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问答: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5 22:35:11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焚书坑儒主人公: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期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坑儒是指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秦始皇
焚书坑儒的原因
1.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文化思想上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于当时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这种统治需要单一的思想文化与之相适应,但那时思想文化上的繁杂越来越成为统治的障碍。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建立适应统一政体的思想文化学说就成为时代的需要。
2. 士人以儒治国的思想与崇尚法术(法令、策略)的秦朝政治格格不入。战国以来,士人形成了“注重道德修养,轻视为官敛财”的理想人格观念,他们追求理想人格修养,蔑视王侯,不愿顺从于秦朝的统治,纷纷议论秦朝统治的过失,指斥秦官为“表面上好像按照禹、舜这样的大圣人做官,实际上没有廉耻,贪污败坏”。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奉行法术,士人以儒治国的信仰与之差之千里,为秦始皇所不容。
正在焚书坑儒的人应该是项羽吧,秦始皇确实有让民间烧毁书的,但是他那里还有保留的,可是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嬴政,他是这起历史事件的发起者,他听从了李斯的意见而发起的。被残害的人是四百六十余名术士。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 ,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 还是师今 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 不师今而学古, 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 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
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 ,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 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 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焚书事件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希望通过思索和钻研前人治世理念寻找到一条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著作,史称诸子百家。
隋朝的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周师入郢。而刘大魁作《焚书辨》,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一句,宣称书是项羽焚烧的。但是汉朝无人就此指责项羽“焚书”,尽管他是刘邦的敌人。
坑儒事件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

焚书坑什么的主人公是谁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焚书坑儒又分焚书、坑儒两方面,具体如下:1、焚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2、坑儒: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焚书坑儒的主角是什么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焚的是书,坑的是儒生。“焚书坑儒”的出处是《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经常被作为引证的还有西汉末孔安国《〈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的故事是发生在秦朝的。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时候,因为当时有一个叫淳于越的人提出反对“郡县制”,认为应该学习古人,分封子弟,这样才能够相辅相成。而丞相李斯却认为应该禁止读书人进入朝廷,正是因为以前诸侯们总是找儒生来鼓动人心,所以才会人心不稳,这是天下大乱的源头。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话,于是除了医药、种树和占卜的书籍,其他所有的书籍都烧掉,特别是有关《诗》、《书》的书。这一举动引起读书人的不满,于是第二年秦始皇便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活埋了。

   焚书坑儒的影响
  1、加固了秦朝的统一,但是也加速了秦始皇政权的灭亡。
  2、迫害了积极分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如果没有焚书坑儒,中国的文化会有很大的发展。
  3、统一了思想,建立了法制社会,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焚书坑儒主人公: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坑儒是指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成语大全: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李斯
【成语】: 焚书坑儒
【拼音】: 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释】: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举例造句】: 满清入主中原,焚书坑儒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红旗谱》四二
【拼音代码】: fskr
【近义词】: 焚典坑儒
【灯谜】: 秦始皇对书生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专制
【英文】: burning books and burying Confucian scholars alive
【故事】: 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秦始皇
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2]
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
李斯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李斯,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成语】:焚书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红旗谱》四二
【近义词】:焚典坑儒
【成语故事】: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秦始皇。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
公元前213年,对于历史学家和学者来说是一场灾年。在这一年约有数百人被杀,无数的珍贵文物被焚烧,史称焚书坑儒。那么,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详细内容 01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或秦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 。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 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02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
03 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04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05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焚书坑儒主人公是谁?

秦始皇焚书事件其中主导的是重丞李斯,其政治目的是为了解决天下一统这一当时新的国家规模和奴隶制过渡封建制所产生的各地不利于统一的矛盾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主要是焚烧被兼并的国家残留的歌颂当地先王,以故非今,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书籍。且重要的他国典籍焚烧前都国库归档。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这一历史事件被后人称为“焚书坑儒”。 扩展资料   焚书坑儒的原因
  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问答: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那么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1、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2、 焚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期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3、 坑儒是指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关于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