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及注释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 5、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什么
- 6、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 7、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 8、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注释: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含义: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十二章》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作品介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大意是:学习而不思考,等于白学,甚至越学越糊涂;思考而不学习,则是胡思乱想,还会导致危险。
诗句释义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字词解释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
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翻译及注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典出《论语·为政》,意思是,只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主动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出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翻译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注释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
②殆:疑惑。
这句话的道理 孔子此则说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并重,才会成就学问。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曾说: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就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只有望尽无穷的书海,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扩展思路。第二境就是用心思考,只有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自己脑子的过滤,扬长避短,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发展和进步,获取成功。第三境讲的是,经过刻苦学习和用心思考,知识融会贯通,心中有所悟所得时的喜悦。
因此只是一味的学习前人的东西,不进行思考改进创新,就是因循守旧的死学,只是闭目思考而不学习别人经验的话,会造成自己孤陋寡闻,知识短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句出自《论语》的经典名言。
这句话的翻译是: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变得无知,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注释:
- "学而不思"意指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
- "思而不学"意指只是空想、思索,却没有实际行动去学习和实践。
- "罔"意为无知、空虚。
- "殆"意为危险、不幸。
这句话的意义是告诫人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有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并避免陷入无知和危险的境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什么都学不到;若只空想而不读书,则会感到疲劳、乏味,同样什么都学不到??
一、句子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二、注释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三、句子出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
《论语》十二章 先秦 ·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四、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句子应用
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因此,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第12章,是《论语》名句中的名句,我们可以称之为“金句之王”。
别看就12个字,对这句金句的翻译,却历来千差万别,绝对不是可以用“大同小异”来模弄两可的。
?
有人将这句话翻译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有人将这句话翻译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
更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这些翻译和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或穿凿附会或宽泛不实或片面歪曲的问题。这里,也包括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杨伯峻先生将《论语》的这句话翻译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
其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有“学、思、罔、殆”四个核心词。
古往今来,人们对“思”字的理解,还是比较统一的,即都理解为“思考”。对于这一点,人们应该没有多大异议。至于杨伯峻先生,将后一个“思”字翻译为“空想”,这种理解,确实让人费解,恐怕是由于将“学”翻译成“读书”造成的,也算是将错就错吧。
?
而对其它三个词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直至造成许多的争议,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例如,今天偶然看到的这则宣传牌上面的翻译,感觉,实在有点煞风景。
我们还是将几个关键字,逐个推敲一下。
?
其中的“学”,如果仅仅理解为“读书”“学习知识”,恐怕理解的狭隘、偏颇了。因为《论语》或生活中的“学”,一定不会仅仅指“读书”“学习知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都属于学习的范畴,要“学”的,不应仅指“书本”知识,更应有社会、生活知识,不仅指通过读书提升水平、增长才干,还应指通过丰富经历、阅历,来提升自己,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学”字,就理解翻译为“学习”为好。
?
而其中的“罔”,杨伯峻先生译成“受骗”,感觉也不一定准确,我们也不应仅仅理解为“迷惑、迷惘”,似乎理解为“被蒙蔽、欺骗的”,跟接近《论语》本义。关于这一点,《论语·雍也第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句中的“罔”字,可以佐证。
?
有次,宰我问孔子道:“有人很仁德,别人告诉他,有位仁人掉井里了,那么,他应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受欺骗,但不可以受愚弄。”对于“罔”字的理解,《论语》提供了很好的语境。“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正好同时出现了“欺”与“罔”两个字,这说明,这两个字字义并不相同。“欺”是指欺骗,那么“罔”字,就带了一种忽悠、愚弄的意思。这句告诉宰我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可以被人利用合情合理的骗局所欺骗,但是不能被愚弄或误导。
?
由此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理解翻译为“被蒙蔽、愚弄”为好。
对于“殆”字,杨伯峻先生又翻译为“没有信心”,恐怕真得大违孔子的本义了!其实,“殆”字本身就是一个形声字,从歹,台声,本义是危险、陷入困境的意思,后来引申出疑惑、疲惫、懒惰、大概等意。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前面的“罔”指被蒙蔽、愚弄,后面的“不学”的后果,只能程度更进一步了,所以,将这里的“殆”字理解为本义,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
这样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有了两个表意重心,一个是“不思”的危害,一个是“思不果”的危险。如果“学而不思”,必会被现象、学说蒙蔽、愚弄;而“有思不学”,不能借助进一步学习,更智慧地解决问题,那就不是简单地“无慧”的问题了。
?
总而言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统一地阐明了“学”和“思”、“思”和“学”的关系!这才应该是孔子的本意吧!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通俗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2、“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3、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扩展资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什么
1、思而不学则殆,拼音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是指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2、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3、此内容出版孔子《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只学习但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论语》赏析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论语十则
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1、思而不学则殆,拼音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是指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2、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知识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1、此内容出版孔子《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其中,“思”指思考,“学”指学习,“殆”则指危险。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停留在思考阶段而不去学习,那么就会面临危险。
这个名言说明了思考和学习之间的紧密关系。单纯地思考问题不能解决问题,而学习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人们应该在不断思考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这个名言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
②殆:疑惑。
【翻译】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解读】
学习与思考
孔子在本章中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学习的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内容充其量只是一些文字堆积起来的符号而已。这种得自书本与老师的知识,如果长期不用,就不会加以思考,所以难以在大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很容易忘记。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毕业几年以后,如果与所从事的工作无关,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几乎遗忘殆尽。从事文职工作的人,不要说微积分,就连高中阶段学习的函数都记不起来了。其次,所学知识如果不能思考其中道理,必将无法应用于生活。许多人理论上一大套,但缺乏深入思考,以至于在实践中相当笨拙,就是缺乏思考的缘故。所有的纸上谈兵者,都是学而不思造就的。学习之后,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精华,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见,学习知识虽然很重要,但若缺乏相对应的思考,学到的只是一些死板的知识,很难在生活中应用,更勿论创新和发展了。
光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知识,需要以知识位作为思考的材料和对象,并以知识凝结作为思考的结果。倘若没有积累到足够丰富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就好比没有加油的发动机在空转,不仅收不到任何效果,还可能带来危险。这种没有一定知识做基础的空想和瞎琢磨,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既流不长远又长不大。不过思考也得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才能有所收获。若是不经学习,只凭空思考,只是徒费精神。
在孔子看来,天下万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有所得。但在体会之前,必须先从这些事物中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对其加以学习,通过勤奋的实践,然后再从中有所悟道,这才叫学。等学到了这些道理以后,若是经过反复琢磨和研究,彻底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就是思。学与思这二者缺一不可,若是只是埋头学习,而不去思索,永远都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领会不到其精髓之所在,最终还是会迷惘不已。但是,若是每天都不去用心学习,只知道胡思乱想,最终只会落得个身心疲惫,终日惶恐不安。由此可见,学习的时候必须借助于思考,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弄透彻;在思考之前得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索出来的东西才有价值。这两样无论是偏废了哪一个,都很难获得真正的学问。
在现代社会,为政者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修养,走出故有的狭隘经验的盲区,避免成为故弄玄虚的空想家。为政者只有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才能参悟为政之道,造福于一方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