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陵地宫打开了吗,中国考古十大帝王墓 珍宝满目半数未开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2 03:02:08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武则天的乾陵地宫打开了吗?

没有,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打开!
武则天的乾陵地宫没有打开。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占地面积30余万亩。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地宫至今打开了吗?

乾陵地宫尚未开掘。"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国家不会对帝王陵寝主动突击式地发掘,只有抢救性地发掘,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
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
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乾陵地宫至今打开了吗?

没有。
在现今时代不大可能的,国家不会对帝王陵寝主动出击式发掘,只有抢救性发掘。像乾陵这种山陵,个把盗墓毛贼是搞不动的。除非以后有大规模战乱,国家在动乱中,又出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之流的人物,才有大规模的盗掘的可能,让乾陵地宫开启!当然但愿乾陵地宫永远不要以这种方式重见天日!
前几天我去那儿旅游,解说员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发生以上事故,国家决定要到100年以后,才会打开。
来自:自己
望采纳!!!
乾陵地宫尚未开掘。"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国家不会对帝王陵寝主动突击式地发掘,只有抢救性地发掘,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
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
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乾陵的地宫尚未打开。陵道的入口已经找到。但是迟迟不打开的原因是现在我们保护文物的技术仍不成熟。陪葬品中大量的丝织品和绢制品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出土后不易保存。有待日后技术成熟后再打开地宫。
我国唯一的两位帝王夫妻合葬墓--乾陵,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皇陵那么,神秘的乾陵地宫内到底有多少宝藏呢? 据乾陵《述圣记》碑记载,唐
乾陵地宫尚未开掘。"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国家不会对帝王陵寝主动突击式地发掘,只有抢救性地发掘,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武则天的乾陵地宫打开了吗

乾陵地宫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之墓,一直以来人们都热衷于解开关于乾陵地宫的种种谜团,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乾陵中埋藏的宝藏。作为两代帝王的陵墓,地宫中自然应该有数不清的稀世珍宝。乾陵地宫内有多少宝藏?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的乾陵埋葬着唐高宗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稀罕的。更让世人无法弄明白的还有,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乾陵被盗过么?以及乾陵“藏宝500吨”猜测是否有科学依据?所有这一切,在发掘之前,都是谜。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四十多年前,陕西省文化部门曾正式向中央政府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但周恩来总理提笔在这份可能“石破天惊”的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虽然发掘乾陵的计划被禁止了,但在考古界,围绕着挖与不挖的问题,一场持久的纷争就此展开。其间,虽有几次较大范围的讨论,但发掘乾陵始终未能实现。PS:迄今为止还没打开。
https://baike.baidu.com/item/乾陵地宫/8360211?fr=aladdin

乾陵是谁的墓葬?乾陵地宫为什么不打开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皇帝的墓,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享有“历代诸皇陵之冠”、“露天石刻博物馆”、“睡美人”之美誉。
乾陵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称“六十一蕃臣像”。





这些石人和真人大小相仿,每个石人的穿着打扮却都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
根据考古专家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和左右宫殿组成。
武则天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她选择立无字碑,这实在是一个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自有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可以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1958年,几个农民误打误撞才发现武则天乾陵。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唐乾陵历经千余年被很多盗墓贼盯上,但是他们却始终成功。
当然,盗墓贼盯上武则天乾陵,肯定是想盗取陪葬的金银财宝。经过考过专家多年的探测,推算出乾陵地宫里最少有500吨值钱的宝贝!500吨这真是一个庞大的财富,难怪那么多盗墓贼会络绎不绝而来。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他率领40万大军,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乾陵,然而半座梁山都被铲平了,也没发现乾陵地宫的入口。




第二个对乾陵大动干戈的人就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温韬发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让人意外的是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对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只好无奈作罢。
第三次, *** 将军孙连仲率领一个现代化整编师,扛着机枪大炮,埋上炸药将墓道三层竖立石条炸开了。顿时浓烟四起,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士兵冲着最前面没料到当场吐血身亡,后面的人吓得撤了出来,乾陵因此逃过一劫。
当然对于武则天乾陵,世人最感兴趣的要数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但由于目前乾陵地宫尚未打开,所以这件国宝是否在乾陵地宫,还不得而知。




乾陵地宫入口找到了吗 十分隐蔽历经千年终于被发现

  自古以来很多帝王的陵墓都被后世盗墓贼洗劫的面目全非,但是在这些陵墓当中,也有完好无损的,武则天跟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就是其中之一。话说乾陵地宫入口找到了吗?这里虽然葬着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盗墓贼打开过乾陵地宫,而且乾陵地宫也没有被盗过的痕迹,这是因为什么?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乾县,是武则天跟唐高宗李治夫妻两人的合葬陵墓。在所有唐朝皇室的里陵墓当中,乾陵大概是唯一一个保存完好,没有被盗过的陵墓了。至于盗墓贼为什么没有盗过乾陵,这大概跟它地宫的入口很难找有关。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爆发之后,据说黄巢曾经动员过四十万大军妄图挖掘武则天的陵墓,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墓道入口所以作罢。听说至今在乾陵梁山主峰的西侧还有个深深的沟壑,就是当初黄巢盗墓命人挖掘的。

  此后许多年也先后有军队和盗墓贼想要挖掘乾陵,但是度没有找到地宫的入口。那么乾陵地宫的入口真的那么神秘吗?虽然许多军队都没有能够打通乾陵地宫,但是许多年之后,被一群农民误打误撞给找到了。

  1958年,有一批开采石料的农民在山体上开采碎石的时候,在梁山的西坡上炸出来一些奇怪的石块,这些石块看起来都呈规则的石条形状,而且类似的石条还有不少。当时几个农民就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毕竟这附近就是武则天李治的乾陵,难道他们这么幸运炸到了皇帝的陵墓?

  后来相关的文物专家到现场勘验之后发现,这几个农民所炸开的果然是乾陵的地宫入口!这个许多军队盗墓贼寻找了一千多年的地宫入口,就被这几个农民兄弟误打误撞的给找到了。

  考古专家在这附近没有发现任何的盗洞,也就是说乾陵从未遭到过盗墓贼的洗劫,乾陵地宫一直都没有被找到也不是道听途说。据初步估计,乾陵地宫中陪葬的珍贵宝物应该难以估量。但是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目前那些珍贵的陪葬品依然安静的沉睡在乾陵地宫中,无人惊扰。

乾陵为什么不挖掘,国家为何不开发

之前定陵出土的丝织品完全不敢动,只要一动就会变成碎末末;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也是,尤其是丝绸,直到现在都还放在冰箱里冷藏着,不敢拿出来示人;当年挖掘在水里泡着的马王堆墓也是,原本有一片藕在水里飘着,很是漂亮,但是一拿出来见到阳光马上就烂没了,留下的痕迹就跟个鼻涕一样。马王堆里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看到这些,就知道,开挖乾陵很简单,但挖出来的文物如果没有能力保护,挖出来还有什么意义?
(乾陵开挖容易,但挖出来的文物如何保存好是个难题。)
乾陵埋葬着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我国仅有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从其墓道被发现一直到2000年,陕西省一直想要挖开乾陵,但都没有被批准。
原因在于:其一,开挖定陵的教训,让人们认识到没有保护条件下就开挖帝王陵墓,是可悲的,等同于破坏文物;其二,周总理的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成为帝王陵不能开挖的规矩,也成为乾陵不被允许开挖的重要原因;其三,考古学界已经认识到,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文明的成果不能当成商品,抢救式发掘并非最佳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1、民工差点打开乾陵地宫,陕西曾拟定1959年7月1日打开地宫
(关中唐十八陵,保存相对完好的,要数乾陵了。)
最近去了一趟关中,看了关中唐十八陵中的两个陵墓,建陵和昭陵,都是依山而建,这是唐陵的特色。陵墓依山而建,也就是挖空了山成为墓穴,按说是很坚固的了,但唐陵的命运却很悲惨。《新五代史》中记载,有个叫温韬的节度使,将关中的唐陵挨个发掘了个遍。尤其是昭陵,墓也打开了,里面的珍宝抢掠一空,李世民的骸骨也被弄了出去,被富豪们当作文物收藏,北宋建国后宰相赵普特意花高价将李世民的骸骨购买下来,重新安葬。但这个温韬,挖遍唐陵,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意思是,挖的时候刮大风下大雨,没挖成。没挖成的原因,还是因为其山上的石头太坚固。
《新唐书》就说,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十分坚固了。后来,又说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有把乾陵打开;民国时期孙连仲的部队炸开了三层墓道石条,传说在爆破中突然出现了一条黑烟龙,卷得飞沙走石,砸死了7个士兵,孙的人马害怕了没有再挖等等。至于乾陵到底有没有挖开,或者被盗,也很难说,也有争议。
(乾陵的地宫差点被民工撬开,当然,其地宫应该不是这个样子。)
直到1958年11月27日,修建西安到兰州的西兰公路时,几个农民在梁山开山取石时,发现了雕刻整齐的石条,就报告给乾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找到一个姓杨的干部,说不小心把武则天的陵墓炸开了。
杨干部赶紧报告给书记、县长,俩领导不相信,就让杨干部去现场考察,果然有石条。回去报告给县长书记,俩领导便上报给省里。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听了汇报后,就派人去现场勘查,清理出了墓道口。这是乾陵墓道第一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勘查清理时,当时有民工要撬开金刚墙,眼看着要打开了,被一个叫杨正兴的阻止了。这让乾陵躲过了一劫。不然,以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很可能乾陵的文物如定陵的文物一样,毁于一旦。
杨正兴要汇报给上级之后再做决定。他回到省城汇报后,省委一班子人大喜,如果能把乾陵打开,肯定对发展陕西大有好处。于是,陕西省当即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拟定在1959年7月1日打开乾陵地宫大门。
2、郭沫若力劝挖开乾陵,周总理回他: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周总理的一纸批示,让乾陵和其他帝王陵得以幸存下来。)
后来,这个委员会可能感觉到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有点太仓促了,是不是要给国家文化部请示一下?他们吃不准省里有没有这个权利,就派人到北京向文化部及有关领导汇报。那时,全国还没有发觉帝陵的法律条文,文化部也弄不清楚这件事究竟该谁来管。为了慎重起见,便给周恩来总理送上了一份乾陵发掘计划。这个时候,周总理已经获悉定陵的发掘情况太差了,当然知道发掘乾陵的分量了。还有个情况,就是当时全国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他手里没多少钱,多少大事都没法办。于是总理提笔在报告上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郭沫若极力主张打开乾陵,就是想看看《兰亭序》的真迹。)
当时听到要开挖乾陵时,有个人特别兴奋。这个人就是郭沫若。他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中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所以,他打算以与周总理多年的老交情以及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总理。但当他讲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总理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在当时,多少地方都准备大动干戈挖自己地盘上的帝王陵,听了这话,估计小心脏都摔得稀碎稀碎的。
当然,郭沫若的心也是稀碎的,他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到死,他也没有延期翻案。
3、定陵教训:万历尸骨被烧,丝织品一动就成碎末
(定陵挖掘后,不少出土的文物没有能力保存,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周总理之所以不让挖掘乾陵,是因为挖掘定陵的教训太深刻了。
是谁最先提出挖掘帝陵这一建议的,至今不可考了。但有案可查的是,1955年10月4日,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等联名起草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可能是最早的。这份报告很快也到达了陈毅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的案头。
这份报告让人很惊讶,因为发起人吴晗是北京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又是著名的明史专家。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都很震惊,极力劝说称,当时的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陵墓的发掘工作,出土文物在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但吴晗反驳说解放后人力物力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工程。郭沫若、吴晗还特别在中央领导人那里加强宣传攻势。最后获得了毛泽东的首肯。
(定陵出土的丝织品,用涂料防腐,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跟着碎裂,太可惜了。)
随后,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但阴差阳错,长陵发掘进展缓慢,便转移到了定陵。1957年5月,考古人员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打开了定陵地宫,取出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但正如反对的人们所说的那样,出土的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更是被红卫兵焚毁了。
最可气又最可笑的是,1959年9月30日早晨,当时的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指使民工说,上级要来检查,让他们把地宫清扫一下,把万历皇帝等三人的棺椁清理掉。这三个棺椁,被几十名警卫战士推进了山沟。一个星期后,考古大师夏鼐知道了,赶紧让博物馆找回来保护,但已经找不到了。被附近的村民捡走当木柴烧了。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刚挖出来非常光鲜,但随后一天天地变化,毫无办法。)
定陵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些袍服的处理,都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太可惜了。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提发掘长陵,被周恩来总理予以否决。这也是后来,乾陵要发掘时被周恩来总理否决的重要原因。
著名考古学教授宿白说,定陵出土的丝织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曾回忆,当年挖掘马王堆墓时,墓被水泡着,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着,很漂亮,可拿出来一见阳光就烂光了,跟鼻涕一样,只有痕迹,没有样子了。马王堆里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
4、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
(陕西一直想挖乾陵,但都没有得到批准。)
陕西方面想要挖掘乾陵的心思,自从发现乾陵墓道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一位国家文物局的前领导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就提出过报告;1995年9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国家文物局还是不同意。2000那边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都被国家文物局予以坚决的否决了。
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而且它还属于喀斯特地形,地下水会毁损文物。当时北大考古学一位教授刚考察完秦陵,他认为,秦陵几千年都没有震坏,等几十年就震坏了?他勘探时发现秦陵地宫保存得相当完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同样,乾陵也应当如此。
(考古不是寻宝,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
考古学家宿白说:帝王陵有些省份为何一直主张要挖?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
事实上,想要挖帝王陵的,都是把考古工作当成了广告,把文明的成果当成了商品,从上到下把它当作商品来对待。其实,考古本身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主政的也最愿意讲。
有著名的考古学家就呼吁考古界要去除浮躁,仔细想一想:我们挖帝王陵到底是为了什么,要考虑到这是全人类的文物遗产。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
其实,发掘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它与保护是一对矛盾。这种抢救式发掘是否就是最佳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这种仓促发掘究竟是真正在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还是在保护名义下的合法破坏?我们应该扪心问一问:我们究竟要抢救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子孙后代进行交代?

中国考古十大帝王墓 珍宝满目半数未开启

 中国古代各代帝王都有着建筑陵墓的习惯,基本上每一任帝王都会在身前策划建筑独属于自己的墓地,让自己走的更加体面。中国近些年考古也发现了很多帝王墓,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哪些呢?和一起看看吧。
中国考古十大帝王墓 1、秦始皇陵
说到帝王墓,首当其冲的就是秦始皇陵墓,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这座陵墓位于陕西临潼,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墓,而且为了避免破坏里面的构造至今还未完全开启。
2、乾陵地宫
乾陵地宫是一座合葬墓,里面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中国首位女皇帝武则天,这座陵墓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陵墓。根据对这座陵墓陪葬墓的开采,人们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更多的谜题还未揭开。
3、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国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5A级风景区,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到这里欣赏游玩。
4、越王墓
越王墓主要位于安徽,是汉代的砖石类结构墓地,这里已经出土了包括陶俑、陶马等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这里也是中国重点保护区。
5、唐代昭陵
唐代昭陵就是李世民的陵墓,同时也是规模比较大的陵墓。这座陵墓根据史料记载是由知名工艺大师所设计,里面有很多精美的文物。这里现在被评定为3A级风景区。
6、隋炀帝陵
隋炀帝杨广于公元前618年去世,后来朝堂大学士为他立碑,在隋炀帝陵被发现于江苏扬州。
7、明孝陵地宫
明孝陵地宫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陵墓。这里有着十分精美的石刻和十分壮阔的建筑,甚至对后来陵墓的设计都有了深层次影响。
8、雍正泰陵
雍正泰陵也就是雍正的陵墓,这里不仅规模比较大,体系也比较完整,同时这里还有盗墓的痕迹,不过经探查发现并没有深入进去。
9、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也是西夏历代皇帝的陵墓,这座陵墓主要位于宁夏银川。这里的规模十分庞大保存也是比较完整的,具有很高的价值。
10、茂陵
茂陵为汉武帝刘彻的墓地,主要位于陕西咸阳。这座陵墓有着十分丰富的陪葬品,规模也比较大,是不可多得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