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 2、打草惊蛇什么意思
- 3、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 4、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 5、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 6、打草惊蛇的意思
- 7、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 8、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
- 9、“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 比喻 惩罚 了甲而使乙 有所 警觉 。后多比喻做法不 谨慎 ,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成语例句: 空自去“ 打草惊蛇 ”,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繁体写法: 打艸惊虵 注音: ㄉㄚˇ ㄘㄠˇ ㄐㄧㄥ ㄕㄜˊ 打草惊蛇的近义词: 操之过急 办事心情急切,急于求成一步一步来,不要操之过急 因小失大 .由于小事疏忽而误了大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倘有至期不到,若不调来责罚教导 打草惊蛇的反义词: 欲擒故纵 故意先放松对方一步,以便更好地控制住 引蛇出洞 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俄语翻译: ворошá пáлкой траву,вспугнуть змею 日语翻译: 粗忽 (そこつ)をして相手 (あいて)に感 (かん)づかれている 其他翻译: <德>auf das gras schlagen und die schlange aufscheuchen
打草惊蛇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不够机密、严谨,使对方有所警觉和准备。
打草惊蛇,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这则成语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其本身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为好事者口实焉。”——(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后人据此提炼出“打草惊蛇”这则成语。
成语寓意及运用手法:
打草惊蛇这个典故阐明了一个道理,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他们做的事情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会闻风丧胆。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人生在世,但求问心无愧。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用来比喻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多用于否定句。
运用示例: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ㄉㄚˇ ㄘㄠˇ ㄐㄧㄥ ㄕㄜˊ 汉语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释义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例句 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有一件偷盗的案子,查到今天已经有了线索,为了不打草惊蛇,还是不要公布案情。 这件事先不要告诉他,免得打草惊蛇,让他逃跑了。 你先到那边看看,须看风使帆,可别打草惊蛇了。 相似词 走漏风声,泄漏消息,操之过急 相反词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的原文意思和故事典故
打草惊蛇是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之一,是一种兵法计策,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打草来惊动潜伏的蛇,另一方面是利用打草惊蛇的原理,通过敲打草来引起敌人的注意,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
打草惊蛇的原文是:疑以叩实,谋以动众,非十分也。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必严复探,此伏奸之所也。其大意为:如果敌人的情况难以摸清,就应控制行动规模,以避免暴露我方的企图。兵法上说:军队行军时,应远离草木茂盛的地方和靠近水源的地方,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容易隐藏敌人的伏兵。
在故事典故中,打草惊蛇的具体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中。据传说,唐朝时期,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他非常聪明,擅长使用各种计策。有一次,他率领着起义军围攻开封,而明朝的皇帝则派遣了各路兵马前来救援。
李自成看到了明军的增援部队,他并没有直接与明军交战,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来调动明军。他先是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将明军分割开来。然后,他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了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目的是切断明军的粮道和退路。
在明军各路兵马中,李自成发现虎大威和左良玉两个部队比较强大,于是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先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部队,造成了打草惊蛇的效果,然后牵制左良玉的部队。
在击溃虎大威的部队后,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左良玉的部队溃逃。然而,左良玉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李自成的计策,他以为自己已经突围成功,但逃了十几里地后,又遭遇了李自成的截击。
通过这个故事典故可以看出,打草惊蛇是一种巧妙的战略手段。通过打草来惊动潜伏的蛇,可以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在战争中,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我军掌握主动权,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除了在战争中使用打草惊蛇的策略外,这种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可以采用打草惊蛇的思维方式,通过敲打草来引起敌人的注意。
总之,打草惊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策略和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战争和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释义】:王鲁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居然在状纸上写道: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因小失大
[ yīn xiǎo shī dà ]
【解释】: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出自】: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词;
引蛇出洞
[ yǐn shé chū dòng ]
比喻运用计谋诱使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打草惊蛇的意思
意思: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读音: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引证: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例句: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近义词:
一、操之过急 [cāo zhī guò jí]
释义: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引证: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对作战方略要慢慢详议。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出处:《汉书·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
例句:学习外语不要操之过急,要多听多说,功到自然成!
二、急于求成 [jí yú qiú chéng]
释义:急,急切。急着要取得成功。
引证:她怎样呢?还是那样急于求成,不甘寂寞吗? 陆地《牙科大夫》。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例句:年轻人干大事的目标要有,但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释义
[ dǎ cǎo jīng shé ]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 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例 句
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打草惊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南唐近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释义: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使乙也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警戒,预作防备。
打草惊蛇释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最开始的意思就是让对方察觉到危险知难而退,后来变成了预谋什么事一不小心被对方知道了有了防备。不同的场合用法的意思也不同,比喻说你走在草丛里那个棍子拍打草是为了驱赶蛇呢还是让蛇对你做好戒备等你来了就开咬呢?所以说这时候的打草惊蛇并不是不小心泄露秘密让对方做好准备,而是惊吓对方让对方知难而退,类似于敲山震虎的意思,不过现在打草惊蛇这歌词用到的更多的是让对方察觉到了这边的计划从而也做好了应对的措施,形容做事不谨慎
打草惊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2、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例句】
1、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惊蛇,让歹徒溜了。
2、大家先不动声色,免得打草惊蛇,让他跑了。
扩展资料
一、打草惊蛇的近义词
1、顾此失彼 [ gù cǐ shī bǐ ]
释义: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照顾不过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七十六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工城若破;郢不守矣。”
2、操之过急 [ cāo zhī guò jí ]
释义:意思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过于心急想要成功。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
白话释义:秦军连一匹马一辆车也没有返回到秦国,原因在于它操之过急。
二、打草惊蛇的反义词
1、引蛇出洞 [ yǐn shé chū dòng ]
释义:比喻运用计谋诱使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出处:现代·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如果说,父亲与会是中了‘引蛇出洞’之计,那么,储安平6月1日在中央统战部的发言,则被许多人视为‘自投罗网’。”
2、欲擒故纵 [ yù qín gù zòng ]
释义: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无如作者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令读者猜一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
打草惊蛇
[成语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典故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译文:你虽然只是打了草,但是我已经惊动了蛇。
[ 近义词 ]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 反义词 ]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操之过急
[成语解释]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典故出处]当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
[ 近义词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 反义词 ]处之泰然、措置裕如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劝诫别人不要鲁莽从事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译文:“王鲁为当涂县令,由于资产为目标,在部民连状诉主簿贪污受贿在县尹。鲁国就判说:你虽然打草,我已惊蛇。“
基本解释: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引证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扩展资料:
“打草惊蛇”典故: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增援部队和开封的敌人合为一股, 在开封和朱贤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围场,与明军分开了。而在南部的交通线上挖了一条长长的、宽的六英尺大的沟渠,明军撤退。
李自成士兵在两方面, 一路突袭了虎康威的南竹仙镇部队, 产生了 "蛇" 的作用,一路遏制了最强大的左良宇部队。击败虎大伟后, 左良宇真的因为围攻很难脱身,输了一半以上,拼命向西南突破。
李自成故意放手一条路,让战败的军队逃走了。谁知道,左良玉往回走几十英里,遇到埋伏。 面对李自成挖了一条大沟渠,马无法通过, 士兵们不得不放弃马沟,赶紧逃跑。这时, 在这里等着的士兵们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打草惊蛇的含义
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打草惊蛇是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例句: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例句: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近义词:顾此失彼 操之过急 风吹草动 急功近利
反义词:引蛇出洞 敲山震虎 欲擒故纵
英语翻译 beating the grass to frighten the snake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事情本来做的就不好,还把事情搞砸了。
打草惊蛇,意思是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2、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偏偏又碰着这位胡统领好大喜功,定要打草惊蛇,下乡搜捕。土匪没有办到一个,百姓倒大受其累。统领自以为得计,竟把剿办土匪,地方肃清禀报上去,希图得保。”
扩展资料
一、打草惊蛇的近义词
顾此失彼 [ gù cǐ shī bǐ ]
释义: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七十六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
白话释义:把军队一分为三:一支军队攻打麦城;一支军队攻打纪南城;大王率领大军直捣郢都动作迅速、不让对方来得及防备。让他们顾了这个,丢了那个。
二、打草惊蛇的反义词
欲擒故纵 [ yù qín gù zòng ]
释义: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草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