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克兰解放乌克兰,史上规模最大的10场战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8 18:30:40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乌克兰victoryday15

背景介绍
乌克兰在5月9日的胜利日仪式上采取了新的立场,将这一天称为"胜利日15",以纪念苏联红军在二战期间解放乌克兰的战役胜利。这一决定引发了很多争议,一方面是赞成纪念苏联红军在乌克兰解放战役中的伟大壮举,另一方面则质疑这种纪念方式是否合适,是否应该让胜利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纪念日。
为什么是胜利日15?
"胜利日15"的重要性源于乌克兰境内的二战战役。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部分,与其他苏联各地一样,为反抗纳粹德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联士兵在乌克兰的战役中牺牲众多,但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最终帮助苏联实现了德军的失败。此外,乌克兰自己的反抗运动也为苏联打败纳粹德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争论
乌克兰政府决定将胜利日定为"胜利日15"是基于对苏联军队在乌克兰战役的铭记,以及对胜利的庆祝。但这一举动并未得到国内所有群体的认同。许多人质疑,为什么要庆祝的是苏联的历史,而不是乌克兰的独立和抵御德国侵略的英勇事迹。此外,该决定也引起了在俄罗斯,以及俄裔乌克兰人的强烈反弹,他们认为这是对苏联的历史歪曲和背离。
对社会的影响
对于乌克兰的社会和政治状况,胜利日15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这一举动让乌克兰与苏联历史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将历史拎出来纪念,并不能解决当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在乌克兰国内,这一决定也加深了民族、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分歧。对于国家来说,如何处理这种分歧,以及如何纪念二战的历史,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结论
胜利日15是一个年轻的纪念日,它在乌克兰国内引发了很多争议。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对乌克兰的历史和现实的真正反应,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是对乌克兰独立和独特身份的威胁和削弱。然而,无论怎样,我们不能忘记二战带给世界所带来的沉重代价,以及为实现和平和自由而战斗的人们的英勇牺牲。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日15可以成为一个信仰和团结的象征,而不是分歧和麻烦的根源。

右岸乌克兰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右岸乌克兰战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战前有着怎样的准备
右岸乌克兰战役是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期间,苏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十次斯大林突击)的第二次打击。
目的是粉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战略战线南翼,解放右岸乌克兰,并为尔后向巴尔干和波兰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苏军在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包括10个彼此之间由统一企图联系起来的方面军战役和方面军群战役,这些战役是在远程航空兵,国土防空军和黑海舰队(在濒海方向)参加下实施的。
1943年底前,在乌克兰作战的是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他们在第聂伯河右岸基辅以西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西占有两个宽大登陆场。德军在这两个登陆场之间卡涅夫地域扼守一小段河岸,并在尼科波尔地域第聂伯河左岸扼守一个登陆场。
1943年年底前,德军主要战略集团在右岸乌克兰。在此行动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所属坦克第4、1集团军和野战第6、8集团军,“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17集团军,以及第4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共约80万人,装备火炮和追击炮10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060架。
1943年底前,苏军4个方面军(不含在克里木方向展开的第51集团军)共有26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苏联空军(含远程航空兵)有作战飞机2600架。苏军人员比德军多2倍,炮兵多1.8倍,航空兵多1.6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比德军多2倍。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企图,是以一系列强大突击分割“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兵力并予以各个粉碎。大本营通过其代表协调各方面军行动;苏联元帅朱可夫协调乌克兰第1、2方面军行动,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协调乌克兰第3、4方面军行动。
右岸乌克兰的进攻准备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苏军正为扩大在第聂伯河既占登陆场而继续苦战,乌克兰第1方面军基本兵力则在基辅方向抗击坦克第4集团军的突击。强渡宽大江河障碍的准备受到重视,为此运用了从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及其他江河的经验。

史上最强教师: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上阵

史上最强教师: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上阵,为“乌克兰解放区”儿童上课据消息报道,在9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加里宁格勒为来自“乌克兰解放区”的儿童们上了一堂公开课,在这堂课上他表示很震惊,因为这些儿童居然不知道乌克兰和俄罗斯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连克里米亚大桥都不知道,认为这是假的。不过现在这些人知道了,因为普京为他们详细介绍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历史,还有克里米亚大桥的存在,让他们知道了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并且以后越来越多的“乌克兰解放区”人们将会意识到。以前乌克兰和俄罗斯是同为一体的,到时候入俄公投将会更加简单,而泽连斯基的大反攻计划恐怕也要彻底失败了,脱乌入俄之后的那些地方再想拿回来恐怕就难了。

介绍一下乌克兰?

国名: 乌克兰 (UKRAINE,УКРАИНА) 国旗:呈长方形,由上蓝下黄两块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乌克兰曾于1917年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52年起采用和原苏联国旗相似的带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的红旗,只是旗面下部为蓝色宽边。1991年宣布独立,1992年恢复乌克兰独立时的蓝、黄两色旗为国旗。 国徽:为盾徽。蓝色盾面上的金色三叉戟是国徽的主体,它是弗拉基米尔大公时代基辅国家的标志,象征乌克兰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连续性,也是乌克兰国家观念复兴和为民族独立而战的标志。 首都:基辅(kyiv) 。1995年11月23日乌克兰法律术语委员会决定,将首都的拉丁文拼写由“kiev”改写为“kyiv”。人口:262.6万(2002年12月31日)。重要节日:统一日:1月22日,纪念东西乌克兰合并;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胜利日:5月9日(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和欧洲战事结束);宪法日:6月28日(纪念1996年颁布独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独立日(即国庆节):8月24日;基辅解放纪念日:11月3日(1943年);乌克兰火箭兵和炮兵节:11月3日(1997年)国家政要:总统维克托·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2005年1月宣誓就任,同年2月任职;最高苏维埃主席弗拉基米尔·利特温(Vladimir Litvin) ,2002年5月当选;总理维克托·亚努科维奇 (Viktor Yanukovich),2006年8月就职。人口:4710万(截至2005年6月)。乌克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11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乌克兰族(约70%),其他为俄罗斯族、犹太族、白俄罗斯族、摩尔多瓦族、波兰族和保加利亚族等。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俄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自然地理: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面积的2.7%),东西长1300公里,南北长900公里,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北邻白俄罗斯,东北接俄罗斯,西连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邻。大部分地区属东欧平原。西部喀尔巴阡山脉的戈维尔拉山海拔2061米,为最高峰;南部有克里米亚山脉罗曼-科什山。东北为中俄罗斯高地的一部分,东南有亚速海近岸丘陵和顿涅茨岭。境内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6条,最长的是第聂伯河,流经乌克兰河段长981公里。其它的有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北顿涅茨河、 普鲁特河、多瑙河(河口部分)等。境内有3000多个自然湖泊,主要有亚尔普格湖、萨赛克湖、卡古尔湖和阿利别伊湖等。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克里米亚半岛南部为亚热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19.6℃。年降水量东南部为300毫米,西北部为600~700毫米,多集中在6、7月份。 基辅市街头的雕塑 简史: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良好。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乌因而饱经战乱。乌克兰民族是古罗斯族的分支。“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1187年)。公元9—12世纪,现乌克兰大部地区并入基辅罗斯。1237年至1241年,蒙古金帐汗国(拔都)西征占领基辅,城市遭破坏。14世纪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的统治。15世纪大体形成乌克兰民族。1654年东乌克兰并入俄国,西乌克兰在俄国内部取得自治权。18世纪90年代西乌克兰也并入俄国。1917年12月12日,建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西乌克兰被波兰白匪占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创始国之一。1939年11月,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1940年8月,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并入乌克兰。1941年,乌克兰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4年10月,乌克兰全境解放。1945年10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一个非独立国同苏联一起加入联合国。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宣称乌克兰宪法与法律高于联盟法律;并有权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乌克兰。1996年通过新宪法。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花园城市”——基辅市街道旁用鲜花和绿色植物围起的露天咖啡屋。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24个州、1个自治共和国,2个直辖市,共27个行政区划。具体如下: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基辅州、文尼察州、沃伦州、第涅伯罗波得罗夫斯克州、顿涅茨克州、日托米尔州、外喀尔巴阡州、扎波罗热州、伊万-弗兰科夫州、基洛夫格勒州、卢甘斯克州、利沃夫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波尔塔瓦州、罗夫诺州、苏米州、捷尔诺波尔州、哈尔科夫州、赫尔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切尔卡瑟州、切尔诺夫茨州、切尔尼科、夫州、基辅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政治:1996年6月28日,乌议会通过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确定乌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为代表国家的最高元首;最高苏维埃为立法机关;内阁为行政机关,向总统负责。议会由450名议员组成,一院制,任期4年。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乌克兰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议会总统制,议会多数派负责组建内阁,总统有权提名外长和国防部长人选,其他内阁成员人选由总理提名,议会批准任命。乌议会2006年12月21日通过内阁法草案,根据内阁法,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构,负责管理国有资产并制定国家预算报告。政府总理候选人由总统根据议会多数派的建议提名,由议会任命。如果总统在法定期限内没有向议会提名总理候选人,议会将根据多数派的提名任命总理。 乌议会通过包括宪法修改法在内的一揽子法案雅尔塔市黑海边悬崖上的俄式古城堡经济:乌克兰工农业均较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加工、造船、航天、航空等。盛产谷物和糖,其经济实力在原苏联居第二位,在原苏联有“粮仓”之称。顿涅茨-第聂伯河沿岸泾济区、西南经济区和南方经济区等三个经济区的工农业、运输业和旅游业都比较发达。煤炭、冶金、机械、化学工业是其经济的四大支柱。既拥有森林、草原,又有众多江河穿流其中,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3%。矿藏丰富,有72种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镍、钛、汞、铅、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白云石、石墨、耐火土、矿物化学原料、建筑材料等。其中铁矿石储量为194亿吨,占全苏的30%,锰矿占80%,原苏联最大的煤矿也在乌克兰境内。锰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无烟煤和烟煤的储量为390亿吨,褐煤60亿吨。乌黑土面积居世界首位,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动物种类繁多,有350多种鸟类,约100种哺乳动物和200多种鱼类。能源严重短缺,仅天然气每年就需进口730亿立方米,每年进口的各类能源总额约值8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强。俄罗斯是乌克兰最大的能源供应国。近年来,乌克兰外贸额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出口黑色冶金制品、机器设备、电机、化肥、铁矿石、农产品等,进口天然气、石油、成套设备、化学纤维、聚乙稀、木材、药等。 基辅母亲山上高举利剑与盾牌的母亲雕像与脚下的苏联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军事:乌克兰军队始建于1991年8月24日。苏联解体后,乌继承了原苏军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及战略储备物资。1992年,乌宣布奉行无核、中立、不结盟政策,开始进行大规模裁军,并根据苏联和美国签订的《减少和限制战略进攻武器条约》,在俄罗斯、美国的帮助下销毁了所有核武器。截至2004年7月,乌克兰武装力量有35.5万人,就人数而言居世界第13位,但乌军的人均开支仅居世界第126位。为改善军人待遇和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乌克兰决定大幅度削减军队人数。新闻出版:主要的电视台除国家电视1台由政府财政拨款外均为股份制私营电视台,影响较大的为“国际”台和1+1台。较有影响的报纸:政府机关报:《政府信使》、《工人报》和议会机关报《乌克兰之声》。私营综合性报纸《事实与评论》获1998年最佳报刊奖。《每日报》和《镜报》周刊是较有影响的政论性刊物。外交:积极开展与欧洲各国的双边外交,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稳定并努力改善对俄关系,保持东西方政策平衡。2000年,乌领导人宣布其外交的核心定位是“多元、可测、稳定和保持非集团地位”。外交三个最优先方向是:欧洲、俄罗斯和美国,三个方向“既都给予足够重视,又相互互补”。俄乌刻赤海峡之争乌俄天然气价格之争 俄乌爱恨交织三百年与中国关系:1991年12月27日,中国承认乌克兰独立。1992年1月4日,中乌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右岸乌克兰战役:改变苏德战场南翼态势

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7日,苏德双方在第聂伯河右岸(西岸)乌克兰进行了一系列攻 防作战,即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战役由苏军发动进攻开始,以德军东方战线之右翼被粉碎告终。此役,德军的86个师中,有10个师和1个旅被全歼,8个 师因损失惨重被撤销建制。
兵力对比
苏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约223万人。配备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飞机2600架。大本营代表GK·朱可夫和AM·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作战行动。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和第4航空队,以及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和空军部队,共103个师,约176万人。配备火炮16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200辆、飞机1460架。
战役背景

1943年10月,苏军取得第聂伯河会战胜利后,大本营决定扩大战果,发动战略性攻势战役,解放乌克兰全部国土。
苏军企图是:以同时和逐次展开的猛烈进攻歼灭苏德战场南翼的德军集团,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为尔后进攻巴尔干和歼灭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集团创造有利条件。
德军企图是:固守普里皮亚季河至第聂伯河河口附近防线,确保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这一重要经济区,并掩护通向克里木和巴尔干半岛的接近地,以稳住战线、拖延战争进程。
为此,苏德双方在北起萨尔内以西、南至第聂伯河河口,正面宽约1400千米;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喀尔巴阡山麓展开部署,作战地区纵深约450千米。
战役过程
按作战发展过程,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分为2个阶段(共实施了9次子战役)。即冬季攻势(1943年12月24日~1944年2月底)和春季攻势(1944年3月4日~4月17日)。

第一阶段
苏军连攻5次 击溃德军38个师
(1943年12月24日~次年2月末)
此阶段,苏军4个乌克兰方面军粉碎了当面德军在南部的防御计划——德军38个师(占防御兵力的41%,其中包括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被击溃,并为实施深远分割突击和翼侧突击并彻底粉碎右岸乌克兰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态势。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
(1943年12月24日~次年1月14日)
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700千米正面上展开进攻,粉碎当面德军的反突击,击溃其6个师,前进80~200千米,几乎全部解放基辅州和日托米尔州,以及文尼察州和罗夫诺州部分地区。
基洛夫格勒战役
(1944年1月5日~1月16日)
乌克兰第2方面军向驻守基洛夫格勒的德军集团发起进攻,向西推进40~50千米,突破当面德军第8集团军防御,收复基洛夫格勒。
上述两次战役大大改善了苏军的战场态势,为尔后连续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
(1944年1月24日~2月17日)
苏军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从突出部底部两端急速对进,于2月17日成功围歼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突出部的德军重兵集团,重创德军15个师,歼敌7.3万人,削弱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战力。

罗夫诺-卢茨克战役
(1944年1月27日~2月11日)
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2个集团军于2月11日攻占舍佩托夫卡,前进至马涅维奇、卢茨克、舍佩托夫卡一线,歼灭了该地域德军,占领了重要交通枢纽和支撑点,达到战役预期目的。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
(1944年1月30日~2月29日)
苏军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共同实施、协同作战,于2月底消除了德军在第聂伯河左岸占据的登陆场,并全歼该地区守敌,前出到因古列茨河,夺占该河西岸的一些登陆场,为解放克里木和向敖德萨方向发展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
苏军4次进攻 粉碎德军防御
(1944年3月4日~4月17日)
此阶段,苏军4个乌克兰方面军进一步重创当面德军的重兵集团,最终达成了粉碎德军防御企图的战役目的。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策战役
(1944年3月4日~4月17日)
此役由乌克兰第1方面军实施。在3月底前,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团军遭到合围(共23个师,内10个坦克师)。尽管坦克第1集团 军残部于4月7日突出合围,但“南方”集团军群左翼和中路部队均被粉碎。战役中,苏军重创德军2个装甲集团军,使德军20个师损失一半以上的人员和大部分 技术兵器;德军的主要横向交通线被切断,其战略防线被分割成两部分;该方面军前进80~350千米,前出到喀尔巴阡山山前地带,解放右岸乌克兰部分领土。
乌曼-博托沙尼战役
(1944年3月5日~4月17日)
此役由乌克兰第2方面军实施。3月26日,该方面军抵达温格内以北国界,从行进间强渡了普鲁特河,在战争期间第一次将战斗行动转移到敌国 ——罗马尼亚境内。至4月中,该方面军以右翼前出至喀尔巴阡山脉。以中路部队前出至雅西接近地,而以左翼前出至德涅斯特河、基什尼奥夫以东。战役中,苏军 割裂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防线,使其10个师损失50%~75%的人员和几乎全部重装备;该方面军前进200~250千米,解放右岸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大片 领土,并进入罗马尼亚东北地区。

别列兹涅戈瓦-斯尼吉廖夫战役
(1944年3月6日~3月18日)
此役由乌克兰第3方面军实施。战役中,苏军因强渡南布格河未果而受阻,使德军在对岸有利地区建立了有组织的防御;该方面军前进了140千米。
敖德萨战役
(1944年3月26日~4月14日)
战役中,乌克兰第3方面军重创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解放了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和摩尔达维亚大部地区,为进军罗马尼亚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役点评
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是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同时也是苏军所有6个坦克集团军同时参战的唯一的 一次战役。战役展开的正面长达1300~1400千米。双方参加右岸乌克兰战役的兵力约40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454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200 辆,飞机4000余架。此役,苏军实施大纵深分割突击,推进250~450千米,粉碎德军的反突击,解放了数百万苏联人民和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大部地区、 摩尔达维亚部分地区,前出到苏联-罗马尼亚边境,彻底改变了苏德战场南翼的作战态势。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解放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解放战争指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为反对波兰贵族的民族压迫,争取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波兰大地主和天主教会残酷地实行社会、民族和宗教压迫。参加这一斗争的有农民、扎波罗热哥萨克、城市贫民、乌克兰小贵族和东正教僧侣。农民是战争的主要动力。只有乌克兰大地主、高级僧侣和部分哥萨克长老寻求同波兰封建主结盟。这次战争与16~17世纪遭到波兰镇压的数次起义不同,它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宏大、行动坚决的特点。这次反波兰封建主的解放斗争是由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天才的军事首领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他认为乌克兰人民只有同俄罗斯人民联合起来,才能拯救自己。
1647年底,赫梅尔尼茨基率领一支哥萨克部队在第聂伯河下游集结。1648年1月,这支部队袭击并击败了扎波罗日斯卡亚谢奇的波兰驻防军。哥萨克人推举赫梅尔尼茨基为黑特曼。赫梅尔尼茨基在扎波罗日斯卡亚谢奇招募了一支约为8000人的队伍,并与答应派出5000部队的克里木汗伊斯兰?吉列伊结为盟友。同克里木汗的结盟保证了哥萨克后方不受鞑靼人的侵袭。
1648年春,赫梅尔尼茨基所部前去迎击波军的几支先头部队,当时,波军主力正在切尔卡瑟和科尔孙集结。同年5月15~16日,乌克兰哥萨克于热尔特耶沃德击败波军。对波兰人的首次大捷,在精神和政治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次胜利使乌克兰人民的解放斗争活跃起来了。
赫梅尔尼茨基对下一步行动作了几天准备后,便派本部军队和别伊的鞑靼部队前去抗击波军主力。5月25~26日,科尔孙会战展开。此战以波托茨基和卡利诺夫斯基两位黑特曼的被俘及其部队全军覆灭而告终。在乌克兰人民战争初期所取得的胜利的影响下,农民起义席卷了整个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直达喀尔巴阡山脉。
1648年9月,解放军已达7万人左右。还有一些游击队活动在尚未解放的乌克兰领土上,其中最大的是克里沃诺斯、甘日和莫罗津科的几支游击队。在白俄罗斯,农民起义也扩展起来。克利沃沙普卡、涅巴巴和加尔库沙等人率领的起义队伍与波兰地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俄罗斯农民和顿河哥萨克也积极地参加了武装斗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各起义队伍的行动都有助于乌克兰解放军夺取新的胜利。同时,受贵族残酷剥削的波兰农民的反封建运动也日益强大。
这一时期,规模宏大的波兰农民起义在克拉科夫和卢布林两地区爆发。事态的发展使波兰和乌克兰大地主胆战心惊,他们纠集起一支12万人的部队,集结于兹巴拉日和旧康斯坦丁诺夫地区。赫梅尔尼茨基获得这一情报后,决定对敌实施急遽突击,在9月13日的皮利亚夫齐城下之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从而为其部队打开了直取华沙的道路。
乌克兰解放军对敌实施追击,首先逼近利沃夫,随后兵临扎莫希奇城下。起义席卷了整个东加里西亚。白俄罗斯的起义队伍相继攻占莫济里、戈梅利和平斯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斗争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
1649年2月,波兰政府同赫梅尔尼茨基进行谈判,企图赢得时间,为继续作战作准备。赫梅尔尼茨基也进行了新的作战准备。伊斯兰?吉利伊汗三世率克里木鞑靼人前来援助哥萨克人。1649年春,波军又一次侵入乌克兰境内,但却被困于兹巴拉日城下达3个月之久。波兰国王卡吉米尔二世亲率一支波军大部队,从卢布林前来增援被困部队。赫梅尔尼茨基留下一支小部队继续围攻兹巴拉日,而将主力部署在波军开进途中,以阻止波军前来解围。8月15~16日,兹波罗夫战役展开,波兰贵族部队被击溃。但是,由于波兰国王贿买的伊斯兰—吉列伊的叛变,贵族部队才免遭全军覆灭。波兰贵族失败后,同赫梅尔尼茨基缔结了兹博罗夫条约。
1651年2月,波兰地主部队再度侵入乌克兰境内。别列斯捷奇科城下一役,乌克兰部队战败。赫梅尔尼茨基被迫同波兰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白教堂条约,双方间的关系由此愈加恶化。1652年,赫梅尔尼茨基开始进军摩尔达维亚,以防摩尔达维亚公与波兰贵族共同对其采取行动。赫梅尔尼茨基部队在进军途中与波军遭遇。巴托格附近一战,乌克兰部队围歼卡利诺夫斯基黑特曼指挥的波军主力。此后,乌克兰人民屡获大胜,其中有1652年11月在卡梅涅茨地区歼灭波军4万人和1653年在日瓦涅茨城下围困波军重兵集团的胜利。
在抗击波兰的同时,赫梅尔尼茨基就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为一个国家的问题同莫斯科政府进行了谈判。这一谈判符合乌克兰和俄罗斯人民的愿望。
1653年10月1日,全俄缙绅会议在莫斯科通过决议,将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并对波宣战。缙绅会议的决定受到乌克兰人民的普遍赞同。1654年1月18日,在佩列亚斯拉夫召开了人民大会。会上,乌克兰各阶层的许多代表都一致赞同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佩列亚斯拉夫大会成为乌克兰人民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大会的决定表达了乌克兰人民多年来的要求和愿望。不久,俄波战争爆发,结果是双方缔结安德鲁索沃条约。波兰承认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乌克兰与俄罗斯两民族的重新合并,对乌克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巩固了为争取民族和社会解放而共同抵抗外来敌人的两兄弟民族间的联盟和友谊。

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给解放军的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给解放军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解放军需要注重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了作战效率和精度。因此,解放军需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作战指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
其次,解放军需要加强对作战环境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面对复杂的作战环境,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因此,解放军需要加强对各种作战环境的训练和适应,提高官兵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
最后,解放军需要注重加强装备研发和更新换代工作。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解放军需要加强对武器装备的研发和更新换代工作,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质量,以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给解放军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启示,需要注重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加强对作战环境的适应和创新能力、注重加强装备研发和更新换代工作。这些启示对于解放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和水平。

怎样解放乌克兰?

第聂伯河会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为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和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战略登陆场,而于1943年8~12月进行的一系列进攻战役。参加第聂伯河会战的有: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
根据1943年夏秋战局的企图,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西南战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的预定目标是推进至第聂伯河中游;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则应推进至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木半岛。苏军这个军队集团计有263万人,拥有火炮和迫击炮5.1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余辆,作战飞机2850架。同时,西方面军及加里宁方面军左翼应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发起进攻,使敌人无法从该地段调兵南下。亚速海区舰队应在亚速海北岸实施登陆,以此配合陆军在南方的进攻。游击队的任务是在敌人后方更广泛地开展活动,袭击敌人交通线,并在部队强渡第聂伯河时予以配合。
法西斯德军指挥部在库尔斯克进攻战役失败后,企图通过顽强的防御将苏军的进攻阻止于韦利日、多罗戈布日、布良斯克、苏梅、北顿涅茨河、米乌斯河一线,保住第聂伯河以东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区。同时,敌军在纳尔瓦河、维捷布斯克、奥尔沙、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加紧修筑被称为“东方壁垒”的战略防御地区,而第聂伯河一段正是该防御地区的主要部分。
第聂伯河会战开始前,在纳夫利亚到塔甘罗格一段正面上与苏军对峙的敌军集团包括:“中央”集团军群所属法西斯德军第2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8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第6集团军,总兵力为62个师,其中有14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该集团共有124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2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00辆,作战飞机2100架。苏军有生力量比敌军多1倍,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0%,飞机多40%。
苏军这几次战役的准备工作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结束阶段进行的。军队面临的任务是摧毁敌人的坚固防御并强渡许多大的江河。这一切,都给军队和指挥机关造成很大的困难。
按照战事的进程,第聂伯河会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军粉碎了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顿巴斯的法西斯德军,进抵索日河口至扎波罗热之间的第聂伯河中游和莫洛奇纳亚河。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取了许多登陆场,打破了敌人在这一地区组织防御的计划。第二阶段,苏军粉碎了第聂伯河中、下游的法西斯德军,解放了基辅,建立了若干战略登陆场,挫败了敌人恢复第聂伯河防御的任何企图。
第一阶段中央方面军于8月26日晨发起进攻,向谢夫斯克、北诺夫哥罗德实施主要突击。第60集团军进展最快,它在谢夫斯克以南突破敌人防御后,解放了格卢霍夫,并继续向科诺托普推进,进入了乌克兰北部地区。为了扩大战果,方面军司令员变更部署,将第13集团军及一些坦克、炮兵、工程兵的兵团和部队调到这一方向。向科诺托普方向发展进攻,是方面军取得巨大战役性胜利的决定性的一着。至8月31日,突破口正面已扩大到100公里,纵深达70公里。沃罗涅日方面军在追击因受到合围威胁而于8月25日开始从阿赫特尔卡突出部退却的敌军过程中,左翼部队在两天内向纵深推进了25~30公里,右翼部队解放了苏梅,并顺利向罗姆内进攻。
草原方面军在8月底以前在哈尔科夫以西和西南进行了多次战斗,在粉碎敌人抵抗后,于9月初向克拉斯诺格勒、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展开进攻。
8月13日西南方面军右翼部队开始向克拉斯诺格勒方向进攻。8月16日,该方面军中央各部也从北顿涅茨河登陆场转入进攻。尽管西南方面军将第二梯队近卫第8集团军投入交战,但进攻发展仍很缓慢。不过这一进攻钳制了法西斯德军的大量兵力,为南方面军顺利行动提供了条件。南方面军于8月18日转入进攻,突破工事坚固的米乌斯河防御地区后,于8月30日解放了塔甘罗格。9月上半月,苏军继续在整个左岸乌克兰和顿巴斯进攻。9月15日,法西斯德军指挥部下令“南方”集团军群全线撤至梅利托波尔、第聂伯河一线后面的“东方壁垒”,妄图固守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物产丰富的地区,以及克里木半岛和黑海诸港口。敌人在退却时采取了焦土战术,他们破坏城市乡村,炸毁企业、桥梁和道路,焚毁庄稼。苏军毫不停顿地追击敌人。航空兵对敌军纵队进行了轰炸和扫射,游击队则在敌后展开了积极的斗争。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早在9月初就给各方面军下达了从行进间强渡第聂伯河及在右岸夺取登陆场的指示。各方面军主要力量集中的方向如下: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集中于基辅方向;草原方面军集中于波尔塔瓦-克列缅丘格方向;西南方面军集中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方向和扎波罗热方向。其中以基辅方向为主要方向。南方面军应突破莫洛奇纳亚河的防御,进至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木半岛。
中央方面军得到第61集团军的加强,在发展进攻过程中于9月21日解放契尔尼哥夫。次日,第13集团军各兵团抵达第聂伯河,强渡该河成功后先于其他部队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之间夺取了登陆场。沃罗涅日方面军得到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的加强,于9月21日日终前进抵第聂伯河,随即以这个集团军的兵力在大布克林地域第聂伯河弯曲部夺取了一个登陆场。右邻第40集团军和左邻第47集团军也分别开始强渡第聂伯河。第38集团军在基辅以北的柳捷日地域攻占了一个登陆场。为了配合军队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占登陆场,空降兵第3旅以及空降兵第5旅一部于9月23日夜间在卡涅夫地域实施了伞降。草原方面军得到第37集团军的加强,于9月23日解放波尔塔瓦,9月24日在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西北第聂伯河上攻占了登陆场,9月28日又在克列缅丘格东南和上第聂伯罗夫斯克地域夺占了登陆场。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于9月22日解放了顿巴斯。西南方面军继续进攻,以第6集团军的兵力于9月25日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强渡第聂伯河。南方面军已进逼敌人莫洛奇纳亚河的坚固防御地区。
在9月22~30日期间,从洛耶夫到扎波罗热将近750公里的正面上,中央方面军、沃罗涅什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所属各集团军均已先后进抵第聂伯河,并且强渡该河成功,夺取了23个登陆场。至9月底,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几乎全部从敌人占领下获得解放。法西斯德军指挥部想使战线在第聂伯河稳定下来的计划遂告破产。

朱可夫进军乌克兰,莫斯科为何天天放礼炮?

因为朱可夫是带领苏联军队,对德国进行进攻的,所以当他攻入乌克兰,沿途攻占了许多城市之后,莫斯科放礼炮庆祝,这是苏联的传统,占领后放礼炮庆祝。
因为当时乌克兰已经被德国占领,而乌克兰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粮仓,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有着同样的地位,所以当朱可夫进攻乌克兰的时候,莫斯科的人民有着很大的反应,他们才会天天放礼炮。
因为当时苏联有个传统么,每攻占一个重要城市,莫斯科都会鸣放12至24响礼炮 。那段时间首都天天放炮。但是大家都知道解放了240个地方。
因为在当时苏联的传统中,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要放礼炮,而朱可夫每天都能解放城市,所以天天放礼炮。
这是当时的习惯,也是一种庆祝方式,朱可夫完美的战略计划让苏联夺回了很多土地,所以每攻下一座城市,就放12至20响礼炮。
1943年8月,朱可夫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运用大纵深防御体系,挫败了德军的“堡垒计划”,并“转守为攻”,开始了战略性反攻。由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进攻意大利,德国不得不面临着两线作战的窘境,在苏德战场上全面走向防御态势。
完全掌握主动权的苏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是解放全苏联。然而,随着德军一路颓势,苏联统帅插手军事的毛病,再次显现。好在苏军占据着绝对优势,实力越来越雄厚,所谓的“瑕不掩瑜”,朱可夫也只能是无奈地执行。
苏军实力不断加强,苏联统帅决定连续攻击,战略意义更大。如果说苏联能够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不得不说英、美两国的军事援助。按照美国《租借法案》的内容,大批美式坦克、汽车、火炮等装备运抵苏联,甚至是整套的工业生产线,不仅增强了苏军的战斗力,而且加快了苏军武器的研发。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的重装备是打坏一辆少一辆,而苏军坦克往往是打坏一辆,增加三辆。这样的装备补充,换做是谁,都能轻易获得胜利,这也就解释了苏军虽然获胜,但伤亡惨重的原因。也就是说,苏军更看重结果,损失大小不重要。
眼下的大好形势,对于苏联统帅来说,是希望尽快将德军赶出国境,解放更多的领土和遭受德军蹂躏的国民。当然,政治影响也是他更多考虑的一面,英、美两国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就是希望“二虎相争”,他要证明的就是苏联越打越强。
朱可夫自然也明白统帅的想法,但他更倾向于如何更多的、更快捷地将德军的有生力量消灭在本土,为以后攻克柏林创造条件。两人的想法不在“一条线上”,分歧是迟早的。果不其然,朱可夫的提议遭到了统帅的反对,但他无可奈何。
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决定下,朱可夫协调两个方面军,开始向第聂伯河的德军发起进攻。士气正旺的苏军,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许多部队找来木排、小船等,甚至在晚上强渡第聂伯河,德军防线很快被突破,苏军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到了年底,朱可夫率领的乌克兰1、2方面军,对节节抵抗的德军“穷追猛打”,并解放了基辅,以及一个个大、小城市。在入冬前将德军的中路和南路集团,击退了300多公里暂停了下来,利用冬季的空档期进行休整,积蓄能量。
让对手想不到的是,朱可夫“反其道而行之”,解放乌克兰全境。1944年初,苏军统帅部决定从列宁格勒到克里木的广阔战线上,展开全线反攻。朱可夫负责协调的乌克兰1、2方面军,大胆穿插、分割、包围了当面的德军,并发出了最后通牒,但遭到拒绝,随即发起了总攻,仅一周10万德军被消灭。
为了挽救被围的部队,德国统帅部抽调了15个师前来解围,在他们看来,这么一支重兵集团,足以打开包围圈,解救自己的部队。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当面的苏军多达39个师,还占据着空中优势,营救部队不仅被赶回出发地,而且再也不能动弹。
3月的苏联冰雪融化、道路泥泞,根本不适合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机动展开,苏军的进攻会暂停一段时间。德军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休战期”,增派兵力、巩固防御。他们认为,只有稳定乌克兰的局面,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防线的防守。
然而,朱可夫决定利用对手的错误判断,“反其道而行之”,命令部队继续进攻。尽管有诸多困难,但士气高涨的苏军,硬是在沼泽地里铺出一条条进攻路线,快速向德军纵深挺进。经过短暂的较量,乌克兰地区的德军大多束手就擒。
朱可夫的快速动作,致使战地记者也跟不上他的前进速度。按照苏联的传统,每逢攻占一座重要的城市,莫斯科都会鸣放12至20响礼炮。那段时间,首都城内天天放礼炮,新闻广播里也不再播发详细内容,只说:“解放了240个地方”。
短短一个月,朱可夫展示了其高超的指挥水平,解放了乌克兰全境,他再一次荣获“胜利勋章”。要知道,这枚勋章是苏维埃设立的最高奖章,获得的人很少,只有包括苏联统帅在内的3人获得过两次,而朱可夫是获得“胜利勋章”的第一人。
可是,朱可夫还是和以往一样,哪里有麻烦,他就去哪里。1944月4月,朱可夫的第一方面军已经推进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的边境。他奉命回到苏军最高统帅部,商量夏季攻势的方案,面对胜利在望的局面,与会人员都显得十分轻松。更让人提气的是,盟军计划6月份在诺曼底登陆。
这可是加速德国灭亡的好消息,他们已“回天乏术”了。朱可夫将目光放在了白俄罗斯,在那里的德军重兵集团,到了“该收拾”的时候了,这就是“巴格拉季昂战役”。苏联统帅表示同意,并由他负责指挥,但依然监管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朱可夫负责指挥白俄罗斯方面军,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形成合围之势。但让他深感意外的是,面对这样的危险态势,德军不仅不撤退,反而加强了反攻力度。这可是歼灭其主力的最佳机会,朱可夫怎能放过,最终10万德军被歼灭,并解放了明斯克。
朱可夫的部队,马不停蹄地向波兰的维斯瓦河挺进。但他敏锐地感到东普鲁士地区,还有一股德军的重兵集团,应该予以消灭。他提议从110万人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里,抽调部分兵力攻占东普鲁士,但遭到了苏联统帅的拒绝。
这样的结果,让朱可夫很担心,在他看来,东普鲁士的德军不除,会成为苏军向柏林进攻的最大隐患。为此,他再次建言,给路过此地三个方面军增派兵力,并设计了进攻路线和具体战术,希望能顺带除掉这个隐患,但再一次遭到拒绝。
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正是没有及时的进攻东普鲁士,给对手留出了加强戒备的时间,致使在后来的战役中,苏军损失惨重。朱可夫对最高统帅多次插手军事的战法颇有微词,但“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喜怒无常”的人。
随着苏军的胜利追击,最高统帅插手战斗行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似乎向世人表明,他也拥有高超的战术水平。好在此时的德军已成“惊弓之鸟”、士气低落,让这样的“乱指挥”没有形成太大的“恶果”,朱可夫也就没再坚持。
同时,盟军登陆法国,在太平洋战场重创日本,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消除了对德、日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借此良机,苏军连续发动了10次战役(在苏联史上被称之为“十次打击”),解放了苏联全境,并将战火引向了东欧和德国本土。
俗话说得好,“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尤其是上下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虽不能说其是“卸磨杀驴”,但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武断行事,只怕是落不了什么好口碑,苏联统帅就是很好的证明。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史上规模最大的10场战役!


史上规模最大的
10场战役!
NO.1巴巴罗萨行动
时间: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
交战双方:苏联、德国及其附庸国
总参战人数:940万
二战期间,轴心国之一的德国,在欧洲战场,以闪电战术疯狂席卷以后,让周围邻国吃尽了苦头,尤其法国,只抵抗10个月,便宣布投降了。其领导人希特勒又将目光瞄向了更大的猎物,那就是在德国东部的苏联。
巴巴罗萨行动,是二战中德国拉开苏德战争序幕的一场侵苏行动,德国军队一直进攻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在希特勒觉得离胜利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德军却失败了,在后面节节败退,元气大伤,最终被苏联一路追打,打到了柏林国会大厦,以彻底失败告终。
巴巴罗萨行动轴心国参战550万人,德军约130万人伤亡。苏联参战430万人,约300万人伤亡,是至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也是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
可以说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最终为德国法西斯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NO.2诺曼底登陆战
时间:1944年6月
交战双方:盟军美国、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波兰、荷兰、挪威,纳粹德国
总参战人数:443万
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也是世界上至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诺曼底登陆战,盟军参战3056000人,德军参战138万人。其中美国29000人阵亡,101600人受伤或失踪;英国11000人阵亡,54000人受伤或失踪;加拿大5000人阵亡,13000人受伤或失踪;法国12000人阵亡或受伤。德国20000人阵亡,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盟国大军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取得了胜利,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大战场。诺曼底登陆战胜利后盟军转守为攻,德国军队遭到了反噬。可以这么说,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这场战役过后德国军队被拉开战线,疲于多线作战的德国军队最终溃不成军。
NO.3第聂伯河会战
时间:1943年8月
交战双方:苏联、德国
总参战人数:387万
第聂伯河会战战线长达1400千米,是二战苏德战争中规模宏大的一场战役,此次战役德军参战人数124万余人,苏联参战263万余人,双方总伤亡180万~270万人,苏联参战的5个方面军,伤亡高达177万人左右,也是苏联在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
历经4个月的军事行动,苏联成功从德军手中解放了第聂伯河东岸,包括数次渡河攻击在西岸建立数个桥头堡,随后,基辅在独立攻势中也被解放。
此战役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成功打破了德军依托,第聂伯河设立防御的企图,并为解放乌克兰全境打下了基础。
NO.4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交战双方:苏联、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
总参战人数:354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伤约200万人,是近代历史上最激烈最血腥的战役,也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直接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
此次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坦克、榴弹炮等重装集团军,可谓地面部队精锐齐出,空中战机掩护。苏海军运输船队对战争的胜利也作出了巨大关系,冒着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源源不断地将苏军通过伏尔加河运抵斯大林格勒,保证城内始终有足够的兵力,与德军展开血肉横飞的残酷巷战,将德军死死地钉在城内,无法有效突破市政府、医院、银行、电报大楼等标志性建筑。
在战争期间,苏联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运送了三十万车皮的军事装备,共消耗弹药九千五百六十八车皮,消耗炮弹八千三百五十三车皮,超过攻克柏林战役消耗炮弹量的百分之十三。斯大林格勒的各个工厂企业都成立了歼敌营,并有八万多人补充到红军部队中去。
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给前线坦克、大炮和迫击炮四千八百多件。苏联仅在这一场战役中就消耗了8万吨弹药。
这场战争几乎是一场用鲜血堆积出来的胜利。就像一名德军军官所说: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
不过,此次战役苏军的胜利带给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巨大的精神鼓励。
NO.5柏林会战
时间: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交战双方:苏联、德国
总参战人数:350万
柏林会战是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对德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苏军强攻进入柏林中心区,隔天又攻下国会大厦,第二天希特勒自杀于总理府地下室。
此次战役德军参战人数约80万,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伤亡和投降人数40万。
苏军参战人数约262万,共集中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阵亡8万人,受伤27万。
柏林战役结束了,苏军取得了大胜。一时之间,他们成为了国际社会的英雄,苏联一跃成为世界霸主。在世界军事史上,柏林战役是经典话题,在交战之中,双方将领都拼尽了全力。他们的战术打法,措施应对,都达到了军事巅峰。
NO.6巴格拉季昂战役
时间:1944年6月22日—1944年8月31日
交战双方: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波罗的海国家
总参战人数:343万
巴格拉季昂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白俄罗斯发动的大规模攻势行动,苏军从4个方向进攻,击溃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同时还收复了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德国参战人数1032000人,阵亡后被俘200000人;苏联参战人数240万人,阵亡和失踪18。
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苏军此次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被誉为苏军战争史上的巅峰之作。
首先,巴格拉季昂行动计划的真正内容只有几个人知道,即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副手安东诺夫,即使是到了战役的发起之时,也只有参战的各集团军指挥员知道。因此,巴格拉季昂行动堪称是苏军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军事行动,不但是德军毫无察觉,就连自己人都不知道此次行动的真正目的。
历经一年零两个月的无情战火,苏联取得了这次行动的胜利,收复了西部的大部分领土,使得德军损失惨重,在东方进行一场极为痛苦的战争。
NO.7索姆河会战
时间: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
交战双方:英、法两国联军对战德军
总参战人数:320万
索姆河会战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因为在这场战役里,人类第一次将坦克投入到了实战中。
仅仅是在进攻的第1天,英法联军就损失了6万人!其中包括1.9万多名士兵阵亡,这使这一天成为英国军事史上最灾难性的一天。
英法联军总共84个师,其中英国32个师,德军67个师参战,这场战役持续5个月之久。英军伤亡42万人,法军伤亡204000人,德军伤亡63万人,136000人失踪,300000人逃跑,伤亡总计120多万人,伤亡率达到了40%左右,又被称作“索姆河地狱”。
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在这场战役中,交战双方的伤亡人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且这场战役也为二战的德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堪称现代战争的先驱者。
NO.8莫斯科保卫战
时间: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交战双方:苏联、纳粹德国
总参战人数:305万
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进行的一系列防御战,从欧洲战场转至世界战场的节点。在苏德开战前,希特勒曾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扫平欧洲六国,并且从未遇到对手,由此,德军天下无敌的名声响彻欧洲,希特勒放出狂言,六周内拿下苏联,让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实施准备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集中了190个师,钢铁洪流分三路入侵苏联,苏德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约180万人参战,伤亡约50万人,战前苏联约125万人参战,随着战争的持续后增至260万人。
经过3个月的浴血奋战,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NO.9库尔斯克会战
时间: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
交战双方:苏联、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
总参战人数:269万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较一战更为残酷惨烈,除了主要作战方式由一战的战壕战变成二战的攻击战,飞机坦克也成了二战的主力武器。德军投入了虎式、豹式坦克和费迪南反坦克歼击车,这些先进武器威力巨大,具有划时代意义。而苏军则在1934年生产了1.34万辆T34坦克,数量上达到了人类坦克历史的巅峰,弥补了质量上的不足。
此次会战德军参战人数91万人,苏联参战人数191万,双方共出动近8000辆坦克,德军伤亡50万人,1500辆坦克、5200门火炮、1000架战机毁于战火。
美国历史课本上称,二战转折点是美军参战;英国课本上称,二战转折点是不列颠空战;但是在苏联以及我国等更多国家的历史课本上称,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可历史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是,这场战役后虽然苏军进入了反击状态,但不久后在哈尔科夫遭到了德军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的当头一击,反法西斯战争再次转入战略防御,德军获得主动权。
其实苏德战场上,只最具决定性的战役,无疑是库尔斯克会战。此战过后,德军几乎损失了他们大多数的坦克和飞机,德国的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开始动摇,不久后当地的德军也开始逐步投降。朱可夫在战后评价“德军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会战了”、“从此我们不靠美英的力量也能取胜了”。
NO.10凡尔登战役
时间: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
交战双方:德、法两国
总参战人数:239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一年半时,德国统帅部决定把战略重点西移,将打击目标锁定摘了法国境内的凡尔登要塞。
此次战役德军投入了50个师,约125万人,1000门大炮,法军投入了75个师,月114万人,270门大炮。
经过10个月的惨烈激战,德军伤亡35500~434000人,其中143000人阵亡,法军伤亡400000~540000人,其中156000人阵亡。熟悉法国军队的朋友都知道,法国军队投降是传统,所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对于法国人来说,堪称是奇迹!
整个凡尔登战役,在10个月交战中,双方共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最终法军以伤亡几十万精锐部队的代价守住了凡尔登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