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忠尧,大师赵忠尧:带50毫克镭走1400多公里,教出8位“两弹一星”功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9 23:04:48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赵忠尧(1902~)是什么

赵忠尧(1902~)
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2 年6月27日生于浙江诸暨。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并入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留学,193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赴德国哈罗大学进行科学研究。1931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云南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及物理系主任。1946年赴美国进行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研究。1950年回国,带回当时国内尚无条件制备的器材和设备。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近代物理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曾任三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核物理特别是硬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他的研究工作是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的实验证据,是正电子发现的前奏。40年代曾用云室研究宇宙线。50~60年代,主持建成中国最早的加速器 (70万电子伏和250万电子伏质子静电加速器),主持建立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主持建立核物理实验室并开展原子核反应的研究,为开创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和培养核物理研究人才作出重大贡献。1972年参与筹建高能物理研究所,并于1973~1984年任副所长。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并主编有《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等书。

概括赵忠尧将50毫克镭送到长沙的经历?

赵忠尧捧着50mg镭抵达清华,险些被门卫赶走,校长也几乎认不出他. 1937年十月的一天,在因日寇侵占北平而被迫搬迁到长沙韭菜园圣经书院的清华大学临时办事处门口,缓缓走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 身上一件破破烂烂的灰色长衫,右手拄着一根木棍
,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起进入清华园。 赵忠尧与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从已经陷落的清华园中带出了中国未来科学发 展的希望 50 毫克的镭, 将盛装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中
?为此,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起进入清华园。 赵忠尧与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从已经陷落的清华园中带出了中国未来科学发 展的希望 50 毫克的镭, 将盛装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中。

赵忠尧为何蒙冤

生于苦寒,读书是敲门砖。
赵忠尧出生在一个动荡和战乱的时代。1902年,他出生在浙江一个普通的医学家庭。赵忠尧是他父母的长子,所以他非常虚弱。即使父母都是医生,卫生条件落后,科学护理观念不强。因此,身体虚弱的赵忠尧在他活跃的朋友中显得格格不入,常常是个独行侠。
幸运的是,赵忠尧喜欢阅读,他愿意阅读各种杂七杂八的书籍。很多孤独的童年时光都有书陪伴,给他安慰。就这样,赵忠尧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慢慢长大,变得年轻而世故。1920年,18岁的赵忠尧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无论何时,阅读都是摆脱困境的最好方法。出于对物理的热爱,他在大学期间致力于物理研究。
也正是这种努力在赵忠尧大学毕业时得到了回报,他被邀请留下来当老师。一份稳定而神圣的工作归他家。赵忠尧知道这条路。在校期间,他更加勤奋,不敢懈怠。
像他这样一匹优秀、低调、内敛的“千里马”,恰好被当时的物理学大师叶孙棋伯乐所喜欢。顺理成章,他以叶为师,在物理领域进行探索。并且在老师的推荐下,赵忠尧来到清华大学担任助教。这里人才济济,江湖汇聚,人文之光熠熠生辉。

战火中的青春的赵忠尧到临大是哪集

第12集。战火中的青春第12集中学校被迫再次南迁赵忠尧一身乞丐装扮,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终于来到临大,得知赵忠尧千辛万苦才保住镭,躲过日军的追捕来到长沙,梅贻琦内心复杂,既感动又佩服。

大师赵忠尧:带50毫克镭走1400多公里,教出8位“两弹一星”功勋

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面,有这样一位人物:他藏身少林寺藏经阁数十年无人知晓,精通少林72绝技,佛法高深,武功修为深不可测,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便称呼他为“扫地憎”。在中国核物理界,也有这样一位“扫地憎”,他一生教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而他本人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赵忠尧
01
赵忠尧,1902年出生于浙江诸暨,父亲早年当过私塾先生,后以行医为生。赵忠尧的父亲对当时中国的落后感到非常痛心,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将满腔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救国图强。
江浙之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出现过很多的人才,而赵忠尧则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叶企孙
1920年,赵忠尧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创办最早的四所高等师范学校之一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扩建为东南大学),中国近代物理学鼎鼎有名的奠基人叶企孙先生当时也在这里教学。在校表现杰出的赵忠尧很快得到了叶企孙的赏识,1924年,毕业后的赵忠尧被叶企孙留下担任自己的助教。
1925年夏天,赵忠尧又跟随随叶企孙前往清华大学,第二年,清华大学成立物理系,叶企孙担任系主任,赵忠尧教学实验课。在那个年代,担任教员的赵忠尧可谓是衣食无忧,但是他却为国家科技的落后感到忧虑,毅然决定出国留学。
02
1927年夏天,为了能早一点出国,25岁的赵忠尧竟然自费前往美国并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部。既聪明又用功的赵忠尧深受导师密立根教授青睐,他精心地为赵忠尧选择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博士研究课题。然而,就在很多学生对他羡慕不已的时候,赵忠尧却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这个课题太简单了。
他对老师说:“我远渡重洋来美国求学,就是为了能多学一些科学技术好回国报效祖国,能否快速取得学位,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想换个难一点的,能学到更多本领的题目”
密立根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在一脸懵逼的同时也对这个学生再次刮目相看,最后竟然同意了给他换了个更难的题目。
1930年,赵忠尧的博士论文一经发表便震惊了当时的物理界,28岁的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一巨大的成就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
03
1年后,赵忠尧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卢瑟福被他的勤奋好学打动,临走前,他特意将50毫克放射性镭赠送给赵忠尧作为礼物。
卢瑟福
1937年,日军侵华,清华大学也难逃劫难。为了保护那50毫克镭,赵忠尧打扮成穷苦百姓模样,把装有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中,随着逃难人群去长沙,一路上白天休息晚上行走,只挑人迹罕至的小路走,历时一个对月,步行14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的赵忠尧终于安全地将这50毫克镭送到了长沙。
西南联大
这50毫克镭后来又被带到西南联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04
1946年6月30日,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小岛试爆原子弹,赵忠尧受邀以观察员的身份观摩,赵忠尧被那巨大的蘑菇云深深震撼。
从此,赵忠尧开始辗转于美国顶尖的核物理实验室,刻苦学习核试验的关键——加速器的技术。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吃咸菜面包,省吃俭用购买器件。
原子弹爆炸
1950年8月,赵忠尧把这些核心器件分别装入30多个箱子中,和钱学森等100多名留美学者登上回家的轮船。可是到了日本横滨时,美国士兵却抓走了赵忠尧,因为他们发现这个中国青年可能抵得上不止5个师了。
1950年11月,在国际舆论压力和总理的帮助下,赵忠尧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的赵忠尧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课程和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物理事业的人才。
05
1998年5月28日,这位为祖国耗尽一生心血的大师走完了一生,享年96岁。
赵忠尧这一生都在做奠基性的事业,因此未能入选“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可是,他却教出了包括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唐孝威在内的8位“两弹一星”功勋,诺贝尔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也曾师从赵忠尧。
杨振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永远是强国的基础,人才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赵老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和财富,才是青年学生一生应该敬仰的偶像!

《凭栏一片风云起》里乞丐英雄曾教授原型是赵忠尧,他有怎样的故事?

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赵忠尧用咸菜罐子保护52毫克的镭,伪装乞丐一路乞讨回国,为国家带回了宝贵的东西。
他的故事很伟大,他其实为了能够顺利潜入敌人内部,把自己伪装成乞丐,这样敌军没有注意到他,他就经常待在敌军的据点,然后给我方透露情报。
他曾经是一个乞丐。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参加了成人高考。成功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一个教师。
随着《凭栏一片风云起》的播出,我们看到了历史上那些真正的英雄,无论是博学的教授,还是年轻的飞行员们,都在为保家卫国而竭尽全力。凌问岳先生用他毕生著作《殷代历法考》,海棠创办女校,张启带领含光中队与敌军奋战,看着这部剧的时候,眼泪就不自觉的流出来,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祖国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幸福。
看过这部剧的人肯定会费解的曾穆教师他抱着一个泡菜坛子,从北平一直到昆明都没有离开过,被人抢走后不顾一切地想要拿回来,这是为什么?他的行为在之前的剧情中确实是不合群的,但是当知道这个剧情的真实用意后,忍不住眼圈红了。
乞丐英雄曾教授原型是赵忠尧教授,这段剧情其实是为了致敬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赵教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我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原子能工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以爱国、正直、刚毅、艰苦朴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了许多科研人才。
当时,镭作为全球禁运的极其珍贵的高能物理材料,赵忠尧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祖国,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份珍贵,这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他不能让如此珍贵的材料落入日本人手中。在被洗劫一空、混乱不堪的实验室里,发现了角落里的铅筒,这个铅筒伪装得非常安全,镭就完美地躺在里面。
北平已经沦陷,镭必须护送到安全的地方。一路都是日军,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赵忠尧决定装扮成乞丐徒步前往长沙,他找了一个咸菜坛子,将盛装镭的铅筒放在其中,然后混在逃跑的人群中,向长沙方向走去。赵忠尧走了整整一个月,就这么抱着坛子走了1400多公里。
一路上,到处都是伪军和日本人,他只能白天躲起来,晚上出行。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把所有的行李都一件件扔掉,只留下藏在怀里的装有50mg镭的咸菜坛子,他像个真正的乞丐双手满是伤疤,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相信很多热血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让我们一起向前辈们致敬。

赵忠尧藏镭是真实的吗

真的。他将全中国仅有的50毫克镭藏在身上,就算被灼烧到胸口一块完好的皮肤都没有,依然靠着双腿,硬生生从北京走到了长沙!这可是足足1465.1公里啊!就算两步走1米,也要走至少293万步!他,就是科学家中的孤勇者,赵忠尧!1937年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被迫南迁。本来已经不在北平的赵忠尧,得知此事,立刻就想起了自己带回来的50毫克镭。这是同他一起工作的原子核大师卢瑟福特别赠送给他的。当初,自己为了把这份珍贵的、全世界都禁运的高能物理材料带回中国,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历尽了千辛万苦。倘若镭落在日本人手里,自己一番辛苦尽付东流不说,谁知道这群丧心病狂的家伙还会利用它做出多少可怕的事!

被国人欠一句感谢,被世界欠一个诺贝尔奖的老头是谁?

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主任爱克斯朋说:“他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也说:“他本来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只是因为当时别人的错误把他的光荣埋没了!”许多人认为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国民欠他一句感谢。那么,他究竟是谁?发现了什么?为何最终没有获得诺奖?
赵忠尧,浙江诸暨人。18岁时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曾在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当助教。1927年,25岁的他决定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密立根教授。1929年末,他在一次物理实验中发现在通过重金属铅时,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除了出现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引起的吸收外,还有“反常吸收”现象。
这可是一个重大发现,赵忠尧为了进一步研究“反常吸收”机制,展开了对硬γ射线散射的研究。1930年,他在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随后到德国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实验过程中,他观察到硬γ射线在铅中还会导致一种特殊辐射。他把这些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并不认同赵忠尧的实验结果。他们对中国人存在着偏见,认为懦弱无能的中国人不可能这么聪明,因此让他错过了诺贝尔奖。
直到1932年,赵忠尧的同学安德逊在云雾室中观察到了正电子轨迹,发现了正电子,并因此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才意识到赵忠尧发现的“反常吸收”实际上是g线在物质中产生电子对的效应;“特殊辐射”实际上是首次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湮灭辐射。安德逊承认自己是受到赵忠尧的启发,才做的正反物质凐灭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赵忠尧是第一个发现正电子的人,却因为别人的错误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失之交臂。所以,很多物理学家认为世界欠赵忠尧一个诺奖。
赵忠尧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原子核大师卢瑟福工作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外国优厚的待遇,于1931年底回到了祖国,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人工放射性、中子物理等,并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以及李政道、杨政宁都是他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物理方面的人才。
1946年,民国政府派赵忠尧到美国参观他们的原子弹试验,后在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学院等地方研究核物理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他迫切地想回到祖国,但遭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阻拦。他本在1950年3月就开始办理回国手续,美方不想放走他这个人才,百般阻挠。同时,他拒绝了台当局的邀请。即使再困难,都抵挡不住他回中国大陆的脚步,终于在11月底回到了中国大陆。
赵忠尧利用回国时带回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我国核物理、加速器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是我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宇宙线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1978年各方面恢复工作后,他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科学事业的具体建议。
1995年10月,赵忠尧院士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委员会10万港币的奖金,但他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奖励有成就的青年。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贡献,为人正直,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坚持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然而,赵忠尧院士在1998年因病逝世时,恰逢中国爆发大洪灾,铺天盖地都是有关洪灾的消息,很少人注意到一位伟人的倒下。所以,国民欠赵忠尧院士一句感谢,感谢他的付出和贡献,向院士致敬!

赵忠尧的子女情况

赵忠尧子女有赵维仁,赵维勤。
抱歉,我不清楚赵忠尧子女的相关信息。以下是赵忠尧的相关介绍: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68年12月4日),浙江绍兴诸暨人,民国时期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领域先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者。
赵忠尧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特别是硬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质散射实验装置。赵忠尧首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是物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赵忠尧因此于195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赵忠尧是我国科学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为人类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忠尧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等研究机构、学术组织担任要职,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古根海姆基金会会士。

赵忠尧错失诺奖、两度入狱,临终为什么仍不忘物理研究?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已任。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有"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戴叔伦;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他们热爱祖国的豪情壮志,穿越历史时空直击人心。
首次出国,与诺奖擦肩而过
1902年,赵忠尧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他自幼聪慧、善于钻研、学习刻苦,在18岁那年,凭借着优异成绩成功考上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年后,该校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赵忠尧因成绩出众,毕业后被留校任教。
在东南大学学习及任教期间,赵忠尧一直致力于物理研究事业,他才思敏捷、能力超群,在研究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经常忙于研究而顾不上吃饭,并且得到了物理大师叶企孙的赞扬。
在叶企孙的帮助下,赵忠尧的物理研究变得更加顺利,视野更加开阔,但同时他也发现了我国的物理研究与欧美国家有着很大差距。
1925年,赵忠尧接到恩师叶企孙的邀请,北上来到清华大学担任助教,以便接触到更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文献资料。在那个国力孱弱的年代,即便是清华大学的物理学研究也举步维艰,于是一群人便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选择出国留学,将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赵忠尧就是其中一人。
1927年,赵忠尧怀揣着为国奋斗的梦想踏上了去美国求学的征程,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更好的为祖国的物理研究事业做贡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的赵忠尧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大师密立根博士。
在美国求学的几年间,赵忠尧不断推陈出新、进步飞速,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尤其是在"正负电子"的研究上发现了硬γ射线的"反常吸收"现象,是该领域发现这个现象的第一人。
而这时他的同学安德森却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抢先研究出了这种带正电粒子的研究轨迹,并凭借这个研究结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赵忠尧却与当年的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虽然没有得诺奖,但是赵忠尧却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1932年,赵忠尧学成回国,并开始在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教授核物理课程,该课程开中国核物理教育之先河,赵忠尧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核物理教育的第一人,他建立了一所核物理实验室,极大推动了我国核研究事业的发展。
首次入狱,初心不改不忘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地区已不再安全,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被迫向西南地区转移,赵忠尧也被迫离开北平,来到云南的西南联大再次任教。
在赵忠尧这样的学者看来,他们在战乱年代唯一能做的就是培养出大批科学家、制造出自己的核武器,达到威慑敌人以及增强国防的作用。
赵忠尧在西南联大的确培养出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其中就包含后来的两弹元勋钱三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这些物理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国防科技取得了极大进步,为后来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46年,赵忠尧受邀参观美国原子弹爆炸的实验。于是赵忠尧再次来到美国,为祖国研究自己的原子弹收集材料和经验,并购置一批制造原子弹的零部件。
这次来到美国,赵忠尧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一直在加州理工学院先进的实验室里进行核研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一大批科学家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于是祖国向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们发出邀请,一起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赵忠尧听到消息后,立即收拾行李和材料准备踏上回国的归途,但是以他此时的特殊身份,想回国并不容易。
1950年,赵忠尧和一批留学美国的科学家们远渡重洋准备回归祖国,但却在日本被美国情报局的间谍抓获,并被关押在东京一个戒备森严的监狱里。赵忠尧并没有向敌人屈服,他初心不改不忘报效祖国。
后来中国政府得知这个消息后不断向美国施压,在国际舆论的谴责下,美方只好释放被无故关押长达两个月的赵忠尧,经过重重阻挠,赵忠尧于1950年11月28日回到了久违的祖国。
再次入狱,至死不忘物理研究
回到祖国后的赵忠尧立即展开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隐姓埋名、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核事业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带领一批科学家在核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