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传统意义,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7 18:03:5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节具有怎样的意义

中秋节的意义:
1、家庭团聚:中秋节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放下繁忙的工作,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分享快乐和温暖。中秋节是一个传承和弘扬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机会,它教导我们珍视和尊重家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价值观变得越来越珍贵。
2、敬仰祖先:中秋节也是一个敬仰祖先的时刻。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向祖先表示敬意,感谢他们的庇护和恩赐。通过祭祀祖先,我们能够记住和尊重我们的过去,同时也可以向下一代传递这些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3、文化传承: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庆祝中秋节,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节日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
4、社交交流:中秋节也是一个社交交流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与家人团聚,还会与亲朋好友相聚,交流感情和分享快乐。这种社交交流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友谊,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月神祭祀文化。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天象、自然和宇宙的崇拜和祭祀是非常普遍的,而月亮作为一种神秘而重要的天体,也成为了人们崇拜和祭祀的对象。在秋季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圆、最亮、最饱满的状态,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拜和祭祀也达到了高潮。
在月神祭祀文化中,人们会通过祭月仪式来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希望家庭平安、丰收、团圆等等。祭月仪式通常是在晚上举行,人们在庭院中摆放供品,点亮灯笼,祭拜月亮神,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享受团聚的快乐。这种传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了今天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意义: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交往、丰富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等。
1、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代表着团圆和和谐。通过庆祝中秋节,人们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
2、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秋节期间的各种习俗,人们可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从而使其得以弘扬和发展。
3、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交往: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拜祭祖先、赏月、猜灯谜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和促进社会和谐。此外,中秋节还是一个重要的家庭节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
4、丰富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
中秋节具有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祭祀月亮、拜祭祖先、猜灯谜等习俗,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丰富了民间文化的内涵。
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1、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2、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自古代对月亮的祭祀。根据历史记载,中秋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在祭月方面,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古代人认为月亮是神灵所在,因此将月亮作为祭祀的对象。赏月则是中秋节最富娱乐性的活动之一,人们会选择在中秋节晚上欣赏月亮,举行赏月活动,如赏花灯、猜灯谜等。

中秋节的传承意义

中秋节的传承意义如下: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民俗文化的主题体现在团圆。团圆意味着有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从而使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亲和力,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并产生同生死共患难的情感,这样便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团圆,是一种培育国家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它帮助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有深刻理解,将自己归属于国家。
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团圆,就会促使人们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取长补短、包容并进。人们不论能力强弱、个人贫富,都会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他人发展好。
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祭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意义

中秋节的意义:象征着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主要的节日之一。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8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2个月,故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8月节、8月半”。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故而又称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中所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的习俗
祭月。中秋节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即中秋当晚祭拜月神。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赏月。赏月,始魏晋时期,但那时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中秋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重要意义:借月来寄托思念、思乡之情,同时祈盼亲人朋友健康安宁、幸福美满的意思。
1、中秋节的意义是:团圆庆贺。挖掘和弘扬中秋节中的团圆文化,发扬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的美德,也应该是中秋文化的范畴。
2、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明清以来民间社会中秋节馈送月饼习俗流行,人们在相互馈送月饼等节物的过程中,融洽了亲友、邻里等家族关系与社会关系。当代社会,传统中秋节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馈送月饼的节俗,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将中秋节称为月饼节。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的含义和意义

中秋节的含义和意义如下:
一、含义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
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
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庆贺丰收。
二、意义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家人会聚在一起,共享一顿丰盛的晚餐,这顿饭通常包括月饼,一种特制的圆形糕点,代表着团圆。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同欣赏明亮的圆月,这一刻象征着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中秋节也是一个感恩的时刻。 人们通常会向天祈愿,祈求好运和幸福。这个节日的传统之一是赏月,人们在户外观赏明亮的月亮,这也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同时,月亮还被视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因此,人们会表达对未来的愿望和祝福。
中秋节在农业社会中也有着丰收和富足的象征。 这个节日通常在秋收时节庆祝,庆祝的同时也象征着一年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回报。人们会品尝新鲜的水果和美味的月饼,享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中秋节的祝福语:
1、中秋节将至,我将6个愿望,做事兢兢业业、事业顺顺利利、好事层层叠叠、心情快快乐乐、身体健健康康、家庭和和美美,做成月饼送给你,祝你中秋节快乐。
2、花好月圆人长久,丹桂飘香又中秋,中秋圆月欢歌声,茗茶美酒敬月宫,皎洁明月千秋照,阖家欢聚人长久,中秋节快乐。
3、月饼圆,月儿圆,许个心愿圆又圆;日圆,月圆,团团圆圆;官源,财源,左右逢源;人缘,福缘,缘缘不断;情愿,心愿,愿愿实现;祝你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的意义

中秋节象征着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祭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
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
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据记载,在汉代时,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之前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意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秋节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天宝初年的一个中秋月夜,唐太宗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唐太宗嫌弃胡饼名字不好听,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于是取了月饼的名字。从此,“月饼”的名称就一代代的传了下来。
  中秋节有哪些风俗活动1、祭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4、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的意义是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注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家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关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谓“破四旧”时期,人们也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节的月亮最大最圆,满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中秋节是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一、中秋节的意义如下:
1、实现团圆的需要。  
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庆祝丰收,期盼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所以感恩也是其意义之一,而中秋拜月便是这种感恩的体现。  
二、延展介绍中秋节。
1.中秋节来历有三种说法:
(1)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正好们于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了中秋节。
(2)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便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3)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2)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中秋祭月、赏月、拜月由来以久,在古时人们每逢中秋则会在香案上摆上供品以祭拜月神。
赏月之风在唐朝宋朝十分盛行,因此出现了大量文人骚客以月为内容的诗词,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到了明清,各地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吃月饼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传到民间,只是当时还不叫“月饼”,而是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月饼成为中秋节节令食品,这一习俗也在民间彻底流传开来。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图案印在月饼上,更加惹人喜爱。
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卜状元”的习俗。简单说来,就是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放,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按照点数大小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取相应的月饼吃掉,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