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全诗
- 2、山色空蒙雨亦奇全诗
- 3、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原文_翻译及赏析
- 4、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全诗
- 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 6、山色空蒙雨亦奇全诗解是什么?
- 7、“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哪首诗里的?整首诗是什么?
- 8、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
-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什么意思
-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什么?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全诗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全诗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
阳光明媚,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十分美丽;下雨天,在雨幕的掩映下,西湖的山峦迷醉了,若有若无,也显得十分奇妙。 如果将西湖比作美艳的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合适。
赏析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原文_翻译及赏析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西湖 , 写雨 , 写景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诗句赏析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濛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灩”,波光闪动。“空濛”,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像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灩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创作背景 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灩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全诗
山色空蒙雨亦奇出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包空象雨亦奇()潭百无风镱未磨。()远近高低各不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的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出处: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意思是西湖的水光在晴朗的天气下显得特别美,山峦在雨天时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的出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是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西湖的水光在晴朗的天气下显得特别美,山峦在雨天时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十分适宜。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朝曦:早晨的阳光。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作者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样子。蒙,一作“濛”。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西湖时所作,描写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这句诗以其独特意境和极富诗意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这句诗凭借其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景色交织的图景。
?
在中,作者首先以“水光潋滟晴方好”开篇,描绘了晴朗天气下水面上反射的闪烁光芒。这种景象给人以清新明朗之感,同时也暗示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水光潋滟,微波荡漾,如同人生中的希望和梦想,散发出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
接着,“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则展示了山脉在雨雾笼罩下的神秘和奇特之美。雨水的降临让山色模糊、朦胧,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同时也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诗意。这种景象暗示了人生中的迷茫和未知,但也给予了我们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
从整体来看,诗中的两句以对比的手法呈现了自然景色的多样与变幻。无论是晴天下的明亮水光,还是雨天中的朦胧山色,都展示了自然界的独特之美。同时,这种对比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其特殊的魅力和价值,正如人生中的起伏和变化。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包括喜悦和困难,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
此外,诗中的意象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深层思考。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分别代表了生活中的明亮和模糊,清晰和隐晦。这两种景色的并存,反映了人生中的矛盾和复杂。人们常常面临抉择和困惑,生活中有时光明磊落,有时又充满了迷雾和不确定性。诗人通过这种景象的描绘,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光明与阴影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
综上所述,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精细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它提醒着我们欣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在面对困惑和未知时保持勇敢和探索的精神。这首诗以其深度思考和独特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一、诗句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二、出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四、赏析应用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五、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山色空蒙雨亦奇全诗解是什么?
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诗解如下: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哪首诗里的?整首诗是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全诗大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是浓妆的西施,还是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风情万种。 无论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也都美丽无比。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
意思是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扩展资料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苏轼对西湖的改造,既是一次生活的改造,也是一次文学的改造,用文学般的审美对待生活,苏轼对西湖的改造就更成了一次美学的改造。所以也有人说苏轼是接地气的诗人。
人家年轻的时候写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过十几年之后来这当了一把手,还要把它要变成更加美丽的西施在这我们讲完事之后,要为苏轼点赞,实干精神是我们面对工作学习都不可少,也提醒着我们可以把生活过得诗意而从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谓“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为誉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则寓乎其间乎?可见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转色,褒、贬易位,他从诗里看到的是“西湖无有丈夫气”。
莫非此公读诗,喜欢头朝下、脚朝上“拿大顶”,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
因喜“山色空?雨亦奇”句,而画其意。想及此,附记之。
注释: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li4n)滟(y4n)]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岚迷蒙的样子。[亦]也。[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相宜]适合。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 空蒙(与三点水的“méng”通用):细雨迷茫的样子。
4.亦:也。
5. 奇:奇妙。
6.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8.方好:正显得美。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望采纳!!
意思: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出处: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什么意思
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来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家文天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这是一首描写了西湖美景的诗歌,也被解读成了一种关于人生的哲理。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
1、从字面意思来看,“水光潋滟晴方好”是在描述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湖的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之情,也暗示了人生需要有美好的景色来点缀生命。
2、“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是在描绘下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这句话传达了生活中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不同境遇,人生要有风雨后见彩虹的勇气。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隐含的意义是,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风景美好如晴天的西湖,有时又会经历黑暗如雨天的西湖。但正是这种变化才使得人生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就像西湖一样,不论在艳阳高照还是在风雨交加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同时也要拥抱困难和挫折,经历过后才能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
总之,诗歌中的“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等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山水之美和神秘。同时,诗歌中的“晴方好”、“雨亦奇”等反复对比,也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理解和接受。 之涣的这首诗歌虽然没有直接的实际应用场景,但它所表现的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因此,这句诗既展现了自然美景的魅力,也传达了人生哲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感知自然美景来获得美好的体验,同时也需要有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挑战,从而变得更加坚强成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什么?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论。湖因诗而名“西子湖”,可证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水上波卷闪动也是美丽的,山上的景色被一片雾笼罩着也是很奇妙的。
天色朦胧,就去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渐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那朦胧的景色也非常漂亮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西湖水在灿烂清扬的照耀水面,显示出波光闪动的样子,看起来很美,西湖周围的群山在雨木的遮罩下显现出柠檬漂妙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2、作品赏析:
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后两句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