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 2、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哪些传说?中秋风俗有哪些呢?
- 3、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 4、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 5、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 6、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 7、中秋节来历和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伐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砍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哪些传说?中秋风俗有哪些呢?
1、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2、中秋源自《嫦娥奔月》这一传说,现在的月饼,也是嫦娥思凡,而做出的。3、中秋节据说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祭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节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风俗吃月饼,赏圆月,家人团聚,家庭幸福和睦。
有人说中秋节就是嫦娥和后羿相见的日子,其实一般都是吃月饼赏月亮,还有去放花灯。
一中秋风俗有哪些呢?
中秋季又叫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因为它正好在三秋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秋节用圆圆的月亮象征着人们的团圆,寄托了中国人的思念故乡的情感。中秋节这个节是怎么来的?到了唐宋时代,拜月成为了节日的中心活动。
风俗习惯1祭月、赏月,拜月。
院子里放上一张大桌子,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燃上红色的蜡烛,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然后切开月饼,每人一份。
2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的时候吃月饼,赏桂花。使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
3观潮,看潮起潮落,这个一般在南方尤其江浙一带盛行。
二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哪些传说?
1嫦娥奔月:
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在地上,非常热,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拉开神弓,一下子射下了九个太阳,并且命令最后一个太阳准时升落。后羿的妻子叫嫦娥,嫦娥从王母娘娘那得的一个天生不老药,据说服下药能马上升天成仙,有一个坏人叫蓬蒙,趁着后羿外出的时候来到了后羿家,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就吞下了药,立即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思念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百姓们听到嫦娥奔月成仙,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拜月,开始形成。
2吴刚折桂的传说,吴刚由于犯了错误,被贬到了月宫,每天都砍伐桂树作为惩罚。桂树茂盛有五百多丈高
3最后一个传说叫玉兔捣药,嫦娥的身边有一只玉兔,白兔跟随嫦娥一起飞上月亮,玉兔在月宫里有一只倒药杵,导长生不老药,这个神话到了日本以后变成了玉兔倒年糕。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是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传说还很早很早以前,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有一次后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服下即能成仙的神药。但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神药交给嫦娥藏起来。三天后,后裔有事外出,盗匪待后羿走后不久,持剑闯入了嫦娥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神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盗匪的对手,于是危机之时拿出神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盗匪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中秋节是家里人团聚的日子,每当这个假日时候,远处的游子,也借故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天的月亮比以往的月亮是要圆,更加明亮,以下是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1
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玄宗故事、月饼起义。
来历: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风俗:传统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和玩花灯。
扩展资料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2
中秋节为什么要叫中秋节
旧历仲秋十五是我国的保守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朗节、端午节【1】并称为华夏汉族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保守节日。据汗青记录,传统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法,而祭月的节期为旧历仲秋十五,光阴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仲秋,故又称“秋节”、“仲秋节”、“仲秋会”、“仲秋节”;又有乞求聚集的崇奉和关系节俗震动,故亦称“聚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重要震动都是环绕“月”举行的,以是又俗名“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一月”。对于中秋节的发源,大概有三种:发源于传统对月的看重、月下轻歌曼舞觅偶的风气、传统秋报拜地盘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度法定节假期。
国度特殊关心非物资文明遗产的养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接受加入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资文明遗产名录。 【编纂本段】中秋来由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按照我国传统历法,旧历仲秋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仲秋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序,每季又分孟、仲、季三局部,由于秋中第仲春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安排微服泛江”的记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变成恒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六·礼乐五》载“个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中秋节的风靡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变成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保守节日。
跟着社会的连接兴盛,昔人赋予月球很多传闻,从月中癞蛤蟆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充分的设想力为蟾宫寰球刻画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名胜。
自汉至唐,文人雅士纷繁咏叹月球及月中之事,仲秋十仲夏圆时变成表达情绪的极佳功夫。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仲秋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地面,人们把月圆看成聚集的标记,把仲秋十五动作友人聚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又被称为“聚集节”。
中秋节变成一年之中的宏大节日,又与科举考查有着极端巧妙的联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从来是统制者格外关心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凑巧安置在仲秋里进行。名胜与激情绪合在一道,人们便将应考高级中学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需举行庄重祝贺,变成全社会群众的要害风尚,经朝历代,风靡不衰,中秋节渐渐变成我国四大德日(春节、清朗、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3
中秋节祝福语中秋节的诗歌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1、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2、朱元璋起义
古代有圣贤的明君,也有暴力的君王。元代的统治者非常的残酷,暴力。当时中原的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各路人马纷纷起义反抗,朱元璋也在其列。
纵观各个王朝,起义哪有那么容易。当时的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厉,起义的各路人马想要传递消息非常的困难。
此时,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1-2]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了解更多传说来历: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7%A7%8B%E8%8A%82/128234?fr=aladdin
中秋节的习俗 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它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
中秋节的来历主要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个是抵抗蒙古侵略的兴起。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有十日并世的天神。后来,玉帝为了保护人间的安宁,决定让太阳只在白天出现,让月亮只在夜晚升起,于是将这一任务分给了十个天神。可是后来,其中一个叫做后羿的天神将人间的所有祝福都带给了人类,这违背了玉帝的意愿,玉帝便发觉后羿的行为,生气之下将后羿的妻子嫦娥变为了一颗月亮,让她和后羿分隔天涯。而中秋节,就是后羿为了怀念嫦娥而举行的一场祭月活动。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吃月饼、进行家庭团聚等。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会一家人一起赏月,观赏明亮的圆月,许愿并祈祷家人平安幸福。吃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好。除此之外,人们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游戏和活动,如象棋比赛、灯谜、打秋千等。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亲人共度佳节。同时,也是表达感恩与祝福的时刻,人们会互相馈赠月饼和礼品,祝愿对方幸福。
这些习俗和传统都让中秋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且也受到了许多其他东亚国家的影响和庆祝。
中秋节,又称为“追月节”、“月夕”、或“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一、来历
中秋节始于唐朝,当时的帝王为了纪念孟嘉靖等忠守前朝,定下每年的农历8月15日晚上祭月的规矩,并且称之为“中秋节”。至宋元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
二、习俗
1. 赏月:中秋节的主题之一是赏月。人们会在这一天夜晚赏月、赏兔、品月饼,感受人月两团圆的氛围。
2. 吃月饼: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食品是月饼。中秋月饼的种类繁多,有豆沙馅、莲蓉馅、五仁馅、肉馅、鲜果等多种口味。
3. 点燃孔明灯:孔明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民间热气球,通常是在中秋节前夕点燃,寄托心愿和祈愿家人平安和幸福。
4. 炭炮:点燃炭炮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秋高气爽,人们喜欢在户外燃放花炮和炭炮,观赏烟花和璀璨的星星。
5. 赏花灯:中秋节也是赏花灯的好时节,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和庆祝活动。
总体上,中秋节是一个温馨而又祥和的节日,具有团圆的象征意义。在这一天,人们向亲朋好友表达思念之情,祈求和美圆满的生活,并享受各种美食和传统文化活动。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来历的其他说法: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相传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之后,西王母赏了他一颗长生不老药,但是后羿舍不得嫦娥,便将药给嫦娥保管,后来后羿的徒弟逢蒙趁后羿不在,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便自己吞吃了仙药往月亮飞去,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嫦娥,便将这天定为中秋节。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己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中秋习俗
1、祭月、赏月
赏月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如今,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凉爽,寄托团圆的期望。
2、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3、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科技的发展,让沟通与交流变得方便,但对家人朋友的思念,却并未消减。团圆之时,独在异乡的你,对月感怀的同时,不妨给思念的人打个电话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来历和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度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蝉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来历和 传说 故事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目录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日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寓意
中秋节来历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 春节 、 清明 节、 端午节 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 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中秋节日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几乎与春节同样重要。中秋节有很多传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几个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人间民不聊生。这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年轻人出现了,他登上昆仑山的顶峰,张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个太阳,大地于是变得凉爽,草木开始生长,牲畜也开始繁衍,百姓们不再饱受炎热之苦。后羿为百姓立了大功劳,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心术不正的人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遇见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为感激后羿为百姓作出的贡献,赐给后羿两颗药丸,并告诉他服用以后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愿独自成仙,便将王母所赐仙药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药放进了百宝箱,岂料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众打猎时,称病在家,持剑闯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誓死不给,危急之下拿出仙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变得极其轻盈,慢慢地飘向了天空。后羿预感到嫦娥有危险,于是在打猎途中匆匆赶回家。赶到的时候,嫦娥已经飘出了窗口,后羿只来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睁睁地看着嫦娥飞向空中,飞离了他和故土,飞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刚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后羿都遥遥望着月亮,回忆与嫦娥生活的点点滴滴。百姓们为嫦娥保护仙药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摆上瓜果遥拜嫦娥,渐渐形成过中秋节的习俗。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拥立为王。当上了王的后羿开始花天酒地,任意杀戮,不顾人民死活,还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药,想长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长生以后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药,飞上了月宫。人们感念嫦娥之恩,就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设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个版本,是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成为英雄之后,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赐的要成为长生不老仙人的仙药。嫦娥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门打猎的时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药,飞到了天上,变成一只癞蛤蟆,终日在月宫捣药。
三种传说以第一种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
二是吴刚的故事。相传月宫中除了嫦娥,还有一个男人的影子,此人名叫吴刚。吴刚不学无术却妄想成仙,天帝便罚他去砍月宫的桂树,许诺他什么时候将桂树砍倒,什么时候就能成仙。月宫中的桂树高达五百丈,每砍一斧,裂口都可以自行愈合。吴刚日复一日在月宫砍树,成仙的日子却遥遥无期。
三是玉兔的传说。相传有三位神仙下凡,装成三个快要饿死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乞讨食物,狐狸和猴子都给了老人们食物,只有兔子什么也没有,为了让三个老人有一口吃的,兔子毅然跃入火中,将自己烧熟,给三位老人充饥。三位神仙大受感动,便把兔子送到月宫,一边陪伴嫦娥,一边捣制长生不老药,民间将月宫中的这只兔子称为“玉兔”。在《西游记》中,还有一段作者编撰的玉兔因不甘寂寞私自下凡掳掠唐僧,最终被嫦娥仙子带回天庭责罚的故事。
四是月饼的传说。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拜月的必备食品。话说唐高祖时期,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回朝。将军凯旋当日正好是八月十五,百姓们欢迎战士归来的同时也在进行中秋节的庆祝。吐蕃商人为表示友好,向唐高祖献月饼祝捷,高祖将月饼分给了他的臣子,和众大臣分享胜利的喜悦。此后,吃月饼成为中秋节的风俗,月饼有了庆祝和分享之意。但还有一种民间传说是,中秋吃月饼的风俗起于元末,朱元璋率人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用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饼中,传递起义的信息。后来,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成了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从此流传开来。
>>>
中秋节的寓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
中秋节来历和传说故事相关 文章 :
★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
★ 中秋节来历和传说故事
★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 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 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
★ 中秋节由来传说故事
★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有哪些故事
★ 有关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