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奇微是谁?
- 2、李奇微简介_李奇微生平_李奇微评价志愿军
- 3、长津湖李奇微的扮演着
- 4、李奇微和麦克阿瑟的战绩比较
- 5、李奇微亲华吗
- 6、为什么李奇薇换成了克拉克
- 7、李奇微为什么是中国名字
- 8、麦克阿瑟和李奇微谁厉害
- 9、美将李奇微的“磁性战术”给了彭德怀唯一一次重击
- 10、李奇微是怎么评价志愿军的
李奇微是谁?
李奇微是美国陆军,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联合国军。他在世界各地都任过职,而且他的 军事 才能也很高。作为优秀陆军的李奇微为什么被撤职广受人们热议。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李奇微被撤职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奇微被撤职的原因
李奇微军事生涯的最重要的一次任命是在1950年他接替沃尔顿·沃克作为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司令,他的到来使得第8集团军从失败、濒临崩溃的边缘解救出来,并且有效的阻止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在此期间他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和对军事作战基本原则的深刻领悟,在美国陆军 历史 上树立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榜样。然而这样一位令人佩服的将领李奇微为什么被撤职很是令人不解。
李奇微被撤职是由一定原因的,最主要的是当时的 政治 影响。1952年5月,李奇微接替了艾森豪威尔,担任了欧洲盟军的最高司令。由于他周围安排的都是美国的参谋人员,为此欧洲的军事领导人对他颇有微辞。这可能是他被撤职的原因之一。此后,李奇微担任美国陆军的参谋长。在艾森豪威尔让他评估美国与联合国军出兵干预越南战争的可能性时,李奇微给他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表明如果美国出兵干预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使艾森豪威尔打消了出兵的念头,但是这也使得他两人在二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关系,紧张起来。1955年李奇微比计划提前两年退役,这有可能是与艾森豪威尔关系紧张所致。
李奇微如何评价彭德怀
李奇微因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而闻名于世,也是在朝鲜战场上李奇微与彭德怀两人首次交手。在战争后李奇微评价彭德怀成为后世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对他的观点也是评价有加。
李奇微评价彭德怀是智勇双全而且非常勇猛的战士。李奇微是非常善于观察和琢磨对手占地司令的,他在接手朝鲜战场联合国军司令的时候,正是二次战役失败之时,联合国军正在不断的撤退。在此期间,他不断的观察和分析志愿军的作战方式和特点,摸清志愿军的规律,最终他总结出了志愿军的作战方法,并制定出磁性战术将彭德怀率领的志愿军击退,并不断在战争中获胜,从而扭转了当时的局面,而且挽救了联合国军。
在李奇微的回忆录中,把彭德怀率领的志愿军称为是文明的敌人:有一次,志愿军用担架将重伤的美军伤员放在路上,之后撤走。当救护车前来接伤员时,志愿军并没有向联合国军 射击 。还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而且对待俘虏非常友善。
李奇微对彭德怀的评价很高,他曾说过:“彭德怀是一个资质很高的敌人,我们不是在和一个容易被打倒的对手作战。”在李奇微《朝鲜战争》一书中认为,我们的轰炸机无论怎么加强,敌人都会将必要的装备运进战场。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李奇微曾在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司令敬礼”。
李奇微如何评价朝鲜战争
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 天下 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和《朝鲜战争》,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可以从他的《朝鲜战争》中去探寻。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他在战败后对彭德怀的评价,他在美国失败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总司令敬礼”,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对手的尊重与佩服。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李奇微是感到惊讶的,志愿军给李奇微的印象之一就是勇猛,作战非常的狂野,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游击战。
在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中有一段话反应出了他对朝鲜战争的重要观点: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和为了巩固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使得朝鲜军人的许多突出特点荡然无存,而且为了提高这些军人的素质,我们在人力物力上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奇微在美国应对朝鲜军队的投入实为不值。
李奇微在书中说道:我们发动朝鲜战争的企图是什么,并且强调我们在这场战争中吸取的教训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李奇微并不看好朝鲜战争,而且在朝鲜战争中失去的士兵人数,以及军备损耗都是重大的,最终美国却却实实的输掉了战争。而且,他还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李奇微简介_李奇微生平_李奇微评价志愿军
中文名:马修·邦克·李奇微
外文名:Matthew Bunker Ridgway
国 籍:美国
出生地:弗吉尼亚州门罗堡
出生日期:1895年3月3日
逝世日期:1993年7月26日
职 业:军人
毕业院校:西点军校
主要成就:在二战、朝鲜战争功勋卓著
发明“磁性战术”
代表作品:《马修·B·李奇微回忆录》
马修·邦克·李奇微——美国陆军上将 李奇微,美国陆军上将。生于弗吉尼亚州门罗堡。
1917年他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
1918~1926年在其母校和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教官。后在中国、尼加拉瓜、巴拿马、玻利维亚、菲律宾、巴西和美国各地服役,并先后进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深造。
1937年毕业于陆军军事学院。
1939年在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任参谋。
1942年任第82步兵师师长,主持将该师改编为空降师。
1943年7月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指挥该师实施美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
1944年6月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8月升任美第18空降军军长。随后参加“市场-花园”战役、阿登战役和鲁尔战役,进抵易北河。战后,任地中海战区总司令和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委员会代表。
1948~1949年任加勒比地区美军司令。
1949~1950年任陆军副参谋长。朝鲜战争爆发后,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阵亡,李奇微于1950年12月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1月李奇微以放弃汉城为战略诱饵,于1951年2月发动反击(即中国军队第四次战役),成功地遏制住了中国军队的攻势。在此后一年多里李奇微成为中国军队头痛的对象。
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5月晋上将。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1953年10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主张各军种均衡发展。
1955年6月退役。
1993年去世。他的《李奇微回忆录》很受欢迎。
长津湖李奇微的扮演着
长津湖李奇微的扮演者是奥尔蒂斯。长津湖演职表显示,李奇微的演员是来自西班牙的奥尔蒂斯,奥尔蒂斯饰演的李奇微,演得非常好,不仅外形酷似李奇微本人,而且演技高超,他把李奇微的狡猾、果断、大气的性格演绎得很生动,而且表演没有趋于脸谱化,很立体。本影片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追击,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
李奇微和麦克阿瑟的战绩比较
李奇微和麦克阿瑟的战绩比较李奇微更胜一筹。
马修·邦克·李奇微,美国著名军事家、陆军上将,1895年,李奇微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门罗堡,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1993年7月26日,李奇微去世,享年98岁。
在朝鲜战争中,早在韩美第八集团军被朝鲜人民军赶到了洛东江一线的时候,美军的高层就已经想将李奇微请到朝鲜的意思,想要将当时的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奖替换下来。那是在1950年的8月期间,主要是因为作为巴顿将军曾经的部下,“虎头狗”沃克在战斗中的勇气可嘉,但是机敏程度却远远不够,属于那种直来直去,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硬钢型的悍将。
李奇微评价
作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同僚,李奇微顾忌这么干会有损声誉,也会让沃克非常难堪。然而在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中,沃克稀里糊涂翻车挂了,这个障碍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1950年的最后几天里,在几乎不存在第二个候选人的情况下,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走马上任,出任美军在半岛最重要的地面部队职务:第八集团军司令官。
志愿军入朝参战时,美军在朝鲜有两大陆军作战单位,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辖第1军和第9军)和东线的第10军(首任军长阿尔蒙德是老麦的参谋长),分别对东京总司令部负责,因此李奇微甚至都不是所有美军地面部队的总司令,不过第八集团军兵力最多、压力最大,司令官份量也更重。
李奇微亲华吗
马修·邦克·李奇微,李奇微一般指马修·邦克·李奇微,美国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微,美国著名军事家、陆军上将(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年3月3日—1993年7月26日)。1895年,李奇微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门罗堡,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1993年7月26日,李奇微去世。
不亲华。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天下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不亲华。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
为什么李奇薇换成了克拉克
李奇微被换的原因是因为志愿军后勤补给能力不足,又缺乏制空权,打的越远,补给越吃力,在志愿军大步南进后,补给线一度长达五百公里,其中四百公里没有空中掩护,粮弹供应早已发生严重困难,极大地影响了部队连续作战的能力。其二是因为盟军后退之后,力量反而聚集,野战不行,守高地倒是绰绰有余,再加上韩国不比朝鲜,这个半岛的地形是越往南越平坦,失去山区的掩护,志愿军对上美军装甲部队还是很吃力。加上李奇微通过仔细观察志愿军的进攻规律后创造了“磁性战术”,通过小股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粘着疲惫的的志愿军,利用不断的交战和炮火来消耗对手,把自己补给上的优势发挥出来。为了对付志愿军的穿插包围,美军一反前期的分兵冒进突击的战斗风格,变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各部队之间互相靠拢、齐头并进、靠火力优势把山川关隘占领,再修建堡垒慢慢推进,这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志愿军很快就适应了过来。
至于为什么换克拉克,我不确定您的问题是什么,请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或问题,以便我能够更好地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麦克阿瑟打了败仗,他想把朝鲜战争扩大和杜鲁门的战略思想相左3骄傲自大擅作主张,得罪了杜鲁门.导致被撤职.李奇微确实是为名将,他使朝鲜战争的格局维持在38线附近,被掉换的原因是出任北约司令才由克拉克接替他的位子。
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最高司令的美国五星上将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宣布退出现役,参加美国第34届总统竞选。4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修·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最高司令官,4月28日,任命美国陆军野战部队司令马克·克拉克上将接替李奇微,担任美国远东军总司令兼“联合国军"总司令。5月12日,克拉克正式接任。
克拉克接任时,“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的形势并不乐观。自1951年夏秋季局部攻势失败之后,“联合国军”在战场上,除以空军继续实施“绞杀战”和细菌战外,地面部队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行动,并且在正面战线上,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停战谈判除关于战俘遣返问题外,其余均已达成协议,而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由于美方顽固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迫扣留志愿军和人民军战俘,而陷入僵局,并且由于美国在朝中被俘人员中的强制性“甄别”,引起战俘的激烈反抗,发生“杜德事件”,使美国在国际上大失体面;同时国际和美国国内要求停战、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当局承受了强大的压力。
李奇微为什么是中国名字
李奇微是他名字的中文音译,并不是他故意取的亚洲名字。
马修·邦克·李奇微,美国著名军事家、陆军上将(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年3月3日—1993年7月26日)。
1895年,李奇微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门罗堡,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1993年7月26日,李奇微去世,享年98岁。
李奇微的战后生涯
1952年,李奇微离开朝鲜战场,“联合国军”总司令这一职位由马克·韦恩·克拉克接替。
离开朝鲜战场后,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由于他周围安排的尽是美国参谋人员,欧洲的军事领导人对他颇有微辞。
1953年8月,李奇微接替约瑟夫·柯林斯,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他在陆军参谋长任上,使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时间推后了大约十年。
当时艾森豪威尔总统让他评估美国与法国联合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行性,结果李奇微拿出了一份详尽的计划,表明美国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投入,从而使艾森豪威尔打消了出兵干预的念头。但这一事件也使两人在二战期间建立的良好关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谁厉害
李奇微在军事指挥上显然要比麦克阿瑟高明。
当麦克阿瑟已经挂上将星的时候,李奇微才是上尉。在二战中,麦克阿瑟是战区总司令,五星上将;而李奇微才仅仅是个军长,三星中将。
在朝鲜,麦克阿瑟由于力排众议策划、组织、指挥了仁川登陆,从而使他的威望达到了巅峰,对于两栖登陆战,麦克阿瑟绝对是行家里手,仅仅在太平洋战争中他就指挥了十一次大规模的登陆战役。
但是在仁川登陆一个月后,马上就被打脸,麦克阿瑟策划指挥的元山登陆,就被人民军布放的大量水雷所阻,直到岸上推进的韩国军队占领了元山,登陆部队还被水雷阻挡在元山港外的海面上。
麦克阿瑟生平事迹:
1899年,麦克阿瑟考入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晋升为上校并前往法国参战。1919年6月,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20世纪20-30年代担任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
1944年麦克阿瑟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军衔。1945年9月2日以盟军最高统帅的身份主持了对日本的受降仪式并代表同盟国签字。
二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长官、远东军司令等职,对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1952年,参与美国共和党总统初选,但未胜出。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胆结石去世,终年84岁。
美将李奇微的“磁性战术”给了彭德怀唯一一次重击
1950年底,彭德怀遇到了他入朝以来最强劲的对手美军第八集团军继任司令官李奇微,正是他经过细心的研究分析志愿军的作战特征,制定出了所谓的磁性战术来对付志愿军的“礼拜攻势”,他稳扎稳打的战略作风在第四次战役当中包围了我军180师,给了彭德怀一次重击,使得彭德怀的压力越来越大,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我军再也没有打出全歼敌军军团的优秀战绩,这里不得不说李奇微算是敌方的一个军事天才。
纵观彭德怀戎马倥偬的一生,无论是面对国军亦或是面对日军,彭德怀都能寻求克敌之道,唯独在这不熟悉的异国他乡,面对这陌生全甲化的敌方队伍以及敌方强大的空军力量,彭德怀的心里第一次没了底,然而凭借彭德怀身经百战的战斗指挥经验,以及制定的战略部署,还有志愿军们钢铁般的意志不怕死的精神,还出现了杨根思这样标榜式悲壮的英雄人物,使得志愿军一往无前获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
然而李奇微的出现不仅挽救了美军即将崩溃的败局,还把战线又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那么李奇微这个令志愿军头疼的人物制定的磁性战术究竟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因为我方后勤弹药粮草不足,志愿军通常进攻一个礼拜就需要休整一下,明白了志愿军礼拜攻势的李奇微,制定的磁性战术就是志愿军攻打的时候,美军进行战略性后退,等到志愿军不打的时候,一次性退三十公里,防备志愿军偷袭,等到志愿军火力迟迟跟不上的时候,实行战略反扑,这样的粘性打法保存了美军的军事实力,同时还给了彭德怀唯一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重创。
自从来到了朝鲜,彭德怀顶着巨大的压力,因为精神高度紧张还有吃不好睡不好的条件之下,彭德怀不仅肠胃病愈加严重,还时常便血,左眉上方还长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瘤子,虽然前线指挥官不用上战场厮杀,但是前线指挥官需要掌控全局,需要研究敌情,需要指挥军事,又要为战士们的后勤问题操心,在指挥五次战役之后,彭德怀觉得身子轻飘飘的,最后在毛主席等人的命令之下,彭德怀回国进行肿瘤手术,幸好肿瘤是良性的,彭德怀暂时无碍。
朝鲜战争美国率领联合国军就是想来捞点好处,再加上当时的美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悍,于是指挥官麦克阿瑟气焰非常嚣张,那时候美国觉得中国人的作战方式就和日本军队一样,也就是自杀式的进攻,没什么战略要求,然而彭德怀率领的人民志愿军虽然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也跟不上,但却是一支有着战斗经验的志愿军,这也是美军得到重创的原因。
美军因为失败同时也没捞到什么好处自然战后军队的氛围不好,其实如果这是涉及到美国安危存亡之战,那么事情就不好预估了,毕竟美军的军事实力在那里摆着,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第三次美军直接从日本空运过来组桥配件,不到两天就建成了重达五十吨可以让所有美军撤退的桥梁,可见美国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李奇微是怎么评价志愿军的
在朝鲜战争中,当时中国的志愿军支援朝鲜作战的时候,几乎国际上所有的国家都认为志愿军是自不量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交战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之所以有这种观念主要是因为双方在军事装备上的悬殊非常的大。但是志愿军战士们全都憋着一股子劲儿,英勇作战,与朝鲜人民军配合,愣是将联军打的是找不着北,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朝鲜半岛,志愿军的表现令国际社会非常震惊,刮目相看,将士们在朝鲜战争中打出了军威、国威。曾和志愿军交手的美国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微,退役后在自传《马修·B·李奇微回忆录》中写道志愿军是最凶狠,也是最文明的敌人,对志愿军将士不吝惜赞美。
1、李奇微简介
李奇微于1895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22岁时毕业于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并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1919年,他回到西点军校当西班牙语教员,后晋升为中尉、上尉,领导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926年之后,李奇微先后在中国、尼加拉瓜等地服役,1930年担任菲律宾总督顾问。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了提高军事素养,他曾到指挥参谋学校、陆军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后担任第2军副参谋长。李奇微颇有军事才能,脑袋灵活,得到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赏识,将他调到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当助理参谋长
2、李奇微临危受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奇微因功晋升为准将,奉命指挥第82空降师,协助策划了西西里岛战役中的空降作战,跟随部队参与诺曼底登陆,在法国奋战33天。1944年9月,他被任命为第18空降军军长,带领部队到德国作战。二战结束前夕,李奇微被授予中将军衔。1948年,他被调到加勒比地区担任美军司令一职。朝鲜战争爆发时,他是陆军副总参谋长,上级是陆军上将约瑟夫·柯林斯。朝鲜战争爆发后,陆军第8集团军指挥官沃尔顿·沃克中将进行重整三八线时发生车祸,不幸身亡。李奇微临危受命,担任第8集团军指挥官兼任联军地面部队司令。
第8集团军创建于1944年6月,曾参与了西南太平洋的许多战役,二战末期参加总攻击日本列岛,战绩突出。1946年初,该部队奉命占领全日本。第8集团军进驻日本后,因为战事非常少、训练大大减少,导致部队的作战能力、装备骤降,跟地方警备部队的战斗力相差无几。曾经战功显赫的部队,就这样被耽误了。沃克曾试图让第8集团军重振威风,为此整顿部队、加强训练,但没什么效果,荣光一去不复返。所以,第8集团军参加朝鲜战争后,遭到朝鲜人民军的重创,加上沃克的突然离世,将士们士气大跌。在外界看来,该部队就是一支涣散的败军,李奇微接手的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为了重振第8集团军,他花了数个月,强力推动复员战力工作。
3、美军与志愿军的首次交手
美军和志愿军第一次交手,是在云山之战,志愿军第39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重创美军王牌部队骑兵第1师,让麦克阿瑟、李奇微等美军将领非常震惊。彭老总一生只在两个人手上吃过大亏,一个是岗村宁次,一个是李奇微,可见他的军事天赋有多高。两人首次交手是1951年2月,志愿军打败美军,中朝军队庆祝成功收复汉城、准备休整时,他以主动放弃汉城为诱饵,杀了个回马枪,指挥第8集团军大规模反击,志愿军没想到美军反击得如此快。第8集团军在原州、砥平里战役中抵挡住了志愿军的攻势,重新占领汉城,中朝联军不得不退回到三八线以北。在李奇微的带领下,第8集团军遏制了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的胜势,部队士气大涨。此战后,麦克阿瑟彻底放权让他发挥。
4、李奇微对志愿军的评价
李奇微是一个谋略型的将领,有军事才能但又不像麦克阿瑟那样自负、傲慢。彭老总在他手上吃过亏后恍然大悟,他才是劲敌。李奇微对彭老总和志愿军评价颇高,认为我军独有的军号声只要一响,便预示着新战斗即将开始,军号声中伴随着枪声、炮弹声,给美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志愿军神出鬼没,白天避开公路隐藏在山林、村庄等地,一到晚上就非常活跃,徒步行军或者发起突袭,打得美军措手不及。当年,美军掌握了制空权。为了不让美军发现,志愿军行动时会用烟雾掩护,在极短的时间中集结数十万大军,这种调度能力、指挥能力令李奇微非常震惊。所以,他在撤离汉城时说:向中国军队指挥官致敬。
通过仔细观察,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行军的一些特征,例如带的干粮、弹药能坚持四五天,后勤自给自足等特点。于是,他针对志愿军的特性制定了一系列战术,效果非常明显。不过,他发现中国军队打起仗来不要命,都是十分凶狠的战士,但对战俘却很善良,不仅不会虐待战俘,相反会把本来就不多的食物分给战俘,试问能做到这样的军队有几个?因此,李奇微说志愿军是最文明的敌人。
1951年4月,李奇微接任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司令一职,第8集团军被交给陆军中将詹姆斯·范佛里特指挥。他发明了绞杀战、磁性战术等,给志愿军带来了不小麻烦。5月,他晋升为上将。1952年,他离开朝鲜战争,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后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55年,他提前退役,第二年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1993年7月末,李奇微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