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河南小将被朱婷感动哭了!婷队狂砍46分获胜,只剩江苏一个劲敌
- 2、原是属于安徽省的永城县,为何后来被划入了河南省?
- 3、当年各省均被军阀占据,为何河南没人占据?
- 4、为什么历代河南都是各种灾害的重灾区?
- 5、为什么河南人口多
- 6、为什么水患一直是河南人的噩梦?
- 7、河南省为什么这么多人口?
- 8、河南人口为什么那么多?这会影响河南的发展吗?
- 9、河南省GDP为什么这么高?
- 10、古代河南省为什么被称为四战之地
河南小将被朱婷感动哭了!婷队狂砍46分获胜,只剩江苏一个劲敌
全运会预赛第二轮比赛中,河南女排3-2大逆转战胜辽宁女排,爆出本届全运会预赛第一个大冷门。按照两支队伍以往的战绩,河南女排根本不是辽宁女排的对手,两支队伍不在一个层次上。然而随着朱婷回归河南女排,队伍的攻防两端都有巨大进步,以至于面对辽宁女排有了底气。本身辽宁女排的进攻端就存在漏洞,如今遇到实力全面的朱婷,自然抵挡不住她的进攻。整场比赛下来朱婷狂砍46分,刷新国内排坛单场比赛的得分纪录。
朱婷上一次代表河南女排比赛还是四年前的全运会预赛,当时由于河南女排高原作战,朱婷出现高原反应,赛后还被送进医院,河南女排自然无缘全运会决赛圈。但是本届全运会不一样,河南女排进行大换血,无论是年轻的主教练焦帅,还是磨合三年的新阵容,河南女排都比上届全运会更有实力。再加上朱婷经过东京周期的成熟发展,攻防全面,她的回归才是河南女排取胜的法宝。
虽然河南女排有一点攻的现象,但是有核心主力肯定要用,这是无法避免的。河南女排逆转战胜辽宁女排后,无论是主教练焦帅,还是队员们都异常兴奋,就连朱婷都亲自发文祝贺2连胜。赛后河南女排的队员从 体育 馆走向食堂,没想到自由人黄文静却在哭,作为河南女排的小将队员,黄文静是河南女排主打的自由人。朱婷问她为什么哭,毕竟赢球了,没想到毛钧怡抢先说“朱姐,就因为在场上你鼓励她,给她暖到了”。
原来黄文静是被朱婷感受哭了,不得不说朱婷不仅实力强,人品更是没得说。一直以来,朱婷都喜欢在场上鼓励队友,更何况她是中国女排的队长,身上肩负着鼓励队友的责任。如今把辽宁女排拉下马的情况下,河南女排晋级形势一片大好,后面的比赛只剩下江苏女排一个劲敌,河南女排已经不用担心晋级决赛圈的问题。而且经过此战,江苏女排对阵河南女排的时候也不敢放松警惕,稍有不慎就会爆冷输球。
此前有消息传出朱婷拒绝了瓦基弗的百万合同,有了这次全运会预赛的经历,不排除朱婷未来回归河南女排打球。因为河南女排最近几个赛季的成绩很差,一直排在联赛倒数前几名,一旦朱婷回归,至少可以闯进八强,河南女排高层恐怕会有这个打算。整个东京周期朱婷都在外打球,加盟瓦基弗和天津女排,如果河南女排高层不再放人,朱婷回归未必是一件坏事。
原是属于安徽省的永城县,为何后来被划入了河南省?
说到河南永城县,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唯一一个获得全国认证荣誉称号“中国面粉城”的县城,永城已经享誉中国,享誉世界。上千年的历史,发达的现代化工艺,让永城有着古老的躯体、年轻的心脏,新鲜血液不歇,永城发展不息。
除了“面粉之乡”的荣誉外,永城享誉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历史文化真的是相当丰富,单单是看它的地域变更就已经很复杂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文化了。自夏朝始,永城县的可考历史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了,这样古老的城市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不得不说,永城,当真是一个随着中国一路走来的城市。
最初的永城,就跟它现在一样,是属于豫州的。后来随着时局变动,朝代更替,永城就像一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摇来晃去的小船,今天这个君主把它划给哪个国家,明天哪个皇帝又把它拨给这个地界,这么多年,永城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
西周时,诸侯国林立,永城被分为几块儿,几个诸侯国同时占据它的地域;到了秦朝,设县立郡,永城县不可避免地被划入了泗水郡,而这样的划分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三国时期,才被再一次被打破。永城境内几个县被划给谯郡,地域又陷入割裂状态,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永城都是处于这种不完整的状态。
直至金、元时期,永城辖区内各县重新被划回,永城也正式被划入河南江北行省。虽然叫做河南江北行省,但它的管辖范围可不是今天的河南,永城县从真正意义上讲也并非划入了河南。
进入明朝,行政区域大换血,河南省被划分出来,永城从此隶属河南省。直至进入清朝,这种地域规划也一直保持着,从未打破。这样安定的格局,不禁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假象,永城就此摆脱了飘摇的命运,成为河南省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回归河南
在大家都认为永城已经安定下来的时候,上天又再一次给永城县人民开了个玩笑。全国抗日战争发动后不久,永城县被一分为二,分别被国民党和抗日民主政府所据,国民党那块仍然隶属河南省管辖,但为了顺应抗战局势,抗日民主政府便暂时将这另一半划归安徽省管辖了,这样一来,永城县又被分了家。
不得不说,这永城县的命运当真是非常坎坷了。不过,好在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1952年,新中国建立的第三年,为了更好的进行地域管理,顺应局势,恢复国民生产力以及全国经济,国家又重新对各省地域进行了规划。就这样,暂时被安徽省管辖的永城县全境被划入了河南省,于是历经千年历史变革的永城县,终于安定了下来,真真正正成为了河南省大家庭的一分子,永城县人民的内心也有了对故土的依靠。回归河南省后,这么多年来,永城县的发展趋势一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
因为永城地区在历史长河中长期都是属于河南省的,所以就把它又划归到了河南省。
解放之后永城被划到了河南省,这是因为政府认为这样去化更利于行政管理,也利于永城的经济发展。
这样的事情很多,永城县就在河南边界,后来规划的时候把它划给了河南省,这样河南多了一块领土,也帮助了永城县的发展。
永城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河南管辖,直到近代的时候,因为战争的原因,所以暂时划入了皖北进行管理,到了战争结束了以后,永城自然而然就回到了河南的怀抱当中,但是安徽北部的宿州,亳州文化和河南的永城等地依然是非常接近,可以说淮海地区文化几乎都差不多,还有江苏的徐州,当时也有不少地方和安徽进行了对换。
相信大家都知道安徽省吧,安徽省也是我国华东地区比较重要的一个省份,虽然安徽的面积和江苏差不多大,纬度地理位置也差不多,但是安徽接壤的省份就比较多了,安徽北面和山东河南接壤,所以w皖北的文化也比较接近中原文化,而安徽南部地区,比方说徽州,黄山等地靠近江西和浙江,也是地道的江南文化,安徽大部分地方都和江苏城市接壤,所以很多人调侃安徽也是一个南北文化百花齐放的省份,而曾经也有不少地方属于安徽的,现今已经属于邻省,比方说婺源,盱眙,以及现在要说的永城县。如今的永城县已经属于河南管辖,虽然依旧和安徽接壤,但是行政方面不属于安徽管辖,而在古代,永城一直就是属于河南的,所以说追溯到以前,永城其实和安徽没什么太大关系,而到了隋唐时期,永城就被划入了今天的亳州,后来永城有一段时间确实是归安徽进行管理,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永城再次被划入河南省,所以说这一个县城也是不断的在变化行政区,到了民国时期,永城的一部分划入了河南,还有一部分划给了安徽,整个县城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到了建国初年,永城县就没有划入商丘地区,而是直接被划到了安徽皖北管理,当时的皖北和皖南是分开管理的,就如同苏北和苏南一样,因为当时的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说永城也被划给了皖北,就像以前徐州也曾经被划给山东一样,到了1952年的时候,因为当时皖北和皖南已经合并为新的安徽省,所以这个时候永城县也重新从安徽回到了河南,其实这种情况在淮海地区是很常见的,比方说以前的萧县和砀山也是属于江苏徐州的,但是后来又划给了安徽省,而安徽也把自己的盱眙和泗洪划给了江苏。
当年各省均被军阀占据,为何河南没人占据?
清朝灭亡之后,民国建立,而在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军阀割据,军阀们占据着自己的地盘,这种情况其实和历史上很多时候也比较相似,一个朝代灭亡之后总会有很多人割据一方。然而在军阀割据中,全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军阀,但是唯独河南这里没有,这是为何?河南为什么没有军阀占据,是与这里的什么情况有关系呢?
1.为何无人占据河南
当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后不久暴毙而亡,自此,北洋军阀走向四分五裂,各路军阀割据。若你稍微注意过当时北洋军阀的割据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整个中国被北洋军阀的几大派系全部瓜分,但是地处中原的河南,却是为人问津,反而有点三不管的意思,这又是为何呢?
从整个地图上来看,河南整个周边地区的所有省份都被形形色色的军阀所占据着,唯独将河南空了出来。其实要说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因为河南地理位置有点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很多军阀并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在没有绝对的,压倒性的优势之前,没有哪个人会占领河南。
在北洋军阀当中,实力最强的要数直系与皖系,虽然有着强大的军队实力,当然也对河南有着觊觎之心,但自身的实力是不足以支撑自己将河南这块蛋糕独吞,相反的是在双方竞争的同时,河南竟然变成一种缓冲地带。
众所周知,河南也是平原地区,矿产与物资也是比较丰富。由于是中原腹地的原因,也让河南随时可能陷入四面受敌的情况,由于地处平原地带,因此造成了易攻难守的局面。倘若河南地区被某个军阀所占据,那么他所面临的压力可是不小,周边的军阀必定是不会允许这样局面的产生,必定会进行干扰。因此,在没有压倒性的实力的情况下,想要占据河南无疑是难如登天。因此,河南才变成所有军阀的三不管地带。
在袁世凯暴毙以后,北洋军阀内部都想统一全局,但是没有一个有实力且有能力的人,各路军阀之间都是互不服气,因此,才造成整个中国处在不断混战的军阀割据时期。尽管河南没有被某个军阀所占据,但这似乎并不是河南的幸运。
2.河南战争不断
在那个军阀乱战的时期,河南就是各路军阀的战场,河南地区基本上每天都在战斗。据统计,河南曾被直系军阀、国民二军等部队所统治,还有直奉、直皖以及北伐战争等多场战争,但是整个河南境内并没有产生一个有威慑力的军阀,相反还兴起了大量的地方武装、民军以及土匪。
因此,河南整个地区在北洋政府、地方武装、各派系军阀以及民军土匪等多股势力的蹂躏之下,让河南的百姓饱受战争的摧残。但是在军阀割据的后期,吴佩孚的上位,直接带领直系军阀走向辉煌,此时的河南就是吴佩孚的地盘。因此,当时的吴佩孚是最有可能将中国实现大一统的大军阀。
1924年对于吴佩孚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吴佩孚凭借之前在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的神勇表现,成功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时代》杂志将他称作中国最强者,并认为他比任何一个军阀都有希望统一中国。
也是在这一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在率领直军与张作霖血战后,主力部队几乎遭到全歼。眼见大势已去,吴佩孚不得不率领残部仓皇南逃。而这一逃,也代表着他彻底走下了神坛。
1926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进攻下,再次遭到打击,被迫逃往河南信阳。
次年,武汉国民政府进行二次北伐。吴佩孚在国民军和北伐军的包围下彻底失败。后在1939年被日本人毒死。
综观河南省在军阀割据时期,除了晚期吴佩孚以河南为据点,其它都是在北洋政府、地方武装、各派系军阀以及民军土匪等多股势力的蹂躏之下,河南的百姓苦啊!
3.北洋军阀简介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北洋军阀主要分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三大军阀
皖系
日本帝国主义与皖系军阀的关系,已为研究民国史的学者所熟知。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在其控制北京政府期间(1916.6~1920.8),中国表面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实际处处依赖于日本,直接或间接受其操纵。
日皖勾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得以在华大肆扩张其侵略势力,这个特定的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在此期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大力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所谓的武力统一,对南方护法各省连年发动战争,力图消灭以孙中山为代表反对北洋军阀势力的护法运动,就是由日本拿钱供给武器在幕后给予支持的。
双方的关系,正如皖系军阀的代表人物徐树铮所说:我北军势力的消长,与日本寺内内阁利害相通(见《徐树铮密电》第2页)。据日本大藏省统计,仅寺内内阁任内(1916.10~1918.9)日本新成立的对华借款总额为38645万日元,与寺内内阁成立时我国对华借款约一亿二千元日元比较,仅二年时间,增加了三倍(见铃木武雄《西原借款资料研究》第353页)。段祺瑞为了换取日本的实力支持,只要给钱,给军火武器,什么国家主权、民族利益都可以廉价拍卖,从铁路、矿山、工厂到各种税收,都被皖系作为各种名目借款的抵押和担保,日本为此在华获得种种特权利益(其具体史实可参阅拙著《皖系军阀与日本》一书)。日皖之间的关系,可视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个典型事例。
直系
在北洋军阀中,直系军阀与英美的关系表现得若明若暗,较为隐蔽,不像日皖、日奉间那样公开露骨。
但英美支持直系,以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在皖系统治时期,当直皖两派军阀发生尖锐矛盾和斗争时,在华英美报刊的舆论,是公开支持直系吴佩孚的一些政治主张,反日反皖立场非常鲜明。直皖战争,直系战胜皖系,英美在华报刊记者,兴高采烈,对吴佩孚是一片赞扬之声,吹捧吴为中国一国中之英雄,乃中国军人中之唯一爱国者。前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上书北京政府,对吴在宣皖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的主张表示支持,认为舍此而外,别无他法(见《晨报》1920年8月27日)。无庸置疑,英美等西方国家,已把吴佩孚看成是以援助为借口,拒绝改变反对借款的立场。这清楚地反映了日本对英美所支持的直系军阀的敌视态度。但英美与直系的关系,表现得并不如日皖、日奉关系那样公开露骨。
帝国主义列强对北洋各派军阀势力的支持与否,是根据其在华切身利益得失为转移,这类事情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奉系
与日皖关系相比,日本与奉系张作霖的关系却微有不同。日奉之间早有勾结。1920年直皖战后,张作霖企图控制北京中央政府的野心大增,故而更加积极向日本靠拢,他亲自对日本表示,希望能注意其今后在北方政局中的价值,极愿取代垮台的皖系地位,对日采取真正的亲善政策。
日本首相原敬认为:张是想依靠日本伸张势力,而我们在东三省的发展需要好好对张作霖整顿与充实东三省的内政和军备,以在该地区确立并巩固其势力,帝国可以直接或间接予以援助。但对其为达到对中央政界的野心而要求帝国的帮助,则帝国不采取进一步给予支持的态度,日本援助张作霖的宗旨,不是对张个人,乃因其掌握满蒙实权援助之,用以巩固我之对满蒙的特殊地位(《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下)。正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日本。日本在直奉战争和郭松龄反奉这两次事件中所以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基本原因即在于此。1928年奉系军阀面对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军事上连遭失败,此时张已成为日本维护其满蒙特殊利益的障碍(张如败退东三省,有可能导致北伐军进兵关外),日本关东军遂阴谋策划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为日本直接侵占东三省铺平道路。在这里日本与张作霖奉系的关系,与日皖关系相比,表现的又有所不同。
势力分布
直系军阀: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头目是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靠山是美国、英国;
皖系军阀:分布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头目是段祺瑞、徐树铮、王永泉、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靠山是日本;
奉系军阀:分布在奉天、黑龙江、吉林,头目是张作霖、张学良,靠山是日本。
为什么历代河南都是各种灾害的重灾区?
河南自古以来洪灾频发、深受水害困扰原因如下:
1、气候带复杂。
河南省的气候带分布比较复杂。河南省的地域跨越秦岭——淮河线,这是我国区分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这条线以南属于亚热带,以北属于暖温带。
河南省的南阳市、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确山县、息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都位于这个南北分界带上。因而,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南部跨越亚热带,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这就导致河南省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2、地理及水文环境特殊。
河南省的地形,主要由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和水面构成。河南省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河流纵横。省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560条。由于地形差异,遇到汛期水势凶猛时,不易泄洪,极易形成泥石流、水涝等灾害。
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上黄河的水位一直在变化、改道。尤其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裹挟着大量泥沙,于是在下游地段,河流河床由于泥沙淤积而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段。
黄河对河南的影响
黄河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在养育了两岸人民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水患。我国自古就很重视黄河的治理,化害为利,“治黄”是历朝历代高度重视的大政。1946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了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1949年6月改称黄河水利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水利部直属的副部级机构,下属机构遍布黄河流域九个省区,职工达到4万人。黄河滔滔,是横亘的一道天险,因而也往往被作为天然的军事壁垒。
为什么河南人口多
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河南人口多。1、地理位置: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东临山东、安徽,南接湖北,西邻陕西,北靠河北,处于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2、历史文化:河南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生活和发展。3、经济发展:河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GDP总量和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工作和生活。
河南人口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人口基数大,由于历史上处于气候土地相对良好的华北地区,人口迁移量大,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多。
2. 人口生育率高,河南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深厚,即使在计划生育之后人口出生率也相对较高。
3. 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广,粮食产量大,能够容纳大量人口。
4.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相对其他地区没有大规模的干旱或者极寒,没有大面积不可利用的土地,所以总体容纳人口数量大。
5.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能够容纳大量人口。
6. 河南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综上所述,河南人口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为什么水患一直是河南人的噩梦?
历史 上的河南,不仅是四战之地,更是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尤以大旱和黄河泛滥危害最大。请看“洛阳网”介绍的洛阳 历史 上旱灾、水灾情况:
很高兴为你解答。河南自古以来多灾多难,从 历史 的角度来说,河南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经常饱受战乱的影响。从地理的角度来说,河南位于黄河下游,加上地势平坦,每当汛期黄河发洪水的时候容易形成黄泛区。因此,天灾和人祸是造成河南多灾多难的两大主要原因。
历史 上每当受灾,河南人就会挑着家当向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省份避难,甚至还会衣冠南渡南下广东、江西、湖南,现在南方地区居住着很多客家人,他们就是以前古代中原人的后裔。
“河南担”是指以前河南人逃荒时挑的一种扁担。在过去有“陇海线三千八百站,站站都有河南担”的说法。
河南历来水灾旱灾不断,河南难民经常沿着陇海铁路一线逃到陕西躲避灾难,他们一副挑子,一头是家当,一头是小孩。被陕西人开玩笑的调侃为“河南担”,但河南人性情豁达,不肖一顾的说:“陇海线三千八百站,站站都有河南担。”于是陕西人就不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们知道,陇海线三千八百站,只要有一半“河南担”撂挑子不干,恐怕整个陇海线就要瘫痪。
黄河流经河南境内会出现“悬河,地上河”自然现象。根据 历史 记载,从先秦世代到民国,黄河中下游决堤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两年三决口”,“百年一改道”。可以说一半黄河水,是河南灾民的眼泪。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给河南造成了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1942年河南又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和蝗灾,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不同程度受灾,约有300万难民沿着陇海铁路一线进入陕西。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河南境内修建了小浪底和三门峡等大型水电站,从此大大减少了水患对黄河中下游数省的影响。
黄河小浪底水库:
1975年8月,由于超强台风莲娜导致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
河南、安徽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史称“75.8”大洪水。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境内河流纵横,光是省内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60多条。
更由于河南省地形是西高东低,东部又多为丘陵和平原,一到汛期水势凶猛时,不易泻洪,极易造成内涝。
众所周知的原因,黄河在河南境内的河床要高出地面平均6、7米,是名属其实的地上悬河!是真正的悬在河南人头上的一颗炸弹。
从 历史 上的大禹治水,到建国初期的导淮治黄,河南人民一直就与水患作斗争。但由于特殊的位置原因,遇上恶劣天气,水患还是会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麻烦。就像河南这次的特大水灾。
治理水患,河南依旧任重道远。
河南地势地洼平坦,地形落差很小,水系不发达,排水困难,极易形成内涝与盐碱沼泽。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中,十年九灾,黄河为地上悬河,上游涨水河南决堤,黄河数度改道,淹没良田村庄无数;下游暴雨则河南内涝再度淹没,待洪水退去土地盐碱化,几年无收程,周期交替。人民生活极度贫苦,四处逃难流浪。
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解决了河南水患与旱灾,经济长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此次水灾,全国支援、共赴灾难,相信会很快被制服。
河南属于中原,地上悬河黄河不能起到排水作用,省内又没有大的河系,排水能力较差,又平原居多,居高原与平原的结合部,大水来临封堵困难。
河南98 年可以查 还有抗日战争的时候 老蒋打开黄河 口子 都能查到不是河南噩梦 说不好听在那个省县都是噩梦
河南省为什么这么多人口?
河南人口多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环境和气候原因,更离不开农业革命的帮助。河南居于华北平原,因为气候宜人适合耕种,吸引了大量人口进行开拓。最起码从夏朝开始,河南地区就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的文化、政治中心。
河南人口为什么这么多
河南地区在古代时期,是很多兵家必争之地,大批量的有志之士都往这里冲,很多有梦想有理想的人也会千里迢迢来到河南,所以人口越来越多。
黄河自西向东横穿河南省,为这里带来了大量养料,滋润着流域内的土地,对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人口增加提供了保障。
农业革命带来的粮食亩产量的增加,使河南以不变的耕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更加稳定的环境对人口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河南人口为什么那么多?这会影响河南的发展吗?
主要就是因为河南当地是非常适合人们去居住的,土地肥沃,自然灾害少,而且河南当地的面积也比较大,压力小,所以人们愿意生孩子;我觉得这对河南的发展会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
因为河南非常注重生育;不会影响河南的发展,相反河南可能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越是发展缓慢的地方生的越多,就像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河南并没有什么发展,并且恶劣事件还有很多,男宝素质低,女生还可以,并且天气极端
因为河南有很多的发展机会,所以有很多外来人口,会提高河南的经济发展。
河南人口那么多主要是因为河南人更重视生育,其次是人多对于河南发展是一件好事,再者是可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另外是河南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化的人才类型。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河南人口为什么那么多,以及会促进河南的发展的具体原因。
一、河南人更重视生育
首先是河南人更重视生育,这是因为河南人自身的生育欲望是比较强烈的,受到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且河南人认为人多是一件好事可以帮助家庭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社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二、河南发展是一件好事
其次是河南发展是一件好事,对于河南而言发展是需要以人为本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是无法进行发展的,需要将一些没有相应的高学历但是有相应的技术人群安排到对应的生产车间进行批量生产,这样子才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可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
再者是可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对于河南而言如果有充足的人口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对应的一些学生培养成专业性人才或者复合型人才后续安排进入对应的科研领域研发对应的项目,或者进入到对应的实际运用领域帮助社会发展。
四、河南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化的人才类型
另外是河南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化的人才类型,对于河南而言如果想要全面发展就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不仅限于一种单调性的人才,所以人口越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人才类型从理论上讲也是越多的。
河南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应该结合河南自身的一个经济特色来针对性发展,还是需要重点扶持一些经济特色的发展,同时拉动落后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GDP为什么这么高?
河南省GDP高的原因是河南人口多,消费量大,就像中国一样,经济GDP总量大,人均少。河南的经济发展比较均匀,是中部新兴工业和一直是中部农业大省,相较于西部还是比较富裕,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的地方还是落后。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河南人均收入中等,中国按照户籍计算人均GDP的方法其实拉低了河南的GDP,因为常住人口只有9000万,实际GDP中西部其实是要比现行计算方法高的。社会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中西部第一,01年中小学实现了多媒体,基础医疗,村村通,高速,铁路,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做的很好,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中部百强县河南占据了一半。没有一城独大的现象,家庭存款比较高,好不好不要做键盘侠,就像你现在不能认为中国还是百年前的中国一样毕竟现在是2017年的河南
人多啊,农业大省,虽说人均差,但是架不住人多,不管高山丘陵还是什么地形,全部都是农田,所以gdp高,另外还有些煤矿,铝业,不过主要还是农业,河南的粮食最便宜了。
落后的河南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的!如今的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运输枢纽中国通讯中心!河南早已经不是农业大省了。现在国家给河南的名号是经济大省。河南经济一直在向上。沿海城市有海港!但河南却有全国为数不多的内陆航空港!是全国所有运输枢纽中心。人均GDP值是中国平均中等!已经可以说是很富有强大了!
第六次人口普查河南人口排名全国第三,2017上半年GDP排名全国第五,2016机动车销量全国第三,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并没有你想象的落后,反而农村好多3层4层的房子,地理位置优越,平原地方多,相比人口6千多万的浙江或者7千万的湖南等省份,人口密度并不大,因为这些省山比较多
原因是河南省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
河南历来是农业大省。1949年,河南一产占67.6%、二产占18.2%,农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2018年,河南一产降至8.9%、二产提高到45.9%,实现质变。
全省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5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河南挺起了制造业的脊梁。
从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重大转变。建国初期,河南是农村型社会。近年来,从中原经济区获批建设,到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城市群,再到郑州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河南的城镇化突飞猛进。
农村人口每年转移落户近200万人,进入了历史上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时期,2018年城镇化率达51.7%。
扩展资料:
河南省的对外经济:
2019年全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值57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出口总值3754.64亿元,增长4.9%;进口总值1956.99亿元,增长1.2%。
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214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87.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993.80亿元,增长3.6% 。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新签合同额44.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营业额41.63亿美元,增长20.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36亿到48000亿 建国七十年河南GDP翻千倍
古代河南省为什么被称为四战之地
1,人口稠密
2,经济发达
3,交通便利
4,无险可守
就这四条原因,造成了河南的战略地位。这个四战之地的称呼多半有些尴尬,因为占据河南就有了争夺天下的物质优势,但是河南无险可守,西有关中居高临下,南有荆襄攻守自如,东有江海限制进退,北有燕赵铁骑难敌。古代河南从洛阳到徐州,从菏泽到南阳,连带黄河淮河,肩挑嵩山泰山,并不是现在的河南省能囊括的。
古代具有河南并不一定就能统一天下,它就像一个丰足的粮仓,但是守备不足。占据河南后最重要的就是占据一块战略要地,如关中,如河北。强悍如曹操,占据南阳以前也有一日三惊的时候,因为他占据的河南太容易失去了。如果不是袁绍总是盯着公孙瓒没有南下,给了曹操整合中原的时间,呵呵,官渡之战结果可能就不同了。
1,人口稠密
2,经济发达
3,交通便利
4,无险可守
就这四条原因,造成了河南的战略地位。这个四战之地的称呼多半有些尴尬,因为占据河南就有了争夺天下的物质优势,但是河南无险可守,西有关中居高临下,南有荆襄攻守自如,东有江海限制进退,北有燕赵铁骑难敌。古代河南从洛阳到徐州,从菏泽到南阳,连带黄河淮河,肩挑嵩山泰山,并不是现在的河南省能囊括的。
古代具有河南并不一定就能统一天下,它就像一个丰足的粮仓,但是守备不足。占据河南后最重要的就是占据一块战略要地,如关中,如河北。强悍如曹操,占据南阳以前也有一日三惊的时候,因为他占据的河南太容易失去了。如果不是袁绍总是盯着公孙瓒没有南下,给了曹操整合中原的时间,呵呵,官渡之战结果可能就不同了。
四战之地是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地形上是因为河南中东部为平原,历史上则是因为北宋之前河南地理位置重要,
四战之地是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地形上是因为河南中东部为平原,历史上则是因为北宋之前河南地理位置重要,是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兵家争夺的重点,“得中原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河南不是今天的河南,首先河南一词 的含义多次改变原因是河南是指河流的南岸,所以河南有很多含义,又因为河流的南面由于地理原因,会冲刷出很多肥沃的土地,这个是由于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原因,河流的南面会出现很多肥饶之地,在古代封地就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河南由于土地肥沃所以兵家必争故出现了河南是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是个成语,是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评论家李敬泽认为,河南这个地方,古代叫四战之地,是因为打起仗来,四面敌人都过来了,无遮无拦,基本态势就是一个守的态势。
秦王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南阳、颍川、河内、东郡、陈郡。以后的两汉时期,河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仍处于全国前列。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河南更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河南是四战之地。在三国以及两晋、南北朝时代,战乱连年,农业、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7世纪初重建了统一的全国性政权——唐朝以后,中原才摆脱了长期战乱的局面。
扩展资料:
开封在宋时又称大梁、汴梁。开封作为都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长安、洛阳的不足。但是,如果从战略上分析,开封四周无险可守,是典型的“四战之地”,把它作为一个国家的京城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宋朝立国之初,其主要的威胁就来自北方——北汉与辽国。
鉴于中原是四站之地,北宋鉴于晚唐五代以来内轻外重、中央权威扫地的政治局面,采取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政策,把全国的精锐部队数十万人汇集京师。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李敬泽:包容开放的环境给予了中原作家群创造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