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冯友兰作者简介及作品
- 2、简述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的论述
- 3、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 4、冯友兰名言
- 5、冯友兰所谓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 6、冯友兰简介
- 7、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的目的
- 8、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 9、冯友兰划分人生境界的依据是
- 10、冯友兰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作者简介及作品
1、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2、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3、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简述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的论述
冯友兰在他的著作中详细地论述了人生境界。他认为,人生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人们依据自己的才能或风俗习惯去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明白所做的事情有哪些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他们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并且追求的是一己私利。
道德境界的人,追求的是义。义和利的区别是公与私的不同,他们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一己私利。天地境界的人,往往都是大圣贤,他们的行为不仅是贡献于社会,更能贡献于整个世界。
这四种境界从低到高,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理解和定位自己的人生境界。同时,这四种境界也并非完全独立或固定不变的,人们可能会在某些时刻或某个阶段处于不同的境界中。
冯友兰简介
生于1895年12月04日,死于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字芝生,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冯友兰本人也被人们称新儒家的人物,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儒学。他的重要哲学著作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分别写作于1937至1946年,其内容就是对儒家学说的“接着说”。
儒家学说,冯先生一直是新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他的重要的哲学著作“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这些书名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冯先生对儒学的推崇。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他指出,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同时,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冯友兰名言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关于冯友兰名言如下
1、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够归于潜默。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3、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5、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
6、我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7、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8、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9、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10、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11、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
12、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
13、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14、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15、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16、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17、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底人。古人说:“业精于勤。”人没有不勤而能精于某业底。
冯友兰所谓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中国著名的哲学家,过着平凡而伟大的生活。他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念和对自己人生的评价,把自己的一生分为四个区域。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是什么?这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什么?我们如何实现这四个方面?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个领域是自然领域。在自然的境界里,冯友兰认为一切都要顺其自然,绝不能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刻意强求。这可能会适得其反,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遵循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个领域是能力领域。在功利领域,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然后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丢了,可能还有另一个目标。在这个层面上,人类有一颗功利的心。第三个领域是道德领域。在道德领域,是对第二个领域的约束。虽然他有一颗功利的心,但他的意识里还是有对错之分的,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还是有区别的。正是基于这样的道德标准,人们才会在道德范围内寻求自己的目标,并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也是最大的领域。除了对自己、对社会、对道德的认识,人类的视野会更广阔。在这个领域,人类会围绕宇宙发展出符合宇宙的行为。冯友兰老师的四大境界层层相连,循序渐进。前一个领域完成后,才能发展下一个领域。如果四个领域都能做到,那么一个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冯友兰的哲学冯友兰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人物和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实际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哲学。那么冯友兰的哲学是什么?冯友兰主张和反对什么,其中心理论是什么?冯友兰的照片在冯友兰的所有作品中,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说明了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哲学是向善之学。这句话怎么解释?求善的含义其实很广,涉及很多方面。冯友兰老师的话其实说明了哲学的作用。哲学的发展集中在如何确定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在冯友兰著名的《人生四境》中,他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更加详细具体的描述。围绕人生哲学,冯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哲学不能违背自然的原则。它应该顺应大环境的趋势,而不是逆流而上。这可以说是物质哲学。当整体放到一个大环境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就能有一个精神层面,上升到冯友兰的精神哲学,完成从物质哲学到精神哲学的转变。这是冯友兰的哲学。它是物质精神的基础,但精神离不开物质。如果说以前人们的哲学一直是批判性的,那么冯友兰的哲学一定是打破了这些传统学派,创立了中国哲学的新学派,肯定了哲学的功利,提出了哲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作品冯友兰是我们国家的大师。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文化界,尤其是在教育和哲学方面。作为时代大师,冯友兰有哪些作品?冯友兰在作品中有怎样的文学造诣,作者又有怎样的精神?冯友兰冯友兰大师的作品,根据人生的不同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冯友兰的《青春》。这段时间,他刚从西南联大毕业,和好朋友一起创办杂志,并担任杂志主编。从这一时期开始,冯友兰正式进入了人生哲学的汪洋大海,开始了他的哲学著作的创作。1924年,冯友兰的第一部名著《人生理想之比较》终于出版了。这本书也被英国人称为《天人得失论》。在这本书里,冯友兰哲学的原型基本确立。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首先提出人生的理想也是一种哲学,最后提出哲学是一种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学问。第二类是冯友兰的《青春》。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思想日趋成熟。经过他的连续写作,《中国哲学史》终于出版了。该书将中国哲学分为研究时代和经学时代。这本书的特点是用西方的形式阐述中国的哲学,这是一个新颖的角度。第三类是冯友兰的中年。他创造了《贞元六书》。这本书包括《新理学》《新物论》等六本书。因其创作年代,被命名为“贞元六书”。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着名哲学家,1924年(甲子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经历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被编入中学教材。1915年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等学校教书,不久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 职务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曾出其手。曾长期任教清华大学,历任清华及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清华校务委员主席,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有重要贡献。一生为了治学,收藏有中外图书数万册,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图书。尤对中外哲学史料的收藏较为系统,文史着作大半。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着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000余册图书。着《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现代哲学史》等数十种。 评价 冯友兰一生勤勉,着述宏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季羡林:“晚节善终,大节不亏” 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冯友兰字号)右者”。 牟宗三:说冯友兰的哲学是“脓包哲学”,但“至少表面上很像个样子”。 张君劢:“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事乎?” 舒芜:“贞元三策记当年,又见西宫侍讲道。莫信批儒反戈击,栖栖南子是心传。” 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经典语录: 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睡,名亦不立。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的目的
冯友兰写中国哲学简史的目的如下:
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
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
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冯友兰:
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县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下面我整理了国学大师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简介
国学大师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哲学贡献
1923年夏,国学大师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3]》,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国学大师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4]》***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国学大师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学大师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学大师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学术行年简谱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评价
国学大师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巨集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巨集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冯友兰划分人生境界的依据是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冯友兰划分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如下: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与觉解有关。同时他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上一个境界,才能达到下一个,当四个境界都能全部达到的时候,那就可称为圣人。
在自然境界内要求顺其自然,万事万物不应该强求 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可取的;在功利境界内知道了人有功利之心;在道德境界内,对待是非曲直、功名利禄都被道德说尺度所约束着;最后一个是天地境界,忘却自我与社会,看待事物的角度、层次更上一层。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友兰人生的四重境界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一生经历了三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也正因为此,后人称他为“世纪哲人”。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开始接受系统的哲学训练。1919年,考取官费留学生。考虑到弟弟冯景兰已于前一年考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他便决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于1924年获得博士学位。
1931年和1934年,他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这是中国人自己写就的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德克·布德历经二十年的努力,将其全部翻译成英文。在《冯友兰与西方》一文中,布德称此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见解,比如最广为人知的“人生四重境界”说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末学以为,所谓的境界就是指,一个人面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心态。它根据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看法。在下对冯先生所说的四种境界进行肤浅解读如下。
第一、本有天然的——自然境界
所谓的自然境界就是生来已有的本然状态。也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所分为的“本我”基本吻合。是一种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它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的顺应自然的状态。
第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
他所谓的功利境界是以理智的方式进行取舍善恶美丑的抉择。与弗洛伊德所主张的“自我”是类似的。这种“自我”是明智的、通达事理的、具有辨析性的,与“本我”相对的,是可以自我调控的状态。
第三、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具道德修养者处事、待人、接物始终严于利己,宽于待人,有一种忘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四、超越世俗的——天地境界
这是一种完全超越了自我的精神世界。《道德经》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瑞士哲学家荣格所主张的“集体无意识”观点,也可以说是超越世俗范畴的,形而上的,天、地、人,万物融为一体的至上的平等性思想。
总之从现象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体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