫扎特身上完全恰如其份。他一生坎坷,终身贫困,但他始终热情无邪、乐观而自信。由于那个时代的人对他的一些言词与作风无法认同,对他优雅恬美、感情细腻的音乐也只是一般的欣赏。这样的天才总是超越于他所处的时代。如果莫扎特死后有知的话,今天他应该可以安息了,因为我们己经从他的作品中洞彻了他的真情。
虽然精神上与生活上常常处于困顿的状态,但是莫扎特的作品依旧具有浪漫派之前古典派的纯粹音乐性质。在贝多芬、柏辽兹、萧邦等人的音乐中,多少都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情绪或经验。但莫扎特所表现出来的只是音乐的至真、至善与至美。
莫扎特英年早逝,他的音乐才华却是史上罕见的。他对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独唱曲、合唱曲等各种音乐形式都很擅长。他的作品精巧而独特,表情丰富多彩,手法创新自如。在莫扎特身上,灵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来,不是意志和命运搏斗的结果,也不是激情与狂热的表现,而是在平静的状态下,如泉水般涓涓流淌,无穷无尽。
莫扎特热爱生命、热爱人类,这可以从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看到。第二幕第十二场,编码第15号的咏叹调,由萨拉斯特罗唱出:
In die sen heil gen Ha!len kennt man die Ra che nicht...(谁都要宽恕敌人,不喜欢这个教义的人,就不配做人。)
这正是莫扎特冒着生命危险加入的秘密组织共济会的宗旨。
250年前的1月,一个音乐神童在奥地利诞生;两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全球的人们都在纪念这位曾经改变世界乐坛的天才,他就是莫扎特!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莫扎特!
然而,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让人无限感慨:他写下了灿烂和辉煌,也历经了坎坷和艰辛;他的一生有太多的谜团,后人或许永远都无从知晓......灿烂与艰辛并存
英年早逝留下600作品
莫扎特的一生是灿烂的,他为后人留下了歌剧、交响曲和协奏曲等600多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作为奥地利历史上的音乐神童和具有开创性的音乐家,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莫扎特的人生也充满了艰辛、坎坷和苦难,所以他只走过35年的短暂旅程。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中部城市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他从3岁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5岁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表现出色。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成为他那个时代创作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后来,莫扎特的创作日益成熟,而且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有了深切体会。他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
然而,作为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莫扎特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特别是结婚之后,随着孩子的不断出生,莫扎特为了一家人的生存疲于奔命,辛劳和生活的无规律使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两年是经济最窘迫的时期,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但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这位伟大的天才伤感地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人们都知道莫扎特念念不忘的《安魂曲》,如今,当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怀念、赞美这位音乐天才的时候,或许,莫扎特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神秘面纱
死后尚存5大谜团
就在现代人忙活着庆祝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的时候,其实没有人能真正解读这位聪慧的音乐精灵。因为他在给人类创造音乐的同时,也留给了世人太多谜,太多根本无法破解的秘密。时至今日,人们所了解的莫扎特依然蒙着神秘面纱。1:身高之谜
有关资料曾记载,莫扎特身高只有1.5米,这可能是恶意中伤。不过有资料显示,他身高应在1.62米到1.64米之间。研究人员认为,莫扎特可能的确不高,略低于当时的平均身高,但他究竟身高多少,谁也不能完全确认。2:创作之谜
有人说,莫扎特太有天赋了,他总是先打好腹稿,然后才写下谱子。有的影视作品也将他描绘成上帝赐给了灵感的人,相关传说还不少。但是,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可能并不正确,莫扎特即使很有天分,更多的也是靠后天的努力和勤奋。3:情感之谜
音乐天才的感情生活是怎样的呢?后人从莫扎特的信件中发现,他先后与3个女人有过恋情,分别是玛丽亚·安娜·特克拉(莫扎特的表妹)、阿洛伊西娅·韦伯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康斯坦策。此外,还有谣传说莫扎特可能还与其他女性有染,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4:死因之谜
莫扎特死时年仅35岁,可谓英年早逝,他的死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曾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认为,他是被敌视他的作曲家萨尔耶利下毒谋杀的,但历史学家们后来推翻了这种猜测。现在,很多研究者比较公认的是,莫扎特当时可能是死于疾病。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莫扎特死于风湿热,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死于因头部受伤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还有人甚至推测他可能死于性病,因为他生前个人生活比较混乱。但是,究竟莫扎特死于哪种疾病,目前无法确定。5:头骨之谜
莫扎特的头骨之谜已经困扰世界100多年。莫扎特1791年在维也纳去世,埋葬在当地一处穷人的墓地中。由于当时草草下葬,也没有亲友在场,墓地的最初位置人们不得而知,莫扎特的遗骨也一直下落不明。
1855年,莫扎特墓地的大概位置得到了确定。有传言说,一群盗墓者后来将莫扎特的头骨偷偷挖了出来。历经种种曲折之后,1902年,这个失去了下颌的头骨最终被送到了萨尔茨堡的国际莫扎特基金会。100多年来,该基金会一直保存着这具头骨。但是,这神秘的头骨究竟是不是莫扎特本人的?人们对此始终没有定论,各种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
2006年1月8日,奥地利公布了关于这一头骨的DNA测试和比对结果。然而,因为参与比对的三具遗骨的DNA互相都不匹配,不仅未能揭开百年多来的谜团,反而又增加了新的疑问。
据中国日报香甜的怀念
纪念活动形形色色
2006年1月27日是莫扎特诞生250周年,贯穿整年的莫扎特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帏幕。这股风潮席卷了奥地利和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奥地利:生日派对+音乐会
奥地利将2006年命名为“莫扎特年”,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作为莫扎特的出生地,萨尔茨堡成为最受关注的地方。据悉,1月27日当天,盛大的生日派对将在这里举行,美国国务卿赖斯等政要名流有望出席。萨尔茨堡会以260场音乐会以及55场伴有莫扎特宗教音乐的弥撒贯穿全年。在萨尔茨堡,商店货架上堆满了莫扎特啤酒、红酒、莫扎特奶瓶、莫扎特奶昔、莫扎特短裤、甚至是莫扎特七巧板。此外,莫扎特的纪念T恤、日历、咖啡杯以及被称为“莫扎特球”的小糖球随处可见。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莫扎特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旧居将于1月27日重新开放,供人们参观;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也将展出难得一见的《安魂曲》原始手稿。英国:让莫扎特手稿“团聚”
英国纪念莫扎特诞辰的方式则非常独特:2006年1月初,莫扎特一份曾经被一分两半的手稿在大英博物馆“重新团聚”。
莫扎特的一生都在坎坷和病痛中度过,但他的创作手稿却在他身后变得价值不菲。他的妻子康斯坦策在他去世几十年后曾将他的一份手稿一分两半,分别变卖。这两个半份手稿从此踏上了各自的流浪之旅。如今它们终于在大英博物馆“胜利会师”,泛黄的手稿再现着天才音乐家飞扬的乐思。捷克:特制莫扎特甜点
为了庆祝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捷克首都布拉格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纪念方法——推出一款“莫扎特甜点”。
莫扎特生平
2000-12-15 00:00:00· · ··
天才的孩童
的确,莫扎特有着让西方为之迷恋和惊讶的童年。曾在1762年赠与莫扎特宫廷礼服的玛利亚王后(MARIA THERESA),说过他看上去全然不象七岁的小孩,是一个缩小的成年人,就象简单的跳过了他的童年。他写作风格在他去世后变为流行了,年轻的莫扎特几乎是他父亲的缩影,依据传闻利奥普与小号J.A.SCHACHTNER回家时发现他五岁的孩子专心地写着一首键盘协奏曲,该曲几乎是他父亲一部作品的重现.另外由十九世纪的艺术家所画的木刻画中可见11岁到14岁时的MOZART,无论那里都象个卷发的天使.对于人们,无法理解为何那如神赐的音乐从这个孩子身上涌出来。莫扎特的天才是19世纪的总结。在匿名的法国出版物上,MOZART发表了一些独立完成的作品,作品所显露出与同时代不相同令人惊异的东西。那不会另人弄错的信息是:“非常用力地用羽毛笔去写,只有小孩才会那样的。”
旅游的岁月
带着两个天才孩子四处游历的经验让利奥普无法抗拒,同时可让MOZART增加更多的知识。在1762年到1766年间,他们几乎走遍欧洲的每一个主要国家,为了满足观众,莫扎特要读很多困难的乐谱,和即席写作。当他六岁时,他就在MARIA THERESA的夏宫为皇后表演。在皇后给他的旅行公寓里,MOZART不小心摔倒,皇后的小女儿MARIE还亲手扶起他。莫扎特当时还说大个后要与MARIE结婚,并用他的手臂围着MARIE和亲她。莫扎特有较长的时间停留在伦敦,在1763-64年间,他们停留了有15个月,在此他们进见了皇帝GEORGE III 和皇后。这时的10岁英国王子还要由保姆带着。坐在大键琴前的MOZART不同于他身旁的三个大人的地方只是体形。他就象一个美丽的玩偶。在伦敦的其他场合MOZART与这里的音乐家们经常聚会,很可能在这里认识了J.S.BACH的最小的儿子JOHANN CHRISTIAN BACH(克里斯帝安-巴赫).这样MOZART早期在伦敦写的交响曲经常出现J.C.BACH的影子就并不意外的,不论是11岁或14岁,他的钢琴,小提琴,即兴创作,以及作曲也算是个神话了.从1768年到1775年他停留在萨尔斯堡期间,他和他的父亲有过三次远游到意大利和德国.莫扎特也由一个天才变为一个真正的作曲家.
启蒙时代
历史学家们指出1756年就是MOZART的启蒙时代,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有系统的,开明的,政治意识的萌芽时代。在MOZART的一生时间里所发生了一系? 事,根本地改变了他不仅仅在乡村式的萨尔斯堡生活而走向世界。启蒙哲学家比如JEAN-JACQUES ROUSSEAU,主张人生活于自然,权力是上流社会的,并不是单纯是统治者的。人不可能再回到那种相信神授的无知的社会,ROUSSEAU提倡建立一个对人教育的制度,教导人们的道德,发掘人们的天才潜能。FRANKIS VOLTAIRE是一个热情的启迪教育拥护者。忠实于光明正大的思想和正义信念。他花费了一生去写讽刺的抨击去辱骂强权。对神的信仰是他最大的原因。启迪教育并不是必须的,但却是一场民主的运动,在法国,路易十四,和后来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是专制主义的王朝。但奥地利的皇帝MARIA THERESA有较大宽容和自由的主张。有志于进行民主改革。SALZBURG(萨尔斯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有醉人美景的地方,也就是电影“The Sound Of Music”的拍摄地。SEMISOVEREIGN公国由这里蔓延到神圣罗马帝国。萨尔斯堡是一个大主教属地,保守的天主教信条阻碍着启蒙的思想。小莫扎特的父亲LEOPOLD(利奥普)来自AUGSBURG(奥斯堡)的一个装订商人的家庭。他受到的是团结的耶稣会信徒教育。他拥有两个显微镜,一个望远镜,一个地球仪,和一本地图集。当他到萨尔斯堡旁的圣本铎大学开始,LEOPOLD将注意力转移到的从事作曲上来。定居在萨尔斯堡后利奥普在超过四十年的期间,侍奉过五个大主教。1756年当小莫扎特出生时,利奥普正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提琴教程。由此很快地他就扬名国际。在1800年,在利奥普去世差不多十二年后,他的这部教程仍然使用着。 小莫扎特的母亲ANNA MARIA与利奥普有着足足三十二年的婚姻她的父亲WOLFGANG是一个被受赞誉的男低音歌唱家和合唱对领唱者。由于家庭的培养,她很聪明和应变很好,这些渡都让冷静而沉默的利奥普为之动心。他们的共有过七个孩子但只有小莫扎特和她的姐姐NANNERL(娜纳)长大成人,NANNERL大莫扎特五岁,(在这画中12岁的姐姐象一个17岁待嫁的姑娘,7岁的MOZART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
《MASS IN C MINOR》
在1782年的夏天,莫扎特在他从出生地萨尔斯堡迁移到维也纳定居的一年之后,他与康斯坦策.韦伯结了婚.这是一个难以让人接受的结合.莫扎特的父亲曾经强烈反对他的孩子在未有固定职业的情况下结婚.莫扎特本人曾经发誓,如果他拥有他的康斯坦策,他将会攒写一部新的弥撒,在他带同他的新婚妻子去见他的家人时在萨尔斯堡演出.他的妻子将演唱新的弥撒.几乎所有莫扎特早年写的弥撒规模上是属于小型的作品.多是为了特定的礼拜仪式在大主教COLLOREDO要求下而写的.这部弥撒与之前的全然不同,是一个圣颂弥撒,在很多时,圣颂的颂词是分开很多段落的,属于多乐章的作品.我们知道莫扎特在1783年写下了一部分,但并未完成.六个月后他就开始与妻子起程前往他的故乡萨尔斯堡.对于他的这部作品,他也再没有去写完它.这次他将可能要面对人们讽刺和讥笑,最少地也会少了很多对他这段婚姻的祝福.但事实上他的很多关系到康斯坦策的作品没有完成.但这个作品无论如何也要在萨尔斯堡做客时演出,时间是1783年的十月二十六号,地点是罗可可风格的圣彼得基督教修道院.莫扎特准备从他早期写的弥撒中取用部分音乐作为未完成部分的补充,但这部作品并没有得到恰当的赞颂.因为它是以接受洗礼的音乐曲式来写它的头两个乐章的.莫扎特明显地暗示要去完成这个弥撒.为此他写下"(荣耀颂)CREDO"和差不多全部"(赞美诗)SANCTUS".在1785年,他采用它的部分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以及绞合为一个扩展乐章并作了一些小变动,写作了忏悔圣诗"DAVIDDE".从此他再没有回到这个作品上.爱因斯坦叫这个没完成部分为"NOBLE TORSO".C小调弥撒的乐曲形式是莫扎特深思熟虑的,他感兴趣于它的结构.它含有宫廷音乐的味道以及古老的BARON VAN SWIETEN的音乐手法.相对于巴赫和韩德尔的作品这并不是流行的写法(很快这也变的流行了)。这作品仍然环绕在BACH有关弦乐的赋格,键盘音乐的赋格上。教会音乐,一直具有较保守的形式的。传统上具体表现在合唱的赋格上。但C小调更进一步,一些独唱的乐章例如:“DOMINE DEUS”和“QUONIAM”也隐含着古老而非常严谨的对位法,韩德尔式的写法与段落的分布融合巴洛克风格。对位上的严谨以及更多的润饰出现在“LAUDAMUS TE”中,在“ET INCARNATUS EST”尤甚。只有在极端自我感觉的曲式的乐曲中才出现一些不遵从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上所使用的古式文体风格明显多于其他的合唱曲。数个低沉而优美的曲调一次次出现在这神圣的音乐中,例如“QUI TOLLIS”,两声部,四声部合唱曲中,在降调的四声调音符中与传统的巴洛克音乐挽歌中。所有这些都在这神圣的音乐中表现出来。莫扎特没有最后整理他的未完的作品。包括这首曲与另一首同样未完成的安魂曲。但那些乐章已经是足够光芒四射了。
受困萨尔斯堡
当莫扎特接受到罗马教皇的金马刺徽章时才14岁,萨尔斯堡狭小的气芬开始防碍了他.他长久渴望寻找一个具挑战的工作环境.直到1777年,21岁的MOZART向他的大主教请辞.这次触怒了傲慢的大主教,大主教将MOZART和他的父亲都解雇了.但利奥普少有地讨好大主教,让他收回命令但同时放弃了出外游历的权力.但MOZART决定去寻找一份发挥他的才能的工作的欲望更强烈了.被限制的利奥普只能留在萨尔斯堡,莫扎特与他的母亲就得承担艰巨的行程,在1777年到慕尼黑,曼海姆和巴黎。没有合适的邀请出现,在巴黎贫穷状态,消磨莫札特尝试意志。巴黎人跟本漠不关心他的音乐。另一个打击他的是他的母亲ANNA MARIA死于1778年7月3日的巴黎。之后莫扎特听从他父亲的意见回到了萨尔斯堡,虽然他将行程拖后了六个月也无补于事,与父亲的隔膜也由此开始。在慕尼黑他受到他的恋人,歌手ALOYSIA WEBER的冷落,但这个并没有破坏他的雄心,尤其是对于写歌剧。在18世纪歌剧相当于现在的电影。回家后的莫扎特仍然盘算着如何离开萨尔斯堡。当1780年他收到一份由慕尼黑发出的攒写歌剧的邀请就兴冲冲地来到慕尼黑,就这样他写下了他第一部伟大的歌剧Idomeneo(伊多梅纽斯)。在很多他写给父亲的信中,他努力去压抑他的兴奋和感激之情。在行动上他与父亲分岐令他不可能让父亲理解,当大主教传唤莫札特到维也纳去参加庆祝JOSEPH II的加冕时,莫扎特就再也不想离开维也纳了,就在一次跟大主教尖刻地对恃的场合下,被大主教赶了出去。
Idomeneo(伊多梅纽斯)——莫扎特一生的转折点
1781年的莫扎特在萨尔斯堡大主教的淫威下已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在此时慕尼黑的宫廷发了个邀请,让莫扎特为狂欢节谱写歌剧。喝求谱写一部大型歌剧已久的莫扎特迫不及待地离开萨尔斯堡去完成它。意大利正歌剧的模式虽然不大合适他的风格,但歌剧里包含了他其它作品没有的美,甚至包括使他扬名的作品在内。对与莫扎特本人这个歌剧的重要并不比他后来的作品少。就是它莫扎特摆脱了萨尔斯堡大主教转移到维也纳开始他一生中最灿烂也是最痛苦的时光。 SIR COLIN DAVIS可以说是本世纪莫扎特的代言人,无论是莫扎特的器乐作品还是歌剧表现都极为出色。几乎可以说只要是他指挥的莫扎特就值得收藏。本片是PHILIPS莫扎特全集里的一套。难得的作品,难得的组合,在配上圆润的录音,非买不可(PHILIPS 422 537-2)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
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1786年,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
扩展资料: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扎特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简介
莫扎特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无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从小学习音乐,幼时即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他5岁开始作曲,6岁举办第一场个人音乐会,8岁创作第一部交响乐,10岁创作第一部歌剧,被誉为“神童”。
然而,当这位神童长大成人,他的音乐才华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在当时,皇家贵族对待音乐家如仆人一般。他们命令作曲家作曲并付给特定的报酬。虽然莫扎特以其高超的作曲和演奏才能经常被贵族“雇佣”,但他的才华远远不能充分发挥,他曾说:“我得到的酬劳远远多于我所做的,但又远远少于我能做的。”他一生生活艰辛困苦,他与妻子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却有四个不幸夭折。莫扎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到:“即使是我最痛恨的人,我也不忍心让他经历与我相同的不幸。”1791年,莫扎特在痛苦中去世,死因至今不能确定,一说死于风湿热,一说肾衰竭,另有一种说法:他是被嫉妒他的后辈作曲家毒害而死,但由于没有确凿证据,难以定论。莫扎特的埋葬地不详,他的遗骨究竟在什么地方还是个谜。
就是这么一位一生愁苦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却始终欢快愉悦,令人听起来心情快乐。在仅仅35年的短暂一生中,他共创作了19部歌剧,103部小部舞曲,55部交响乐,39部协奏曲。其中只有25号、40号交响曲两部作品采用小调调式,即使这两部小调作品旋律也是向上的,并不黯淡。其余大调作品更是Ji昂宏大,听来令人Ji昂雀跃。听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能够令你的心情开朗快乐起来,莫扎特丝毫没有把他生活中的愁苦带到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永远不要刺Ji耳朵,一定要让听者快乐,永远不要忘记,这是音乐。”莫扎特的创作原则如此朴素,令人感动。他独自默默承受着一切不幸,却留给了后世无限的快乐……
一、旷世奇才
莫扎特学起音乐来就如同别的婴儿学说话一样快。他有一个姐姐叫做玛丽安娜(Marianne)。当沃尔夫岗长大到刚会走路时,当他父亲给小玛丽安娜上音乐课时,他就听着。然后他蹒跚着走到拨弦古钢琴那里把那教材从头到尾弹得一点不差。到他四岁时,他不仅能弹拨弦古钢琴,而且开始写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
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吓,他得到一个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正在花园里的凉亭里弹奏一部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岗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点不错地拉出来,使他们都大为惊讶。然后他同样把那拉的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
二、音乐旅行
首先,莫扎特的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到德国的音乐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们使所有的人都高兴得发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每一个市镇停下来,在贵族们的宫殿里开音乐会。在一个寺院里,那孩子在管风琴上以他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们大为惊呀,因为他过去从来也没有试过这个乐器。不久他们就都被邀请到公爵们和王子们的家里演奏,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时刻来到了:他们接到命令,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
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的整个宫廷的面前演奏。这个小男孩被要求经过各种不同的测验。他用视谱演奏了宫廷作曲家作的一首难弹的协奏曲,那作曲家为他翻着乐谱。他在它的主题之上面即兴地演奏得很美。他用一个手指弹琴,又在蒙着一块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家,皇后给每个孩子送一个钻石指环,给玛丽安内一件白色丝绸服装,给沃尔夫岗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
三、周游列国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马车经过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旅行了三年。每到一个有一位公爵或王子掌管宫廷的地方,他们都停下来开音乐会。那些贵族夫人们对这个小男孩宠爱得这样厉害,以致那父亲给一个朋友写信说:他宁愿她们给这孩子的金币象他们给他的亲吻一样多。一个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的还多。”
当莫扎特全家回到萨尔兹堡的时候,他们带的许多有装饰图案的精细网织品、披巾、绸缎、金;鼻烟盒、戒指和其他礼物足够开一个铺子的,但是没有多少钱。他们的音乐会上挣来的钱都在旅费上花光了。
四、意大利之行
他的父亲不久就意识到:假如让这孩子在萨尔兹堡呆太长时间的话,他很快就会被世人忘记。于是他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这次是到意大利去。意大利那时在音乐上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歌剧院。那时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们在全世界都很吃香,往往把当地的音乐家们的工作挤走。那父亲认为假如沃尔夫岗能够在意大利赢得名誉的话,他在世界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
因此父子二人到意大利各城市去旅行演出。它自始到终都是一项胜利凯旋。富有的夫人们把各种礼物倾泻到他身上。人们委托他为米兰的大歌剧院写歌剧。在拿坡里,他的演奏使单纯的老百姓这样吃惊,以致他们认为他的钻石戒指一定有魔术,要求他把它脱下来。在罗马,莫扎特全家在复活节的前一周到西斯廷大教堂去听一个圣乐作品,那合唱班曾经这戒备森严,以致从来都不准许别人把它抄下来。沃尔夫岗回到自己房间里,仅凭记忆却把它写出来了。
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2、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非常丰富多彩:包括:18首钢琴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1756年1月27日(清乾隆二十一年)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祖籍是德国,他的父亲里奥波尔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并拥有绝对音感。他的母亲也热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清乾隆五十六年)猝死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非常丰富多彩:包括:18首钢琴奏鸣曲,7首钢琴三重奏,2首钢琴四重奏,27首钢琴协奏曲,35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10首双钢琴作品,15首钢琴变奏曲,以及其他钢琴小品数十首。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是遭疲劳而死,纯属的说是被累死的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
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扩展资料
莫扎特人物生平: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创作新型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