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名列前茅的意思
名列前茅(míng liè qián máo),前茅本为古代军队前哨斥候为通报后军而举的茅草。后用以比喻评比、考试等名位排列在前几名。特指成为得高分的运动员。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首屈一指,一马当先,勇拔头筹
反义词
名落孙山,倒数第一
4
去年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派大将荀林父做统率援助郑国,还没到黄河边,郑国就投降了楚国,他们执行楚国的好法典,楚军分右、左、前、中、后五军,由前军拿着茅草当旌旗开路。中军辅佐先不听荀林父的指挥而攻楚,结果大败而归。
名列前茅成语
【汉字书写】 : 名列前茅
【汉语注音】 : míng liè qián máo
【成语出处】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成语语法】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表示名次排在前列,(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名)可用于多种事情或场合。
【名列前茅的意思】 : 名:名次;列:排列;前茅:古代行军的时侯,军士手里拿着茅草走在部队的最前面,当遇到有敌情的时侯,便把茅草举高了当作信号旗帜给后面的部队报警。现比喻考试成绩优秀名次排列在前面。
【名列前茅的'近义词】 : 首屈一指、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名列前茅的反义词】 : 榜上无名、倒数第一、名落孙山;
【名列前茅的故事】:
春秋时期,荀林公是晋军的中军统领,他带着部队去郑国救援,楚国跟郑国讲和以后荀林父想把晋军撤回去。上军统帅士会支持荀林公的想法,他说:“楚国的德行政令和礼仪典章现在都很正规,楚国的部队在出兵的时侯前军举着茅草开路,中军策划战略战术,左军打草作夜宿的准备,右军跟随主帅,后军精兵押阵。打仗的时侯每个将士都知道自已的使命和目标,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碰到这样强的部队是很难取胜的,不如努力加强训练自已的军队,提高武器装备水平,要打也是去征讨弱势的国家。”士会说的很有道理,荀林父听了以后一直称赞他,可是中军辅佐先縠却听不进去,他带着自已的部队去打楚军,结果他们的部队败得一塌糊涂。
【名列前茅例句】:
清.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唐词林》:“汝初冒北籍,名列前茅,恐招人忌耳。”
从维熙《远去的白帆》第三章:“如同狸猫一样灵活的‘铁猫’,往常在劳改队所有的话茬里,凭他心灵手巧,总是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造句】:
平时你虽然看不到他读书,但他的成绩在班上却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
每年人才交流会的时侯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都会优先被学校推送到优秀的单位进行面试。
名列前茅的意思是什么
一、名列前茅的意思是: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二、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三、例句:
1. 小张的孩子学习很好,总是名列前茅。
2. 他平时学习刻苦,因此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3. 名列前茅是银,日新月异是金。
4. 上次考试,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5. 王敏学习很卖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6. 在读大学的四年中,姐姐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7.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小红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8. 在历次测试中,她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的意思
“名列前茅”,汉语成语,本意是指古代楚国军队行军时,如遇敌情,则举茅草发出警报,后来以“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名列前茅míng liè qián máo。
褒贬色彩:褒义。
语法结构:主谓。
释义:
前茅:指先头部队。古时行军打仗,前锋部队侦察兵举茅草为旗,如遇敌情,就举茅报警,故称。比喻名次排在前面。
例句:
1.这项产品在今年销售榜上名列前茅,公司决定提高产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2.这个新人刚推出的新曲颇受好评,在各大排行榜都名列前茅。
_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左传·宣公十二年》
汝初冒北籍,名列前茅,恐招人忌耳。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唐词林》
去年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十七章
近义词:独占鳌头、名列榜首、首屈一指。
反义词:名落孙山、榜上无名、曝腮龙门。
名列前茅意思解释
比喻 名次列在前面。 成语出处: 《 左传 ·宣公 十二 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成语例句: 去年弟在 京师 ,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 名列前茅 ,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 注音: ㄇㄧㄥˊ ㄌㄧㄝ ˋ ㄑㄧㄢˊ ㄇㄠˊ 名列前茅的近义词: 首屈一指 屈指计数时首先弯下大姆指,表示位居第一千古首屈一指的孔圣人,便是一位有号的。《儿女英雄传》 名列前茅的反义词: 名落孙山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tand first in the list 俄语翻译: быть в числе первых 日语翻译: 上位(じょうい)にある 其他翻译: <德>durch leistungen hervorstechen
名列前茅是什么意思
名列前茅的意思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一、详细解释
名列前茅,是汉语的一则成语,拼音:míng liè qián máo,这则成语原指古代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则举茅草发出警报,其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二、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后人据此提炼出“名列前茅”这个成语。
三、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斗争非常激烈,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郑国处境非常危险。有一年,楚军入侵郑国,郑国一边向晋国求援,一边坚决抵抗,结果援兵未到就失败了。
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中军统帅,领兵救援郑国,可是他们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听说郑国已经向楚国投降,楚军也已经渡过黄河撤回国了。
荀林父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说:“战斗已经结束,楚军也已经撤走了,我们这时赶来已毫无意义,不如撤回去算了。”可是副将先谷不赞成这个意见,他认为应该立即渡过黄河,去追击楚军。
上军统帅士会详细分析了晋楚两军的形势,他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荀林父十分赞同士会的意见。可是先谷一意孤行,竟然率领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去进攻楚军,结果遭到惨败。
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先头部队的士兵用茅当作信号旗,走在最前面,发现敌人有什么动静,就用茅发出信号。因此前锋称为“前茅”,“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名列前茅什么意思
名列前茅的意思是名次列在前面。
【释义】名次在很前面,名列榜首。
【出处】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示例】《中年颂》:她的生产质量保持在第一流,名列前茅。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来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造句
1、在这次运动会上,小陈初露锋芒,跳高和跳远都名列前茅。
2、在升学考试的3万名学生中,他名列前茅。
3、这次期末考试成绩,我们班名列前茅,老师勉励我们要再接再厉,夺取更好的成绩。
4、小张的孩子学习很好,总是名列前茅。
5、这次考试,东娜的成绩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的意思
名列前茅的意思是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出处: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成语用法:名列前茅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来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示例:
1、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
2、新探得的一个大铜矿,据已知的蕴藏量,在国内是名列前茅。
3、她的生产质量保持在第一流,名列前茅。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斗争非常激烈,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郑国处境非常危险。有一年,楚军入侵郑国,郑国一边向晋国求援,一边坚决抵抗,结果援兵未到就失败了。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中军统帅,领兵救援郑国,可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听说郑国已经向楚国投降。
荀林父十分赞同士会的意见,可是先谷一意孤行,竟然率领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去进攻楚军,结果遭到惨败。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先头部队的士兵用茅当作信号旗,走在最前面。因此前锋称为前茅,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是什么意思
【解释】: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
【释义】:拿着茅草当旌旗开路。
【示例】:去年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数一数二
[ shǔ yī shǔ èr ]
【解释】: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
【示例】: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榜上无名
[ bǎng shàng wú míng ]
【解释】: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自五岁进场,到今二十一岁,三科不中。”
【示例】:这话令兄也说过,若~,大家莫想他回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二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考试不中
2、名落孙山
[ míng luò sūn shān ]
【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等到出榜,名落孙山,心上好不懊恼。”
【示例】:若不幸~,那时更自难堪。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解释】: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
【翻译】:行军时持茅(当作旗)的走在前面的人。
名列前茅的近义词:出类拔萃 [ chū lèi bá cuì ]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翻译】:在这一群类人中,超出了所有人,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扩展资料
名列前茅的反义词:
一、榜上无名 [ bǎng shàng wú míng ]
【解释】: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二回:这话令兄也说过,若榜上无名,大家莫想他回来。
【翻译】:这话你哥哥说过,如果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大家不用想他回来了。
二、名落孙山 [ míng luò sūn shān ]
【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出自】: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若不幸名落孙山,那时更自难堪。
【翻译】:如果不幸考试没有录,到时候更加难堪。
在考试或比赛中成绩优异,名次排列在最前面,叫做“名列前茅”。为什么叫做“前茅”呢?出典在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
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连同河北的西南一带)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一带),两个大国争作霸主,矛盾尖锐。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是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有一次,楚国发动大军,侵入郑国,郑国军民坚决抗御,结果还是失败了。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出兵援郑,可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得到消息:郑国国君已经向楚国屈服,楚军也已开始撤走了。荀林父召集部属将领,商议对策。荀林父的主张是:“战事既已结束,楚军也撤了,我们就回去算了”。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不同意,竟不听指挥,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追击楚军,终被楚军打得大败。
士会分析晋、楚双方形势时,曾说过“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等语,意思是楚军的前锋戒备森严,中军领导很强,后军实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轻敌。
所谓“前茅”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后来普朝的学者、研究《左传》的专家杜预解释,认为“前茅”就是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斥候兵拿来作信号旗用,斥候兵发现前沿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举茅打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虑无”是戒备和警惕意外的意思。
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于是产生了“名列前茅”的成语。
在考试或比赛中成绩优异,名次排列在最前面,叫做“名列前茅”。为什么叫做“前茅”呢?出典在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
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连同河北的西南一带)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一带),两个大国争作霸主,矛盾尖锐。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是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有一次,楚国发动大军,侵入郑国,郑国军民坚决抗御,结果还是失败了。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出兵援郑,可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得到消息:郑国国君已经向楚国屈服,楚军也已开始撤走了。荀林父召集部属将领,商议对策。荀林父的主张是:“战事既已结束,楚军也撤了,我们就回去算了”。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不同意,竟不听指挥,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追击楚军,终被楚军打得大败。
士会分析晋、楚双方形势时,曾说过“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等语,意思是楚军的前锋戒备森严,中军领导很强,后军实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轻敌。
所谓“前茅”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后来普朝的学者、研究《左传》的专家杜预解释,认为“前茅”就是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斥候兵拿来作信号旗用,斥候兵发现前沿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举茅打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虑无”是戒备和警惕意外的意思。
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于是产生了“名列前茅”的成语。在考试或比赛中成绩优异,名次排列在最前面,叫做“名列前茅”。为什么叫做“前茅”呢?出典在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
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连同河北的西南一带)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一带),两个大国争作霸主,矛盾尖锐。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是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有一次,楚国发动大军,侵入郑国,郑国军民坚决抗御,结果还是失败了。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出兵援郑,可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得到消息:郑国国君已经向楚国屈服,楚军也已开始撤走了。荀林父召集部属将领,商议对策。荀林父的主张是:“战事既已结束,楚军也撤了,我们就回去算了”。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不同意,竟不听指挥,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追击楚军,终被楚军打得大败。
士会分析晋、楚双方形势时,曾说过“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等语,意思是楚军的前锋戒备森严,中军领导很强,后军实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轻敌。
所谓“前茅”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后来普朝的学者、研究《左传》的专家杜预解释,认为“前茅”就是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斥候兵拿来作信号旗用,斥候兵发现前沿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举茅打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虑无”是戒备和警惕意外的意思。
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于是产生了“名列前茅”的成语。
在考试或比赛中成绩优异,名次排列在最前面,叫做“名列前茅”。为什么叫做“前茅”呢?出典在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
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连同河北的西南一带)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一带),两个大国争作霸主,矛盾尖锐。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是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有一次,楚国发动大军,侵入郑国,郑国军民坚决抗御,结果还是失败了。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出兵援郑,可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得到消息:郑国国君已经向楚国屈服,楚军也已开始撤走了。荀林父召集部属将领,商议对策。荀林父的主张是:“战事既已结束,楚军也撤了,我们就回去算了”。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不同意,竟不听指挥,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追击楚军,终被楚军打得大败。
士会分析晋、楚双方形势时,曾说过“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等语,意思是楚军的前锋戒备森严,中军领导很强,后军实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轻敌。
所谓“前茅”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后来普朝的学者、研究《左传》的专家杜预解释,认为“前茅”就是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斥候兵拿来作信号旗用,斥候兵发现前沿敌人有什么动静,就举茅打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虑无”是戒备和警惕意外的意思。
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于是产生了“名列前茅”的成语。
成语解释: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
中文发音: míng liè qián máo。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成语造句:去年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成语辨析:~与“首屈一指”有别:~指排在前列;但未必是第一名;“首屈一指”则指第一名、第一位。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扩展资料:
名列前茅的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争当霸主,斗争非常激烈。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是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
这一年,楚国发动大军侵入郑国,郑国一边向晋国请求援助,一边组织军民坚决抵抗,结果援兵没到便失败了。
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出兵救援郑国,可是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得到消息:郑国国君已经向楚国投降了,楚军也已经渡过黄河开始撤走了。
荀林父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荀林父对大家说:“战斗既然已经结束,楚军也撤走了,我们这个时候赶过来没有意义了,不如回去算了。”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意见,并详细分析了晋、楚两军的形势,指出退兵回国的意见是正确的。
士会说:“指挥作战的一个原则是善于观察战机,抓住敌人的疏漏发动攻击,才能取得胜利。如今楚国的一切品德、法规、礼仪都没有违背常规,他们出兵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对他们三心二意。楚王曾经三年不问政事,现在任用有才能的人,整顿军队,军队训练有素,很有秩序。
军队出征时,各路队伍井然有序,右军紧紧护卫着主帅的兵车;左军负责割草以及安排晚上的住宿;先头部队用茅草作为信号,发现敌情就举起茅草向后面报警;中军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发布命令;后军是精锐部队。打起仗来各种将士都有明确的分工,军队纪律非常严明。
再说楚国现在管理得十分严密,人人争着为国家出力立功,我们怎能突然去进攻他们呢?我认为还是撤兵回国,整顿我们的军队,加强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荀林父十分赞同士会的意见。可是副将先谷不同意这个意见,竟然率领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去进攻楚军,结果遭到惨败。
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先头部队的士兵用茅当作信号旗,走在最前面,发现敌人有什么动静,就用茅发出信号。因此前锋就叫“前茅”,后来,人们借用“前茅”来比喻名次排列在最前面,于是产生了“名列前茅”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