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 3、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意思
- 4、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 5、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 6、罪匹夫无罪,怀壁有罪.是什么意思
- 7、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指什么
- 8、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故事?
- 9、斯人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释义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1、这句话的内涵是,即使一个人没有做任何坏事,但因为他拥有了一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力等,就可能因此招致祸患。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拥有某种特质或能力而成为攻击目标的人。
2、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故事中讲到一个人名叫虞公,他手上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璧玉,而晋国公子重耳恰好路过他的国家。重耳的随从想要虞公献出璧玉以换取路费,但虞公拒绝了。后来,晋国军队攻打虞国,虞公因为拥有璧玉而被重耳的部下所杀。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因为拥有某种珍贵的物品或能力,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灾祸。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低调做人,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或财富,以免成为别人的攻击目标。
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如下:
1、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包含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书写方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汉语,因此现代人阅读文言文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技巧。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叙述和描写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它可以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3、描写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五种方法,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类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意思是百姓本无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出处《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译文: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扩展资料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寓意:
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般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意思: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拼音: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发 音】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原指财宝能致祸。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
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1、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原指财宝能致 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2、此语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3、意思是说: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发 音】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释 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事 例】天之苍苍,正色何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万能的真理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钟杰英《罗浮山血泪祭》
扩展资料: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本身没罪,但却因为他所拥有的东西或跟他有牵连的人而获罪。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释 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发 音: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近义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怀璧其罪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扩展资料:
垂棘之璧(典故)
典源:《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 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典义:垂棘之璧。垂棘:地名,据说是今曲沃之吉必;壁:玉名。“垂棘之璧”,谓春秋时,垂棘以产美玉著称,故后人以“垂棘之璧”喻美玉。
典实:这是晋“假虞灭虢”引发的又一则典故。这则典故的核心是说春秋晋地垂棘因产美玉著称。而后人便以“垂棘之璧”作为美玉的代称。这个代称在古籍里屡见不鲜。汉朝班固《西都赋》中有:“悬黎垂棘,夜光在焉。”
古时,也有人把“垂棘”作为“晋棘”。如《梁书·范缜传》就说:“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处。是以晋棘、荆和(楚和氏璧),等价连城;骅骝、騄(lu音鹿)骊,俱致千里。”
垂棘在何处,据《曲沃县志地名纪略》上讲:垂棘,又名棘璧。棘璧在今曲沃县史村镇浍河北岸。现名为吉必。为什么改为吉必?乾隆《新修曲沃县志》载:“金主完颜亮求璧于浍水,县官掏河掘岸无所得,不胜其苦,遂改村吉必乱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百度里有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原指财宝能致 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此语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意思是说: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被打败。我们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去炫耀或者贪图财宝、才华、美貌的时候,常常会招来祸患,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但是,以此来炫耀或者贪图这些的时候,就可能引来灾祸了。《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也就是这个道理。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淫,何莫非自致哉!”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究竟是弊病呢,还是至理名言呢?如果谁愿意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而招致祸患,那么,尽管去炫耀、贪图。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原意是百姓本无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后引申为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这句话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也请您点一下赞,谢谢!
与“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相似的成语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出自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扩展资料:
典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
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罪匹夫无罪,怀壁有罪.是什么意思
原话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普通平民;怀璧,身上带有璧玉。这话是说,百姓本来没有罪,他的“罪”是带着一块值钱的璧。 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有了贵重物品,就容易被人罗织罪名,遭到陷害。 这句话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原话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普通平民;怀璧,身上带有璧玉。这话是说,百姓本来没有罪,他的“罪”是带着一块值钱的璧。
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有了贵重物品,就容易被人罗织罪名,遭到陷害。
这句话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意思: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译文: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
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扩展资料:
《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相似的一句话是《周易·系辞上传》中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淫,何莫非自致哉!”但是这其实是形容阴暗小人的思想。
如果是家家不用锁门过夜的日子,慢藏为什么要防盗,如果没有色狼,为什么冶容者不能自炫!说到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让那些贪图财宝、嫉恨有才有色之人的人无法得逞,而不是一味的让优秀的人隐藏自己、伪装平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怀璧有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指什么
1、释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2、出处:《左传·桓公十年》。
3、原文: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4、译文:当初,虞叔藏有宝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没有进献,不久又后悔这件事,说:“周朝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买来祸害?”于是就把玉璧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宝剑。虞叔说:“这是没有满足了。满足不了,祸害会连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故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其实是一个成语,我们知道,成语的背后都是有一个历史故事的,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来一个简短的话语,可以用来警示后人。那么,这个八个字的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又是什么人,这个成语又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道理呢?
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我们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相似的一句话是《周易·系辞上传》中的:“慢藏诲盗,冶容诲霪”。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霪,何莫非自致哉!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时候你犯了上位者的忌讳不是因为你有罪,仅仅是因为你拥有碧玉而已,历史上因此而亡的人不在少数,和氏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有时候人得学会取舍,不过也有很无奈的时候,身为臣子,特别是在古代,一般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鱼俱罗就是这样一个人。
鱼姓其实很少见,鱼俱罗二十岁的时候加入了禁卫军,据说此人身高八尺,天生神勇,声音惊人,凭借着天生的优势,升官也是非常的容易,一直到当上了大都督,鱼俱罗当官是在隋文帝时期,当时的杨广还只是晋王,鱼俱罗从那时就跟着杨广平定了陈朝,还因此立下大功被封为开府。
第二年,鱼俱罗又和杨素一起平定了沈玄懀、高智慧的叛乱,因此接连升官,可惜母亲病逝,鱼俱罗不得不丁忧守孝三年,只不过鱼俱罗运气好,回乡路上遇到杨素,而恰好杨素正在率兵攻打突厥,鱼俱罗和杨素一起打过仗,杨素对于鱼俱罗的才能十分的认可,于是上书请求隋文帝特许鱼俱罗随军出征,隋文帝批准,而鱼俱罗不负众望,上了战场之后表现神勇,杀的突厥人落花流水,给突厥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以后再不敢侵犯隋朝边境,而鱼俱罗也因此战功赫赫,被封为柱国和丰州总管。
隋文帝其实十分重用鱼俱罗,虽然鱼俱罗生了一双重瞳,在古代,重瞳是能够代表天子的象征,只不过隋文帝杨坚并不在意,十分大度,可惜到了杨广身上这种大度就荡然无存,再加上鱼俱罗的弟弟鱼赞一直拖后腿,鱼赞是鱼俱罗的弟弟,和鱼俱罗不一样的是,鱼赞生性凶残,时不时的就虐待部下,手段十分残忍,这样的性子注定要被送进监狱,只不过鱼赞早年跟随杨广,杨广对于自己人多少还是有点良心,不忍下手,但又忍不住迁怒到鱼俱罗身上,并让鱼俱罗好好管教这个弟弟。
鱼赞最终还是因为害怕而自杀,隋炀帝小人之心担心鱼俱罗可能会因此心生其他想法,打算眼不见为净,就将鱼俱罗调到安州去当刺史,而鱼俱罗却没有多想,回到京城还给隋炀帝带了许多宝物,可惜隋炀帝不肯接受,而鱼俱罗的悲剧就出现了,按理说这样一大批宝物进献不成那就一定要好好处理,不然很容易遭来杀身之祸,鱼俱罗想着皇帝不肯要,运回赵郡又非常麻烦,就打算将这批宝物送给权贵。
大概鱼俱罗还没有意识到给权贵送礼代表着什么,御史一到折子上去,弹劾鱼俱罗结党营私,这个罪名就大了,要说鱼俱罗就该将这些宝物以皇帝的名义捐献给贫民还什么事都没有,偏偏送给权贵被弹劾,隋炀帝一怒之下就将鱼俱罗除名,还是后来飞山蛮乱作乱,鱼俱罗这才又有了立功的机会,可惜鱼俱罗大概运气用完,虽然鱼俱罗屡战屡胜,但是贼子也像野草一样烧不尽,灭了一批又一批。
而鱼俱罗因为长期在外作战,许久未和家人团聚,便名人悄悄带到自己身边,结果就被隋炀帝发现,隋炀帝想着这恐怕要造反吧才会暗中将亲人接走,再加上小心眼的隋炀帝早就因为鱼俱罗的一双重瞳不待见他了,前有鱼俱罗结交权贵,后有鱼俱罗暗中接走亲人,隋炀帝脑洞大开觉得这人肯定是要造反,因此直接下令处死鱼俱罗,一代名将就此毁在心胸狭小的皇帝手中,实在令人唏嘘。
斯人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斯人无罪,怀璧其罪(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释 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相关典故: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CaXYF7CciUak_IXa9Ysm7yrvv9y_AbIm0F3cDYM4BJwriRnFx7Jkt8FtrfUb4uTryQevUKgBjwzpEwy4l-Ky_
指的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意思是,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左传·桓公十年》:“初, 虞叔 有玉, 虞公 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 周 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 中英杰 《罗浮山血泪祭》:“天之苍苍,正色何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万能的真理你为什么无动于衷?”亦省作“ 匹夫怀璧 ”。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藏书画沽祸》:“书画之癖,往往沽祸,古今皆然,亦匹夫怀璧之义。”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被打败。
这个人他本来无罪,但是罪在他身藏璧玉。
斯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拓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