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蕲蛇的意思蕲蛇的意思是什么
- 2、蕲蛇怎么读
- 3、蕲蛇尾部特征为
- 4、蕲蛇产自哪里
- 5、蕲蛇及其伪品的鉴别 中药鉴别
- 6、中药鉴定学:动物药类——蕲蛇的鉴别
- 7、蕲蛇有毒吗
- 8、?蕲蛇的鉴别方法
- 9、蕲蛇的特征
- 10、蕲蛇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
蕲蛇的意思蕲蛇的意思是什么
蕲蛇的词语解释是:蛇的一种,以产于湖北蕲春(旧蕲州)而得名。又名白花蛇。可制药。蕲蛇的词语解释是:蛇的一种,以产于湖北蕲春(旧蕲州)而得名。又名白花蛇。可制药。注音是:ㄑ一_ㄕㄜ_。拼音是:qíshé。结构是:蕲(上下结构)蛇(左右结构)。蕲蛇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蛇的一种,以产于湖北蕲春(旧蕲州)而得名。又名白花蛇。可制药。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白花蛇》:“今_蛇亦不甚毒,则黔蜀之蛇,虽同有白花,而类型不同,故入药独取_产者也。”二、国语词典白花蛇的别名。参见「白花蛇」条。三、网络解释蕲蛇(动物)蕲蛇属蝮蛇科、蝮蛇属。蕲蛇全身黑质白花,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又叫褰鼻蛇,五步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间或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属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也叫“佛指甲”。蕲蛇产于蕲春蕲州龙峰山,两湖、三角山一带,喜食蛙、蟾蜍、蜥蝎、鸟、鼠等。成长极慢,现也成为濒危动物。蕲蛇味甘咸、性温,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等药效。关于蕲蛇的成语蛇螫断腕养虺成蛇打草蛇惊一龙一蛇走蚓惊蛇蛇头蝎尾骇龙走蛇杯影蛇弓杯蛇幻影蛇神牛鬼关于蕲蛇的词语杯蛇幻影杯影蛇弓蛇螫断腕打草蛇惊蛇鼠横行走蚓惊蛇蛇头蝎尾养虺成蛇蛇神牛鬼龙鬼蛇神关于蕲蛇的造句1、目的观察蕲蛇酶注射液对老年高粘血症的治疗效果。2、蕲蛇酶注射液为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的药物。3、修补阵法,防微杜渐这件事并不好做,不光要有功力,还要有恒心,并且伴有巨大的危险!还不一定成功!想想那几条蕲蛇王吧,胆小的都能直接吓死。4、目的:建立蕲蛇药材中总磷脂含量测定方法,以评价不同地区的蕲蛇药材质量。5、仙鹤草、艾叶、灶心土、白芨、紫珠、伸筋草、乌梢蛇、蕲蛇、络石藤、_莶草、老鹳草、人参、灵芝、三七、蜂王浆,各三钱。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蕲蛇的详细信息
蕲蛇怎么读
蕲蛇读[qí shé] 。
蛇的一种,以产于 湖北 蕲春(旧 蕲州)而得名。又名白花蛇。可制药。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
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尖吻蝮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尖吻蝮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端由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闻有一椭圆形颊窝,它是热测位器。
背鳞具强棱21(23)—21(23)17(19)行。腹鳞157—171。尾下鳞52—60,前段约20枚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为双行,末端鳞片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称“佛指甲”。
蕲蛇拼音:[qí shé] ;
蕲蛇(蝰科动物)一般指尖吻蝮,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着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引证解释:蛇的一种,以产于 湖北 蕲春 (旧 蕲州 )而得名。又名白花蛇。可制药。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白花蛇》:“今蕲蛇亦不甚毒,则 黔 蜀 之蛇,虽同有白花,而类型不同,故入药独取 蕲 产者也。”
蕲蛇尾部特征为
尾部骤细而短,末端有一长三角形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
蕲蛇(拼音:qí shé),中药名,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蕲蛇形态呈圆盘形,盘径17cm~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块,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尾部,骤细而短,末端有一长三角形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蕲蛇的骨骼特征为;鼻骨背面,观近长方形,前端略凹陷,后端钝圆。
额角近于正方形,长宽略相等。躯椎的棘突高,有的微后倾,前缘平直,后缘略向前凹。全部躯椎均具椎体下突,且同形呈尖刀形向后斜伸,尖端远远超出椎体后隆面。
历代本草书籍中皆认为蕲蛇有毒,毒性是以活体所分泌的毒液而言,而作为药材用的是其干燥体,古今临床未见记述用于蕲蛇中毒者。
蕲蛇产自哪里
蕲蛇是蕲春著名的特产,它与蕲龟、蕲竹、蕲艾合称为“蕲春四宝”蕲蛇属蝮蛇科,蝮蛇属,为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俗称“佛指甲”。蕲蛇若被逼捕得它无路可走时,它就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死而眼光不陷。”蕲蛇虽毒,却是我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关于它的习性和药用价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_、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庄绰《鸡肋编》载“白花蛇”条云:“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明大医药学家李明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蕲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据他说: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尔雅·翼柴》亦有类似记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蕲蛇旧时产于蕲州龙峰山、麒麟山、凤凰山、雨湖一带,蕲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尔有可得。据清初顾景星的《黄公说字》说:“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昔产龙峰山洞,今无有,惟三角山出,一岁不能多得,土人获此物必食荤物方可。否则,其走如飞,牙利而毒,如人手足为口齿所创,必以刀断去,稍迟则不能救。”并说:“市肆所货,皆浙蛇,非蕲蛇,花与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蕲交界之处,相传蛇一逾界,则只一目,。”蕲蛇名贵求之者多。《黄州府志》载有民谣曰:“白花蛇,谁教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蕲蛇性喜潮湿阴凉处,多穴居栖息在山谷溪涧岩石上,落叶间,竹林下,草丛中,外出往往伏于烂草枯叶之间,以便于发起进攻、猎取食物和隐蔽自己蕲蛇属广食性蛇类,它的食物有蛙、蟾蜍、蜥蜴、鸟类和鼠类,其中以吃鼠类的频率为最高。蕲蛇为胎生,产子甚稀,成长又慢,是为稀有动物蕲蛇味甘咸,性温。蛇肉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并有镇痉、止痒之功能,能治风湿性关节酸痛、四肢麻骨神经痛、风瘫疠风、遍身疥癣、黄癣、皮肤瘙痒、恶疮疥癣、小儿惊风、口疮等疾蕲蛇窖酒,色清澄,味清润而芳香,具有祛风、活络、舒筋活血、祛寒湿、强壮滋补和治疗跌打损伤等功效,是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鸡肋编》:“以轻小者为佳,四两者可值十千足。”又说:“夏月食盖盆子者,治疾犹有功。”(黄冈)
蕲蛇及其伪品的鉴别 中药鉴别
蕲蛇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蝰科(Viperidae)动物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习称大白花蛇。近年来蕲蛇的伪品较多,现将蕲蛇正品及其伪品的主要鉴别特征阐述如下:
1.正品
正品蕲蛇呈圆盘状,盘径1 7~3 4 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一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2.伪品
2.1 百花锦蛇为游蛇科动物百花锦蛇Elaphe moellendor ffi(Boetlger)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方圆形,先端较窄,无颊窝。头背有对称大鳞,体背部灰黑色。脊部有深褐色的大斑纹交错排列。背鳞平滑或微具棱,体中部有鳞片27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气腥,味微咸。
2.2 眼镜蛇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 naja(Linnaeus)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扁平,颈部有浅色不规则的“眼镜状”斑纹。上唇鳞7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背部黑褐色,有单或成双排列的波状横斑纹,背鳞中段21行,平滑。腹部灰白色,尾细。
2.3 金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略圆。上唇鳞7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头背和背部棕褐色,有金黄色宽4~5鳞片的横斑纹,背鳞中段15行,平滑,尾下鳞单行,尾细。
2.4 银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稍大于颈且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鼻鳞2片,鼻孔椭圆形。体鳞光滑,全身概为15列,背部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呈六角形。腹鳞200~218行,肛鳞l片,尾下鳞单行,40~51片。尾细长而尖,体黑色,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点。气微腥,味徽成。
2.5 滑鼠蛇为游蛇科动物滑鼠蛇Ptyas mUCOSus(Linnaeus)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无颊窝。口内上颌全为同型邪齿,上唇鳞8枚。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体背部横棕色,有无规则的黑色横斑。背鳞平滑,体中部有鳞片17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
中药鉴定学:动物药类——蕲蛇的鉴别
【性状鉴别】
呈圆盘形,盘径17cm~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1条黑色斑块,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内表面黄白色,可见脊椎骨及肋骨。尾部骤细而短,末端有一长三角形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药材蕲蛇】以头尾齐全、条大、花纹明显、内壁洁净者为佳。
骨骼特征:鼻骨背面观近长方形,前端略凹陷,后端钝圆。额角近于正方形,长宽略相等。躯椎的棘突高,有的微后倾,前缘平直,后缘略向前凹。全部躯椎均具椎体下突,且同形呈尖刀形向后斜伸,尖端远远超出椎体后隆面。
【显微鉴别】
取背鳞1片,用水装置。观察外表面: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形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此特征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背鳞横切面观: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状突出,使外表面呈波浪形,突起部考,试大网站收集的真皮含较多色素。内表面较平直,无*状突起。
粉末:淡黄色或黄白色。
① 角质鳞片近无色或淡黄色,侧面观具半圆形或*状突起;表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隆起,复瓦状排列,布有淡灰色或淡棕色细颗粒状物。
② 表皮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楚,密布暗棕色色素颗粒,多聚集成不规则网状或分枝状。
③ 横纹肌纤维较多,多呈薄片状,边缘较平直,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断面圆形或类椭圆形,有小孔或裂隙。
④ 骨碎片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类圆或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较细,有的表面可见细密的斜行交错纹理。
【成分】
蛇体主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头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神经性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
蛇毒为乳白色半透明的粘稠液体。主含凝血酶样物质、酯酶及三种抗凝血活酶。凝血酶样(thrombine like)成分为糖蛋白,由1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3500,总糖量为13.2%,精氨酸酯酶,去纤酶等。抗凝血成分为糖蛋白,由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0650,含糖量为2%。溶纤维蛋白成分为酸性蛋白,分子量24100.尚含鸟嘌呤核苷及微量元素Zn、Mn、Fe、Ca、Mg、Cu、Mo、Co、P、Si等。
【理化鉴别】
① 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 具体方法和图谱见乌梢蛇项下。结果:蕲蛇一级带二条,二级带三条,三级带二条,其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
② 紫外光谱 粉末分别用石油醚和无水乙醇浸泡,具体方法见乌梢蛇项下。结果醚浸液在202.8nm,醇浸液在216.2、234.8、240.8、251.4、258.4nm处有吸收峰。其特征,能区别于其它常见蛇类。
蕲蛇有毒吗
蕲蛇有毒,头部毒腺中含多量出血性毒,少量神经性毒,微量渗血性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蕲蛇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孵出后2-3年,性器官即开始发育成熟,但仍继续生长。蕲蛇味甘咸、性温,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等药效。
?蕲蛇的鉴别方法
蕲蛇为贵重药材之一。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名白花蛇。原产湖北蕲州,故名「蕲蛇」。具有祛风通络,定惊之效。为治疗风湿痹痛、口眼?斜、语言謇涩以及筋脉弯急、破伤风、疥癞恶疮的要药。 来源 为蝰科动物五步蛇(又名尖吻蛇)Agkistrodon acutus(Genther)除去内脏后的干燥全体。属陆栖卵生爬行动物。体长可达1.5m。头大扁平,呈三角形,向上反钩、口阔大,上颚有特毒牙两枚,中空,尖锐,直通头的后部毒腺。背面灰褐色,身被糙鳞,黑点白斑。体有24个斜形方胜纹,腹部黄白色,有念珠斑;尾端具角状鳞。其唾腺中有剧烈的出血性毒。 生活于高山森林中,有时亦在较低山区活动。行动缓慢,以鸟类、小的哺乳动物或其他蛇类为食。 产地与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鉴别要点 1.真品蕲蛇的鉴别要点:古人总结传统鉴别特征是「翘鼻头」、「龙身虎口」、「方胜纹」、「念珠斑」、「佛指甲」。这就比较准确地描述出真品的主要特征。据此鉴定准确无误。 2.与几种伪品的鉴别:具有长方形块斑有玉斑锦蛇;具镶边宽环纹的环纹锦蛇;吻尖的有尖喙蛇。这三种都是游蛇科,尾较长,尾鳞双行排列,可资区别。而头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行黑褐圆斑的蝮蛇;头为三角形,有形龟壳花纹的烙铁头(又叫龟壳花蛇)。此两种均为毒蛇,尾较短,尾下鳞单行排列。总之,上述几种伪品蕲蛇,有的在外形上或一部位有近似蕲蛇之处,但只要掌握蕲蛇的主要特征则不难鉴别伪品。 名典鉴别 1宋·马志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火干。白者良。」2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3苏颂曰:「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其文作方胜白花,喜螯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断之,续以木脚。此蛇入人室屋中作烂瓜气者,不可向之,须立辟除之。」4明·《本草蒙筌》载:「白花蛇,惟取蕲州。头长小角绛,尾生佛指甲,项选真珠白点,背缠方胜花纹,因而得名。观之犹异,诸蛇鼻生向下,此独鼻向上生。诸蛇死闭眼睛,是则眼开如活。舒蕲连界上杀获,两眼则一闭一开。验此可辨伪真,据理诚难解悟。性毒善螫人足,中者鲰自断之。补养已痊,木脚代步。」5李时珍曰:「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籐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取,刨刀剖腹去肠物,则反尾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6清·《本草从新》载:「白花蛇,出蕲州。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尾有佛指甲。虽死而眼光不枯,他产则否。」 快速鉴别 蛇体呈圆盘状。直径18~34cm,蛇头三角形盘于中央,吻尖,鼻端向上反卷,习称「翘鼻头」,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上颚有长毒牙一对,中空尖锐。全体有显著超棱的鳞片,背部红棕色,有24个浅色菱方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有黑色圆形斑,习称「念珠斑」。尾部细而短,末端有一长三角形侧扁的鳞,习称「佛指甲」。尾下鳞单双行交错排列。
蕲蛇的特征
中文名
蕲蛇
拉丁名称
Agkistrodon
别名
白花蛇、褰鼻蛇、蕲州白花蛇、花蛇、五步蛇、百步蛇、盘蛇、棋盘蛇、五步跳、龙蛇、犁头匠、聋婆蛇(俗称)
用药部位
干燥体
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温;归肝经
毒性
有毒
医保类型
医保(蕲蛇、酒蕲蛇、蕲蛇肉)
生活时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摆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蕲蛇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
蕲蛇,中药名。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üenther)的干燥体。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主治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
蕲蛇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干燥。去头、鳞,切段生用、酒炙,或黄酒润透,去鳞、骨用。药性,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止痉。应用: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本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祛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又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以及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破伤风。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麻风,疥癣。本品能外走肌表而祛风止痒,兼以毒攻毒,故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治麻风,每与大黄、蝉蜕、皂角刺等相配,治疥癣,可与荆芥、薄荷、天麻同用,此外,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恶疮。
1、能治疗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该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袪内外之风邪,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者。
2、治疗小儿惊风,破伤风。该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者。
3、能治疗麻风,疥癣。该品能外走肌表而袪风止痒,兼以毒攻毒,故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
4、该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恶疮。
扩展资料:
蕲蛇功效甚多,但是也有一定的禁忌:
1、阴虚以及血热者不宜使用,因为蕲蛇味甘咸、性温,阴虚或者血热的人使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2、有蕲蛇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3、蕲蛇的毒性较强,不可以在没有医生叮嘱的情况下擅自使用。
4、注意用量,是药三分毒,如果此类用量过多对于身体的吸收和承担也是没有好处的。
5、孕妇和小孩谨慎使用,孕妇和小孩的身体机能都是比较脆弱的,最好不要贸然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蕲蛇
(中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蕲蛇
(蝰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