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建国之后杀功臣,为何历史上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9 01:58:00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为何历朝历代建国后都要大量杀害建国功臣?大神们帮帮忙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 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 为此,皇帝们自然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 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而且功臣的功劳很高,同时在建功立业过程中得到的回报已经很高。 继后功臣胃口越来越大,对于朝廷回报越来越小。
在历史上,许多朝代在建国后都会采取杀害建国功臣的做法,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原因。
1. 巩固皇权与统治地位:当一个朝代建立后,皇帝们最担心的就是那些拥有强大能力和资源的建国功臣们。因为他们的能力和声望,可能会对皇帝的统治地位产生威胁。尤其是当这些功臣们拥有重兵和地盘时,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有可能引发内乱。为了杜绝这种可能性,皇帝们往往会选择通过杀害功臣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让其他有野心的人看到,从而起到震慑作用。
2. 防止结党营私与朝政把持:在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这就意味着大臣们可能会试图通过联结其他势力来分享权力。如果建国功臣们与其他势力勾结,那么皇帝的权力和地位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皇帝会选择杀害功臣,以防止他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3. 扫除不安稳因素,稳固统治:在朝代更迭时期,社会往往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建国之初,皇帝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国家秩序,安稳民心。

开国大臣作为开国功臣,为什么帝王要把他们全部杀害?

因为这些人帮助皇帝登基,但是自己也在人民中有一定的声望,被人民爱戴,且不少开国功臣手握兵权,皇上会担心他们想谋朝篡位,所以要除掉他们。
因为帝王担心自己的子孙驾驭不了这些人,他们都有很强的势力,所以要将他们除掉。
开国功臣的能力都太强了,而且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个威胁,所以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杀功臣。
开国大臣作为开国功臣,帝王要把他们全部杀害,是因为帝王要为自己的江山长久考虑,稳固皇家政权,并且帝王在登基之后也要迅速的建立自己的威严,用于服众,所以要把开国功臣压制住。
开国大臣虽然作为建国的功臣功业较大,但是对于帝王之路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帝王登基之后都会记弹功业较重的功臣,怕他们篡位,影响自己的政权。并且帝王在登基之后也要迅速地建立自己的威严,让天下人信服,而开国功臣往往对皇权不够畏惧,所以帝王要把他们全部杀害。
一、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功绩过人,影响帝王集中皇权帝王之所以被众大臣拥护成为开国的君王,是因为他的品行和功绩足够大家敬仰,但是开国功臣与帝王而言,功绩也是不小的,并且在很多的朝代建国途中,都是开国的功臣南征北战立下军功之后,辅佐帝王登上帝位的,对于百姓和跟随着帝王一起打拼的军民而言,开国功臣的功绩并不比帝王低,所以在登基之后,如有叛乱之心,帝王是压制不了这些开国功臣的。如果帝王在皇位上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那么其他的大臣也很有可能拥护开国功臣成为新的帝王,所以新帝王在登基之后对开国功臣是非常忌惮的,他们的存在就影响了自己集中皇权,压制群臣,所以帝王要把他们全部杀害,以确保没有后顾之忧。
二、开国大臣居功自傲,对新帝王不够畏惧信服新帝王在登基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建立并稳固自己的政权,所以帝王的威严和威严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要形成一种皇家的天威,让军民都畏惧、信服,才能够稳固本朝的政权。但是开国功臣在跟随帝王建国的途中,见过帝王的多样,他的窘迫、狼狈甚至被战败、被追杀时的不堪一击,都体验和见证过,所以对帝王开国之后建立威严是没有帮助,甚至是有害处的。帝王再严肃也不能够镇得住跟自己一起同生共死的功臣,所以,帝王为了自己朝代的稳固,为了自己的把柄不被别人拿捏,能够让天下之人信服,也要想方设法除掉开国的功臣。
开国帝王最忌惮的就是军功较高的功臣,因为他们的存在时刻威胁着自己的帝王之位,并且新帝王要考虑的是朝代和政权的长久,所以要建立威严的皇家天威,就必须要除掉开国功臣,以绝后患。

为何古代的开国皇帝总是要杀功臣?

因为这些功臣大都具有了推翻自己的资本,为了江山能顺利地传给后代,所以帝王要杀他们。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开国功臣帮助帝王完成了大业,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如果不杀了他们,担心他们功高盖主不好管理。
因为开国功程手里都握着兵权,个个骁勇善战。如果要是造反,就是很可怕的对手,所以皇帝要把这种威胁除掉,有的杯酒释兵权,有的找个理由就杀掉。
恐惧。这些开过的皇帝害怕这些功臣功高盖主,居功自傲,不好管理,所以往往采取一杀了之的做法。
鸟弓不藏问题不大,
但走狗不烹会变恶狼。
主要是有二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皇权地位的至高,第二就是怕那些功臣功高过主,有着造反的想法。所以就有了开国皇帝总是要杀功臣的这个做法。
回看以前的朝代,唐宋元明等这些朝代,当时的统一制度就是“皇权制度”,就是以皇帝自己为权利的中心,然后最高最大的权利都是集中在自己的手里面,这个“皇权制度”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基础。也就是因为这个制度才维系了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的两千年的漫长之路。凡是都有两面性,“皇权制度”也是如此。
“皇权制度”的好处就是让完整的一个社会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面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一个的国家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延续不断的文明古国。最终实现了统一。就是因为有皇权制的存在。
”皇权制”的坏处也是非常的明显。其中最大的坏处,就是百姓的民主政体无法建立发展起来,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中国的社会变得越来越腐败化,在走向“下坡路”。当外国西方工业革命发展起来以后,近代中国的社会的农业文明就不得不被动挨打。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只正确的处理了皇帝与功臣之间关系的一种做法。为什么皇帝要这样做呢?主要就是自己的皇帝地位遭到了一定的威胁。我们就说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这四个人吧,可以说刘邦的天下是这三个人打下来的,他们三人所出的力肯定要比刘邦出的力要多。韩信在前面冲锋陷阵,张良在帐篷里面出谋划策,萧何给部队做好了保障。我们再看刘邦,刘邦付出了什么?付出的很少还拖了他们的后腿,扎进别人的后宫“走不出来”。
打下来的江山又怎么可以让这些人心服口服呢?所以只能采取杀掉功臣的办法,采取强权的措施来解决,以此来达到巩固自己皇权的至高地位。所以当时的刘邦就设计陷害了自己的许多功臣,因为自己的皇帝地位遭到了挑战,只能这样做。

朱元璋开国后,疯狂屠杀功臣,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 明太祖朱元璋,历来都是人们非常敬仰的一位皇帝。 出身布衣,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最后建立明朝,将北元朝廷赶出中原,让后人心向往之。
不过,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又以善杀的恶名而著称。 朱元璋立国之后,大肆屠戮功臣。明朝初年所封的6位公爵,28位侯爵,最后只有一个汤和得以善终。 在所谓的明初四大案当中,朱元璋更是累计处死超过十万人!
那么,作为一代雄主的朱元璋,在成功建国之后, 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大肆屠戮功臣,将开国功臣近乎屠戮殆尽呢?
1.为了中央集权 客观来说,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 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集权。
要知道,古代和现代不同,从中央到地方,就算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传递消息,想要从当时的都城应天(今南京)传递到北方边境,最快也要数日的时间。一来一回,恐怕就要超过十天了。

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特别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割据。 再加上庞大的官员体系,偶尔再出个外戚干政或者宦官干政,所以 历史上很多王朝到了最后,皇帝本人手里的权力,都小的可怜。
那么,为了完成高度的中央集权,古人都想过哪些法子呢?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交通速度,这个就别想了。毕竟朱元璋那时候,是没有电报和火车这种东西的。
古代皇帝为了集权,曾经想出过很多招数。其中 最好的一个,就是科举制。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制禁锢人的思想,是十恶不赦的坏制度。但实际上,正是 这个看似落后腐朽的制度,让我们这个国家庞大的官吏体系,在思想上尽量保持一致,继而保证国家相对完整和统一。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翻书看。在科举制出现以前,中国也经常出现混乱的诸侯割据时代,而且分裂的时间,要远比统一的时间更长。但是 自从隋炀帝首创了科举制以后,后面上千年时间,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完整。
隋炀帝首创科举制
这个话题扯得有点远,我们在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老朱同志身上。
从所谓的明初四大案来看,我们不难发现, 老朱大肆屠戮功臣,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整肃吏治,收拢国家权力。
尤其是胡惟庸案,老朱更是彻底取缔了丞相这个官职,将丞相的权力收为己有。
开国功臣,本就容易居功自傲,给国家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患。而 老朱这种大肆屠戮功臣的行为,显然让这些功臣,再没有了分权的机会,自然也就顺利完成了集权的过程。
2.当时的官吏,很多都是北元时代遗留下来的 如果说,杀那些封公封侯的大功臣,是为了收拢权力,防止这些开国功臣居功作乱。那么 杀那些中下层官吏,目的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明朝建立之后,其实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一统天下之后,就高枕无忧了。 历史上很多新王朝的建立,都是在旧王朝彻底土崩瓦解的基础上,但明朝算是个例外。
明朝建立后,明朝的上一个王朝元朝,其实并没有彻底被灭。就算 后来徐达打下北京,彻底收复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后,北元王朝依然存在,而且实力很强。
直到后来几十年里,朱元璋打了几次,朱棣又打了几次,当年强大的北元王朝,才彻底土崩瓦解,分裂成几个大部落,对明朝的威胁稍稍小了一些。
而在明朝早期的那十几年里, 朱元璋想要让这个庞大帝国存在下去,最大的一个敌人,就是北元王朝。
如此一来,另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
因为朱元璋是以武开国,在庞大的中原版图上, 很多官吏其实是一直从北元做官到了明朝,换汤不换药。 城头变换大王旗,但城里面说话的人,还是那些人。
正常来说,科举制被创立之后,绝大多数统治阶层的文官,都是通过科举制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但明朝刚刚 开国的那十几年里,通过科举制上来的人才还太少,远不足以填补整个中下层文官体系的庞大空缺。
这些中下层官员,很多都是北元,或者当初其他起义军的人。这样的官员,朱元璋当然不愿意信任。 相比在思想上慢慢解决这个庞大群体,老朱显然更愿意选择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所以,洪武四大案当中, 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全都牵连了大量的中下层官员。 除了明面上为了整肃吏治以外,老朱也是在变着法的想要在肉体上,消灭这些前朝遗留下来的官员队伍。
3.为了皇家能够顺利接班 洪武四大案,前三个案子,可以说都是为了中央集权。但最后一个大案, 蓝玉案,其实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这个避免的前提,是太子朱标没有早逝。
以蓝玉为首的军方将领,其实大都是所谓的 *** ,是朱元璋留给儿子接班的班底 。但是朱标不幸早逝,朱元璋的选择,是让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年少,阅历手腕都不够,根本无法顺利接手这些班底,就算强行接手,将来也压不住,根本坐不稳皇位。
所以, 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直接以谋反做借口,将蓝玉为首的军方一系,直接清理干净。
这就是蓝玉案的真相。
另一方面,除了杀掉蓝玉等人, 在太子朱标早逝后,为了让皇长孙朱允炆能够更加顺利的即位,朱元璋采取了更加酷烈的手段,屠杀开国老臣。 正是因为这样,明朝开国年间的功臣,才会被尽数屠戮殆尽,只留下一个汤和。
4.底层出身,让朱元璋思想上无法接受很多事情 客观来说,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其实是解决当时很多矛盾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一个方法。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方法相当有效。 在明朝刚刚建立的近百年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也没有出现过大臣篡权的现象。 虽然出了一次靖难之役,但皇帝宝座还是在朱元璋的子孙手里。
但是,最有效的,并不意味就是最好的。
历史上善待功臣,并且也顺利解决问题的先例,并不是没有。 比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汉光武帝善待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很好的例子。
朱元璋应该不是不知道这些先例,但他之所以没有采用, 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他出身底层,早年间历经艰难。
朱元璋早年出身底层,最惨的时候当过和尚要过饭,连妥善安葬父母的钱都没有。 这些经历,让他对官员阶层始终充满了仇恨,也是洪武一朝对官员体系严苛要求的重要原因。
而 早年经历的种种艰难,则注定朱元璋不喜欢和别人分享权力,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将来失去权力。
这一点,从朱元璋颁布的藩王政策就能看的出来。朱元璋规定,皇家子孙不得工作,一切由朝廷养着。从这个政策就能看出,朱元璋是真的饿怕了,除了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再饿肚子,还担心子孙有一天会饿肚子。
这样的性格,自然不会接受那些所谓更好的结果。 他想要的,只有简单粗暴,让明朝政权能够稳定传承下去,子孙后代可以永远不用饿肚子。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到底是好处更多还是坏处更多呢? (单选) 0 人 0% 好处更多 0 人 0% 坏处更多 投票
明朝(326)功臣(18)朱元璋(65)

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新朝代建立以后都会大杀功臣?

功高震主,为了皇帝儿子将来可以坐稳江山,所采取的措施
总结为 过河拆桥 或者 鸟尽弓藏 狡兔尽走狗烹
避免功高盖主
《史记·越世家》有这样一段话:“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成语比喻的是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 。之所以新朝代建立后,大杀功臣的原因,功臣的功劳过大,威胁到最高政权的统治,国家的安定。所以,很多功臣为了避免最后落得这种遭遇,往往采取解甲归田来逃避功高盖主这一尴尬局面。

在建国之后,朱元璋为何要大肆诛杀功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过和尚的事众人皆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出家人”出身的皇帝不以“慈悲为怀”,反而对杀人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建国之后,大肆诛杀功臣。
据说,官吏们在上朝之时,都要观察朱元璋把所佩带的玉带放在哪个位置。如果朱元璋把玉带高高地贴在胸前,那么这一天杀的人及遭处罚的人就会少些;当玉带被他低低地放在肚皮之下,那就意味着今天要杀很多人。当时在京的官吏,每天早晨入朝之前,必先和妻儿诀别,以备不测。
当上完朝平安回到家中时,全家就开始庆祝,因为自己又幸运地过了这一天。时间一长,有些人就受不了这种日子了,于是装疯卖傻的事就出现了,御史袁凯就是一例。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县人氏,他在元末的时候做过府吏,洪武三年被荐授为御史。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而且口才很好,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很让其他官员敬佩。但有一次,刑部报审一批案犯的判刑名单,朱元璋审批后主张全部处死。后来又派袁凯将这些名单送到皇太子朱标那里去复审,而皇太子却主张减轻刑罚,宽大处理。
袁凯向朱元璋做了汇报,不料,朱元璋反问袁凯:“我与太子的主张,哪个正确?”袁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了一个自以为十全十美的办法来,便回答道:“微臣愚见,陛下主张全杀,这是执法;太子主张赦减,这是心慈,都有道理。”谁想到,朱元璋被这样的回答激怒了。他认为这是袁凯在耍滑头,于是就将他关进了监狱。袁凯在狱中绝食三天后才被释放。但当袁凯上朝时,朱元璋见了他就说:“是持两端者。”袁凯发觉到事情不对劲,感到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心里着实恐慌害怕,该怎么办呢?
于是,袁凯就装出疯傻的样子,朱元璋当然不相信会有这事,就要验一验这是否是真的。朱元璋叫人用木椎子椎袁凯,说疯子是没有感觉的。袁凯咬住牙,忍住痛苦,不叫出一声。这下朱元璋有点信了,以为袁凯真疯了,因此把他放回家。
御史严德珉是吴人,由御史提升为左佥都御史。洪武年间,他害怕杀身之祸,遂因病向朱元璋提出辞职。朱元璋极为生气,于是让人黥其面,也就是在严德珉的脸上刺上字并涂上墨,这就让严德珉的脸上一辈子都有这个耻辱的字迹。后来他被贬发配到广西南丹,几年后遇赦放还。从此,严德珉穿上布衣,甘愿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竟活到了宣德年间。
一次,由于某件事他被御史逮到公堂。他跪在堂下,说自己曾在御史台当过官,通晓那些法规制度。御史问他任什么官,严德珉回答说洪武中台长严德珉就是他。御史听了大吃一惊,马上向前把严德珉从地上扶了起来。严德珉回到了家中,害怕朝廷再叫他做官,于是收拾家当,离开了那里。
果然,第二天御史到他家中探访,但发现已人去楼空。后来,有位国子监教授与他一起吃酒,见他脸上有刺字,还戴了顶破帽子,就问他犯了什么罪受到这种处罚。严德珉向国子监教授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接着又说以前国法如何严厉,做官的人经常是不能保住自己性命的,这顶破帽子是很难才戴住的啊!说完还向北方作揖拱手,连称:“圣恩!圣恩!”
袁凯、严德珉等辈,都是被逼成这样的,也都是被冤枉的,很是无奈,但固执的朱元璋却一意孤行,在惩治贪官污吏的同时枉杀了不少好官。而他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我们无从知晓。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要杀开国功臣呢?有哪些原因?

每次改朝换代,都少不了开国功臣的功劳,而皇帝对开国功臣都很忌惮,或者贬斥或者诛杀开国功臣。历史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事迹屡见不鲜。
越王勾践灭吴国后,功劳最大的是文种和范蠡。范蠡看事情、看人比文种透彻,他看出勾践此人只能与他共患难,不能共享富贵,所以激流勇退,躲过了越王的诛杀,而文种被清算。虽然越王勾践不是开国皇帝,但是却是历史上记载的著名的诛杀功臣的先例。
刘邦也把帮他打天下的武将诛杀殆尽,韩信、彭越、英布等等。只留下对自己最忠心的和他认真没多大本事的功臣。但是他对文官倒很仁慈,因为他是参加农民起义,通过战争推翻秦朝统治的。他觉得武将手握重兵,如果谋反,可能带来王朝的覆灭。朱元璋是历史上诛杀功臣最多、牵连人数最多的皇帝,帮他打天下的功臣,无论武将还是文臣,几乎不放过。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要除去开国功臣呢?有以下原因:
一.开国功臣功高震主
比如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帮他打天下的武将都被封为异姓王。其中大将韩信攻必克,战必胜,立下不世功勋,被汉高祖封为楚王。高祖对他相当忌惮,听说韩信谋反,亲自前往处理。高祖对手握重兵的武将始终防范着,只要有人举报,必定御驾亲征讨伐。这些异姓王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下一个轮到自己,有的就先发制人,真的谋反了,于是高祖必讨伐之。这些武将异姓王就好似多米诺骨牌,一个被推倒,必牵连到其他。于是开国皇帝诛杀开国功臣的战争就开始了。追根究底是这些开国功臣功高震主,必欲除之而后快。
二.巩固皇权
大凡帝王多疑心。登上皇位之后,对一切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都离不开对皇权的巩固。所以开国皇帝总要为防止有人夺权篡位而倍加警惕,即使打击面过大也在所不惜。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最不放心的就是原先亲密无间的战友,现在的开国功臣。他们都成了手握大权的国家重臣,明太祖担心他们尾大不掉,权重倾国,所以对他们抑制、监视、打击、甚至除去。
三.为子孙铺路
除了我们认为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外,还有就是开国皇帝害怕这些功臣威胁自己后代的统治。比如汉高祖刘邦他在建立汉朝之后,将刘盈立为太子。而刘盈性格仁弱,刘邦怕自己百年之后,刘盈不能驾驭这些强大的功臣。所以提前将它们除去,帮儿子解除后患。
朱元璋和刘邦类似,朱元璋立太子也比较早,不料太子朱标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无奈,朱元璋将太子的儿子立为太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文。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朱元璋怕他继位之后,不省心的功臣对自己的孙子发难。他曾打个比喻,把功臣比做铁棒上的尖刺,他要在有生之年,帮孙子把铁棒上的尖刺除去,留给孙子一个没有威胁的统治。所以诛杀功臣毫不手软。
四.开国功臣自己作死
还有,之所以皇帝杀功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的功臣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对皇帝没有足够的尊重,让统治者不得不先拿他开刀。比如明太祖时期的蓝玉,因功被封为凉国公,慢慢骄横起来,甚至连朱元璋的命令也不听。屡受斥责后心生异志,企图造反。朱元璋正想收拾他而没理由呢,这老兄自己作死送上门来,难怪朱元璋拿他开刀了。
但是也有开国皇帝是厚待功臣的,最典型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黄袍加身,兵不血刃的当上了皇帝之后,不忍心对帮助自己夺天下的兄弟们加诛,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武将兄弟们的兵权,赐给他们田地、财物让他们回乡养老,并和他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恐怕是对功臣最好的皇帝了,生活在宋太祖时期的功臣也是结局最好的了。
综上所述,开国功臣由于功高震主被皇帝忌惮,皇帝为了巩固皇权,不使大权旁落,对开国功臣猜忌、打压、甚至除掉。开国之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帮君王打天下之后,要低调、要韬光养晦、要懂得激流勇退。因为你已经成功地被皇帝惦记上了。

为何历史上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

在丛林社会的战乱状态下,任何人在具备能力和势力时,都有可能夺到皇权,比如平民的刘邦刘秀刘备刘裕朱元璋。所以开国皇帝最畏惧的是有长期的战争经验,又掌握军队的将军们。
开国皇帝的办法,首先是尽可能剥夺功臣们的军事权力,将他们分封在固定的地方,受当地行政和军队监视,并予以丰厚的物质馈赠,以颐养天年,如赵匡胤对待石守信等。
如果功臣的影响力极大,可能无法控制,就找个罪名将他及家族抄斩,以绝后患,比如刘邦对待韩信、彭越。一些功臣们,在开国皇帝活着的时候,还畏惧当时的皇帝的能力,一旦开国皇帝驾崩,他们的能力就会超过继任的皇帝。
所以开国皇帝的继任者如果能力足以驾驭功臣,开国皇帝就不会杀戮这些功臣们,比如刘秀的继任者刘庄,就很有能力。赵匡胤的继任者张广义,也有能力。如果继任皇帝没有能力驾驭这些功臣,为了子孙皇权的稳固,开国皇帝也会对功臣们痛下杀手,比如朱元璋借蓝玉案,杀了很多功臣。
扩展资料:
开国皇帝之后的皇帝,反而很少杀戮功臣。一方面是因为,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秩序,已经将各种权力互相制约,功臣的权力也会有限。
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一个心理定势形成的习惯性遵守:大家都认为皇权是某家的了,必须服从这个皇权才能够生存下来。这样大众的心理也会形成一个压力,即从众心理,制约能臣造反的心。
比如汉文帝、唐太宗、明世祖等二三代皇帝,都不再杀戮功臣。开国皇帝之后的继任者防范同样有资格继任皇位的亲兄弟叔伯子侄们。所以有了玄武门之变和朱允炆的削藩之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国皇帝
树大招风,官大担险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

写到这一篇博客之前,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历史上的诸多惨剧,而将这些惨剧归结到一起,彼此却又是那么相似。人与人之间本是以情义为系带,但随着地位、身份发生改变之后,情义却又显得如此单薄,实在让人心寒。

我首先想到的是刘邦和韩信之间的故事。

刘邦本是沛县的一个无赖,能一统天下,荣登大宝,韩信是功高至伟的。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攻章邯,到八面楚歌围剿项羽,都是韩信的战略部署,时人称其“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然而韩信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在天下大定之后,他死了,不是死于病老,而是死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这个女人就是吕雉,刘邦的妻子。奇怪的是,刘邦却是默许的。曾今可以共患难,而如今却不能共富贵?
我再次想到的是朱元璋和他的一帮苦难兄弟的故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代明君,但他的出身却不好,和刘邦是一路货色,当过流氓,还做过和尚,只是有一点他比刘邦好一点,那就是他有名字,叫重八(刘邦是没有名字的,他的父亲管他叫季,就是小的意思,翻译过来,就叫刘小,这是排行,算不得名字,如同老大、老二、老三一样),但是他比刘邦还要狠心。在传位太子之前,他将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苦难兄弟胡惟庸、蓝玉等人统统杀死,而且还是满门抄斩,斩草除根。

翻开《二十四史》之后,猛然发现这几乎形成了一个规律——很多开国皇帝在一统天下之后,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诛杀功臣。如此残酷、冷血,忘恩负义,背后究竟掩藏着什么秘密?

一言蔽之,功高震主也!这些臣子的功劳太大了,威望太高了,皇帝成为皇帝之后,没有了外敌,危机意识就转移到这些劳苦功高的臣子们身上,害怕他们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功高震主的臣子自然就成了皇帝们得眼中钉、肉中刺。刘邦杀韩信如此,朱元璋杀胡惟庸等人亦如此。

正所谓:“树大招风,官大担险。”身处一个“打工者”的角色,你的位置越高,权势越大,让上司觉得驾驭不了你的时候,为了安身立命,铲除异己便是上司的选择。但是,并不是说位高权重者皆短命,关键还是下属如何看待领导,怎样看待功劳。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仅是开国功臣,而且是第一功臣,皇帝建国以后不但没有诛杀他,反而给了他最大的奖励,让他活到了天年。他就是萧何。

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的人,从起义之初,萧何就是一直跟随刘邦的,建国之后,萧何被记下头等功勋。韩信死了,张良走了,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也就是萧何了,为什么刘邦不杀萧何呢?其实不是刘邦不想杀,有好几次刘邦都有杀萧何的念头,只不过萧何心思缜密,轻松将其化解了。

第一次的时候,就是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当时萧何协助吕后杀了韩信之后,刘邦立马下令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另外还派了500名精兵保卫萧何的安全。表面上,刘邦对萧何宠爱有加,而事实上是为了监视萧何的行踪。萧何心思缜密,在谋士昭平的建议下,对相国之位加以辞让,也没有接受封赏,而且还把自己家里的财产拿出来捐助军资。刘邦见萧何如此识趣,果然龙颜大悦,而萧何也逃过了一劫。

第二次是淮南王英布谋反的时候。当时刘外出邦率军平乱,他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都在做些什么,当属下禀报:“萧相国还和从前一样处理朝政,安抚百信,且用自己的财产捐助军队”时,刘邦心中又起了杀机。因为萧何的威望已经够高的了,现在还像以前一样孜孜不倦,一心为民,刘邦是担心萧何威望过高、倾动朝野。萧何见刘邦如此防备,便故意横征暴敛,败坏自己的名声。尽管有老百姓拦路告状,说萧何的不是,但刘邦却是高兴的很,还笑骂萧何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萧何又逃过一劫。

萧何的一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一次遭遇危机,他都适时化解,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低调,没有过分强调自己的功劳和得失,从而创造了一个和谐相处的环境。

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有人的地方就很容易变成战场,大肚能容、善用人才的上司很多,但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也不少。一位优秀的领导是人们做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但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上司就是那么一位英明的领导呢?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小心驶得万年船”,懂得认识形势,认清自己,低调做人,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当然,你也可以不用委曲求全,那么你只有一个选择,便是自己创业,构建自己的一片天下。

当你所处的位置越高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冲昏了头脑,你该想想,你的存在,你的做法,是否已经威胁到了你的上司。你是属于韩信一类的,还是萧何一类的?当然,如果你深谙此道,比萧何还厉害,便没什么要说的了。但如果你要是像韩信那样的,位高权重,但却不懂得收敛的人,那么奉劝你几句,尽快改掉以往的做法,否则你就可能是下一个韩信。

所谓“为下之道”,有这么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其一,是要给上司面子。不论在公共场合或者私底下,你都要给足上司面子。比如写个报告,做好后可以给上司审阅,让他做些无伤大雅的修改;有上司在的话,别人表扬你的工作不要忘了附带一句,谢谢上司的支持。尤其是当你和上司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争执,有什么话,可以在私底下说,而且还要好好说。其二,不要居功自傲。上司觉得下属对自己构成威胁,一方面源自下属的能力,跟多的是源自下属的态度。你功劳再高,但只要谦逊一些,低调一些,老板只会认为你是个能干事业的猛将,而不会将你视为抢饭碗的敌人。其三,不要打越级报告。这在很多公司都是非常忌讳的,一旦你给上司的上司打了越级报告,等待着你的往往不是“还你一个公道”,而可能是“官官相卫”,到时候,你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关于功劳,有一项“推恩施惠”的主张很值得大家参考,所谓“推恩施惠”,就是指将功劳功劳向上推,将利益分给下面的人。这样一来,从利益的角度让别人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从心理上给予别人尊重,从而避免功高盖主的危险,而且还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军人物,因为你已经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处世之道】人生的际遇有高有低,在低的时候,人们总是渴求名望与地位,而在高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功高位重,一方面说明了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却也暗藏杀机,稍不留意便天翻地覆,喜尽悲来,故而大意不得。
纵观中国古代帝王,似乎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喜欢在高坐龙椅后大开杀戒,将那些有功之臣一个个赐死。比如说汉高祖和明太祖,一统江山后都成了“刀俎”。而且这种“习俗”似乎从古代的政治斗争延续到了现代的商场博弈,皇帝杀功臣,老板开功臣,反正功臣就得功成身退。
  那么,无论是过去的沙场还是眼下的商场,为什么当家做主的一旦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些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就免不了被送进屠宰场呢?难道说“卸磨杀驴”已经成了一种流行?当年的心腹变成今日的心腹之患,这个谜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密码解开?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术语—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很容易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这是一种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
  简单地说就是:我是这么想的,想必你也是这么想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开国皇帝喜欢杀大臣了—“你帮我打下江山,难保心里没存着和我一样坐江山的想法”。
  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刘氏天下”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怎么个加强法?你是功臣,给你爵禄,但你少掺和政事。太尉、大司徒和大司空这“三公”,权力也都被进一步抑夺。全国的政务都得经过尚书台,最后让皇帝过目。刘秀打出的牌可不只是这么一张,他加强了监察制度,提高了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这些官职的权限和地位。
  在刘秀眼里,功臣就应该“功成身退”,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多给年轻人机会嘛!你激流勇退了,我才有安全感嘛!你让我安全,我让你下半辈子安稳,这君臣之间的博弈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对于办公室职场里的人来说,既要接近上司又不能近到让上司觉得你令他没有安全感。那么,怎么才能成为上司的心腹而不是心腹之患呢?
  第一,千万不要让上司觉得你对他而言是一种危险的存在,成为上司升迁路上的绊脚石。俗话说“祸起萧墙”,坚实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在职场中一个拳握上司秘密的人,一个参与过上司阴谋的人,都是危险的人。这种人的结局无外乎两个:东窗事发,你和上司一起滚蛋;在东窗事发之前,你成了上司的炮灰。
  第二,自己要懂得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如果与上司的关系渐渐向伴君如伴虎方向发展了,那么干脆主动请辞,别给上司这只老虎拿你开刀的机会。
  玩转了这两招儿,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当心腹而不是心腹之患了。
为什么历史上一些开国皇帝都要把有功之臣杀掉呢?其实他们就害怕有功之臣,他们曾经陪皇帝一起披荆斩棘,一路走过来,真的帮助了皇帝特别大的忙,然后没有他们的话也没有朕的江山,所以这个时候皇帝是非常感谢这些有功之臣的,但是江山夺之不易,然后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产生一个这样的想法,就是很多帝王他们往往就会觉得曾经陪自己一起奋斗过来的臣子有可能最终会造反。
如果造反的话,那么这样的话就不好了,然后就想把这些人给除掉,往往有一句这样的话就是跟皇帝在一起的话,那就是共患难容易,共享了特别的难跟普通人在一起的话,那就是共享乐容易共患难比较的难,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民族帝国千年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样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在读史后的叹息声中,我们只能说,只要是人治的家天下,杀戮功臣是一个走不出的死结。
为什么历史上开国皇帝都要把有功之臣给杀掉了?其实这就应了一句古话,那就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是因为这句话吧,因为那个时候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在建立王朝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些能人贤士来帮助自己,只有这样的话才可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或者是统一全国。但是建立了国家之后,往往有特别聪明的人待在自己身边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些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万一他们造反的话,是根本这种局面是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所以这个时候很多皇帝就会选择把一些曾经立过功的大臣通通杀掉。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住自己的王朝,继续下去才能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受任何威胁。所以这个时候也不能怪皇帝,只能怪你曾经陪皇帝在一起,不懂得功成身退,所以你必须要明白功成身退这个道理。
首先我们选出两个清洗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这两开国皇帝有一个共同特点,草根出身,历史上也只有这两个是真正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都这么薄情呢?
第一,不自信,或者说自卑。
那些开国功臣很多都是从一开始就跟随这些草根皇帝打江山的,他们都见过这些草根皇帝最卑微的一面,这是他们招致杀身之祸的一个原因。
当那些开国皇帝建国成功以后,所有人都在吹捧他们,每天都有无数人殷勤的拍马屁,只有那些跟随最久的人知道他们的过往,如刘邦就是个无赖,朱元璋当过乞丐。这会让皇帝感觉很不爽,加上这些元老们可能心态没有及时转变,有些人还是用之前的态度对待皇帝,也就难怪皇帝不想见到他们了。
第二,贫瘠的心态和对封建社会的错误认知。
这些草根皇帝本身的心态还是草根的心态,认为天下就是皇帝的天下,很怕别人抢走这一切。
草根出身的皇帝,就算当了皇帝也还是乞丐的心,极强的占有欲和极端的不自信导致他们疯狂清洗功臣。
扩展资料: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
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
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参考资料:朱元璋百度百科

为什么每个朝代建国后功臣都会被杀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