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白的古朗月行全诗
- 2、古朗月行唐李白
- 3、古郎月行李白全诗
- 4、李白《古朗月行》
- 5、古朗月行全诗
- 6、古朗月行的注释和译文
- 7、古朗月行唐李白古诗意思
- 8、古朗月行全诗解释
- 9、古朗月行古诗原文及翻译
- 10、古朗月行全诗的诗意
李白的古朗月行全诗
李白的古朗月行全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一、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二、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三、译诗
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古朗月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以下是该诗的全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瑞如平地起银汉。
流影分明缥缈间,千里共婵娟。
五夜倚天拱北斗,不知银河之奔流。
地上乾坤日月长,天上人间两自由。
忽闻歌古调新词,胡笳十八拍随之。
变调如闻楚水急,宛转如听郢人吹。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古朗月行》是唐朝李白的诗作。
全文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的忧愤不平之情。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李白的古朗月行全诗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赏析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古朗月行》的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此诗前半喻开元盛世,在诗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儿童心目中然;后半喻天宝后期,蟾蜍喻安禄山、杨国忠之类的权奸、宦官、边将,昏蔽其君,紊乱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然而诗人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朗月行唐李白
古朗月行唐李白全诗如下:
1、古朗月行的原文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2、古诗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只把它称作白玉盘。有时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月中仙人垂着双脚,圆圆的桂树跟着出现。那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又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月啃残缺了,皎洁的月亮因此晦暗。
后羿当初射下九个太阳,从此人间才安宁。现在月亮已沉沦迷惑,走开吧没什么可看。心怀忧而不忍走开,悲伤让人肝肠寸断!
作品解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前人与今人多谓此诗非一般的咏月之作,而是寄寓着政治局势,又谓此诗前半喻开元盛世,在诗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儿童心目中然;后半喻天宝后期,蟾蜍喻安禄山、杨国忠之类的权奸、宦官、边将,昏蔽其君,紊乱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然而诗人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古郎月行李白全诗
古郎月行李白全诗如下: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诗。该诗以“古朗月行”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童年记忆中月亮的深深怀念和对纯真无暇的童心的赞美。
全诗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描绘了心中的月亮形象。诗的开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形象地表现了儿童对月亮的纯真而又无邪的想象。接下来,“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通过比喻,将月亮比作瑶台上的明镜,又将它放在青云之上,更加深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敬仰。
在诗的中间部分,李白通过“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等描述,将月亮形象地描绘成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则通过一个温馨而又神秘的问题,引出了诗人对月亮中玉兔和嫦娥等神话传说的想象和怀念。
在诗的最后部分,李白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童年记忆中那纯净无暇的月亮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
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想象力,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月亮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李白《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①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②。 又疑瑶台镜③, 飞在青云端④。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注释] ①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②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③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④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说明] 这也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此诗开始描写月亮的形状,然后用了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后面叹息月蚀后朗月不再可欣赏。这可能有所讽喻,有所指,但现在已不清楚到底是比喻什么事情了。 [译诗] 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 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 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 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赏析] 《古朗月行》原诗共16句,这里是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这四句诗描写了儿童眼中的月亮,充满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古往今来,月亮一直牵动人们的心。关于月亮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起舞等,的确令儿童心驰神往。每个人都有童年,儿童富于幻想,对月亮更充满好奇心。这四句诗就是李白幼小时对月亮的观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两句主要从月亮的形体入手进行描摹的。月亮(指明月)是圆的,白玉盘也是圆的,有相似点,故可以打比方。月亮除了是圆的之外,还能发光(非科学意义上的),于是又有了“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两句。这两句是从月亮发光角度写的。月光皎洁,旖旎可人,而镜子能反光,两者也有相似点,所以怀疑月亮又像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青云的顶端,这又是一处比喻。而“瑶台”又是西王母所居之处,本身还具有神话色彩,更增添了迷人的效果。这四句诗是用儿童思维写成的,诙谐幽默而又充满天真稚趣;又以“白玉盘”、“瑶台镜”为喻,语言生动活泼。这四句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儿歌,它可以开启儿童的心智。
古朗月行全诗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的时候,我不认识月亮。我以为月亮,是白玉做的圆盘。
又怀疑,那是瑶池的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
仙娥与桂树,在月中隐隐浮现。
玉兔放下药杵,不知道是为谁而制这仙丹。
却有那可恨的蟾蜍,把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如此的黯淡。
回想当年,英武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为天上人间解除了灾难。
如今谁来拯救月亮,让它恢复光亮,如同以前。
我已经不忍心再看,更不忍心留下它独自离开,
可我又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只觉得心里十分的凄惨和悲伤。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鸟,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作品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古朗月行的注释和译文
古朗月行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想象。注释和译文如下:
1、注释:古朗月行:为乐府古题。小时:小时候。呼作:称为。白玉盘:形容月亮的形状像白玉盘。又疑:又怀疑。瑶台: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境。青云:形容天空高远。桂树:传说中月亮上的桂树。嫦娥: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蟾蜍:传说中的月亮上的动物。
2、译文:小时候,我称月亮为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仙境中的一颗明珠。月亮高高挂在天空,照耀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到无限的美好。青云围绕在月亮周围,仿佛是仙境中的装饰,桂树生长在月亮上,为这个仙境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美丽。
3、嫦娥和她的宠物蟾蜍在月亮上生活,这个神秘的仙境让人感到无限的向往和敬畏。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想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古朗月行这首诗的主旨思想
1、首先,这首诗以古题“古朗月行”为名,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诗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月亮形容为白玉盘、瑶台镜、桂树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热爱。
2、其次,诗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童年回忆的怀念和对月亮的童真想象。诗人用简单明了的比喻,将月亮形容为白玉盘和瑶台镜,展现出诗人天真可爱的形象,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最后,“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几句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月亮中神仙和玉兔的想象和赞美。诗人以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玉兔等形象为喻,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美好和神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古朗月行唐李白古诗意思
关于古朗月行唐李白古诗意思如下:
古朗月行的意思是:古代的名称为《朗月行》的乐府旧题,描述的是古朗月。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
诗词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译文: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所以把它叫做白玉盘。还怀疑是瑶台神仙镜,在夜空中翱翔在蓝天之上。月亮上的仙女们是在吊脚吗?为什么月桂会在月亮中间长圆?白兔为谁捣碎了仙药?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古朗月行全诗解释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下面是全诗及其解释: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葵花在青青的园子里,早晨的露水等待着太阳升起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阳光明媚,给万物带来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常担心秋天来临,花叶会逐渐枯黄衰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流向东方汇入大海,何时才能再次回流向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时不努力,到老年只会感到悲伤和遗憾。
黄金满堂宝,烟尘散武夷。
黄金堆满了宝堂,烟尘散去了武夷山。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早晨还是黑发如青丝,晚上已变成白雪一片。人生得意的时候应该尽情享受。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月亮,天生我才必定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千金花光了还能再来,烹羊宰牛也能享受乐趣。
对月行歌,欢乐今宵多。
对着月亮行走并歌唱,今夜的欢乐真多。
此为《古朗月行》的全诗及其解释,表达了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同时也强调了人生的欢乐和享受。
《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赏析】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寄寓着政治局势,又谓此诗前半喻开元盛世,在诗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儿童心目中然;后半喻天宝后期,蟾蜍喻安禄山、杨国忠之类的权奸、宦官、边将,昏蔽其君,紊乱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一说是李白饮酒后的一首即景抒怀诗。一说是李白通篇隐语,化实为幻,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
【相关拓展】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古朗月行》全诗解释如下: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
以前有位英雄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古诗赏析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五言古诗,出自《全唐诗》。该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和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朗月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二、译文
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仙宫里的宝镜,飞落在高高的天空中。圆圆的树冠上,仙人垂挂着两只脚,玉兔不停地捣着仙药,仙药捣成后又给谁服食呢?
三、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古朗月行全诗的诗意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原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⑴。
又疑瑶台镜⑵,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⑶,桂树何团团⑷。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⑸?
蟾蜍蚀圆影⑹,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⑺,天人清且安⑻。
阴精此沦惑⑼,去去不足观⑽。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⑾。
注释:
⑴呼作:称为。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⑶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⑷团团:圆圆的样子。
⑸“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⑹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诗中蟾蜍似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⑺羿:后羿,中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⑻天人:天上人间。
⑼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沦惑:沉沦迷惑。
⑽去去:远去,越去越远。为决绝之辞。
⑾凄怆:伤心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1、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2、原文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3、《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明月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以前有位英雄羿,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拓展资料: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著诗。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忧愤不平。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收起
小的时候,我不认识月亮,
我以为月亮,是白玉做的圆盘。
是瑶池的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
仙娥与桂树,在月中隐隐浮现。
玉兔放下药杵,不知道是为谁而制这仙丹。
却有那可恨的蟾蜍,把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如此的黯淡。
回想当年,英武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为天上人间解除了灾难。
如今谁来拯救月亮,让它恢复光亮,如同以前。
已经不忍心再看,更不忍心留下它独自离开,可我又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只有发愁,和痛苦地发呆
垂两足,就是女孩荡秋千时那种姿势。
问言与谁餐?,是说玉兔捣药,不只谁为谁而捣。
《古朗月行》诗意: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出处】《古朗月行》——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扩展资料
1、《古朗月行》创作背景
《古朗月行》出自《全唐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应该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2、《古朗月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在词坛上处于开山祖地位,这是词学家的共识。即便传世“李白词”确实全部是伪作并不属于词体,李白仍然是词体发展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就无法全面地说明词体的发展史。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