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衣俊卿的介绍
- 2、衣俊卿前妻写的书叫什么
- 3、衣俊卿还带学生吗
- 4、衣俊卿的人物履历
- 5、急需关于衣俊卿的评价(原黑龙江大学校长)
- 6、“衣俊卿”为什么被女学生牵着鼻子走?有什么难言之隐?
- 7、衣俊卿为什么阻碍常艳留在北京工作?《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常艳的诉求是什么??
- 8、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的作者是谁?
- 9、衣俊卿的荣誉成果
- 10、衣俊卿的教学研究
衣俊卿的介绍
衣俊卿,男,汉族,1958年1月生,辽宁东港人,出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7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2010年2月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
衣俊卿前妻写的书叫什么
衣俊卿前妻写的书叫《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2012年衣俊卿前妻常艳决定以自己为原型,写一部小说,名为《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这本小说全文共计12万字,书中详细记载了女主常艳与男主相知相恋,最后反目成仇的全过程。书中男主角“衣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是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
衣俊卿还带学生吗
**衣俊卿不带学生了**。
不带了。由衣俊卿个人发布信息可知衣俊卿不带学生了。衣俊卿,男,汉族,1958年1月生,辽宁东港人,出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
衣俊卿的人物履历
1990年6月,原中央编译局长衣俊卿曾因怕影响仕途与妻离婚。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 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 2014年的“第九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被免职22个月后的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衣俊卿首次出席公开学术活动并作主题报告 。
急需关于衣俊卿的评价(原黑龙江大学校长)
衣俊卿 1958年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现任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部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兼任中共黑龙江省省委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会长、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从事文化哲学研究,具体方向为:(1)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2)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中,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探讨,即关于人自身的现代化的文化哲学探讨,在我国哲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先后发表了《实践派的探索和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文化批判》等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译著《日常生活》和《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并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自1992年以来,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连续3届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五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度),获省级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衣俊卿是党的“十六大”的代表,2003年又被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黑龙江省仅有四人获得)、并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2003年)。
自1998年担任黑龙江大学校长以来,一直努力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国际化教育战略、创业教育等项改革。近几年,黑龙江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2001年教育部对全国35所大学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黑龙江大学获得优秀。2002年,黑龙江大学还被教育部列入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 有人曾说,衣俊卿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在记者眼里,他是一个脚踏实地、执著地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的人。
每一次采访,他言谈中跳跃的思想火花,都告诉记者,他又有了新的目标。
率先在全国高校建立教学督导评估体系,率先在全省实行学分制,全省第一所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优秀的高校,与清华等九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创新教育试点单位,率先在全省推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衣俊卿,成了中国高校改革中最有思想、最具实干精神的年轻校长之一。
今年44岁的衣俊卿,已有24年的党龄,4年前走上大学校长岗位时,曾是全省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他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之中,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必须既务实,又要有思想和思路,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改革思路,来推动大学的发展。”四年来他一直以此鞭策自己,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熟悉他的人都说,在衣俊卿的身上总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一种抓住机遇不放手的韧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也是最后一个撤离计划经济体制的行业。 1998年,上任伊始,在校党委的全力支持下,他大刀阔斧全方位启动改革:推进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改革、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
人们为他捏了一把汗:“中国高校几十年都这么干的,是不是太急了?”
“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只要大方向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否则就与机遇失之交臂。”1999年,当国家决定扩大招生规模时,衣俊卿率先表态,黑大可以扩招600人。要知道,当时各高校每年的招生数只有1000人左右,一下子要多招三分之一,这不只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实力的较量。此时的衣俊卿胸有成竹:刚刚建成的学生宿舍完全有能力解决这600人的入住问题;学分制和教学评估体系的推行,保证了教师有能力和精力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扩招生人数多,这一年,国家计委向黑大投入800万,省计委投入1000万元,扩建图书馆以满足扩招的需求。 如今,提起1998年学校全方位的改革,每一位黑大人都感到自豪,它为黑龙江大学抓住扩招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校学生数比扩招前翻两番,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仪器设备,无论在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上,均比扩招前有大幅度提高。黑龙江大学也由此在全省高校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次与影响力大幅度前移。
学校发展如火如荼。衣俊卿在哲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也成果颇丰。近三年来,他出版了哲学专著3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两次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奖;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鱼和熊掌如何兼得”?他目前在哲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文化模式的转型,其核心就是人自身的现代化问题,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中国高校如何迈向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在哲学领域的深入探索,为他的教学管理实践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二者相得益彰。
“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向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这是衣俊卿性格中最令人钦佩的。他认为,两年后,黑龙江大学在校生人数达到2万 2.5万人时,就要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现有的管理和教学模式肯定不适应,因此,必须从现在就做好准备。国际化和个性化是今后大学发展的方向。他一定又有了新的目标。我们期盼着更多的“黑大又抢了个先”的消息传来。 (黑龙江日报)
“衣俊卿”为什么被女学生牵着鼻子走?有什么难言之隐?
过于善良、诚实。衣局长上了女博士的当,她其实早在拿到100万封口费之前的2012年8月29日就已经在单位口头公开了艳情。她原本就不想友好分手,她早就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有时难于上青天!衣局长想当大官就不该羡慕那些风流的个体老板;没有很好的平衡技巧就不要玩火!
书生气懦弱的性格。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喜怒无常、骄横跋扈的高智商女人,他束手无策。两个人斗智斗勇,女博士吃准了衣局长软弱的性格,衣俊卿老师始终被女学生牵着鼻子走,最终让他付出100万,丢了乌纱帽!身败名裂、财名两失。读书人深知读书人的软肋。假如遇上黑白两道都洪的领导,女博士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正是:一个民盟盟员放倒了一个中共党员,一个聪明的女人放倒了一个聪明的男人,一个博士后放倒了一个博士后导师,一个大学的副教授放倒了另一个大学的校长,一个普通公民放倒了一个副部级领导!一个临时工放倒了单位的一把手!可谓四两拨千斤!
就对社会而言,女博士公开艳情日记有其积极意义,但对她和衣局长个人和家庭而言是悲剧。悲剧的发生有其社会土壤。
衣局长作为副部级领导,算不上个贪官。三次受贿加起来才9万元(第一次1万、第二次5万,第三次3万);自己带饭到京城普通酒店开房,在北京没有多余的房子。
婚外情也是改革开放的副产品,呈逐年蔓延之势。桃色陷阱是大小高官难以避开的鸿沟,十八大后有多少高官栽倒在了女人的石榴裙下?
尼克松在他所著的“领袖们”一书中说,所谓政客,就是要想的、说的、做的三者不一致!衣局长满嘴马列主义、满肚子男盗女娼,可谓想的、说的、做的三者不一致!
衣俊卿为什么阻碍常艳留在北京工作?《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常艳的诉求是什么??
1,衣俊卿与此女长时间接触后,必发现此女颇为偏执,不宜留在身边。
2,女人的欲望都是阶梯式发展的,满足一个欲望,紧接着产生另一个欲望。
衣俊卿抱着逢场作戏、玩玩的态度,最后发现常艳很难缠,甩不掉她,怕她影响自己的仕途。
1、可能是心虚,避嫌,或是怕她就此缠上他,以后甩不掉;
2、大概是舍身取路----日久生情-----因爱生恨这个历程吧。
怕影响自己的仕途。常艳的诉求是调入编译局。
2012年12月,她在网上实名发表12万字“写实小说”《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小说”讲述,2011年7月,常艳到中央编译局进行博士后研究,她希望从学校调出档案、调入编译局工作,她称为此向局长行贿,并先后多次开房,不过最终未调入编译局。
2013年1月17日,新华社报道,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免去局长职务。
扩展资料
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引起各界关注,但是常艳忽然又在网上发出道歉声明,她说自己有抑郁症,所以杜撰举报。外界则质疑她受到压力后改口,希望有关部门要彻查,并且公布真相。
据悉,常艳在中央编译局做博士后研究,专攻恩格斯学说,她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而被怀疑有婚外情的衣俊卿现年五十四岁,曾任黑龙江大学校长、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2010年起任中央编译局局长,属于副部级高官。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被免职 被曝与某女博士后有染
参考资料来源:台海网-衣俊卿事件女主角常艳:那个12万字小说根本没有写全
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的作者是谁?
《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是常艳实名在网上发表长达12万字的长文,详述自己与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17次在酒店开房。
常艳目的是希望调入北京工作拿到北京户口。常送钱几万给衣,才得以陪睡,而衣至少有两个姘头。常户口无望,就向衣要封口费。衣给了100万后,常发出长文引发震撼。
扩展资料:
作者真实姓名常艳,1978年5月2日生,民盟盟员,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曾供职于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衣俊卿:1958年1月生,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曾任黑龙江大学校长,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2010年2月任现职。
杨金海:1955年生,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
曹荣湘:原为中央编译局人才处处长,后被提拔为编译局办公厅副主任。
董莹:编译局人才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张萌萌:中央编译局战略所博士后,英国海归博士,我的室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
衣俊卿的荣誉成果
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19922、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53、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获奖等级三等奖 19984、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25、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6、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专家提名奖 19947、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金岳霖学术奖优秀奖 19958、文化哲学,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20029、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黑龙江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青年一等奖 199210、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黑龙江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99411、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99612、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0年8月11日13、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黑龙江省第11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10月14、20世纪的文化批判,黑龙江省第12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12月
衣俊卿的教学研究
(1)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2)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1、社会文明与日常生活哲学研究 1994国家教委项目2、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8年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3、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9年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人类学 1993年黑龙江教委科研计划项目6、中国的哲学人类学 199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7、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7年黑龙江省教委科研计划项目8、关于中国现代文化与日常生活结构变迁的变化哲学研究 1999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9、系统建构以人的现代代为宗旨的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2000年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1990年版,台湾森大读书有限公司,2、《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 》,1993年12月,台湾唐山出版社3、《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1994年7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4、《历史与乌托邦》,1995年12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5、《衣俊卿集》,1995年12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6、《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00年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7、《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2001年5月,中央编译出版社8、《文化哲学》,2001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9、《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2003年5月,中央编译出版社10、《文化哲学十五讲》,2004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11、《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12、《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13、《 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评述》,2005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2005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14、《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译著),Edward Cell编,1995年2月,台湾桂冠出版社15、《日常生活》(译著),Agnes Heller著,1990年,重庆出版社 1、《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2期2、《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3、《人类发展状况批判与人学主题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1期4、《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3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论点摘编5、《哲学的本性与马克思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5期6、《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5、新华文摘2004.2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转载7、《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8、《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中国哲学年鉴·2007》“热点聚焦”转载,P155-156。9、Problem-Oriented Philosophy and Problem of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Spring 2007, Vol. XXVIII, No.1;(《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10、《论人的自然》,《哲学研究》,1991年9期11、《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10期,《新华文摘》1993年1期全文转载12、《交往与异化》,《哲学研究》,1994年5期13、《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哲学研究》,1997年8期14、《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哲学研究》,2005年8期,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日摘编15、《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哲学研究》,2007年11期16、《主体性----人之自我相关性》,《哲学动态》,1991年8期17、《哲学:在文明转型时期重新定位》,《哲学动态》,1993年11期18、《开拓文化哲学的新领地: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动态》,1995年1期19、《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定位》,《哲学动态》,1995年2期20、《承载时代人文精神重建之使命》,《哲学动态》,1996年3期21、《人学研究:域界厘定与范式转换》,《哲学动态》,2000年6期22、《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哲学动态》,2000年3期23、《“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求是学刊》1988年1期;24、《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年4期;25、《论人之主体性的双重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2期;26、《论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3期;27、《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范畴》,《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1辑;28、《论改革时期的“意识形态断裂” 》,《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29、《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异化观》,《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2辑;30、《从总体上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分化》,《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3辑;31、《马克思学说的一体化及其实质》,《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32、《从康德到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契机》,《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6期;33、《人的需要及其革命——布达佩斯学派的“人类需要论”述评》,《现代哲学》1990年第4期;34、《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契合机制》,《吉大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1期35、《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3期36、《论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求是学刊》,1992年1期37、《人的实践与人的世界的多重对应关系》,《江泽论坛》,1992年9期38、《革命范畴的哲学反思》,《现代哲学》,1992年1期39、《人的现代化:走出日常生活的世界》,《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1期40、《从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学人类学》,《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1期41、《论马克思从传统理性主义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浙江学刊》,1992年5期42、《“具体的总体”与辩证法》,《学海》,1992年1期43、《论日常世界与非日常世界——透视人类社会结构的新视角》,《学术交流》1992年第3期44、《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日常生活重建的批判》,《河北学刊》,1993年2期45、《新世纪:总体人的生成》,《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1期46、《论发展的尺度》,《学习与探索》,1994年3期47、《“内在创造性转化”还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4期48、《论日常思维与原始思维的内在关联》,《理论探讨》,1994年6期49、《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化》,《江海学刊》,1995年3期50、《多重文化的冲突与哲学的重新定位》,《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4期51、《现代实践哲学的文化内蕴》,《开放时代》,1995年6期52、《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北方论丛》1995年第4期53、《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教学与研究》,1996年2期,《新华文摘》1996年8期全文转载54、《人:在文化哲学的视野内》,《江海学刊》,1996年1期55、《论中国现代化文化精神的缺失及生成问题》,《长白论丛》,1996年2期56、《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裂变与整合》,《开放时代》,1996年2期57、《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求是学刊》,1996年5期58、《人的成熟与人学的自觉 》,《江海学刊》,1997年2期59、《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求是学刊》,1999年1期,《新华文摘》1999年4期全文转载60、《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2期61、《人的存在与辩证法》,《现代哲学》,1999年1期62、《现代文化哲学视野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开放时代》,1999年1期63、《论人的存在----人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学习与探索》,1999年3期64、《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江海学刊》,2000年1期,《哲学动态》,2000年5期论点摘编65、《回归生活世界与建构文化哲学》,《求是学刊》,2000年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2期转载66、《实践哲学:超越与升华》,《求是学刊》,2000年2期67、《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北方论丛》,2001年1期,《新华文摘》,2001.5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3论点摘编68、《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求实》,2001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转载69、《双重文化背景中哲学理性的位移》,《开放时代》,2001年2期70、《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4期71、《论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更新》,《求是学刊》,2001年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71、《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双重解读》,《学术研究》,2001年12期72、《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域》,《社会科学缉刊》,2002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73、《哲学: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定位》,《河北学刊》,2002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论点摘编”74、《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求实》,2002年6期75、《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5期76、《论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历史方位——为文化哲学立言》,《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3期,《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B4版“论点摘编”77、《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江海学刊》,2002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重点摘编”78、《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求是学刊》,2003年3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479、《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3.3转载80、《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81、《回归文化批判:哲学的本质要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82、《东方与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语境下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一次对话》,《世界文化论坛》,2004年10期83、《走近罗蒂——与罗蒂先生关于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哲学的对话》,《求是学刊》,2004年5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84、《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江海学刊》,2005年5期85、《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求是学刊》,2005年6期86、《在启蒙的地平线上——关于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的对话》,《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87、《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88、《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中青年专家访谈录”89、《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90、《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91、《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全文转载92、《包容的力量——纪念罗蒂》,《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代表性论文1、《总体性范畴初探》,光明日报,1991年4月1日2、《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重读马克思”笔谈》,光明日报,2002年4月18日3、《日常生活批判与价值念变革》,光明日报,1999年1月1日4、《当代哲学的人学自觉》,光明日报,1997年8月16日5、《破解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中国教育报,2006、1、19第7版6、《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 《光明日报》2006、2、14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