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启龙,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位于哪里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9 20:51:23 浏览8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烽火天龙山王一舟原型

谭启龙。根据查询历史网得知,《烽火天龙山》中王一舟原型是历史上的谭启龙。《烽火天龙山》是大导演赵箭的一部优秀的剧情战争类型影视作品,主演有乔鹏樾闫巍商蓉宋亚平。

谭启龙旧居位于哪里

谭启龙旧居是1943年谭启龙来到横坎头村驻地之后的寓所,主要是谭启龙和夫人严永洁生活场所,其中谭启龙和严永洁的第二个儿子就在此出生。旧居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为木构两层小楼,每层三开间,总面积约两百八十平米,其形制在浙东地区也十分常见。旧居建筑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施工,陈列布展以史实为依据,布展形式尽量诗化、活化,使陈列兼具真实性和可看性,于2013年4月26日对外开放。横坎头村: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西南部,梁弄镇南首,旁接省道浒溪线,距梁弄镇2公里,余姚市区25公里,宁波市区48公里。村内有0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旧址,享有“浙东红村”之称。村域面积6.6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人口2509人,现有农户871户,耕地面积1003亩,山林面积5985亩。村三套班子成员9人,2007年9月,

谭启龙能授什么军衔?

谭启龙(1913.01---2003.01.22),男,汉族,江西永新人,曾用名胡志萍。井冈山走出来的老红军、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担任山东、浙江、福建、青海、四川五省省委书记、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55年授衔的关键是建国初期在军队的职务级别,谭是兵团政委、省军区政委,一般是个中将,也可能是上将或少将。

历任浙江省省委书记分别是谁

谭震林、谭启龙、铁瑛、王芳、李泽民。
1、谭震林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男,汉族,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顺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浙江省建设发展规划,亲自领导修复杭州风景区。
1954年调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2、谭启龙
谭启龙(1913年1月-2003年1月22日),男,汉族,江西永新人,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委员、浙东区党委书记、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任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等。
解放后,历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山东省省长、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青海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等,1985年、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3年1月22日,谭启龙同志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
3、铁瑛
铁瑛(1916年11月19日-2009年2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任鸿让。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兼舟嵊要塞区第一政委。
1977年2月起,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并先后兼任省革委会主任、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党校校长。
2009年2月6日7时56分,铁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4、王芳
王芳(1920年9月30日-2009年11月4日),原名王春芳,山东省新泰市东都镇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3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同年5月兼任浙江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7年3月,王芳同志调任公安部党组书记。
5、李泽民
李泽民,男,1934年11月生,四川苍溪人。大学学历。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8年12月至1998年9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93年1月当选为第八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启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震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泽民

2003年去世的名人

2003年去世名人有:
- 张国荣: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音乐人、是第一位打入韩国音乐市场的粤语歌手;出生地:香港九龙;民族:汉族;身高:175 cm。
- 梅艳芳: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慈善家;出生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油尖旺区;民族:汉族;身高:168 cm。
- 宋美龄: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出生日期:1897年(丁酉年)3月5日;出生地:上海;民族:汉族。
- 柯受良:中国台湾男演员、歌手、导演、武术指导、特技演员、动作指导;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民族:汉族;身高:170 cm。
- 刘涌:黑社会性质团伙头目之一;出生地:辽宁沈阳和平区;民族:汉族。
- 马三立:中国相声演员;出生地:北京市;民族:回族;身高:179 cm。
- 张爱萍: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出生地:四川达县。
- 王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抗击非典殉职天使;民族:汉族。
- 王敏彤:清朝多罗格格;出生地:北京(顺天府);民族:满族。
- 凯瑟琳·赫本:美国演员;出生地: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民族:美利坚;身高:173 cm。
以上内容是根据公开资料在2023年4月份统计的,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历史资料。
1、宋美龄,张爱萍,马三立,英若诚,李雪峰,叶子龙。2、王敏彤,张兆和,苏步青,傅崇碧,叶正明,陈琮英。3、邓六金,柳谷书,林月琴,韩怀智,贺晋年,边涛。4、池步洲,李钟奇,吴祖光,穆青,杏林子,项辉方。5、赛福鼎艾则孜,孙维聪,王士光,龙书金,谭启龙,齐良迟。

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级别?

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是**正厅级**。
该基金会于1985年7月19日经四川省委批准正式成立,由省委老领导谭启龙、张力行任名誉理事长,天宝、杜心源、冯元蔚、秦传厚、蒲海清、乔志敏等15位老领导任名誉理事,省残联理事长是正厅级干部,所以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是正厅级。
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是正厅级。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会于1985年7月19日经四川省委批准正式成立,由省委老领导谭启龙、张力行任名誉理事长,天宝、杜心源、冯元蔚、秦传厚、蒲海清、乔志敏等15位老领导任名誉理事,省残联理事长是正厅级干部,所以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是正厅级。

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后战斗序列及主要负责人

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野战军各纵队一律改为军,军下为师,三三制,一直到团,团以上全国统一番号。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构建初期的编制及负责人如下: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

副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粟裕

第一副政委:谭振林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唐亮

下辖4各兵团(第7、8、9、10兵团),15个军,两个纵队,共计58.1万余人。

第7兵团

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辖属4个军,第21、22、23、35军。

第8兵团

司令员:陈世渠,政委:袁仲贤。辖属4个军,第24、25、26、34军。

第9兵团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华若。辖属4个军,第20、27、30、33军。

第10兵团

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辖属4个军,第28、29、31、32军。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两广纵队于1049年3月调归第四野战军建制。

特种兵纵队

司令员:陈锐霆,政委:张凯。

后勤部

司令员兼政委:刘瑞龙。

第三野战军中,有三个军比较特殊一点:

第7兵团辖属的35军由鲁中南纵队与吴华文起义部队合编。

第8兵团辖属的34军由江淮军区部队与与何基沣起义部队合编。

第9兵团辖属的33军由渤海纵队与张克侠起义部队合编。

其中张克侠为第59军军长,何基沣为第77军军长,原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当时均为国民党第3绥靖区辖属。在淮海战役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战役阶段,两军总共2.3万人于1948年11月8下午起义。

吴华文为国民党整编第99军军长兼第84师师长,与济南战役期间率96军独立旅、84师155旅、161旅战场起义,总兵力约2万余人。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位于哪里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原系清光绪年间在杭州经营烟草(化妆品)的商贾宓彰孝的第一、二进宅院。因宓彰孝在杭的店号叫“宓大昌”,故当地群众称该院落为“宓大昌”。旧址由大门、主体建筑和偏房组成,总占地面积2,53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大门坐东朝西五开间。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头门、正厅及厢房组成,通面宽35.65米,通进深29.3米。偏房在主体建筑西侧,坐西朝东,呈梯形布局。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在我党力量薄弱地区增辟战略单位的战略部署。中共华中局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于1942年派谭启龙到三北主持浙东工作,并陆续增派何克希、顾德欢等到三北充实领导力量。1942年7月18日,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在宓家埭“宓大昌”召开;28日,以谭启龙为书记,何克希、杨恩一、顾德欢为委员的中共浙东区委在“宓大昌”正式成立。从此,四明山、会稽山、三北和浦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有了一个统一领导的中枢。1943年8月,中共浙东区委与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余姚横坎头村和梁弄镇,逐步形成了以四明山为根基,梁弄为军事指挥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从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撤的短短三年中,浙东区党委紧紧依靠浙东地区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取得了“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重大胜利,1944年11月受到党中央、毛主席通电嘉奖。到北撤前,浙东抗日根据地已拥有四个地区级政权,16个县级政权,400万人口,1万余武装部队,成为华中八大战略地区之一和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1995年和2000年分别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现已对外开放,辟有“三北风云”、“浙东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三北游击司令部”的主题陈列,是慈溪市对广大民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重要阵地。

华野四大兵团司令,改编时为何仅有一位留任?陈毅:名单是正确的

1949年1月19日起,华东野战军“前委”在徐州东北的贾汪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总结淮海战役和部署新一年的任务,这次重要的会议整整开了一周。华野代理前委书记粟裕,在会上做了长篇报告,当然,粟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也在焦急地等待着陈毅的归来。
陈毅调任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之后,未参加豫东战役,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也一直随中野司令部和总前委行动,毕竟“刘陈邓”是总前委的常委,聚在一起办公比较方便。
1948年12月底,淮海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刘伯承和陈毅已奉命到达西柏坡汇报工作。两位未来的开国元帅,随后参加了中央举行的高级干部会议,开完会已经是1月9日,陈毅随即动身南下。
因为他还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因为中原局的工作已走上正轨,还因为他要和粟裕一起,主持华东野战军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部队整编。
早在淮海战役尚未打响的1948年11月1日,军委已经发出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指示电,华东野战军将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只是因为战役进行期间,暂时不具备条件罢了。
一、华野奉命进行整编
粟裕在贾汪会议上,对华野的改编和整编问题,特别传达了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要求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制,统一番号,野战军各纵队一律改为军,军下为师,三三制,一直到团,团以上全国统一番号”。
“中央军委决定,三万人左右一个军(炮兵团除外),但目前全国统一困难,暂时可以按一个野战军为单位统一编制,我们每个军编九个步兵团,另一个炮兵团,共35000人左右,除编制番号统一外,内务、装备、纪律等都要统一”。
最后一段讲话很重要:“对部队人员、马匹、武器都要弄清楚,多了要交,缺的要发,按一定手续来处理,一切要求高度的集中,提高正规化程度”!
很显然,这次整编是在华野休整期间,所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之部队编制调整,之前由于形势的不允许,从来没有进行过如此彻底的部队整编,这次整编,一切要求“高度的集中,提高正规化”。
其中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华野之前一度进行了分兵作战,这是客观现实。我们知道,华东野战军1947年1月成立后,曾以全军集中的形式,连续取得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大捷。
然而全军集中作战的时间,仅仅不到半年,到1947年7月1日,华野便因为形势的变化和军委的要求,比较仓促地实施了“七月分兵”。
也就是说,到济南战役全军再次集中作战时,华野各兵团、各纵队分兵作战和发展的时间,已经长达一年零两个月(按1948年9月计),分兵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集中的时间。
关于华野分兵的过程和细节,笔者之前有专文记叙,不重复了。总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华野事实上形成了四大兵团:陈粟兵团、许谭兵团、陈唐兵团、韦吉兵团,分别活动在中原、山东和苏北地区。
这四大兵团无论是兵员数量、装备水平、战斗素养乃至于纪律作风,都不是完全均衡的,必然各有所长也有所短。而彻底实施整编的目的,就是要让第三野战军的每支部队,基本都达到一个标准线上。
1949年1月24日,陈毅司令员风尘仆仆赶到贾汪,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的工作全面铺开。
二、编制和序列的区别
关于华野各兵团的隶属关系问题,网络上始终争论不休,其实就是没有搞清楚部队“编制”和“序列”两者的区别,前者是指部队的编成形式、组织制度和使用番号,后者则是指部队的战时隶属关系。
一定要注意,两者既可以重叠,也可以出现差异,这是由战争期间形势不断变化所决定的,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所有野战军均归军委直接调度指挥,打破原有序列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如果仅就编制而言,华野先后成立的十二个野战纵队,均为华东野战军所属,否则部队番号为什么都是“华野某纵”?这个道理明摆着。
但是在分兵作战且跨地域行动期间,为了统筹后勤供应和实施战场配合,无论哪支部队都可以临时调整“战斗序列”,在一定时期内改变指挥关系,这都是由军委统一部署和下达命令的。
比如陈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前身)第4纵队,编制上当然是刘邓所属,但是一度划给了西北野战兵团指挥。也就是说,在战斗序列上,在特定时间内,该纵队已脱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指挥。
同样,在豫东战役期间,原属中原野战军的第11纵队,也被划归粟裕的华野西兵团指挥,即有名的“中野11纵”,这支部队直到淮海战役打响后,才正式归还中野建制。
就华野的整体情况来说,华东野战军挺进中原的两个外线兵团,也就是“华野西兵团”一分为二的粟张兵团、陈唐兵团,曾经全部纳入到晋冀鲁豫的战斗序列,以方便统一指挥和补给。
而坚持内线作战的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则暂时归华东局指挥,这都是特殊 历史 时期的产物。随着中原逐鹿的胜利,到1948年8月济南战役之前,华野再次全军集中已成定局。
三、华东野战军的四大兵团
华野七月分兵之后,九个主力纵队分成两部分各自为战(苏北单独组建了华野11纵、12纵),到华东野战军在胜利结束豫东战役之后、拟以三个纵队直插江南之前,已经形成了四个兵团的格局:
第一兵团 :也称粟裕兵团或“粟张兵团”,由华野1纵、4纵、6纵和特种兵纵队组成,准备执行提前过江的战略任务,接受野战军司令部的直接指挥。
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由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兼任, 副司令员由1纵司令员叶飞兼任,参谋长由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兼任。
第二兵团 :也就是山东兵团(许谭兵团),南麻战役失利后,华野7纵、9纵去胶东休整补充,在敌人大举进攻胶东解放区的情况下,遂与原活动在山东解放区的华野2纵临时组成一个兵团。
山东兵团先期仍然属于华野作战序列,也被称为华野东线兵团,后因战场形势变化,军委将其改隶华东局指挥,因为华东局领导机关正随该部行动(华野挺进外线的主力,因此称为西兵团)。
再后来华野2纵南下支援苏北,旋以胶东地方武装升格编组了“ 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 ”,注意这个番号,它为什么还有华野的前缀?那就是在编制上,仍然属于华东野战军,但是作战序列发生了变化。
山东兵团正式命名时,下辖华野7纵、9纵和13纵等三个纵队,山东大反攻以后部队发展,又以地方军区部队升格组建了渤海纵队和鲁中南纵队。
因此该兵团巅峰时下辖五个纵队,实力是很强劲的,济南战役前奉命归建。“全军指挥,仍由粟裕负责”,指的就是山东兵团归还华野建制的时间点。
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原华野9纵司令员),政委 谭震林(华野副政委兼),参谋长为刘少卿(开国少将)。
第三兵团 ,亦即陈唐兵团,也是华野打到外线去的主力部队一部分,由华野3纵、8纵和10纵组成,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华野参谋长兼)、政委唐亮(华野政治部主任兼)。
该兵团最初属于华野作战序列,后短时间转隶中野指挥,济南战役前归建,看见了吧?也是序列有过变化的例子,因此不要钻牛角尖。
第四兵团 ,也就是苏北兵团,以山东南下支援的华野2纵,和原在苏北的华野11纵、12纵组成,主要任务是坚持苏北根据地牵制敌人,内线作战期间受华东局指挥,济南战役前该兵团主力归建。
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原华野2纵司令员)、 政委陈丕显、副政委为吉洛(姬鹏飞)、参谋长覃健,因陈丕显并未实际到任,因此第四兵团又被称为韦吉兵团。
四、第三野战军的四大兵团
1949年1月26日起,在陈粟的共同主持下,华东野战军正式对部队进行改编和整编,主要工作是部队编制和高级干部的调整,并报请军委批准。
整编命令于2月9日发出,从此华野正式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
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粟裕
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可以看出,分兵时期的一兵团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二兵团政委谭震林、三兵团政委唐亮,仍然回到野司担任重要职务。
因此各兵团主要首长的人事调整,成为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也是难点所在,经过反复酝酿和研究,最终确定的兵团首长名单是:
第七兵团 : 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
兵团部以原第二兵团(山东兵团)机关的大部 为基础组成,原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调任华东军区所辖的山东军区任职,因以原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接任,也算是顺理成章。
第七兵团政委谭启龙,华野成立时曾担任1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叶飞兼),此番直接晋升兵团政委,貌似有些破格。
其实并不尽然,之前在“东南野战军”筹建期间,谭启龙已被任命为渡江先遣纵队政委、中共江南工委书记,显然那是准备重用的。
至于许司令调离山东兵团,主要因其济南战役前一直在胶东养病,所以身体原因确是 历史 事实,济南战役结束后仍回胶东休养。
不过在济南战役打响前,许司令直陈军委对兵力部署提出质疑,以及曲阜会议中华东局书记的讲话所指,也都不是空穴来风,只能说原因很复杂。
第八兵团 : 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
兵团部以原第三兵团(陈唐兵团)的临时指挥机构为基础组成,也就是原华野“野司”的一部分机关,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由此成为原来四位兵团司令员中,唯一延续兵团司令员职务的将军。
这个过程跟东野参谋长103出任四野的兵团司令员,很有一像。第八兵团以江渭清任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参谋长。
鉴于原兵团政委唐亮调回三野总部工作,第八兵团政委由华东军区副参谋长袁仲贤调任。袁仲贤政委虽然不是那么威名赫赫,却是黄埔一期毕业的老革命,之前的文章有过介绍。
第九兵团 :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
兵团部以原第二和第四兵团机关各一部组成(即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 关于宋时轮由10纵司令员直接晋升为兵团司令员,其实早有征候。
在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中,宋时轮曾经奉命统一指挥华野7纵、10纵、11纵,组成了“阻援兵团”,大破邱李兵团的进攻,这已经是按兵团司令的级别使用了。
宋时轮黄埔五期毕业,资格是很老的,1938年已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1945年随陈毅到华东工作,在华野尚未成立时,已经是山东野战军的参谋长。
华野成立之前宋时轮的工作有所变故,后出任10纵司令员,遂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晋升第九兵团司令员并不意外。
原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改任第十兵团政委,所以九兵团政委由原华野4纵政委郭化若升任,黄埔四期生!
第十兵团 : 司令员叶飞、政委 韦国清。
兵团部以第四兵团(苏北兵团)机关大部为基础组建,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
叶飞之前是华野一兵团的副司令员,华野1纵司令员兼政委,所率领的华野1纵是响当当的王牌主力,在粟裕不兼职的情况下,晋升兵团司令员也属情理之中。
五、第三野战军四大兵团的实力
华东野战军在整编为三野的过程中,采取了兵团部与原辖各纵队“拆开重组”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为了打破山头主义,进而实现“高度的集中”。所以各兵团所辖的各军,大致是按原华野各纵的数字番号排列的。
第七兵团 :下辖第21军(华野2纵)、第22军(华野3纵)、第23军(华野4纵),以及济南战役起义部队和鲁中南纵队合编的第35军。
整个兵团拥有四个军133000余人,兵力数字在四个兵团中排名第二。
第八兵团 :下辖第24军(华野6纵)、第25军(华野7纵)、第26军(华野8纵),以及由淮海战役起义部队(何基沣部)和江淮军区部队合编的第34军。
整个兵团拥有四个军127000余人,兵力数字在四个兵团中排名第三。
第九兵团 :下辖第20军(华野1纵)、第27军(华野9纵)、第30军(华野12纵),以及淮海战役起义部队(张克侠部)和渤海纵队合编的第33军。
整个兵团拥有四个军138000余人,兵力数字在四个兵团中排名第一。
第十兵团 :下辖第28军(华野10纵)、第29军(华野11纵)、第31军(华野13纵),以及由胶东纵队改编的第32军。
整个兵团拥有四个军108000余人,兵力数字在四个兵团中排名第四。
可以准确统计出来,第三野战军四大兵团16个军的兵力数字为506000余人,平均值在31600人左右,各军各师的人数,并非完全相同。
三野另保留特种兵纵队、两广纵队(后划入四野序列)两个纵队建制,加上野司的警卫团和直属、后勤部队等,三野总兵力共计581000余人。
实话实说,历来部队整编的最大难点都是人事安排,所以华野在整编过程中也不例外,尤其是兵团和军级首长的名单更是焦点,个别干部对任命不满意,发牢骚闹情绪,甚至有的直接找到陈老总。
为此,陈毅在会议上严厉批评了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提出了四条重要意见,其中第四条也算是总结:
“干部的安排可能是有缺点的,不会百分之百是完满的,但这个名单是正确的,经过反复研究的,是比较妥当和很谨慎的,希望同志们拥护,不准说长道短”。
这也充分说明,在华野整编为三野的过程中,陈老总亲自来坐镇的必要性,毕竟威望在那摆着呢,而在谈到部队编制时,陈毅则要求:
“编制表主要是为了限制人员装备,比较充裕的部队不能超过,凡是人数超过的纵队,一定要老老实实拿出来补充不足的纵队,不得打埋伏;编制表是为了不使部队穷富两极分化,我们要反对本位主义和平均主义”。
陈老总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谁也不能不听了,而制度和原则一旦确定下来,后面的事情就顺利多了,到1949年3月底,第三野战军的整编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大举南下饮马长江了!
六、第三野战军兵团首长的军衔
既然成为人民解放军正式的兵团司令员、政委,这些将领自然就是“正兵团级”,按照1955年的授衔标准:“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那么兵强马壮的三野八名司令员和政委,理论上都应授予上将军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这份兵团首长名单只是1949年初产生的,在后续的战争期间,各兵团是有一定人事调整的。
比如第八兵团, 后以王建安兼代政委,再后第三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兼任政委;第十兵团政委后由张鼎丞改任等等。另一方面,军队级别的评定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考量,职务并非唯一的标准。
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而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于1956年补授。
第七兵团政委谭启龙调地方工作,未授衔;第八兵团政委袁仲贤成为首批驻外使节,未授衔;第九兵团政委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第十兵团政委韦国清,被授予上将军衔,可见,情况还是不太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