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之不顾的意思,弃之不顾和弃置不顾哪个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6 19:01:43 浏览8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弃之不顾和弃置不顾哪个对?

“弃置不顾”是成语,“弃之不顾”为四字词语。
两个意思相近,解释如下:
丢弃、抛弃不理睬。
弃:丢弃置:放在那里不:不去顾:照顾,管
词语造句:
不幸的可能会被清拆或遭弃置不顾/弃之不顾;幸运的则可能会被翻新或改建,成为博物馆或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演出天堂。
弃置不顾/弃之不顾的英语:lay aside [reject] as unworthy of atte.
弃置不顾/弃之不顾的韩语:【??】 ????? ??? ??.

弃之不顾和弃如敝履区别

“弃之不顾”和“弃如敝履”都含有“放弃、丢掉”的意思,但它们的程度和用法有明显的区别。
“弃之不顾”是指放弃某物或某人,不予理会或照顾,程度较轻。这个词语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论是物品还是人际关系。
“弃如敝履”是指对某物或某人毫不留恋,像丢弃破烂的鞋子一样轻易地丢掉。这个词语含有非常严重的的意思,通常用于形容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放弃,表示完全不在乎。
总的来说,“弃之不顾”的程度比“弃如敝履”轻,并且在日常用语中的使用更为广泛。
弃之不顾与弃如敝履是近义词,两者还是有所区别。弃如敝履是指扔掉他一点都不可惜,就如同丢掉一双烂鞋子一样,丢掉没有价值的东西。弃之不顾是指对某事物采取放弃的态度,不再进行理睬。所以,这两个词是近义词,区别就如上述所分析的那样。

弃之不顾和弃置不顾哪个对?

这两者都正确,不过后者被使用的更广泛,也更为人们所接受,有关后一个词的解释如下;
概述,丢弃、抛弃不理睬的意思;
详解,弃,丢弃/放弃,置,本来是放置/搁置的意思,这里引申为放在一边、不要,顾,回头看,引申为看。不顾,不看,不回头看,不回头;
顾由看到意思也慢慢引申出照顾的意思。所以这里不顾也可以理解为不照顾,有人这么使用。不过更准确的解释还是应该不回头看,表示决绝/不屑一顾。

弃之不顾什么意思

就是抛开不管。
扔了它不管了。
弃:扔,丢;顾:看,管。
弃之不顾 抛弃开、不管不顾
弃之不顾 抛弃开、不管不顾赞同3|评论(1) 2010-07-18 11:05Aillen娜| 五级 就是抛开不管。赞同2|评论 2010-07-18 11:31mddir| 九级 扔了它不管了。弃:扔,丢;顾:看,管。赞同2|评论 相关内容 2007-08-07 朝三暮四.弃之不顾是什么意思 13 2011-09-25 歌词 是什么让我们把爱弃之不顾 是什么歌呢 2011-03-03 全然不顾是什么意思 219 2010-11-10 顾名思义的顾是什么意思 160 2010-05-13 顾客盈门的顾是什么意思 162 更多关于弃兹不顾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1回答 微星7870、his7870、蓝宝石7870哪个好 0回答 谁知道 8.5折以下的Q币是怎么充的 0回答 现在我看武器属性也能附加到技能上去 那 修罗带流星落 火属性强化可... 1回答 秦美人技能怎么学习 1回答 Y币怎么变成FC点 1回答 5 斗战神 技能不在了 1回答 你们知道这个怎么玩吗 0回答 战士如何加强理论学习 换一批 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 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分享到:

弃是什么意思

■ 弃拼音:qì,笔画数:7画,部首:廾。
■ 基本释义
? 舍去,扔掉:抛弃。遗弃。弃权。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弃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弃养(父母死亡的婉辞)。弃置不顾。弃瑕录用。
■ 弃组词
辛弃疾、放弃、摒弃、始乱终弃、弃婴、摈弃、自暴自弃、嫌弃、背信弃义、唾弃、遗弃、抛弃、扬弃、割须弃袍、舍弃、不弃、弃妇、厌弃、前功尽弃、弃子、弃之如敝屣、弃市、绝圣弃智、弃如敝屣、废弃、丢弃、黄钟毁弃、丢盔弃甲、屏弃、弃之可惜、弃笔从戎、鄙弃、弃若敝屣、弃暗投明、弃甲曳兵、弃儿、背弃、弃权、弃捐、弃世

锲而不舍和弃而不舍有什么不同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中性词,含贬义或褒义词,本词的词性仍处于争议中;出处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弃置不顾:丢弃、抛弃不理睬的意思。弃,丢弃/放弃;  置,本来是放置/搁置的意思,这里引申为放在一边、不要;顾,回头看,引申为看。不顾,不看,不回头看,不回头。
[ 锲而不舍 ] qiè ér bù shě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成语无“弃而不舍”。“弃”字义是:舍去,扔掉。“舍”字义是:放在一边,丢开。既然扔掉又不舍,前后矛盾。
没有契而不舍这个成语,故对锲而不舍做解释。
锲而不舍 [ qiè ér bù shě ]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自】:春秋.荀子《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锲而不舍的近义词:铁杵成针、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细水长流
一、铁杵成针 [ tiě chǔ chéng zhēn ]
【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译文】:就像是铁棍磨成针一样,只要内心坚定就终有成功的一天。
二、愚公移山 [ yú gōng yí shān ]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自】:战国 列子《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三、水滴石穿 [ shuǐ dī shí chuān ]
【解释】: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崖杖之。吏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也!’乖崖授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译文】:张乖崖在崇阳县令;一个官员从库中出;头巾下有一钱。张乖崖杖的。官员说:‘一钱什么问题?你要打我啊!张乖崖提笔判说给’:“一天一钱;一千日就是千钱;用绳子不停的锯木头,木头会断;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四、绳锯木断 [ shéng jù mù duàn ]
【解释】: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译文】:一天一钱;一千日就是千钱;用绳子不停的锯木头,木头会断;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五、细水长流 [ xì shuǐ cháng liú ]
【解释】: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
【出自】:清·翟灏《通俗编·地理》引《教经》:“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译文】:你们常常努力精进,比如小水常流,那么就能穿透石头。

破甑不顾文言文答案

1. 破甑不顾这篇文言文怎么分层 东汉时的郭泰,学问渊博,名重一时。更兼此人相貌魁伟,风流倜傥,深受读书人的拥戴,被太学生推为领袖。郭泰对人的观察还很有一套。有一个故事可以为他的识人之明提供佐证。
据《后汉书·郭泰传》记载:郭泰在太原时,有一天看到路上有一个人背着个瓦罐走路,走着走着,这瓦罐突然掉到地上去了,哗啦一声,吓人一跳。谁知那个行路人看也不看,继续走它的路,就像什么事业没有发生一样。郭泰看了觉得很奇怪,就主动上前问他:为什么自己的瓦罐摔碎了,看也不看,弃之不顾,继续走路。那人回答:“破都破了,再看还有什么用呢?”郭泰觉得此人谈吐不凡,拿得起放得下,是个奇才,于是劝他进学。书中记载此人叫孟敏,字叔达。孟敏求学十年之后,就名闻天下。朝廷三公都曾征召他做官,他都没答应去。孟敏背的那个瓦罐,古时候叫甑。这个故事就叫破甑不顾。
郭泰能在瓦罐掉到地上那短暂的时间里,看出一个人的禀赋,说明郭泰有眼力。而孟敏十年后的表现,对郭泰的眼力提供了不错的证明。
2. 《破釜沉舟》文言文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国大将章邯偷袭定陶,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自称赵王的赵歇。赵王一败再败,只好退守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

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将巨鹿城牢牢围困,又在城外布下防线,身处铁桶般围困中的赵军渐渐支持不住,四处派人求救。 楚怀王得知后,派遣宋义和项羽两员大将去援救赵国。
宋义领兵到安阳后,就令全军在此休整。四十多天过去了,宋义仍不提出兵援赵之事。
他认为等秦、赵两国打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出兵相救,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项羽多次劝宋义出兵遭到拒绝。
他看到宋义只顾自己饮酒作乐,却全不顾士兵的饥饿,也不想渡河北上与赵国军队会合对战秦军,便杀死了宋义,带领军队去援救赵国。 军队渡过漳水河之后,项羽命令道:“把所有的船只都凿破,沉入河底。
把饭锅都打碎,把岸上所有的房屋都放火烧掉。每人只准带三天的干粮去战场,与秦军决一死战。”
在与秦军的九次激战中,项羽身先士卒,楚军也个个英勇。楚军与赵军联手,包围了秦国的军队。
最后,巨鹿城被解围,秦军战败。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比喻决心奋斗到底,决不后退。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
3. 顾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不会头,租个成语 掉头不顾:掉头而走不再回头。
掉臂不顾:掉:摆动。摆动着手臂,头也不回。形容毫无眷顾。《史记·孟尝君列传》:“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明·袁宏道《与王以明书》:“有稍知自逸者,便掉臂不顾,去之惟恐不远。”
破甑不顾: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计不返顾:也作“计不反顾”。指不作回头、后退的打算。明·范景文《叙》:“愤柄人之嫉,最后慷慨殉城,计不返顾。”
明·范景文《恤用建储被废诸臣缘由疏》:“当其慷慨发言,计不反顾,岂知有今日哉!
4. 顾之何益文言文翻译瓦器不慎 孟敏不视破甑【原文】孟敏字叔达,钜鹿杨氏人也。
客居太原。荷甑墯地,不顾而去。
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从。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泰传》【译文】孟敏字叔达,是钜鹿郡杨氏县人。客居太原府。
(有一次他)担的瓦罐子掉到了地上,他连看都没看就离开了。林宗看到了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瓦罐子已经碎了,看它有什么用处啊?”林宗因此觉得他不同一般,于是就劝他让他到各地游学。
十年后(果然)闻名天下,三公都征召他(做官),他都没去就职。

堕甑不顾文言文

1. 破甑不顾文言文:孟敏,自叔达,客居太原.荷甑行,甑堕地,敏不顾而 孟敏,字叔达,旅居太原。
有一次抱着个甑行路,路上不小心把甑摔了,他看都不看就走。郭宗林看见了就问他为什么不管了?孟敏回答道:“甑都破了,还看有什么用呢?”林宗觉得他有奇才,劝他进学。
求学十年孟敏就闻名天下。朝廷三公都曾征召他做官,他都没答应去。
客居,在客乡居住,即旅居。 荷,负重,这里意思是携带,带着,拿着。
甑,一种陶器,煮食用。 堕,掉了。

不顾,看都不看,不管的意思。顾,看。
视之,这个词您给的文章里没有这词,没法翻。 何益,有什么用。
以。
奇,因为这事觉得某人很奇特,有奇才,这里是很看好的意思。 因,所以。
僻,应作辟,征辟,征召的意思。
2. 破甑不顾这篇文言文怎么分层 东汉时的郭泰,学问渊博,名重一时。更兼此人相貌魁伟,风流倜傥,深受读书人的拥戴,被太学生推为领袖。郭泰对人的观察还很有一套。有一个故事可以为他的识人之明提供佐证。
据《后汉书·郭泰传》记载:郭泰在太原时,有一天看到路上有一个人背着个瓦罐走路,走着走着,这瓦罐突然掉到地上去了,哗啦一声,吓人一跳。谁知那个行路人看也不看,继续走它的路,就像什么事业没有发生一样。郭泰看了觉得很奇怪,就主动上前问他:为什么自己的瓦罐摔碎了,看也不看,弃之不顾,继续走路。那人回答:“破都破了,再看还有什么用呢?”郭泰觉得此人谈吐不凡,拿得起放得下,是个奇才,于是劝他进学。书中记载此人叫孟敏,字叔达。孟敏求学十年之后,就名闻天下。朝廷三公都曾征召他做官,他都没答应去。孟敏背的那个瓦罐,古时候叫甑。这个故事就叫破甑不顾。
郭泰能在瓦罐掉到地上那短暂的时间里,看出一个人的禀赋,说明郭泰有眼力。而孟敏十年后的表现,对郭泰的眼力提供了不错的证明。
3. 不顾自己的安危用古代文言文怎么说 不顾死活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拼命
不顾一切 顾:顾惜,眷顾。什么都不顾
掉臂不顾 掉:摆动。摆动着手臂,头也不回。形容毫无眷顾。
堕甑不顾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奋不顾身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顾头不顾尾 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顾前不顾后 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悍然不顾 捍然:凶残蛮横的样子。凶暴蛮横,不顾一切。
不顾大局 不考虑整个局面或形势
不顾前后 比喻毫无顾忌。《红楼梦》一二○回:“不是说句不顾前后的话: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仙。这佛是更难成。”
不管不顾 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奋不顾命 犹奋不顾身。
忿不顾身 同“奋不顾身”。
愤不顾身 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
奋身不顾 犹奋不顾身。
临危不顾 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置之不顾 置:放着;之:代词;顾:照管。放在那儿不管。
4. 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堕
基本解释堕duò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堕huī
古同"隳",毁坏。
堕duò
堕 <;动>
(形声。从土,隋声。甲骨文字形,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本义:毁坏)
同本义
堕,败城阜曰堕。――《说文》
万事堕哉。――《书·益稷》
周道衰,法度堕。――《汉书·刑法志》
敌人纷堕如落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堕废(毁坏;衰落);堕罪(降罪);堕地(落地。指出生);堕局(落入骗避);堕睫(落泪);堕坠(跌落);飞机堕海
脱落
堕 duò掉下;坠落。
堕落
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
堕huī
1.荒废;废弃。 2.损毁;败坏。 3.输,送。4.古同"隳",毁坏。
5. 顾之何益文言文 甑已破矣,顾之何益!
东汉时期有个年轻人叫孟敏,因家境所迫,他整日挑副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甑(一种陶制的器皿)。有一天,又饿又累的他一不小心,肩上的荷担滑落堕地,把一担甑摔得稀烂。街市上人都围拢过来,想劝劝这位卖甑人。可孟敏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去。有人追上去问他:“甑破可惜,何以不顾?”他淡然回答:“甑已破矣,顾之何益?”当时有个银须老者感慨:此年轻人心胸了得,必成大气候。后来孟敏果然成了东汉的大臣。
一个卖甑的小贩,成了一代大官,有人认为他的造化和机遇比别人好。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豁达的心胸,和因豁达而拥有的真知灼见。良好心态和远见卓识,无疑是他迈向仕途的阶梯。
在孟敏看来,甑再珍贵再值钱,但已经摔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再心疼如焚,没有什么益处,不如打起精神,坦然面对,而后再去解决因甑破带来的种种问题。正是这样的心态,才使孟敏脱离困境,从“疑无路”走到“又一村”。
如果孟敏守在破甑旁,捶胸顿足,怨天尤人,或者想到今后数天家人和自己的生活没有着落,而痛哭流涕、万念俱灰,也许他能得到街人的同情和怜悯,或能得到别人施舍的一二文钱,可他的出息就到此为止了。
当今,为了生计和发展,年轻的“卖甑人”更多,他们辛辛苦苦地学习、劳作和追求,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可那沉重的“甑担”有时候会压得他们步履艰难,一不小心就把甑打破了:比如考试考砸了,应聘失败了,开店蚀本了,工厂倒闭破产了,投资被套了,不慎被骗了……如果不幸碰上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不要为打破的“甑”哭泣,不要轻言放弃。学孟敏的从容不迫,去留无意,洒脱地说出八个字:“甑已破矣,顾之何益?”

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的解释

你的原文有错误,我给你改过来了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如(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翁,(失)足跌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水迸,儿的(得)活
【译文】
司马平光七岁的时候,神色严肃如同大人一般。听到有人讲春秋,非常喜欢,回家就跟家里人讲解春秋,已经了解了春秋的大体内容。从此之后,手里不放下书,以至于到了不知道饥渴寒暑的地步。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一个孩子爬上了大瓮,失足掉到了水里,大家都弃之不顾,跑走了。司马光那这石头打瓮,水从瓮里迸出来,孩子得以存活。
【完全手打不易,如有帮助,望速采纳!!】
【兰台史馆,专业的历史团队为您服务!!!】
1、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2、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扩展资料:
一、故事背景介绍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二、字词注释
1、生:长,长到。
2、凛然:稳重的样子。
3、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4、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5、至:至于,到达,甚至。
6、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7、去:离开。
8、迸:流出来。
三、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