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怒发冲冠的原文、注解及赏析
- 2、怒发冲冠的全文是什么?
- 3、《满江红·怒发冲冠》原文及翻译
- 4、怒发冲冠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 5、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解释
- 6、怒发冲冠 的意思解释
- 7、怒发冲冠的意思是
- 8、怒发冲冠的意思解释 怒发冲冠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 9、怒发冲冠的意思
怒发冲冠的原文、注解及赏析
一、《满江红·怒发冲冠》原文
《满江红·怒发冲冠》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二、注解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胡虏(lǔ):秦汉时匈奴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三、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扩展资料: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索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
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然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解释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非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收拾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诵之令人神旺,令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江红
怒发冲冠的全文是什么?
《满江红·怒发冲冠》全文如下: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是出自于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阙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阙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
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白话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扩展资料:
开头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作者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气愤填膺。
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敢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江红·怒发冲冠》原文及翻译
1、原文
《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怒发(髪)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3、《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怒发冲冠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怒发冲冠”的原意是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蔺相如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子等《庄子·盗跖》。
近义词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词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语法结构:主谓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运用示例:宋·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 作家·沙汀《闯关》:“他怒发冲冠,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姚雪垠《李自成》:李自成听到这消息不由得怒发冲冠,恨不能率领手下将士与清兵决一死战,为国家吐一口气。 鲁迅《两地书》:目睹拥杨的和杨的本身的行径,实更不得不教人怒发冲冠,施以总攻击。 茅盾《揭露矛盾时的“矛盾”》:??而任何个人碰到这样“不愉快”的事,也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不要神经过敏,甚至于弄到“怒发冲冠”的地步。
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解释
怒发冲冠(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子等《庄子·盗跖》。“怒发冲冠”的原义是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怒发冲冠造句如下:
1、谁不曾一意孤行,怒发冲冠过怕只怕少了那份执着。
2、他听说敌人侵入国境,行为异常残暴,不禁怒发冲冠,立即投军杀敌。
3、听到北京女子中学的学生被捕后,鲁迅先生怒发冲冠,义愤填膺。
4、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怒发冲冠,发誓为班长报仇。
5、我听说残忍虐待动物,就怒发冲冠。
6、我的邻居在我们的狗偷了他的报纸时怒发冲冠。
7、听到那个律师在讲演中污蔑我们的祖先,大家都气得怒发冲冠。
8、对方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令人怒发冲冠,忿恨难平。
9、听到儿子犯下如此罪行,气得他怒发冲冠。
10、听到这种荒唐的事,连脾气最好的老李也气得怒发冲冠。
11、看到他怒发冲冠、振臂挥舞的样子,在场纺人全吓到了。
12、听到敌人的阴谋,不由得令人怒发冲冠,誓死反抗到底。
13、他的女朋友告诉了他以后,他怒发冲冠。
14、当他一知道造谣者是谁,马上怒发冲冠,找对方理论去了。
怒发冲冠 的意思解释
意思是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自:宋·岳飞《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意思是: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
示例:
1、《儒林外史》第九回:“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
2、沙汀《闯关》:“他怒发冲冠,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怒发冲冠近义词:
1、大发雷霆
大发雷霆是成语,拼音dà fā léi tíng,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例句:对这种少有的拖延,他大发雷霆;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
示例:考试没考好,爸爸大发雷霆,打了我一顿。
2、火冒三丈
火冒三丈,读音huǒ mào sān zhàng,汉语词语,指火势大,也形容愤怒到极点,怒气特别大。
出自: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章太炎以自己惨淡经营《民报》多年,一旦复刑,竟被摈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示例: 你太爱发脾气,动不动火冒三丈,这样怎么能搞好同志关系,干好社会工作?
怒发冲冠反义词:
喜出望外是一个成语,读音是xǐ chū wàng wài,望:希望。遇上出乎意料的、超出预测中的好事而感到特别高兴、开心。
出自: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珍当面告诉了他尤老娘应允之事。贾琏自是喜出望外,感谢贾珍贾蓉父子不尽。”
示例:这可真叫他喜出望外。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怒发冲冠的意思是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 极端 愤怒。 成语出处: 《庄子· 盗跖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例句: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 雨歇。 繁体写法: 怒发冲冠 注音: ㄋㄨˋ ㄈㄚˋ ㄔㄨㄙ ㄍㄨㄢ 怒发冲冠的近义词: 大发雷霆 ∶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对这种少有的拖延大发雷霆 ∶大发脾气,高声训斥他大发雷霆,因为她用泥弄脏了 怒形于色 满脸怒气、极不愉快的神色很明显说至此,宋参谋怒形于色,目光如炬!问 贺司令对过激党有 怒火中烧 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古龙 《长干行》九:“这时见四个师弟非欲置自己和师父于死地,不由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的反义词: 喜不自胜 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形容极其高兴贾珍听了,喜不自胜。《红楼梦》 欣喜若狂 喜欢得像发了狂。形容高兴到极点当清朝政府假意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他们欣喜若狂,积极组织立**党,准 喜形于色 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的高兴或得意于通衢遇友人郑賨,见其喜形于色。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be in a towering rage 俄语翻译: волосы встают дыбом от гнева 日语翻译: 怒髪(どはつ)天(てん)をつく 其他翻译: <德>sich vor zorn die haare raufen
怒发冲冠的意思解释 怒发冲冠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怒发冲冠的意思: [nùfàchōngguān] 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冲冠百科解释: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怒发冲冠的详细解释: 怒发冲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凭栏处,潇潇雨歇。 ◎宋·岳飞《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的近义词: 发上冲冠,令人发指,冲冠发怒,大发雷霆,怨气冲天,勃然大怒,发上指冠,怒火中烧,发指眦裂,冲冠怒发,怒形于色,怒不可遏,气冲牛斗,怒火万丈,怒气冲天 怒发冲冠的反义词: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怒发冲冠的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发冲冠典故: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怒发冲冠造句: 1、我听说残忍虐待动物,就怒发冲冠。
2、我的邻居在我们的狗偷了他的报纸时怒发冲冠。
3、他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的模样,令在场的人怒发冲冠。
4、听到这种荒唐的事,连脾气最好的老李也气得怒发冲冠。
5、听到儿子犯下如此罪行,气得他怒发冲冠。
6、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暴行,民众怒发冲冠,奋起反抗。
7、看到他怒发冲冠、振臂挥舞的样子,在场的人全吓到了。
8、他的女朋友告诉了他以后,他怒发冲冠。
9、他听说敌人侵入国境,行为异常残暴,不禁怒发冲冠,立即投军杀敌。
10、听到敌人的阴谋,不由得令人怒发冲冠,誓死反抗到底。
11、一个曾和你有分歧的朋友会对你怒发冲冠。
12、你脾气不要那么坏,芝麻点大的事就气得怒发冲冠。
13、岳飞为外族的入侵怒发冲冠。
14、听到北京女子中学的学生被捕后,鲁迅先生怒发冲冠,义愤填膺。
15、秤儿为人平和,极富涵养,且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是个少有的好好先生,你很少能见到天秤座男生怒发冲冠,大发雷霆的样子,他们不轻易发脾气,那对于秤儿来说太失态了,就算你把他气得浑身发抖,牙根痒痒,他也能很优雅地将火气压下去,不过,你最好还是说几句宽心的软话,撒个娇,一切很快就能烟消云散的。
16、有的人喜怒哀乐常常溢于言表,这表明他们是多么的脆弱。他们常常怒发冲冠,使他人感到厌烦和恼火。他们的喜怒哀乐比眼球还敏感,只为自己着想,成了自己好恶的奴隶。
17、乌里韦先生的反应是怒发冲冠。
18、他遭受到如此诬赖,难怪要怒发冲冠,大声申辩。
19、怒发冲冠,要以平静淡泊的心态去面对种种荣辱得失和情仇恩怨。
20、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怒发冲冠,发誓为班长报仇。
怒发冲冠的意思
怒发冲冠的意思原义是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怒发冲冠,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子等《庄子·盗跖》。
成语用法: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造句:
1、他的脾气很坏,即使只是芝麻小事也会气得怒发冲冠。
2、他知道自己积蓄被儿子赌光了,不禁气得怒发冲冠。
3、他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的模样,令在场的人怒发冲冠。
4、听了这件荒唐的事情以后,爷爷怒发冲冠,生气了许久。
5、因为哥哥不断顶嘴,爸爸因此怒发冲冠。
成语寓意:
“和氏璧”因蔺相如怒发冲冠而完整地回到了赵国。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的形体有很大的控制支配作用。头发竖起来,在平常状态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当一个人极度愤怒的时候,却可能发生。如此的情形还有很多。
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讲到:一个人服药想要发汗,有时候都做不到,但是惭愧之心一起,则不免大汗淋漓;一早上没吃饭就会觉得很饿,但曾子在母亲去世之后,因为极度的悲哀,曾经7天不吃饭也没觉得饥饿。
这些事例使人们明白,要使身体安泰,就应该保持精神的清静虚无,尽量避免被外物所激荡。愤怒如同心中燃烧的一把火,如果放任它越烧越烈,最终必将焚毁自己,人在极端愤怒下不要轻易做决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怒发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