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五经指的是什么?
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易》、《书》、《诗》、《礼》、《春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世界文化史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也被用为封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五经指的是哪五经?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诗经》
这本书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年间的300多首民间诗歌,据说周朝就设立了采诗官,每到春季就会摇着铎,一种形态类似编钟的乐器,召集民众收集歌谣乐谱,《诗经》中主要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周颂》是最早产生的,由于是贵族所作,所以大多是祭祖和颂神的歌曲。
2、《尚书》
这是最古老的记载王室言论的书籍,其中包含着很多周商时期的重要史料,据说最早是由孔子整理编撰,但后经焚书坑儒,几乎全部被毁灭,但是后来鲁恭王搜寻孔宅时,却发现了另一本《尚书》,经后人修订,比原来多了16篇。
3、《礼记》
其实《礼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戴德编撰的《大戴礼记》,一个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小戴礼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记》,主要是讲述了先秦的礼法制度,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丧葬礼仪和服装,学生和老师间的相处之道,还有祭祀流程,以及孝道等。
4、《周易》
主要是讲述了周朝的占卜哲学知识,阴阳八卦和五行水火都是来自其中,最早只在民间流传,后发展壮大后出现分化,形成了儒门易,筮术易和道家易。
5、《春秋》
主要讲述鲁国历史,但语言隐晦且简练,因此出现了很多对其进行补充的书籍,代表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和春秋进行了合订。
扩展资料:
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五经指哪五经?
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五经别名: 唐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后因称《诗经》为"葩经"。 《书经》者,孔壁藏书也,又名壁经.易经,羲经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经"。《礼记》,.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经".孔子删述春秋,绝笔于获麟。因此《春秋》叫"麟经".
[编辑本段]【中医名词】
五经 ①解剖结构名。《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②推拿穴位名。指分别位于手指指腹上的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五穴。《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五经者,五指头之经络也。心经在中指,肝经在食指,脾经在大拇指,肺经在无名指,肾经在小指。运者以我食指运小儿五指头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结,开咽喉胸膈中闷塞,以及肚响腹胀、气吼泄泻诸症。”
五经之首的<易>,其义理在当今又有了重大发现:既易经的立体结构理论.在易经的立体结构理论专著 <乾坤谱>中,易经的立体结构:
乾:x=1,y=1,z=1
巽:x=1,y=1,z=0
离:x=1,y=0,z=1
兑: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谱解释了周易中的立体原理,证明了周易中蕴涵了一定的科学性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
《周易》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尚书》作者应是史官.《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据传为孔子编定。《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左传》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战国时原有“六经”的说法,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
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
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的顺序
《庄子》《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礼记》和《史记》中提到五经时的顺序都是《诗》《书》《礼》《易》《春秋》,到东汉时《汉书》《说文解字》都变成了《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的顺序最初也不确定,最终由朱熹确定为《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
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孟轲所撰写的《孟子》合为“四书”,依照其想法,《中庸》出自子思、《大学》源于曾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经
五经指哪五本书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书。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三百零五篇,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2、《尚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从虞、夏、商、周到春秋中叶的历史。《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载了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活动和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3、《礼记》是古代儒家关于礼仪制度的文献,包括《仪礼》、《礼记》、《周礼》三部分。《仪礼》主要记载古代的礼仪制度,《礼记》则是对礼仪制度进行解释和论述,《周礼》则是对周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描述。
4、《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被誉为群经之首。它通过对八卦的演绎,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5、《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事件。《春秋》以鲁国历史为主线,记录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活动和事件。
五经的重要性:
1、传承文化: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经中的诗歌、历史、哲学、政治制度等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艺术和智慧。传承五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2、培养道德:五经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诲,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通过学习五经,人们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3、启发智慧:五经中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启发人们的思考、提高智慧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五经,人们可以领悟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4、思想指导:五经中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人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五经,人们可以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和人生目标,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
五经指哪五经
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包括:《易》、《书》、《诗》、《礼》、《春秋》。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共有十七篇。《周易》也称《易》、《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范围包括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修身、齐家、立德之本。
五经包括哪些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诗经》
这本书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年间的300多首民间诗歌。
2、《尚书》
这是嫌岁粗最古老的记载王室言论的书籍,其中包含着很多周商时期的重要史料。
3、《礼记》
其实《礼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戴德编撰的前陆差《大戴礼记》,一个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小戴礼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记》。
4、《周易》
主要是讲悉漏述了周朝的占卜哲学知识,阴阳八卦和五行水火都是来自其中。
5、《春秋》
主要讲述鲁芹镇国历史,但语言隐晦且简练,因此出现了很多对其进行补充的书籍。
五经有哪些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
四书五经的发展衍变
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
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经
五经是哪五经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影响】
人们常将四书、五经连用,合称“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评价】
一、古代
五经,是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颜氏家训·文章篇》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则说:如要典重,则学《书》;要婉丽,则学《诗》;要古质,则学《易》;要谨严,则学《春秋》;要通达,则学《戴记》??略得其意,微会其通,自然不同于世俗之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表明了“五经”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二、当代
新儒家的代表、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社长杜维明先生指出: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
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维明先生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多次强调: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五经指的是哪五经?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2、《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4、《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5、《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四书五经价值
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经典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编辑或修改。
五经常与四书相提并论。谓之“四书五经”。
五经,出自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的名字最早见于南宋,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与“五经”进行整理合并而成的。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
扩展资料: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扩展资料: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