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7 11:31:1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
汉语成语
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j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扩展资料
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 指女子满了16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lǐ)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

及笄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十五岁。
及笄和将笄是古代表示不同年龄的词语,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将笄之年是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其他年龄的表示: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是女子15岁,是女子成年的仪式,及笄这个词最早出自《礼记》,“笄”指的是女子的发簪,及笄就是插上发簪将头发盘起来。
在古代,女子15岁和男子20岁代表成年,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成年礼,只不过女子成年和男子成年称呼不同。
相关介绍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扩展资料: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古代女子及笄是15岁。及笄是我国古代专门用来表达女性年龄的专用名词,在古代满15周岁女性都是要结发的,笄也就是簪子的意思,结发之后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在古代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
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但是如果已经成人的女孩子迟迟未许嫁,那么到了二十岁也必须行笄礼。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
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
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满十五周岁的时候,同时,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而过了及笄之年的女子,在外形上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及笄是指15岁。及笄,又叫“既笄”,是指古代女子年龄满15周岁。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便会开始结发,用笄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故称为及笄。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
及笄意思是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古代对年龄的别称:
1、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2至3岁——孩提。
3、童年——总角,垂髫。
4、8岁(男)——龆年。
5、10岁以下——黄口。
6、10岁(女)——髻年。
7、12岁(女)——金钗之年。
8、13至14岁(女)——豆蔻年华。
9、13至15岁(男)——舞勺之年。
10、15岁(女)——及笄之年。
11、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
12、16岁(女)——碧玉年华。
13、15至20岁——舞象之年。
14、20岁(男)——弱冠。
15、20岁(女)——桃李年华。
16、24岁(女)——花蓓(信)年华。
17、出嫁——标梅之年。
18、30岁(女)——半老徐娘。
19、30岁(男)——而立之年。
20、40岁(男)——不惑之年。
21、50岁——知命之年、半百。
22、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23、70岁——古稀、杖国之年。
24、77岁——喜寿。
25、80岁——杖朝之年。
26、88岁——米寿。
27、80至90岁——耄耋之年。
28、90岁——鲐(台,骀)背之年。
29、99岁——白寿。
30、100岁——期颐,人瑞。
31、108岁——茶寿。

及笄是指多少岁

及笄是指女子满15周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
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在古代,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垂髫、豆蔻、弱冠等。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1、女子到了十六岁,被称为“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古人多用碧玉一词入诗词来描写二八妙龄女子的清新美好。而“瓜”字被旧时文人拆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2、女子到了二十四岁被称为“花信年华”。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被称为“怨女”。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称为“旷夫”。语文课本里的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指的就是大龄未婚男女青年。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
而立——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够独当一面,坚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命——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顺——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古稀——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15岁。
及笄之年是指十五岁,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满了十五岁,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作为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垂髫、豆蔻、弱冠等。
及笄的祝福语
1、祝贺你及笄之喜,愿你笑口常开,心想事成!
2、愿你的及笄之年充满智慧与美丽,幸福与快乐!
3、祝你及笄之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永远充满欢笑与阳光!
4、祝福你在及笄的年纪里,收获更多的幸福与美好!
5、愿你的及笄之日在一片祝福声中度过,永远充满温馨与爱意!
6、祝贺你及笄之喜,愿你披上青春的华裳,绽放迷人的笑容!
7、在你及笄的这一天,愿你收获满满的幸福与美丽!
8、祝福你在及笄的年纪里,越来越美丽动人,开心快乐每一天!
9、祝贺你及笄之喜,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10、愿你的及笄之日在一片掌声中度过,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页!

及笄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指十五岁。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满了十五岁,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若已许配,就束发戴簪,若未许配,就在二十岁时束发戴簪。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作为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其他年龄称呼: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4、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指十五岁
古代举行及笄礼就是给众人说,我家女子长大了,可以说亲嫁人了。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也称“舞夕之年”。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金瓶梅》:“芙蓉面,冰雪肌, 生来娉婷年已笄”)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乘法运算)。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

及笄是指多少岁

及笄是指女子满15周岁,同时,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及笄是指女子满15周岁。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古代女子成年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及笄之年,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打扮自己的年纪了,及笄之年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是少女到女人的蜕变。而过了及笄之年的女子,她的家里人就开始着手张罗她的婚事了。及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十八岁一样,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有关古诗文监泰州盐税,出内供奉官王昭明监寿春县酒税。初,修有妹适张龟正,卒而无子,有女实前妻所生,甫四岁,无所归,其母携养于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会张氏在晟所与奴奸,事下开封府。权知府事杨日严前守益州,修尝论其贪恣,因使狱吏附致其言以及修。
古代女子待嫁年纪其实在古代,女子待嫁的年纪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女子十五岁被称为及笄,这个年纪的男女可以结婚了;到了唐代,女方十三岁以上便可嫁人,所以当时13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年华;而在明代,女子十四岁以上便可结婚。除及笄、豆蔻年华外,其实还有很多词是形容年龄的,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等。当然,这些大家知道即可,其实不用太过了解。及笄之年的意思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所以他们完全是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

及笄之年指的是多少岁的女子?

在古代,及笄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五岁,就像现在的十八岁一样,举办一个成人礼。只是有所不同的是,古代的成人礼“礼”充满了全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礼仪来举办这个礼仪。这个礼仪不分地位的高低,只要女孩子到十五岁都要举办的礼节,同时,也是向外部宣布,此女可以上门提亲。
  在古代行及笄之礼,不仅需要父母在场,还需要邀请宾客,还要有一个专门插发簪的人,像我们如今办酒席这样,要有该有的场面和礼仪制度,要对父母、宾客、长辈等等行礼,表示尊重和成长。也有的宦官之家,这个及笄之礼的场面是非常隆重的,甚至有的在及笄之礼结束后,就有媒人上门来说亲,这些都是常见的。也有的父母,因为养不活太多的儿女,在及笄之礼之后直接把女儿嫁了的也是有的。
  在及笄之礼上,再插完发簪之后就是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宾客的光临之谢,表示此女已经成年,换上特意为及笄之礼时的衣服,再出来拜谢父母养育恩情,表示已经成年,礼仪中细节比较繁琐。一点儿也不像我们今天,有的人也会办成人礼,但是都比较简单且都没有父母在场,只是用一个蛋糕来纪念一下。古代保守的思想,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更是注重礼节,及笄之礼是人生中重要的礼节之一。
  及笄之礼的最后环节就是女孩的父亲要感谢宾客参加及笄之礼,并设宴款待宾客来表示成功举办及笄之礼的喜悦心情。此时,女孩就回到闺房坐起,这样就算是结束了,此女已经成年,到了婚嫁年龄。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就没有这多的礼节来遵守,而且现在的人思想开放,没有像古代一样遵守礼节,这也是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一种好的表现。
这是指的是十五岁的女孩子,因为在古代女孩在这个年纪结发,所以会用到这种发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称呼十五岁的女子为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指的是古代女子年满15周岁。形容女子已经到了能够婚嫁的年龄。当古代女子到了15岁的时候,还会进行女子的成人礼——及笄之礼。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古代的女人15岁的时候开始用笄束头发,所以及笄是指女人15岁的时候。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