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事变,什么是“皖南事变”?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7 00:59:47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皖南事变是在哪一年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中国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的具体资料

历史背景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
“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事件过程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
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扩展资料:事变影响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
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
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军部所属兵力与国民党皖南部队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扩展资料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
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
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时间是什么?

1941年1月6日(农历1940年12月9日),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8日,陷入重围。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进行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皖南事变时间(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意图控制整个东北地区。这个事件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导火索,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抵抗和反击。而在皖南,也发生了一场重大的事变,即皖南事变。本文将介绍皖南事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背景
皖南是指安徽南部地区,当时是中国军队的重要驻地。1936年,国共两党达成了《西安事变协定》,结束了国共内战。然而,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国民党内部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同时,日本在华南地区加强了军事力量,对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经过
1936年12月,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戴笠派遣了一个特务组织前往皖南地区,执行秘密任务。这个特务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国共两党内部的异己势力,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这个特务组织的领导人是叶挺和贺龙,他们在皖南地区招募了一批新的特务,开始了秘密活动。
1937年1月,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戴笠突然被调往南京,叶挺和贺龙的特务组织也失去了支持。此时,特务组织中的一些人开始对国民党当局产生了不满和怀疑,他们认为国民党当局的行为是背叛了革命的理想和信仰。于是,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反国民党的起义,推翻国民党政府。
1937年1月22日,叶挺和贺龙的特务组织在皖南地区发动了起义,占领了当地的政府机关和军事设施。国民党政府派遣军队进攻起义军,但起义军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坚持了数日。最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皖南地区,起义军被迫撤退。
影响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同时,它也表明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皖南事变的失败,使得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和左翼势力更加警惕和压制,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而在抗日战争中,叶挺和贺龙等人的英勇表现,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信仰。
结尾
皖南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1月22日,它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一次重大事件。皖南事变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表明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皖南事变的失败,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但叶挺和贺龙等人的英勇表现,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信仰。

皖南事变发生在哪一年?

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全部撤到江北,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1941年1月。
1941年1月4日到1月14日
1941年
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1月4日。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扩展资料皖南事变影响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
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
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历史事件)

什么是“皖南事变”?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以8万多军队的优势兵力,袭击和围歼新四军9000余人。这一事件被称为“皖南事变”,也就是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10月,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参谋总长名义,强令在长江南北和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阴谋在我军行动中借机围歼。中国共产党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为了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部队调到江北。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执行王明投降主义路线,不执行党中央指示。1941年1月7日,新四军部队行进到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布置的7个师的突然袭击,新四军仓促应战,激战七昼夜,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和被俘,突出重围的只有千余人。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等突围后在山洞中被叛徒杀害。
“皖南事变”发生时,《新华日报》正值创刊三周年。1月17日夜,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通宵未眠,紧急动员,警卫着编辑部、排字房和印刷房,严防反动派破坏。17日半夜,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的老爷们“亲临”报社,坐等审查次日报纸的内容,企图阻止我们发表文章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为了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同志向国民党提出了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用大字题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尽管题词只有25个字,但它揭露了“皖南事变”的实质和真相,向国民党反动派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使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完全处于被动。

皖南事变,是那一年?新四军死了多少?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0年。新四军牺牲了大约7000人。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扩展资料
皖南事变的烈士陵园
1990年,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在安徽省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碑下方为一汉白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亲痛仇快的皖南事变
1937年 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部队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占领区后方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给了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和鼓舞了全国抗战。但国民党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却害怕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发展,从1939年起干方百计加以限制和阻挠,因而引起一系列摩擦事件,皖南事变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次。
1940年 7月,蒋介石在所谓“中央提示案”中,命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部集中到旧黄河(即1938年 6月黄河被炸决口前的旧河道)以北,也就是说,要八路军、新四军退出经过流血牺牲,从日军手中夺回而艰难创建的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边、鄂豫皖边和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再次电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退完毕。11月9日,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联名复电何应钦、白崇禧,驳斥其无理要求,呼吁团结对外,不要做出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但为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答应将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北移至长江以北。1941年 1月 4日,新四军军部率驻皖南部队约 9000人,由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开始北移,因大雨而行动缓慢。7日,当绕道行进至星潭附近时,突遭国民党军拦击。因新四军主要领导人项英对国民党军袭击缺乏警惕,对行动方向迟疑不决,8日,当部队改向西北行至茂林镇时,遭到国民党军第40、第52、第79、第108、第144、第62师和新编第7师等部的重重包围。新四军奋力突围未成,军长叶挺亲到第 3战区说理,要求对方撤围让路,以便北移,反被第3战区扣留,辗转押送重庆。至 1月 14日,新四军除 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牺牲,项英被害。
事后,中共中央严正谴责国民党当局破坏团结抗日的倒行逆施,提出解决事变的条件,赢得了国内外进步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并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将所属部队改编为 7个师,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

当年的皖南事变在何地方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中国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的该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一般认为,此事件原因为稍早两党军队的军事冲突——黄桥事件。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以新四军“违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袭围攻国军第40师”为理由,无预警地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中华民国官方文献则指出新四军首先攻击国军40师,顾祝同率军随之拯救)   6日,顾祝同与上官云相率第三战区之第32集团军8万多人,在蒋中正命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项英曾数次发电报给中国共产党中枢延安,要党领导毛泽东向国民党交涉停火,但毛并无相关回应。9日,刘少奇电毛谈起项英的情况,毛回电说他什么情况也不知道。10日,新四军总部报告毛:“支持四日夜之自卫战斗,今已濒绝境,干部全部均已准备牺牲。”“请以党中央及恩来名义,速向蒋、顾交涉,以不惜全面破裂威胁,要顾撤围,或可挽救。”12日,毛要求周恩来“向国民党提出严重交涉,即日撤围”。周恩来在13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   两党交涉期间,双方火线冲突进行了七天七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为保全部队,叶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意见,致书上官云相,指责其“背信弃义”,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14日叶挺一到上官处即被扣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于突围时阵亡。同日,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约9000人,除约2000人在黄火星、傅秋涛率领下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