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本草纲目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书
- 2、本草纲目全书有多少卷
- 3、本草纲目全书有多少卷
- 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分几部?
- 5、本草纲目全书有多少卷 本草纲目全书有几卷
- 6、本草纲目是哪本书?
- 7、本草纲目写了什么?
- 8、《本草纲目》简介
- 9、6-0《本草纲目》简介与目录
- 10、本草纲目讲了哪些内容?
本草纲目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书
《本草纲目》是我国第一部医药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流传版本
《本草纲目》的最早版本是1593年前后由胡承龙刻的金陵本。其次是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序刊的江西本,江西本改正了金陵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有金陵本不错而改错了的。
再次是1606年董其昌序的湖北本,它和以后如梅墅烟梦阁等各种明清刻本,大都是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的,一般改动不大。直到1885年合肥张绍棠味古斋重校刊本,才作了较大的变动,并抽换了几百幅图,他改对和改错之处都显著增加。
以后各种石印、排印,以至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本,一般都是以张本为底本。历代由于抄写、刻版、校订、覆刊所产生的错误,数以千计,严重地影响了该书的质量。
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出版了新的校点本,新的校点本采用刊印较早的江西本为蓝本,旁采各本进行校勘,订正了不少错谬,得到了学者的好评。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了此书,为方便读者检索,在书末新增“正言语标题笔画索引”和“下文标题拼音索引”。
本草纲目全书有多少卷
1、《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卷一至卷二为序例,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诸家用药凡例等,为全书总论;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列举了一百多种疾病的常用药卷5—52为药品各论,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_、介、禽兽、人十六部,六十类,共载药1892种。2、每药物下面,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各项叙述。附方一项,各种药方竟达11096种之多,有些药方还附有治愈的实例。另有图谱三卷,收图1160幅。该书规模之宏伟,材料之丰富,考证之说明,为任何前代之本草所木及,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3、该书集16世纪以前药物学之大成,为以后药物学之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数百年来,成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医学家评价,众口皆碑。4、《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杰作,而且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学、化学等也有贡献。该书对植物分类学的认识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丰富得多,并早一百五十年。5、对生物进化的认识,肯定了生物界有一定发展变化的顺序,分类反映了进化的顺序。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郭沫若称李时珍为“中医之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把李时珍与伽利略相提并论,可见他对世界科学影响之深远。
本草纲目全书有多少卷
《本草纲目》全书共有五十二卷,约200万言,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为60类。《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这本书是他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制作而成。
《本草纲目》简介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教李时珍编撰而成,是一部药学著作,共五十二卷。书中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植物学与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囊括了植物界的所有门类:低等的藻菌植物、地衣植物和高等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国外的植物药材,称得上是当时植物之大全。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分几部?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
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
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诸风等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复设草部、菜部、果木等为小纲,并详其主治,编次有序,便于临证参考。
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
拓展:
本草纲目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本书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初刊于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诸孙皆参与绘制药图,孙树宗、树声为之校对。甫及刻成,时珍即逝。对脉学亦深有研究,所撰《濒湖脉学》(1564年)能融会先贤脉学之精华,删繁去芜,讲求实用,论述较为通俗简要,以韵体文写成,便于记诵。此书归纳脉象为二十七种,各撰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另著有《奇经八脉考》(1572年),于奇经循行路线及证治规律阐发尤多。已佚医著有《三焦客难》、《命门考》(或以为实系一书)、《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次子建元,从父业医,有医名。父卒,献《本草纲目》于朝廷。四子建方,精医,中年入选太医院医士。弟子庞鹿门,传其医学;瞿九思,传其儒学。
本草纲目全书有多少卷 本草纲目全书有几卷
1、《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卷一至卷二为序例,包括七方、十剂、气味 阴阳、升降浮沉、诸家用药凡例等,为全书总论;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 列举了一百多种疾病的常用药卷5 — 52为药品各论,按水、火、土、金石、 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六十类,共载 药1892种。
2、 每药物下面,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 治、发明、附录、附方等各项叙述。附方一项,各种药方竟达11096种之多, 有些药方还附有治愈的实例。另有图谱三卷,收图1160幅。该书规模之宏 伟,材料之丰富,考证之说明,为任何前代之本草所木及,是中国古代药学 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3、 该书集16世纪以前药物学之大成,为以后药物学之发展 奠定了基础,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数百年来,成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 津梁,医学家评价,众口皆碑。
4、《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杰作,而且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质 学、化学等也有贡献。该书对植物分类学的认识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 奈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丰富得多,并早一百五十年。
5、 对生物进化的 认识,肯定了生物界有一定发展变化的顺序,分类反映了进化的顺序。达尔 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郭沫若称李时珍为“中医之圣”,“伟大 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把李时珍与伽利略相提并论,可见他对世界科学影响 之深远。
本草纲目是哪本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的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被李时珍看在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竟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二)】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和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磺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l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李时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的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被李时珍看在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竟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200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
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17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书名的由来: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1578年,年龄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27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那是一本李时珍写的医书,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 、 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李氏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氏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本草纲目》以药物的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将药物分为16部,同一部药物,又以相似的类别为目,分为60类目,这一本草条目的分类叙述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证了明代以前本草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法 。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 ,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其中属于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法、蒸汽消毒法以及辛烈香窜原料熏烟消毒法等。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校勘排印本。
《本草纲目》书影(明万历年间刊本)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本草纲目》是指李时珍的一部药学著作,五十二卷。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
《本草纲目》把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反映了作者“从贱至贵”,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
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它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
扩展资料
书籍影响: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草纲目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写了什么?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植物学与药物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问世3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始终放射着灿烂的光辉。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植物学与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分为16部62类,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条,附图1092幅。全书仅收录植物药就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有名未用153种,总计1095种,占药物总数和58%。囊括了植物界的所有门类:低等的藻菌植物、地衣植物和高等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国外的植物药材,称得上是当时植物之大全。在书中,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及本部等5部,共30类,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9类。李时珍的这种植物分类方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甚至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提出的植物分类法还要早175年,而且内容也丰富得多。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为湖北蕲春人。他从青年时起就随父从医,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医术高明,名闻远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过去的本草书错误不少,名目混乱,种类很不完善,于是他跋山涉水,苦心钻研,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写成了这一部积历代本草学之大成的世界巨著。在书中他增加了过去本草中所没有的370多种新药物,这些药物后来被证明具有重大的医疗价值。如具有麻醉作用的曼陀罗花,现代医学证明也是一种有效的麻醉剂,至今仍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本草纲目》成稿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但经过12年之后才刻印成书。而且其第一版(称作金陵版)一直得不到当时朝廷的重视与推广。然而,《本草纲目》却很早就传至国外。最早由波兰的一位叫卜弥格节的传教士译为拉丁文,题目为《中国植物志》,于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接着被两次译为法文,两次译为英文,同时传入日本与朝鲜,后来陆续又被译为俄文、德文和日文。它几乎传遍世界各地,对世界植物的研究起了很大和推动作用。国外把它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作者李时珍被赞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博物学家”。
你好!本草纲目其实就是一部医典,上面记载了很多中药的药性,药理,使用方法,中医药方,民间药方。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分为16部62类,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条,附图1092幅。全书仅收录植物药就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有名未用153种,总计1095种,占药物总数和58%。囊括了植物界的所有门类:低等的藻菌植物、地衣植物和高等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国外的植物药材,称得上是当时植物之大全。《本草纲目》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及本部等5部,共30类,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9类。
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如三七、半边莲、醉鱼草、大风子等,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除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外,还包括每药之中“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特别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用,如藜芦条下称“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如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论,橘皮条下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等。书中对过去本草书籍中将两药误为一物者,如葳蕤与女萎;一物而误为两药者,如天南星与虎掌;品种混淆不清者,如百合与卷丹;药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误认为果实;药物归类不当者,如将薯蓣列为草类等,均予以澄清更正。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草子可以变鱼等说,亦作了驳斥。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本书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达尔文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李约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本草纲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běn cǎo gāng mù 》
2 概述 《本草纲目》系本草学、博物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初刊于万历21年(1593年)。全书共52卷,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为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
《本草纲目》产生于明代中叶,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各种手工业作坊规模较大,采矿业发达。在自然科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使之系统化; 在工作方法方面,发展了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这些都是《本草纲目》产生的客观条件。作者李时珍搜罗百氏,穷览群书,躬亲试验的实践精神和勤奋虚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则是《本草纲目》取得成就的决定因素。《本草纲目》以药物的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把药物分成十六部;同一部的药物,又以相近的类别为目,全书分六十类目。这一本草条目的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原有本草书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它条分缕析,读者可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分类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的植物药,是根据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其性味、外形、皮核以及其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而进行分类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最为突出的是《本草纲目》对动物类药物的分类方法,书中把444种动物药分成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根据其中各类所列,虫类相当于无脊柱动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又有一部分爬行类、介类相当于两栖类(其中含有少数软体动物在内);禽类则相当于鸟类;兽类系指哺乳动物,最后则是人类。这样的排列顺序,《本草纲目》认为是“从贱至贵”的顺序。这里指的不是各种药物的经济价值,也并非动物体型的大小,而是指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书中把那些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动物如龙、凤等,均列入相应的低一级的类别,说明这个贵贱是指动物机体的复杂性,这正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概念。《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丰富的关于生物学的资料,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对每一类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充分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例如:“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中关于动物的相关变异,如乌骨鸡但验舌黑、红花莲藕及白花莲藕在莲藕方面的量有所不同的事实,说明作者对生物的适应和变异已有一定认识。《本草纲目》还指出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发生生活习性改变的特性,如野生动物可人工驯养,家种植物优于野生植物,等等,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动物遗传的某些特征。
《本草纲目》对矿物质所做的科学分类,表明当时的无机化学已具备一定的水平。书中记载了19种单体元素,即钠、钾、钙、镁、铜、银、金、汞、锌、锡、铝、锰、铅、铁、硼、碳、硅、砷及硫等,如以化合物论,则多至数十种。对每一种物质的来源、鉴别及化学性,都有较详细的介绍。书中以各种单体元素为纲,对各种化合物做了分类,基本上澄清了过去这方面的混乱。书中对药物的分类学,尤其是生物的分类,是划时代的。它采用了“双名法”的命名方法,这种双名法虽则不如目前应用的拉丁系统的双名法那么科学精确,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在制药化学方面,也有较突出的成就,书中记载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各种化学反应。其制取堿式碳酸铅(粉锡)及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以制备铅丹; 区别软石膏与硬石膏等方法,都说明当时的化学水平。其制备没食子酸的方法,系先以浓茶煎熬五倍子后,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这是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的最早记录。有关其他学科的记录也不少,如指出古代动物粪便可以变成化石;月球中的“阴魂”、“婆娑”,并非有树,而是“山河之影”。书中对雨中降落金钱铅汞、毛血鱼肉等物,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还有以瓦瓶精确称量空气含水蒸汽(湿度)之多寡,而预测晴雨等等,说明这确实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古代科学巨著。书中还记载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的附方、验方及不少精彩的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其中属于首次记录的病症有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病;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法、蒸汽消毒法以及辛烈香窜原料薰烟消毒法等等。在人体生理解剖学方面,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大脑是全身的主宰,即“脑为元神之府”,这就打破旧有的“心为君之主官”的传统概念。还认为古代所说的脾,即俗名“联贴”亦即今之胰脏,这些见解都是有启发性的。
6-0《本草纲目》简介与目录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
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
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
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
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6-0《本草纲目》简介与目录
6-0-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序例上
6-0-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序例目录第二卷
6-0-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序例第二卷 序例
6-0-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主治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6-1-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水部第五卷
6-1-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水部第五卷 水之一
6-1-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水部第五卷 水之二
6-2-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火部第六卷
6-2-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火部第六卷 火之一
6-3-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纲目第七卷
6-3-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纲目第七卷 土之一
6-4-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金石部第八卷
6-4-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一
6-4-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金石部第八卷 金石之二
6-4-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石部第九卷
6-4-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石部第九卷 金石之三
6-4-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石部第十卷
6-4-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石部第十卷 金石之四
6-4-7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石部第十一卷
6-4-8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石部第十一卷 金石之五
6-5-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二卷
6-5-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6-5-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三卷
6-5-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三卷 草之二
6-5-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四卷
6-5-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四卷 草之三
6-5-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五卷
6-5-7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6-5-8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六卷
6-5-9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六卷 草之五
6-5-1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七卷
6-5-1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七卷 草之六
6-5-1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八卷
6-5-1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
6-5-1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十九卷 草之八(水草类 二十三种)
6-5-1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二十一卷 草之十
6-5-1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草部第二十一卷 草之十一
6-6-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二卷
6-6-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6-6-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三卷
6-6-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三卷 谷之二
6-6-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四卷
6-6-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四卷 谷之三
6-6-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五卷
6-6-7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五卷 谷之四
6-7-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六卷
6-7-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一
6-7-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七卷
6-7-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六卷 菜之二
6-7-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八卷
6-7-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八卷 菜之三
6-7-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八卷 菜之四
6-7-7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菜部第二十八卷 菜之五
6-8-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二十九卷
6-8-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6-8-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卷
6-8-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6-8-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一卷
6-8-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一卷 果之三
6-8-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二卷
6-8-7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6-8-8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三卷
6-8-9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
6-8-1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六
6-9-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四卷
6-9-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6-9-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五卷
6-9-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6-9-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六卷
6-9-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6-9-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七卷
6-9-7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四
6-9-8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五
6-9-9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木部第三十七卷 木之六
6-10-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服器部第三十八卷
6-10-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服器部第三十八卷 服器之一
6-11-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三十九卷
6-11-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三十九卷 虫之一
6-11-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四十卷
6-11-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四十卷 虫之二
6-11-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四十一卷
6-11-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四十一卷 虫之三
6-11-7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四十二卷
6-11-8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6-12-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鳞部第四十三卷
6-12-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鳞部第四十三卷 鳞之一
6-12-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鳞部第四十三卷 鳞之二
6-12-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鳞部第四十四卷
6-12-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三
6-12-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6-13-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介部第四十五卷
6-13-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介部第四十五卷 介之一
6-13-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介部第四十六卷
6-13-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介部第四十六卷 介之二
6-14-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禽部第四十七卷
6-14-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禽部第四十七卷 禽之一
6-14-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禽部第四十八卷
6-14-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禽部第四十八卷 禽之二
6-14-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禽部第四十九卷
6-14-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禽部第四十九卷 禽之三
6-14-6本草纲目全文阅读/禽部第四十九卷 禽之四
6-15-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兽部第五十卷
6-15-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6-15-2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兽部第五十一卷
6-15-3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二
6-15-4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三
6-15-5本草纲目全文阅读/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四
6-16-0本草纲目全文阅读/人部第五十二卷
6-16-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人部第五十二卷 人之一
本草纲目讲了哪些内容?
《本草纲目·人部》,讲述了人体可以入药的物件。
李时珍列出了37种,有乱发、头垢、耳塞、膝头垢、爪甲、牙齿、人屎、人尿、人骨、眼泪、人汗、人精、人胆、人肉、人血、木乃伊等,用它们构成了284个医方。
详细介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