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玉碎,不求瓦全”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书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8 13:21:06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什么意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用来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节操,也决不屈辱求全。
一、释义
这个成语的玉和瓦都是比喻。在这个成语中,玉代表了坚强、高尚和纯洁,而瓦则代表了脆弱、低贱和世俗。意思就是宁愿做坚强和高尚的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不放弃,而不愿意做脆弱和世俗的人,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放弃原则和尊严。
二、出处
景皓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三、近义词释义
1、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宁愿做小而干净的鸡嘴,也不愿做大而脏的牛肛门。比喻宁愿在小范围内做主,不愿在大范围内受支配。
2、宁为凤尾不为鸡头:宁愿做凤凰的尾巴,也不愿做鸡的头。比喻宁愿做次要的部分,也不愿做平凡的主导部分。
3、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宁愿像兰花和玉一样被摧毁,也不愿像瓦砾一样长存。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节操,也不愿像平凡的人一样苟且偷生。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节操,也决不屈辱求全。
5、宁为兰摧玉碎,不为瓦砾长存:宁愿像兰花和玉一样被摧毁,也不愿像瓦砾一样长存。比喻为了保持高尚的节操,宁愿牺牲生命也决不苟且偷生。
关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例句
1、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现出了高尚的节操。
2、在面对困难时,他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令人敬佩。
3、他的行为体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令人敬仰。
4、他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
5、在逆境中,他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令人感到敬佩。
6、他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7、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让人看到了他的高尚品质。
8、在面对挑战时,他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令人感到敬佩。
9、他宁愿做坚强的玉,也不愿做脆弱的瓦,这种精神令人感到敬佩。
10、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让人看到了他的坚韧和高尚。

不为瓦全宁为玉碎的意思

不为瓦全宁为玉碎的意思是: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不为瓦全,宁为玉碎【拼音】: bù wéi wǎ quán,nìng wéi yù suì【解释】: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成语典故:
出自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天保时诸元帝室近者多被诛戮。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语出唐代史学家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
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 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还有一个小典故:北朝东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高洋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做了坏事以后,他心里很害怕。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释义】: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读音】:ning wei yu sui,bu wei wǎ quan 【例句】: 1.有一种信念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如果不为我,也该为她着想! 3.为你、为我自己,都得不著安宁。 4.某物为什么不为做安排?我正在为我的录像带电影吗。 5.做出这样的决定,自觉为玉碎,不为瓦全. 6.宁嫁老人为妻,不嫁青年为奴。 7.宁为英雄而死,不为奴隶生。 8.宁为弱国之公民,不为强国之奴隶。 9.这一经历使她心绪极为不宁。 10.明知不应为而为之的那种愿望。 11.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12.那为什么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呢? 13.这是为甚么?为甚么不开心? 14.宁为狗头,不为狮尾。 15.宁为驴狗首,不为马狮尾。 16.你为罗马人想却不为我们想么? 17.这里工作的美容师为我而且不为你。 18.不为你,不为我,只为对自己诚实. 19.放松和深呼吸:一看到需要做的事情就变得紧张,焦虑和不安是正常的,放松深呼吸,明白你没必要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你要做的是循序渐进而不是完美无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意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释义是:比喻决不屈辱求生。《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宁可。
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苟且偷生,委屈求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拼音
[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
释 义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出 处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例 句
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近义词
宁死不屈
反义词
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用 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正 音
为,不能读作“wèi”。
繁 体
寍为玉碎,不为瓦全
英语
rather die on one's feet than live on one's knees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作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这是一个含褒义的成语。字面意思是“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义是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的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语出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是两个成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是什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宁愿破碎成为宝玉而不愿完整但不起眼卑微的因素。这句话常用来表达人们所追求的真理、良知、尊严和荣誉等高尚品质的态度。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经典名言:“士不可以不修身,思不可以不学,诗不可以不读,礼不可以不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取于吉,舍于凶,此皆传之之道也。”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必须要修身养性,勤奋学习,不可不读古籍、不可不修建立卓越的道德行为,如果必须在吉利和凶险之间做出选择,决不能为了一时的安逸而追求浅层次的财富和利益。
在团队、组织和国家层面上,这句成语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团队、组织或国家,如果只追求片面的利益和短期的成功,不顾及整体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那么最终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在组织和国家层面上,需要倡导一种追求真理、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才能在全面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代社会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成语常用来勉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不为眼前的苟且和安逸所迷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句成语传递着一种高远的思想境界,秉持着追求真理、尊严和荣誉的信念,表达着人们奋斗不息、超越自我,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成语虽然崇高,但不是所有人或团队都能够承受这种牺牲,特别是在存在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更需要权衡得失,采取更为实用的措施。总之,在遵循法律和道德准则的前提下,人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策,在关键时刻作出明智的抉择。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团队的应用
1、培养团队的战斗力:这种精神能够培养团队成员的永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并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调:在实现团队目标的道路上,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当成员为了团队目标宁愿忍受困难的痛苦,放弃个人的利益,团队合作、协调的精神就更容易得到发扬。
3、提高团队的效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实现目标的同时能够节省时间和资源。
4、建立团队的声誉和形象:团队成员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能够树立团队的形象,使其成为公认的良好形象,从而建立团队的声誉和形象。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是什么意思啊?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宁可什么也不要, 也不要不好,不完美的东西。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 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宁可什么也不要, 也不要不好,不完美的东西。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 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宁可什么也不要, 也不要不好,不完美的东西.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 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壮烈地死去,不愿苟且偷生、委曲求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句成语。意思为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1、【成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可为正义事业而死,也不愿屈辱地活下去。
【近义词】:宁死不屈、宁玉碎,毋瓦全
【反义词】: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2、成语典故
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扩展资料:
1、北朝东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齐。高洋心狠手辣,为了不留后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做了坏事以后,他心里很害怕。
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个不详的兆头。于是,他就问元室宗室元韶,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刘秀又能夺回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元韶回答是因为王莽没有斩草除根,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杀干净(文宣谓韶曰:“汉光武何故中兴?”韶曰:“为诛诸刘不尽。”)。高洋信以为真,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全部杀掉,连小孩也不放过。
2、高洋的残忍行为使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担心他们自己什么时候也会被杀掉,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有的人主张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这个人是一个县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断然拒绝了这种建议。
他说,采用改姓的方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瓦片而保全下来。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后来,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处死。但高洋也于三个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求瓦全”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着。
这个成语来源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北齐书·元景安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义是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而破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意思是:宁愿做一块玉器破碎,也不愿做一片瓦完整。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什么意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牺牲生命,也不苟且偷生。
拼音: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解释: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例子: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碎”,不能写作“粹”。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感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褒义词。
近义词:宁死不屈。
反义词: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近义词解释
宁死不屈
拼音:nìng sǐ bù qū。
注音:ㄋ一ㄥˋㄙˇㄅㄨˋㄑㄨ。
解释: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出处:明赵弼《效颦集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例子:许大马棒转回身,提着枪,恶狠狠地瞅着宁死不屈工作队的同志们。(曲波《林海雪原》二)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屈”,不能写作“曲”。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感情:宁死不屈是褒义词。
近义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反义词:卑躬屈膝、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二)学富五车
  【汉语注音】:xué fù wǔ chē
  【成语出处】:战国.庄周《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常与“才高八斗”、“才贯二酉(yǒu)”连用。
  【学富五车的意思】:富:多;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知识学问渊博。
  【学富五车的近义词】:博大精深、才高八斗、博学多才、满腹经纶、见多识广、博古通今、七步之才;
  【学富五车的反义词】:目不识丁、孤陋寡闻、胸无点墨、不学无术、才疏学浅、江郎才尽;
  【学富五车的故事】
  宋国的惠施是庄子的好友,他曾经当过梁惠王的`宰相,在惠施的意识形态里世间万物是流变无常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相对固定的状态。他曾经说过:“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思是太阳刚刚走到正中的地方就开始偏斜了,万物刚刚出生就已经死去。这种观点是从时间长流的角度来看的。惠施的见解是,万物不变,无时不动,任何东西的性质都不是绝对的,所以各种事物间都没有根本的区别。“天和地卑,山和泽平。”说的就是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湖一样平,天地万物都是合为一体的。惠施还提出过“太一、小一、大同异、小同异”等各种观点,说的就是万物相同也完全相异的见解。庄子对惠施的评价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诘子对惠施的学识非常肯定,称赞惠施的书多得五车也装不下去。但庄子也对惠施的思想提出了“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惠施所表达的道理很驳杂,在言语方面表达得有时也不是很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