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有什么区别?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0 09:36:11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德文:Deutsches Kaiserreich)亦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统一(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普鲁士王国(德语:Preu en;古普鲁士语:Prūsa;英语:Prussia ) ,是欧洲中部的封建国家。普鲁士王国崛起并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意志帝国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1701年,勃兰登堡藩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统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德意志帝国是目前的哪几个国家

1、德意志帝国地区现在地理位置大部分属于德国,还有法国、波兰、立陶宛、丹麦、捷克、奥地利、俄罗斯、拉脱维亚与白俄罗斯。

2、德意志帝国也就是结束到一战以后。以普鲁士王国为中心,通过王朝战争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联邦国家。1871年1月18日成立,包括22个德意志邦、3个自由市及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

德意志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有什么区别?

1.德一德二德三是德意志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
2.德意志第一帝国一般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962年到1157年的官方名称为罗马帝国,在1157年到1512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第三于1512年到1806年因帝国主体民族德意志人意识抬头而定名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3.德意志第二帝国一般称之为德意志帝国,1871年至1918年的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
4.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
5.德意志第三帝国一般称之为纳粹德国,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纳粹党执政的德国,其先后有两个官方国名:一是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国。
6.二是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

德意志帝国是什么样的制度国家呢?

政治体制: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经济体制:容克地主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了。
军事体制:军事贵族集团,也就是容克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君主制。
德意志帝国,指从187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将神圣罗马帝国算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
德意志帝国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和当时世界列强之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超过英国和法国。

德意志帝国是德国吗?

是的啊,是德国 的全称。
**是的**,德意志帝国就是德国。
是的。
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法语:Empire allemand),通常指从187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将神圣罗马帝国算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

德意志帝国的演变

  德国的 历史 也不简单,其领土面积的变化也让人瞠目结舌。下面是我分享的德意志帝国的演变,一起来看看吧。
  德意志帝国的演变
  史前时期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之战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德意志立国时期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国几乎 拓展 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德意志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萨克森王国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资本主义 发展和宗教改革
  德国统一
  魏玛共和国
  (1919–1933)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
  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 民族主义 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国家 社会主义 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纳粹德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在1933年1月30日开始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和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劳动营和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是通过鼓吹强烈的民粹主义上台的,上台后的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种族压迫。1933年12月 1日通过《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希特勒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的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将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1月25日德日缔结公约,1939年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於柏林订立同盟条约,至此, 三国 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肢解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了法国。随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柏林作为特殊单位由4国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冷战时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议》,德国除割让给苏联和波兰11.4万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7年1月1日,美占区和英占区组成联合经济区,同年4月法占区也加入该联合经济区。1948年9月由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9月20日,由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联邦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的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宪法法院。
  1946年4月苏联占领区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苏占区召开德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1949年5月30日德国人民第3次代表大会批准宪法。同年10月7日临时人民议院通过宪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10月10日苏联占领当局将行政职权移交给临时政府。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城市。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边界自己的一侧修建柏林墙,冷战达到了最高峰。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较快,到统一前,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贸易第三大国。民主德国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是发展最 健康 和快速的,统一前,东西德国都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德国再次统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国的领土并入联邦德国。
  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
  德国的详细演变过程
  今天的德国只有35.6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连挪威、日本都不如,但这是两次大战割地赔款的结果。从历史地图上看,一战前夕的德国比今日德国要大上50%左右(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二战前夕(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也比现在大。现在那些地方基本都给波兰了,包括普鲁士、西里西亚的大片领土。而一战前德国面积540858平方公里。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
  1152年--1190年霍亨斯陶芬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统治的时期。 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 成功 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全欧最强的国家。期间连续侵略意大利,领到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1273 - 1347 霍亨斯陶芬王朝崩溃,中央政权衰落后,各大家族统治,群雄并起的时代。此前经历了20年的空位期,阿道夫被选为皇帝。
  公元 1308 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其侄子杀害,卢森堡伯爵亨利七世成为国王,开启卢森堡王朝,他把波西米亚国王的位子也收入了家族囊中。此时德国已经失去了意大利,不过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民族的地盘,不过“碎”得实在太厉害。
  1476 即使到了中世纪末期,影响越来越式微,仔细看的话其疆域仍然要比现代的领土大得多!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上台,参与法国与土耳其的战争,并支持麦哲伦的全球航行。
  1660年,30年战争之后的德国。30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 国际 战争,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德国继续分裂,帝国成为空壳。
  法国大革命之后,1806年。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 政治 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1815年维也纳和约时期,德国的领土状况。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内政、 军事 和外交斗争。
  普鲁士于1864年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收回北方被丹麦占领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德国南部多个邦脱离法国统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国疆域介绍
  1918—1937年德国疆域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 决定 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划归波兰。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梅梅尔(默默尔)1252年由条顿骑士团建立。1422年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梅梅尔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1919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巴黎和会中签署了协议,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不过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归还该地区,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现在的德国
  1、西部,德法有争议的阿尔萨斯和渃林两个州让给法国
  2、北部,石勒苏益格州让给丹麦
  3、东部,西里西亚州全部,勃兰登堡州部分地区以及奥得河流域,但泽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领土让给波兰
  3、东普鲁士被苏联强占,即现在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4、南部工业基地波希米亚,独立为现在的捷克等地。
  总计,德国共损失了40%以上的领土。从庞大的德意志帝国沦为 地理 上的小国。
  猜你感 兴趣 :
1. 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
2.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3. 德意志帝国灭亡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4. 德意志帝国的兴衰
5. 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帝国
6. 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沿革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什么关系?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关系:
德意志帝国未同一前叫做普鲁士。都属于日耳曼民族。而奥匈帝国只是德意志旁边的国家,在德意志同一后就没落了.这几个国家都在中欧。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关系和互动。
首先,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都是欧洲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重要国家。德意志帝国是德国统一后的名称,包括今天的德国、奥地利、捷克、波兰等国家,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奥匈帝国则是奥地利和匈牙利合并后的国家,领土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其次,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都是日耳曼民族的国家,虽然它们各自包含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德意志帝国是日耳曼民族的核心,而奥匈帝国则是由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组成的。
此外,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些互动和关系。例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都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并因此发生了一些冲突和战争。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盟友,共同对抗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而在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一些原奥匈帝国的领土被新的国家所继承,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等国家。
总之,虽然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历史上的互动和关系。它们都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国家,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帝国包括现在的哪些国家

如果你是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1870年建立)其疆域包括现在波兰领土的西部,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 一战后就丢了东普鲁士的部分领土,二战后彻底没了.西里西亚也没了.还有奥得河已西的大片领土.(现在都属于波兰,因为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然后波兰获得德国东部来赔偿),还有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地图上离俄罗斯很远的一块地区)。
这就是德国一战前的疆域(不包括殖民地)。
大体上就是现在的德国了
因为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时候已经19世纪了,世界和欧洲都已经大体瓜分完毕了。
基本上就是德国现在领土 加上波兰 法国部分领土
大部分属于德国,还有法国、波兰、立陶宛、丹麦、捷克、奥地利、俄罗斯、拉脱维亚与白俄罗斯。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9)也就是结束到一战以后。以普鲁士(Preuszligen)王国为中心,通过王朝战争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联邦国家。1871年1月18日成立,包括22个德意志邦、3个自由市(汉堡(Hamburg)、不来梅(Bremen)、吕贝克(Lübeck))及帝国行省阿尔萨斯-洛林(Elsaszlig-Lothringen)。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普鲁士王国的波森省、西普鲁士和但泽割让给波兰,默麦尔地区割让给立陶宛,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还丹麦,莱茵兰地区南端被并入萨尔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1920年,德国战败后,经过公投,石勒苏益格的北部归于丹麦;南部归于德国。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 。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波美拉尼亚西部属于德国,东部属于波兰。东普鲁士,被苏联改为加里宁格勒,而91年苏联解体后,此地属于俄罗斯,拉脱维亚与白俄罗斯。汉堡是德国北部一州,是一个城市州。不来梅州位于德国北部威悉河入海口处,该州由两个城市——不来梅市和不来梅港组成,面积404平方公里,人口68.4万,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吕贝克,一译“卢卑克”。德国北部重要港市。阿尔萨斯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重归纳粹德国,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夺回。
洛林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割让给德意志帝国。

概括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立宪制也就是“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还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组织政府,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下院多数党领袖即为内阁首相。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君主无实权,行使礼仪性的职责。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这些法令的意义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其结果是把实际权力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现代国家从神权迈向民主化过程中,有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两种选项。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权特别突出;没有实现权力分立;议会对政府无监督权。 披着民主外衣的半专制国家
  ①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权特别突出;没有实现权力分立;议会对政府无监督权。 披着民主外衣的半专制国家
扩展资料
  ①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1、国体——联邦制国家由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颁行民法及刑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 些自治权.
2、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①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补充: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权特别突出;没有实现权力分立;议会对政府无监督权。 披着民主外衣的半专制国家 扩展资料
  ①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德意志帝国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元首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德意志帝国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这体现封建专制色彩!
  ②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组成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虚设而已!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行政权与立法权没真正分开; 议会中,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大,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小; 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进步性: 局限性: 确立的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保留了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德国历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
1871年至1918年的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并一直沿用至魏玛共和国(1918-1933)和纳粹德国(1933-1945)。
1864年-1870年间,普鲁士王国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帝国诞生。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882年,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一战时的三国同盟军事集团正式建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作为同盟国一员参战。1918年末,此时同盟国败局已定,德国内部厌战情绪高涨。11月3日,由于不满海军部对反战水兵的迫害,基尔水兵起义发生,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11月9日,由于革命已蔓延至全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并连夜出走荷兰,德意志帝国宣告灭亡。
依据1871年4月16日所颁布的由普鲁士王国宪法为基础所修改的帝国宪法,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22个州、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组成。各州把军事、外交、海关、刑事等权力交给帝国政府,只保留教育、卫生和地方行政等权力,同时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但同时,帝国也是一个二元君主制国家。宪法规定普鲁士王国的国王就是帝国的皇帝,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就是帝国的宰相。帝国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能任免帝国各级官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国宰相则由帝国皇帝任免,且仅向帝国皇帝负责。
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州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
帝国议会的议员则通过秘密选举产生,选民为帝国居民中年满25岁的成年男性公民,设382名国会议员,1873年起增至397名。帝国议会所通过的一切决议须得联邦议会同意后来能生效,以限制帝国议会的权力,因此实际功能并不大。

德意志帝国的划分是怎样的

你是不是听过德意志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呢。是不是傻傻分不清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德意志帝国的划分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德意志帝国的划分
德意志第一帝国是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的圣神罗马帝国。
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一战期间的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德意志第三帝国是二战期间的希特勒统治的德国。
德意志帝国的划分的原因
德意志第一,第二,第三帝国其实是希特勒划分的。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962年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 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帝国统治者为称霸世界,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神圣罗马帝国国旗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各地开始割据,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振帝国,但遭到失败。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路德教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尔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德意志帝国的划分的界线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和后来的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
德意志第二帝国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威廉一世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该帝国在1918德国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主流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个帝国应该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德意志帝国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但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
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西方国家政体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君主(皇帝、国王、天皇)为国家元首,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君主的权力、地位亦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君主立宪制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是:君主的权力虽受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是,国家实际权力并不在议会手中,而是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是国家真正的权力核心,内阁是君主行使政权,治理国家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内阁按君主的意志行事,只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是: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和政府手中,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君而不主。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称帝,帝国建立(另有记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4月16日,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即:1871年宪法。宪法第五条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多数同意”。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王国,普鲁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因为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正常的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于宪法同时又赋予了皇帝极大的权力,如:规定帝国皇帝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任免官吏等权力,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对宰相的任免权。十九世纪末,帝国权倾朝野,名重一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因为新继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辞职,含泪引退,隐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直至去世。以上事实说明,德意志第二帝国,既不是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应属于君主立宪制中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