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洛阳纸贵的意思
- 2、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 3、洛阳纸贵的意思
- 4、洛阳纸贵是什么意思解释
- 5、“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 6、洛阳纸贵的意思解释
- 7、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 8、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 9、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洛阳纸贵的意思
洛阳纸贵的意思:洛阳的纸涨价了。
【释义】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用“洛阳纸贵”比喻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拼音】luò yáng zhǐ guì。
【出处】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示例】
1、该文很快传入国内,一时间洛阳纸贵,版本众多。
2、这些作品也许都曾洛阳纸贵过,但平心而论并非最好。
【近义词】有口皆碑。
洛阳纸贵造句
1、文学史中有这样一类现象,作家生前,默默无闻,一文不名,死后某时却突然声名显赫,作品一时洛阳纸贵,成了文界新宠。
2、文学接受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作品在它的那个时代曾经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环逐渐褪色,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乃至淹没无闻。
3、这些作品也许都曾洛阳纸贵过,但平心而论并非最好。
4、这系列的武侠小说印行后,一时洛阳纸贵,许多人争相阅读。
5、该文很快传入国内,一时间洛阳纸贵,版本众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洛阳纸贵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后常用洛阳纸贵来称誉某种著作流传很广。
洛阳纸贵简介:
洛阳纸贵(拼音:Luòyáng zhǐ gu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左思传。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
成语故事:
左思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左思小时候并不出众,曾学习书法、琴艺,都没有学成。而且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也不善言辞,连左思的父亲都说他:“左思根本没法儿和我小时候相比。
左思听到父亲的话非常难过,于是发奋读书,就算有时间也不出去玩,只是在家里专心学习。左思长大后,文才渐渐显现出来。他的文章辞藻华丽,曾用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他还想写一篇三都赋,正好这时他们全家搬到了都城洛阳,左思就去拜访当时的著作郎张载。
向他讨教。他又四处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三都赋》的创作上。那段时间他家里堆满了资料,走廊里、庭院里,就连厕所里都放着笔和纸,只要他想出来一个好句子,就赶紧记录下来。就这样耗费了十年时间,左思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三都赋》。
成语寓意:
左思知错就改,所以才有了日后的发奋努力;他在写文章时又坚持不懈,所以才有了为人广泛传抄的三都赋的诞生。能成才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天才,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的人,只要不懈努力,只要不轻言放弃,也一样能有所成就。
洛阳纸贵的意思
洛阳纸贵的意思: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洛阳纸贵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后常用洛阳纸贵来称誉某种著作流传很广。
典故:文章写好后,左思将文章送给当时的文学家张华品评,张华越读越喜欢,并拿去给当时的学者皇甫谧看。皇甫谧读后大为赞赏,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每个人读了都赞不绝口,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
那时还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据说他本来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已经在写时,他还曾嘲笑左思:真是什么人都想写《三都赋》啊,我倒要看看他能写成什么样,要是写不好,我就用它来封酒坛子。可是等读完左思的《三都赋》后,陆机也从心里叹服。
作者生平: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
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洛阳纸贵是什么意思解释
洛阳纸贵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洛阳纸贵(拼音:Luòyáng zhǐ gu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左思传》。“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
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洛阳纸贵”。
左思知错就改,所以才有了日后的发奋努力;他在写文章时又坚持不懈,所以才有了为人广泛传抄的《三都赋》的诞生。能成才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天才,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的人,只要不懈努力,只要不轻言放弃,也一样能有所成就。
运用示例
清·曾朴《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
清·袁枚《随园诗话》:“满洲诗人法时帆学士与书云:‘自惠《小仓山房集》,一时都中同人借阅无虚日,现在已钞副本。洛阳纸贵,索诗稿者坌集,几不可当。’”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柯岩《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自古以来,诗人唱和,赠友明志,尝有洛阳纸贵之说。”
“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语出自晋 左思 作《三都赋》,构思十年,赋成,不为时人所重。及 皇甫谧 为作序, 张载 、 刘逵 为作注, 张华 见之,叹为“ 班 张 之流也”,于是豪富之家争相传写, 洛阳 纸价因之昂贵。见《晋书·左思传》。后以“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具体的我觉得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这个链接里的内容,我想你在看完之后就会明白了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9901.htm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洛阳纸贵的意思: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1、清·曾朴《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2、清·袁枚《随园清话》:“满洲诗人法时帆学士与书云:‘自惠《小仓山房集》,一时都中同人借阅无虚日,现在已钞副本。洛阳纸贵,索诗稿者坌集,几不可当。’”3、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洛阳纸贵的意思解释
洛阳纸贵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成语出处: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后常用洛阳纸贵来称誉某种著作流传很广。”
成语寓意:
左思知错就改,所以才有了日后的发奋努力;他在写文章时又坚持不懈,所以才有了为人广泛传抄的《三都赋》的诞生。能成才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天才,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的人,只要不懈努力,只要不轻言放弃,也一样能有所成就。
成语用法:
“洛阳纸贵”形容作品为世人所重视,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在现代看来,一个人花费了时间与精力,终于写好了一篇文章或者出了一部书,并且这篇文章或者书稿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就可以用“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来形容他。
运用示例:
清·曾朴《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
清·袁枚《随园诗话》:“满洲诗人法时帆学士与书云:‘自惠《小仓山房集》,一时都中同人借阅无虚日,现在已钞副本。洛阳纸贵,索诗稿者坌集,几不可当。”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柯岩《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自古以来,诗人唱和,赠友明志,尝有洛阳纸贵之说。”
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褒义
出 处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例 句
《孽海花》第二回:“非不~,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有口皆碑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洛阳纸贵的意思: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1、清·曾朴《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2、清·袁枚《随园清话》:“满洲诗人法时帆学士与书云:‘自惠《小仓山房集》,一时都中同人借阅无虚日,现在已钞副本。洛阳纸贵,索诗稿者坌集,几不可当。’”3、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褒义
出
处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例
句
《孽海花》第二回:“非不~,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有口皆碑
洛阳纸贵的意思: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洛阳纸贵”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1、清·曾朴《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的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着江湖气。”2、清·袁枚《随园清话》:“满洲诗人法时帆学士与书云:‘自惠《小仓山房集》,一时都中同人借阅无虚日,现在已钞副本。洛阳纸贵,索诗稿者坌集,几不可当。’”3、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洛阳纸贵什么意思,
一、“洛阳纸贵”的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比喻文章写得好,风行一时。
二、洛阳纸贵 (汉语成语)
洛阳纸贵,中国古代成语,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三、历史典故: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