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浙江袁是谁儿子
- 2、袁世凯是谁的女婿
- 3、了凡先生的后代做什么的
- 4、袁了凡 是何许人也?
- 5、曾国藩子女成就
- 6、袁仁的袁仁家庭情况
- 7、袁承维的父亲到底是谁
- 8、浙江袁氏来自哪里
- 9、袁紫兰是谁
浙江袁是谁儿子
袁在古代是一个贵族姓氏,在古代皇帝虞舜之后。
袁氏最早来源于桂氏,属于始祖姓。上古帝后虞舜,始祖是屠。袁氏祖籍河南太康。西汉初年,孙园举家迁回杨霞定居,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东汉时,袁迁居河南汝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袁迁居河东太原、京兆、华阴、东光、襄阳、彭城。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许多居住在中原的元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在东晋、宋、齐、梁、陈居住,因官职原因而散居江南各地。唐朝的时候,袁还是中原最流行的姓氏。这一时期,一部分袁辗转于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
袁氏历史悠久,自东汉至今,有二干多年的历史,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姓氏考略》等众多史籍考证,袁氏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的第七代孙诸,字伯爱,伯爱的裔孙涛涂以其祖父的字为姓,而有爰姓,在古义中,爰、袁、辕等是相通的,因此便有爰氏、袁氏、辕氏等,繁衍到后来,袁姓子孙人数最多,成就最大。袁姓在中原的陈郡、汝南、彭城为望族,河南、汝南的袁家最出色。
浙江袁是谁儿子
是浙江一个姓袁的人的儿子。
亲,您好,是袁厉害的女婿哦
亲,您好,是袁厉害的女婿哦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儿子,可以说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在当时被称为“民国四公子”,妥妥的高富帅,差点就成为太子。有一次袁世凯让他去南京办事,当然事情也办,平日里对自己父亲害怕到极点的袁克文到了南京如脱缰的野马,纨绔子弟的吃喝嫖赌自然是少不了,这是他的标配,所以第一目标就是秦淮河,我们都知道秦淮河畔可是纸醉金迷的地方,而在这里他结识了风尘女子叶蓁,而叶蓁能得到袁克文的青睐自然也不俗,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只可惜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去风月场所讨生计。
袁世凯是谁的女婿
段祺瑞。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其中袁世凯的女婿是段祺瑞。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了凡先生的后代做什么的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
袁黄嫡系后人吴江汾湖镇(原芦墟镇)的袁炳坤,在写给汾湖镇分湖诗社张舫澜社长的信中说:“余祖先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徙江南,散居吴越间。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语儿溪(今浙江桐乡西南)徙居嘉善净池(陶庄)历近三百年。
记载于袁氏家谱。嘉善陶庄的始迁祖为袁珍(字富一)。万历八年(1580年)袁黄在芦墟镇西的来秀里寻得陆龟蒙遗址,决定定居下来,第二年袁黄儿子袁俨在来秀里出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离开江浙从政宝坻,征战朝鲜。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嘉善县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与袁黄晚年的归隐地吴江市赵田村的袁姓排辈论序。嘉善陶庄镇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袁氏家训》所说的“今陶庄诸侄孙相往来者,于汝辈无五服之外亲支。”
扩展资料
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
不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卷281)。
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
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了凡
袁了凡 是何许人也?
【袁了凡】
明代江苏吴江人。名黄,字坤仪,初号学海。自幼好读书,博学尚奇,无所不通,举凡天文、象数、河洛、律吕、水利、兵政、堪舆、星命、岐黄、句股等,均能精密研求。万历年间举进士,知宝抵县,有政绩,擢兵部主事。日本侵朝鲜时,佐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往征,多所策划,后为如松所忌,中察典免归。氏博学广知,初锐意功名,屡厄于庸流,颠沛困顿,遂弃官家居,与诸儒往还。后至栖霞山,受教于云谷会禅师,信受佛法,精勤奉行,并改号‘了凡’,盖取‘了脱凡情,优入圣域’之意。著有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群书备考、立命论、了凡四训等书。其中以了凡四训一书,谈论心性因果,极力劝人为善,自明清以来,甚为流行。
【袁了凡】
明代江南吴江人。生卒年不详。名黄,字坤仪。隆庆四年(1570)举于乡,万历十四年(1586)成进士,授宝坻知县;后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会朝鲜遭倭难,来乞师援助。了凡乃与佐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往援。后遭忌而以拾遗被议,遂罢职归。居常善行益切。卒年七十四。熹宗追叙征倭功,赠尚宝司少卿。
了凡自为诸生,即好学问,通古今之务。凡天文、象数、河洛、律吕、水利、兵备、堪舆、星命等,无不精密研求。家虽不富而好布施。居常诵持经咒,熟悉禅观。且曾受教于禅僧云谷法会,对编印《嘉兴大藏经》亦有倡议之功。著有《了凡四训》、《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群书备考》等书行世。其中,《了凡四训》为和以来,流行于民间之善书之一,影响人心颇钜。
袁了凡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於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一五七○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假装赐给高官俸禄与日寇谈和,日寇信以为真,没有设防;李如松发动突击,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因而打败了日寇。
了凡先生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这样有损大明朝的国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并以头来记功。了凡向李如松据理力争,李如松发怒;不但不接受劝诫,反而独自带著军队东走,使得了凡所率领的军队孤立无援。日寇因而乘机攻击了凡的军队,幸赖了凡机智应对,将日寇击退。而李如松的军队,最后终於被日寇击败了;他想要脱却自己的罪状,反而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审判,终於在「拾遗」(谏官)的仕内,被迫停职返乡。在家里,了凡非常恳切,认真地行善直到去世,过逝时享年七十四岁。
明熹宗天启年间,了凡的冤案终於真相大白,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的官衔。了凡先生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并且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县长时,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宝坻县当时常有水灾泛滥,了凡先生於是积极兴办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防以抵挡水患侵袭;并且教导百姓沿著海岸种植柳树,每当海水泛滥,挟带沙土冲上岸时,遇到柳树就积挡下来,久而久之变成一道堤防。於是了凡先生又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并鼓励百姓耕种;因此,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开垦,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行於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
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麽还买棉絮呢?」
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
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曾国藩子女成就
长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1879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次子曾纪鸿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著作行世。
女曾纪静(1841——?,字孟衡)
女婿袁榆生(字秉桢,湘潭县人,袁漱六之子)
女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精通外语,她于1878年出任英、法大使。
女婿陈松年(1844——1884,字远济,茶陵人,陈源兖岱云子)
女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
女婿罗允吉(1846——1888,字兆升,湘乡人,罗泽南子)
女曾纪纯(1846——1881)
女婿郭依永(1845——1869,字刚基,一名立篪,湘阴人,郭嵩焘子)
女曾纪芬(1852——1935,晚号崇德老人)
女婿聂缉槼(1855——1911,字仲芳,衡山人,聂亦峰子)
其夫以帮办滇捐局起家,至上海制造局总办,官迁至浙江巡抚。她一生由侯门千金小姐,而巡抚夫人,而工商巨擘太夫人,起居八座,子孙绵继,寿登耄耋,既贵且贤。幼承家学,工书,善诗文,所作楷书,雍穆浑厚,人争宝之。
袁仁的袁仁家庭情况
袁了凡共有兄弟姐妹8人。袁仁38岁时妻子王氏(魏塘王孟璿次女)去世,王氏生子袁衷、袁襄。袁仁又娶继室李氏,生3子,即袁裳、袁了凡、袁衮。袁仁还有3个女儿,长女嫁钱南壬,次女嫁嘉兴张高标,三女嫁钱晓。袁了凡14岁时父亲去世,41岁时生母李氏去世。袁仁的墓在嘉善县惠民镇双溪村孙家浜。袁了凡各弟兄记录父母平日训导,由袁仁女婿钱晓将其整理成《庭帏杂录》一书。《庭帏杂录》是我国古代家训著作的佼佼者,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在1985年出版。根据《庭帏杂录》记述可知,袁了凡的母亲李氏,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仅对前夫的孩子视如己出,而且以身作则,给他们以勤俭持家、体恤贫穷、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等美德的熏陶。钱晓盛赞说:“李氏贤淑有识,磊磊有丈夫气,观兹录可以想见其人矣。”譬如,由于袁了凡母亲的宽厚,使在魏塘镇东亭桥比邻而居的袁沈两家,不仅化解了世仇,且结为姻亲。《庭帏杂录》“袁襄录”记载了这段由仇转亲的过程:“比邻沈氏世仇予家,吾母初来,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株,生出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沈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面摘之,以盒送还。吾家有羊走入彼园,彼即扑死。明日,彼有羊窜过墙来,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偿昨憾。母曰:不可。命送还之。沈某病,吾父往诊之,贻之药。父出,母复遣人告群邻曰:疾病相恤,邻里之义。沈负病,家贫,各出银五分以助之。得银一两三钱五分,独助米一石。由是沈遂忘仇感义,至今两家姻戚往还。”日本学者酒井忠夫在其《中国善书研究》中指出:“袁了凡的学问和思想,创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传统对他的影响。”袁黄在袁氏家学传统的培养中成长,他的曾祖父袁颢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修身积德、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规范训诫。
袁承维的父亲到底是谁
袁承维的父亲到底是袁家军。中共中央决定:袁家军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同志不再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长安街知事注意到,袁家军此前为浙江省委副书记。
浙江袁氏来自哪里
袁在古代是一个贵族姓氏,在古代皇帝虞舜之后。
袁氏最早来源于桂氏,属于始祖姓。上古帝后虞舜,始祖是屠。袁氏祖籍河南太康。西汉初年,孙园举家迁回杨霞定居,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东汉时,袁迁居河南汝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袁迁居河东太原、京兆、华阴、东光、襄阳、彭城。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许多居住在中原的元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在东晋、宋、齐、梁、陈居住,因官职原因而散居江南各地。唐朝的时候,袁还是中原最流行的姓氏。这一时期,一部分袁辗转于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
德姓祖祖
袁氏德的祖先是屠,但也有人认为是袁氏德的祖先。
陈公满的后人是著名的景伯庚,景伯庚的第九个孙子名叫朱,他们的名字是和土。他们以祖父的“管”字命名,史称“史”。春秋时,陈上卿世袭。古代常用“侯”、“袁”,侯氏也是袁氏。
古代写“元、元、元、元”四个字,所以后来的后人都以这六个字为姓氏。袁术编年史说:“一姓六字五族。”陶的后裔居住在,秦末来到元谷避难,迁徙于河洛之间。他们叫小儿子去做官,以袁为姓,后代就没再混了。于是屠就成了袁氏的始祖。
袁紫兰是谁
在我国 历史 上,有三大富可敌国的家族,分别是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
康百万不是人名,是康姓家族的统称,因为康家延续了明、清、民国三个朝代12世,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诅咒。
沈万三是明朝初年的全国首富,据说他有一个聚宝盆,有取之不尽的金银财宝,但后来他本人和其家族得罪了朱元璋,家族八十多人被杀,沈万三也被流放云南。
而袁紫兰本名袁景芳,号紫兰,是清朝时期山东的一个大富豪,他发迹的原因没有人知晓,民间传说他是一位大富豪投胎而来。
在明朝洪武年时,袁家搬迁到了长山县焦桥镇,并在此地繁衍生息。后来家族中出了一个叫袁云蒸的人,此时的袁家非常贫穷,袁云蒸30多岁了还是单身汉。
有一次到徐财主家买米时,因为天气太热了,干脆脱掉了衣服运米,这一幕恰好被徐财主看到。
只见袁云蒸胸口上有7个呈北斗状排列的朱砂痣,徐财主立马想起了曾经在相书中看到的一句话:“怀揣北斗,必得贵子”,将来的孩子肯定能大富大贵。
于是徐财主就对袁云蒸说,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袁云蒸正好缺个媳妇,求之不得,两人就这样成亲了。
一年后,徐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是在东边的敞棚内出生的,乳名就叫做东棚子。当袁云蒸去自己后院埋胎衣时,挖出了三个大缸,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其中一口大缸有一个一尺长的豁口。
一个月后,一位老人来到了袁云蒸家中,老人问到:“近日贵府可喜得贵子?”,袁云蒸开心的答道:“是啊”,老人又继续问:“乳名可叫东棚子?”,“先生何以为知?”
袁云蒸就纳闷了,自己与老人素未相识,他怎么知道自己孩子的信息的呢?
原来这位老人是山西康财主家的老管家,一个月前,康财主去世前曾对他说,自己会投胎到山东长山县焦桥镇的袁家,乳名叫东棚子。
而那三大缸金银珠宝,是康财主死去后第二日早上,府上的人腾云驾雾抬到袁家后院埋下的。一老头看见他们能飞,死命拽缸,拽下了一个缸沿。老管家拿出那个缸沿,正好和与缸的豁口吻合。
袁云蒸还能说什么,儿子是富豪转世,又带来了三缸珠宝,开心的不得了,给儿子取名为袁景芳。
袁云蒸用这些钱买了几百亩田地,等袁景芳长大后买官去了国子监学习,后来出任柳州知府,把柳州治理的井井有条。
都说富不过三代,不过袁景芳在第三代的时候出了个大人物。袁景芳的孙子袁守侗是乾隆九年的举人,与纪晓岚、和珅等人同朝为官,因为袁守侗政绩出色,历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最后官至直隶总督。
袁守侗这一代,是袁家最辉煌的时期,焦桥镇都是袁家的。而且焦桥镇有“小燕京”之称,燕京有的,焦桥镇大部分都有,像纪晓岚、刘墉等名人题字遍地都是。可惜袁家后来没有出现过很出色的人物,再加上地盘大,人口也大,入不敷出,袁家逐渐没落了。
在这天空晴朗阳光明媚美好的一天,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在清末民初,在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苏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沈万三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康百万和袁紫兰大家却比较陌生。
邹平县焦桥镇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野史记载: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
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
袁紫兰的出生就带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话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我们长山县焦桥镇北门外住着一家姓袁的人家,这一家人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迁到这里来的,来到这里之后,世代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很平淡。后来这个家里面出了一个人叫袁云蒸,这个人身强力壮,忠厚老实,农闲的时候就贩卖粮食,做一点小生意,补贴家计。
有一天春天,他到一个姓徐的财主家里去买粮食,在门口排队,天气很热,他就敞开了自己的衣服,袒胸露乳。这位徐财主,走到门口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年轻人,发现这个人的胸膛上有七颗朱砂痣,排列的形状非常的奇特,像我们天文学上的“大熊 星座 ”,就是我们中国说的“北斗七星”。
这个姓徐的财主是读过相书的,他知道这个人“怀揣北斗,必得贵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呀,他看了这个小青年之后,暗自称奇,就把他叫到家里面去,问明了家里的情况,最后决定把我家的小女许配与你,你答应不答应?这个袁云蒸已经三十多岁了,家里面日子过得又很穷,财主把闺女送给他,当然求之不得了,这门亲事就这样成了。
事情过了一年,这个徐财主的女儿,就身怀六甲,怀孕了,要生孩子,袁云蒸一家高兴的也不得了。这一天门口来了一个老头,身上背着一个裢褡,来要饭,袁云蒸就把他叫到家里去,给他饭给他水,这个老头水足饭饱,就说:“你们家要得贵子”,袁云蒸一听非常高兴,这不应了他岳父说的那话了吗?马上摆上酒席,让老人坐上座。
席间老人说:“你这个孩子不仅是个贵子,他还给你们家带来了财富。”袁云蒸就问了:“财富在哪里呀?”老人说:“从你们家的上房东边的窗户底下,往南走三尺,往下挖三尺,就是你这个孩子带来的财富。”袁云蒸马上派人按照老人说的话,挖开了,挖着挖着出现了一个大水缸,说缸里面盛的什么呢?金银财宝,珍珠玛瑙!袁云蒸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财富,连忙对着老人说:“哎呀,这么多东西我们家担不起,我们留下一点,其余的你带走就可以了。”老人说:“这个孩子是财神爷转世,是前世河南的财神沈万三转世转到你家里来了。这个袁云蒸,想答谢这个老人,可是这个老人借口方便一下,然后就不见了,就没有找到。
云蒸给这个儿子起名,叫袁景芳,号紫兰,这就是后来的袁紫兰。袁家发了这个外来之财,就广置田产,修缮房舍。大家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就知道,这是民间的传说,肯定不是真的,为什么?一个水缸,装上金银财宝,随着水从河南漂到山东来,那是很不实际的。
有人说,袁家致富是后来袁紫兰做官之后,他在柳州做知府的时候,知府的衙门就是原来清朝平西王吴三桂藏宝的地方,有一次在挖鼠洞的时候,发现了吴三桂的藏宝洞。吴三桂在清朝 历史 上是个很有名的藩王,他在西南囤积财富,拥兵自重,跟朝廷分庭抗礼。到后来呢,想自立为王,后来事情败落,没有做成,被清朝政府给剿灭了。所以呢,他的财富,就无人知晓,据说,袁紫兰发现了他的财宝,然后就秘密地把它运到了家中来。
关于袁氏家族第一笔资金的来源众说纷纷,具体怎么回事已经不得考究。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在这珍贵时间,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袁景芳故事,袁紫兰出生之后,这个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记载,说他“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
等到长大之后,因为他家里已经很有钱了,就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他非常的勤奋,表现非常突出,三年之后,被授为内阁中书。
内阁中书,就相当于“国务院的秘书”,在这个期间,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然后先后被任命为户部浙江司的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后把他提拔到广西柳州的知府。
柳州的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这一级的。在清朝的时候,叫从四品,相当于四品。在柳州执政期间,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为柳州这个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着瑶族、侗族好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时候都是不服从清朝管理。
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后,他恩威并用,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向官府交税,原来的时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来,但是每次都因为这个得罪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
袁景芳去了之后,就下令少数民族,很多苛捐杂税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给谁呢,交给当地的土司,交给当地的首领,然后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你们自己族内的一些事情。这有点像现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这个首领当然就高兴了,说刚来的这个袁知府会办事。当他们不听招呼,惹出乱子的时候,他也会给他们颜色看。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首先纠正一下,不是袁紫兰,是阮子兰。是民间公认的三大活财神之一,传闻是清朝时山东盐商。背景来历非常神秘,生平已不可考
另外两位就是如雷贯耳的沈万三和康百万。事迹就不说了。康百万的府邸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保存完好,后代能人辈出。大概在2000年左右,康百万的嫡系子孙,把康百万庄园的地图献给了政府,进行了部分挖掘,找到了藏宝洞等
袁紫兰本名袁景芳
生于1678年去世1735年,字兰馥,号紫兰。山东省长山县焦桥村人(今邹平县焦桥镇)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贡授中书,改户部员外、工部郎中,出守广西柳州,擢授陕西平庆道按察使司副使。
袁景芳故事,袁紫兰出生之后,这个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记载,说他“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等到长大之后,因为他家里已经很有钱了,就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他非常的勤奋,表现非常突出,三年之后,被授为内阁中书。内阁中书,就相当于“国务院的秘书”,在这个期间,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然后先后被任命为户部浙江司的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后把他提拔到广西柳州的知府。柳州的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这一级的。在清朝的时候,叫从四品,相当于四品。在柳州执政期间,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为柳州这个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着瑶族、侗族好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时候都是不服从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后,他恩威并用,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向官府交税,原来的时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来,但是每次都因为这个得罪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袁景芳去了之后,就下令少数民族,很多苛捐杂税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给谁呢,交给当地的土司,交给当地的首领,然后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你们自己族内的一些事情。这有点像现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这个首领当然就高兴了,说刚来的这个袁知府会办事。当他们不听招呼,惹出乱子的时候,他也会给他们颜色看。当地有一个姓韦的一个巡检死了,按照他们少数民族的这个传统,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他这个职位,可是儿子还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这个位子,就联络当地的几个小头目,想杀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这风声就传到袁景芳那里去了,袁景芳马上带兵赶到那个地方,把姓韦的这个弟弟搜集起来的一帮游兵散勇,全部给剿灭了。然后把所有的头目,就召集起来晓之利害,说你们这样做,只能导致你们族内相互残杀,削弱你们自己的势力,谁也没有什么好处可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少数民族头领们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期间,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因为他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的知府,最后,提拔到了陕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当于什么职务呢,相当于一个省的政法委书记。过了一年,国家发生战事了,又让他以这个副使的身份,去负责督运粮草,上前线去运粮草,任务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期间,因为他来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脚疼得没法办,就向皇帝告老还乡。回到老家,最后死于雍正十二年,享年64岁。袁景芳的主要政绩,除了刚才所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团结之外,回到家乡之后,还做了很多的好事。
袁家简介
清末民初,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袁紫兰本名袁景芳
生于1678年去世1735年,字兰馥,号紫兰。山东省长山县焦桥村人(今邹平县焦桥镇)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贡授中书,改户部员外、工部郎中,出守广西柳州,擢授陕西平庆道按察使司副使。
袁景芳故事,袁紫兰出生之后,这个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记载,说他“自幼聪慧,内行纯笃”。说他从小很聪明,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岁的时候,就被补为县学的生员。等到长大之后,因为他家里已经很有钱了,就直接捐纳,进入了国子监去学习,国子监在北京,是皇家的学校,专门为清政府培养各级官吏的。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他非常的勤奋,表现非常突出,三年之后,被授为内阁中书。内阁中书,就相当于“国务院的秘书”,在这个期间,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然后先后被任命为户部浙江司的员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后把他提拔到广西柳州的知府。柳州的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这一级的。在清朝的时候,叫从四品,相当于四品。在柳州执政期间,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为柳州这个地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着瑶族、侗族好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原来的时候都是不服从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后,他恩威并用,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举个例子吧,比方说,向官府交税,原来的时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来,但是每次都因为这个得罪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袁景芳去了之后,就下令少数民族,很多苛捐杂税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给谁呢,交给当地的土司,交给当地的首领,然后你拿着这些钱,去办你们自己族内的一些事情。这有点像现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这个首领当然就高兴了,说刚来的这个袁知府会办事。当他们不听招呼,惹出乱子的时候,他也会给他们颜色看。当地有一个姓韦的一个巡检死了,按照他们少数民族的这个传统,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他这个职位,可是儿子还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这个位子,就联络当地的几个小头目,想杀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这风声就传到袁景芳那里去了,袁景芳马上带兵赶到那个地方,把姓韦的这个弟弟搜集起来的一帮游兵散勇,全部给剿灭了。然后把所有的头目,就召集起来晓之利害,说你们这样做,只能导致你们族内相互残杀,削弱你们自己的势力,谁也没有什么好处可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少数民族头领们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期间,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因为他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的知府,最后,提拔到了陕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当于什么职务呢,相当于一个省的政法委书记。过了一年,国家发生战事了,又让他以这个副使的身份,去负责督运粮草,上前线去运粮草,任务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期间,因为他来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脚疼得没法办,就向皇帝告老还乡。回到老家,最后死于雍正十二年,享年64岁。袁景芳的主要政绩,除了刚才所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团结之外,回到家乡之后,还做了很多的好事。
袁家简介
清末民初,我们国家流传着一个民谣,“河南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传说这三个人是财神爷赵公明转世,这三个人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什么叫富可敌国,就是他家里的财富,可以和国家相匹敌。焦桥的袁氏家族,当年富有到什么程度呢?在长山民间有很多的传说。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从焦桥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这个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不用住别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别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里的水。他们家里面,在清朝期间挂了三次“千顷牌”,“顷”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积,一顷相当于一百亩,一千倾就是十万亩,三次挂“千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积就超过了三十万亩。附近的原来的长山县、邹平县、齐东县、高青县,后来淄博的桓台县、临淄区,一直到胶东的寿光县,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庄稼地里面,看坡的那个屋子,老百姓俗称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现在山东各地,包括在胶东,老百姓习惯上的叫法还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韩店镇还有一个村,这个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给袁家看坡护地,最后人口聚集,形成一个村庄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不知道,我老家是沂蒙山区,国家安定出老农民,国家乱了,我们哪里就出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