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曱甴读音?
- 2、曱甴怎么读?
- 3、曱甴怎么读
- 4、曱甴怎么读曱甴是什么意思?
- 5、甴曱读作什么,怎么读?
- 6、曱甴怎么读?
- 7、曱和甴 这二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 8、(曱甴)这两个字怎么读?
- 9、谁知道曱甴二字怎么读
曱甴读音?
曱甴读音如下:
曱(yuē)甴(zhá)
“曱甴”读作yuē yóu,声母y,韵母ue、ou,声调一声、二声。
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
1、“曱”(yuē):
释义: 古同“扎”。
2、“甴”(yóu):
释义: 取物。
扩展资料
一、曱甴的字源
“曱”是道“甲”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下竖,国际音标是kat22。“甴”是“由”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上竖(当然写的时候要专往下竖,只是不要超过“日”的中间一横,国际音标是tsat35。
二、各地方言及拼法
1、吴语
吴拼:cuoka(音同“促掐”)
吴语词汇,多形容为人阴险恶毒,令人憎恶。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属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也可写成“曱甴”。
2、闽南语
闽南语:ga1 zuah8
义同”蟑螂“。
3、客家话
[宝安腔] gat7 zat7
4、潮州话
潮拼:ga1 zuah8
曱甴怎么读?
yuē yóu。yuē的声母是y,韵母是ue,发第一声;yóu的声母是y,韵母是ou,发第二声。
一、基本释义:
多指“蟑螂”,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
二、曱甴的同义词:蟑螂
读音:zhāngláng
基本释义:
昆虫名,蜚蠊的俗称,体扁平,黑褐色,能发出臭味,并能传染伤寒,霍乱等疾病。
例句:
夜里,屋里尽是蟑螂窸窸瑟瑟的声音。
扩展资料
曱甴的英文:cockroach
读音:英 /?k?kr??t?/ 美 /?kɑ?kro?t?/
释义:n. [昆] 蟑螂
短语:
1、cockroach killer 灭蟑螂药蟑螂杀手
2、Super Cockroach 像小强一样活着
3、Jumping Cockroach 跳跃蟑螂
例句:
He saw the cockroach scurry under it with the gecko far behind struggling to go under.
蟑螂急匆匆的从冰箱底下跑过去,壁虎在后面也努力的想要钻过去。
曱甴怎么读
曱甴读音:yuē yóu。
曱甴是汉语词语,读作yuēyóu,多用于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方言小说文学中。
“曱甴”在吴语、闽南语、粤语中均有使用,但发音、意义却不尽相同。曱:曰,部外笔画:1。总笔画:5。甴:田,部外笔画:0。总笔画:5。
粤语里常用的对“蟑螂”的称呼就写作“曱甴”,这两个字普通话读音是yuēyóu。而粤语里的发音却大相径庭,在拼音输入法里“曱甴”是采用普通话读音(yuē yóu)。
语文的重要性:
1、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语言文字正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语文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
3、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曱甴怎么读曱甴是什么意思?
曱甴读作yuēyóu,意思是“蟑螂”的意思。
蟑螂分类:
当前的分类学者将蟑螂分成600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大家所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中国约有200余种,常见的室内蟑螂有10种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
生活习性: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就是它们孳生所需要的4个基本条件。白天它们都隐藏在阴暗避光的场所,如室内的家具、墙壁的缝隙、洞穴中和角落、杂物堆中。
一到夜晚,特别是在灯闭人睡之后才出外活动,或觅食,或寻求配偶。因而,在一天24小时中,约有75%的时间都是处于休息状态。
蟑螂还有群居的习性。常可发现在一个栖息点上,总是少则几个,多则几十、几百个聚集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素的诱集作用。蟑螂的成虫和若虫都能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它由直肠垫所分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
蟑螂的天敌及危害:
天敌:
蟑螂的天敌是蜘蛛、蝎子、蜈蚣、蚂蚁、蟾蜍、蜥蜴等。有一鸟类:俗名Cucarachero(名Troglodytes audax),也会捕食蟑螂。另外,猫、猴子及老鼠也会捕食蟑螂,是蟑螂的天敌。
危害:
四害当中数蟑螂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它已成为多种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根源,蟑螂携带病菌最多,它携带鼠疫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脊椎灰质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等40多种病原体,而且其分泌物和粪便中还含有多种致癌物质。
此外还分泌一种有特殊恶臭的油状物,在食物和餐具及日常用具上爬行时留下异味和多种病原体。
一只蟑螂的触角、足和消化道可分离出上万个细菌。很多细菌能在蟑螂的消化道中保存几天到几十天不等。人接触蟑螂的分泌、排泄物、呕吐物及体表的致病菌等,会产生过敏性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或鼻炎。
甴曱读作什么,怎么读?
甴曱读作yóu yuē,也作曱甴,即蟑螂,蟑螂或称蜚蠊,俗称茶婆子、偷油婆、货郎、灶蚂子等;在古书《尔雅》上,称蟑螂为蜚、香娘子、负盘;《本草》上则称它为石姜、滑虫。
蟑螂是最古老的种类之一, 由于它们适应性强,早已从发源地非洲大陆通过海运商船、货物等,被带到南美、东欧和南亚的港口城市,以后逐步扩散,传入温带地区,甚至到北方寒冷地区,现已遍布全世界,成为当今重要的城市害虫。
蟑螂委实不能小觑,它们的生命力异常顽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能活上一个月,而没有水供应下,也能生存一星期,甚至乎没有了头颅,也能活上九天,并可以继续产卵。无头蟑螂不成为冤魂,倒能继续生存。
扩展资料
蟑螂的危害;
1、蟑螂可携带致病的细菌、病毒、原虫、真菌以及寄生蠕虫的卵。
蟑螂已被证明携带约40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蟑螂也可携带引起食物中毒的多种致病菌,除了上述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外,尚有如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粪链球菌等。
2、蟑螂也可以携带多种原虫,其中有4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马、肠贾第虫等。
3、蟑螂也可携带真菌。我国在江苏南京和南通,也曾在室内捕获的蟑螂体内分离出多种真菌,包括大量黄霉曲病菌。
4、工厂产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各污损造成经济损失。偶尔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导致通讯设备、电脑等故障,造成事故。国外有称蟑螂为“电脑害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甴曱
曱甴怎么读?
曱声母y,韵母ue,声调一声。
甴声母y,韵母ou,声调二声。
曱甴读作yuēyóu。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
这两个字是广州蟑螂的粤语写法,普通话最接近的读音是“嘎砸”。“曱”是“甲”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下竖,国际音标是kat22。“甴”是“由”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上竖(当然写的时候要往下竖,只是不要超过“日”的中间一横,国际音标是tsat35。
扩展资料:
各地方言及拼法
1、吴语
吴拼:cuoka(音同“促掐”)
吴语词汇,多形容为人阴险恶毒,令人憎恶。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也可写成“曱甴”。
2、闽南语
闽南语:ga1 zuah8
义同”蟑螂“。
读作:yuē yóu。
拼音:声母y,韵母ue、ou,声调一声、二声。
“曱甴”在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中均有使用,但发音、意义却不尽相同。
粤语里常用的对“蟑螂”的称呼就写作“曱甴”,这两个字普通话读音是yuēyóu。而粤语里的发音却大相径庭,作(gad zad), 在拼音输入法里“曱甴”是采用普通话读音(yuē yóu)。
1、“曱”(yuē):
释义: 古同“扎”。
2、“甴”(yóu):
释义: 取物。
扩展资料:
各地方言及拼法
1、吴语
吴拼:cuoka(音同“促掐”)
吴语词汇,多形容为人阴险恶毒,令人憎恶。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属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也可写成“曱甴”。
2、闽南语
闽南语:ga1 zuah8
义同”蟑螂“。
3、客家话
[宝安腔] gat7 zat7
4、潮州话
潮拼:ga1 zuah8
曱甴是汉语词语,读作yuē yóu,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
查《汉语大字典》:
1、“甴”(zhá):
(1) 改倂《四声篇海·田部》引《馀文》:“曱,士甲切,俗用。”
(2)《字汇补》:“曱,悉合切,音霅(zhá)”。
2、“曱”(yuē):《字汇补》乌谑切。取物。《字汇补·日部》:“甴,《字学指南》:取物也,与甲字不同。”
扩展资料这两个字是广州蟑螂的粤语写法,普通话最接近的读音是“嘎砸”。“曱”是“甲”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下竖,国际音标是kat22。“甴”是“由”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上竖(当然写的时候要往下竖,只是不要超过“日”的中间一横,国际音标是tsat35。
吴语词汇,多形容为人阴险恶毒,令人憎恶。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也可写成“曱甴”。根据实际发音正字的顺序应为“甴(tshoq7)曱(khaq7)”。(吴语中有许多类似的词素顺序变化的情况,如人客、欢喜、鞋拖、乳腐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曱甴
“曱甴”读音为yuē yóu,声母为y、y,韵母为uē、óu,声调为第一声、第二声。
粤语里常用的对“蟑螂”的称呼就写作“曱甴”,这两个字普通话读音是yuēyóu。而粤语里的发音却大相径庭,作(gad zad), 在拼音输入法里“曱甴”是采用普通话读音(yuē yóu)。
曱甴是汉语词语,读作yuēyóu,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
扩展资料:
“曱甴”的同义词介绍:蟑螂
读音:zhāng láng
表达意思: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学名)的昆虫, 属于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蜚蠊目( Blattaria) , 俗称蟑螂, 是常见的医学昆虫。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
词性:通常在句中用作名词。
曱甴读作yuē yóu。
1、曱,声母yu;韵母ē 。
2、甴,声母 y;韵母óu。
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
这两个字是广州蟑螂的粤语写法,普通话最接近的读音是“嘎砸”。“曱”是“甲”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下竖,国际音标是kat22。“甴”是“由”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上竖(当然写的时候要往下竖,只是不要超过“日”的中间一横,国际音标是tsat35。
扩展资料
各地方言及拼法
1、吴语
吴拼:cuoka(音同“促掐”)
吴语词汇,多形容为人阴险恶毒,令人憎恶。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属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也可写成“曱甴”。
2、闽南语
闽南语:ga1 zuah8
义同”蟑螂“。
3、客家话
[宝安腔] gat7 zat7
4、潮州话
潮拼:ga1 zuah8
[yuē yóu]。
曱:声母y 韵母u 声调第一声。
甴:声母y 韵母ou 声调第二声
曱甴是汉语词语,读作yuēyóu,多用于粤语广东话白话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阴险恶毒之人,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
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学名)的昆虫, 属于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蜚蠊目( Blattaria) , 俗称蟑螂, 是常见的医学昆虫。
扩展资料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
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我国约有200余种,常见的室内蟑螂有10种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 和黑胸大蠊。
曱和甴 这二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甴”普通话音:yuē ;粤语音:gaat6
“曱”普通话音:zhá ;粤语音:jaat2或jaat6
曱
yuē 拿东西。
甴
zhá 义未详。
曱
yuē
甴
yóu
蟑螂 的意思
ga za..
就是蟑螂..
曱读作:yuē,甴读作:yóu
基本字义:
1、曱
取物。
繁体字:曱,部首:曰,拼音:yuē
笔画:5,结构:单一结构
和甴字组成“曱甴(yuēyóu)”,即蟑螂。
2、甴
古同“由”。
繁体字:甴,部首:田,拼音:yóu,zhá
笔画:5,结构:镶嵌结构
和曱字组成“曱甴(yuēyóu)”,即蟑螂。
扩展资料
笔顺:
组词解释:
1、甴曱
[yóu yuē]
也作曱甴,即蟑螂,蟑螂或称蜚蠊,俗称茶婆子、偷油婆、货郎、灶蚂子等。
2、曱甴
[yuē yóu]
多用于方言,“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
(曱甴)这两个字怎么读?
曱甴(yuēyóu)“曱甴”在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中均有使用,但发音、意义却不尽相同.粤语中的“曱甴”也指国语中的“蟑螂”.广州话里常用的对“蟑螂”的称呼就叫作“曱甴”,但读音是yuēyóu.曱甴在粤语里的发音却大相径庭,读音应该是“嗝咋”(ge zha), 而在拼音输入法里“曱甴”的确是采用(yuēyóu).
谁知道曱甴二字怎么读
甴曱(yuēyóu) “曱甴”在吴语、闽南语、粤语和客家话中均有使用,但发音、意义却不尽相同。吴语 吴拼:tshoh khah(音同“触克”) 吴语词汇,多形容为人阴险恶毒,令人憎恶。该词写法始见于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小说文学中。也可写成“曱甴”。粤语 粤拼:gad6 zad6 曱(yuē)甴(yóu)就是蟑螂(小强)的意思。 这两个字是广州蟑螂的粤语写法,读音“嘎砸”。“嘎”是“甲”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下竖,读音近似普通话的“嘎”,粤语拼音是gad6。另一字象“由”字,从“日”的中间一横往上竖(当然写的时候要往下竖,只是不要超过“日”的中间一横,粤语拼音是zad6,像普通话的“砸”。潮汕话 潮汕音:gā zuàg 蟑螂。 客家话 [宝安腔] gat7[1]甴 拼音:yóu 注音:ㄩㄝˉ 释义: [1]取物。 曱 拼音:yuē zha 注音: 释义: [1]古同“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