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色俱厉,声色俱厉的解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05 20:53:38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解释

声色俱厉的意思是: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一、详细释义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示例】: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的程度。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二、出处
《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三、例句
1、孩子做错了事,应该对他讲明道理,耐心教育,不要声色俱厉地责骂。
2、伙计一不留神,把咖啡泼在西装少年的身上,少年即刻声色俱厉地斥责他一番。
3、老校长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小王。
4、警察声色俱厉地喝住歹徒,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5、她插身进来,讲得声色俱厉,使得经理哑口无言。
6、老师一反平日的温和,声色俱厉地要求我们团结。
7、弟弟这次的过错实在无法轻饶,难怪母亲声色俱厉地责骂他。
8、我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看到声色俱厉的歹徒,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心吓得碰碰狂跳。
9、老板声色俱厉的责备把聚集在办公室外的职员们吓坏了。
10、他发出的命令是坚定的但从不声色俱厉。

声色俱厉的解释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 严厉 。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成语出处: 《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 声色俱厉 ,必欲使有言。” 成语例句: 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 不停 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 声色俱厉 的 程度 。 繁体写法: 声色俱厉 注音: ㄕㄥ ㄙㄜˋ ㄐㄨˋ ㄌㄧˋ 声色俱厉的近义词: 疾言厉色 言语急迫,形色严厉发愁 正言厉色 言辞郑重,态度严肃她皱起眉毛,正言厉色地斥责那些调皮的家伙 声色俱厉的反义词: 和颜悦色 脸色和蔼喜悦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 荀爽《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loud voice and stern expression 俄语翻译: делать грозный вид 日语翻译: 声(こえ)も颜つきもきびしい 其他翻译: <法>ton et mine également sévères 成语谜语: 霹雳火;雷鸣电闪 读音注意: 色,不能读作“shǎi”。 写法注意: 厉,不能写作“历”。

声色俱厉的解释

声色俱厉的解释[severe in voice and countenance;fulminate] 说话时声音和脸部表情都很 严厉 详细解释 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晋书·明帝纪》 :“﹝ 王敦 ﹞大会百官而问 温峤 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 :“遂与 重诲 辨於帝前, 圜 声色俱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 卷三:“﹝ 陶文毅公 ﹞开藩 皖 中,循例觐圣,论某官溺职状,至於声色俱厉,须髯翕张。” 茅盾 《子夜》 七:“这两句话又是声色俱厉,所有攒集在办公室门外的职员们全部吓坏了。”亦作“ 声色并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 方正 》 :“ 敦 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 词语分解 声色的解释 ∶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声色俱厉 ∶指歌舞和 女色 耳目 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汉; 司马 迁《货殖列传序》详细解释.指淫声与女色。《礼记·月令》:“﹝ 仲夏 之月﹞止声色,毋或进。” 孔颖达 疏:“止 厉的解释 厉 (厉) ì 严格:厉禁(a.列队 警戒 ;b.严厉的禁令)。厉行(妌 )节约。 严肃 :严厉。声色俱厉。 凶猛: 厉害 。雷厉风行。色厉 内荏 。 磨,使锋利:厉兵秣马。再接再厉。 古同“疠”、“癞”,恶疮。

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

“声色俱厉”的意思是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明帝纪》:“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一定要让大臣回答。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
【近义词】正言厉色、疾言厉色、正颜厉色、辞严义正
【反义词】不动声色、和颜悦色、巧言令色
成语寓意
唐文宗对于韦温三番五次回绝做官一事感到十分生气,因此声色俱厉地质问韦温。在得知原因之后,才平静下来。面对他人的情绪失控,并非要以疾言厉色返还给对方。
自己心态淡定,仔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或许会得到他人的谅解。冲突与对抗,会加剧事态往恶的一面发展。因此,对于疾言厉色的指责,也需要去平静委婉地化解。
声色俱厉成语典故:
唐德宗时,林学士韦授忠于职守,成为德宗非常信赖的大臣喻林学士是皇帝最亲近的顾问秘书官,经常住宿内廷,奉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等的文告,有“内相”之称。韦授担任这个职务后忙于公务,时常个把月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无法照顾老母。
韦缦因自己不能对老母格尽孝道,因此内心感到非常不安,几次向德宗提出辞呈。但是,德宗少不了他,一直没有予以批准。
直到他一直干了八年,身体越来越差,德宗才同意他辞去职务,回家休养。书的儿子韦温,是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孩子。他十一岁就考试合格,被补授威阳时,后来他升迁到监察御史。
他很孝顺长辈,父亲因病辞官回家后,他也跟着辞职回家,一心服待父亲,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韦绶临终前,谆谆告诚韦温说:“内廷系是非之地,你千万不能当翰林学士。一不小心,就会遭致杀身之祸。”
韦温含着眼泪表示,一定牢记父亲遗训。韦缓去世后,韦温担任过许多官职,当时文宗皇帝执政,他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千,决定任命韦温为翰林学士。
韦温铭记父亲遗训,几次恳切地向文宗辞让这个官职。文宗不理解,韦温为什么如此固执地辞让这个对旁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官职。
经过再三询问,韦温才表示,他不能违背对父亲许下的诺言后来,文宗对在旁的大臣说:“我想重用韦温,他每次都坚决回绝,难道没有他就不行了吗?”文宗说这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在旁的一位大臣见他这样发怒,怕对韦温不利,便劝谏道:“陛下,韦温虽然如此固执,但他是遵承父亲遗命,也是一片孝心。请陛下成全他。”
文宗不以为然地说:“韦绶不让其子当翰林学士,这种遗命是乱命,怎么能成全呢?”那位大臣再次解释说:“韦温连父亲的乱命也能遵承,这说明他的孝心是难能可贵的。”文宗听这样解释,才渐渐平下气来,并取消了对韦温新的任命。

声色俱厉的意思

声色俱厉的意思是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很严厉。
读音:shēng sè jù lì。
释义:色:表情。俱:都。厉:严厉。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很严厉。
用法:“声色俱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肃。
出处: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晋书·明帝纪》)上后谓次对官曰:“韦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韦温?”声色俱厉。(唐·赵磷《因话录·卷一·宫部》)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声色俱厉”。
近义词:正言厉色、疾言厉色、正颜厉色、辞严义正。
反义词:不动声色、和颜悦色、巧言令色。
成语寓意
唐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韦绶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一个月也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母亲。韦绶因为自己无法对老母亲恪尽孝道,所以内心深感不安,好几次向德宗提出辞呈。唐文宗对于韦温三番五次回绝做官一事感到十分生气,因此声色俱厉地质问韦温。
在得知原因之后,才平静下来。面对他人的情绪失控,并非要以疾言厉色返还给对方。自己心态淡定,仔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或许会得到他人的谅解。冲突与对抗,会加剧事态往恶的一面发展。因此,对于疾言厉色的指责,也需要去平静委婉地化解。

声色俱厉的意思

声色俱厉是指在表达或行动中,声音和态度都显得非常严厉、强烈和决绝。这个词组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语调、姿态或行为,表明他们非常坚决并带有威胁性。以声色俱厉的态度对待问题或对待他人,意味着以强烈的口气和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要求,不容忽视,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威严感。这种态度通常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因为它传达了强烈的决心和不容置疑的意志。
声色俱厉的意思是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声色俱厉的意思是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1、成语出处
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晋书·明帝纪》
2、成语寓意
面对他人的情绪失控,并非要以疾言厉色返还给对方。自己心态淡定,仔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或许会得到他人的谅解。冲突与对抗,会加剧事态往恶的一面发展。因此,对于疾言厉色的指责,也需要去平静委婉地化解。
3、近义词
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正颜厉色:是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辞严义正:意思是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不苟言笑:是指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厉词逼人:用严厉有力的言辞逼迫他人,让其感受到压力和威胁。
严词拒绝:以严肃坚决的态度和词句拒绝他人的请求或意见,表达不妥协的立场。
声色俱厉的例句
1、犯错误,叨唠文化教育我的是妈妈,对于我声色俱厉的是爸爸。
2、见到这些人的的行径,很多人都声色俱厉声讨,阻止他的行为。
3、在领导声色俱厉追问下,他道出了污蔑同事的客观事实。
4、在会议上,领导对员工的表现发飙了,声色俱厉地要求他改正错误
5、领导面对失误的员工,用声色俱厉的语气提醒他们必须改进。
6、父亲声色俱厉地教育做错事的孩子。
7、老板对下属做出严厉批评,他的声音变得声色俱厉。
8、在警报声中,消防队员声色俱厉地喊着指挥人员撤离。
9、老师用声色俱厉的语调警告学生不要再玩手机。
10、现场主持人一改往常温和的形象,以声色俱厉的态度斥责选手的不当行为。

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解释

意思是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书·明帝纪》:“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通常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寓意:面对他人的情绪失控,并非要以疾言厉色返还给对方。自己心态淡定,仔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或许会得到他人的谅解。冲突与对抗,会加剧事态往恶的一面发展。因此,对于疾言厉色的指责,也需要去平静委婉地化解。
成语典故
唐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韦绶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一个月也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母亲。韦绶因为自己无法对老母亲恪尽孝道,所以内心深感不安,好几次向德宗提出辞呈。然而,德宗离不开他,一直未能予以批准。他连续干了八年,身体变得日益虚弱,德宗才不得不同意他辞去官职,回家养病。
韦绶的儿子韦温,同样在朝中做官。父亲因为病痛辞官回家后,他也紧跟着辞去官职返回家中,一心侍奉父亲,时间长达二十年。韦绶在将死之际,对儿子韦温谆谆告诫道:“内廷不是你能待下去的地方,你千万不可以做翰林学士。一不小心,很可能就会让你丧命。”韦温眼含泪水表示,必定牢记父亲遗训。
当时文宗皇帝执政,他十分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把韦温提升为翰林学士。韦温时刻牢记父亲遗训,几次诚恳地向文宗辞让这个官职,文宗对此无法理解,经过再三追问,韦温才说道,他不可以违背对父亲曾经许下的诺言。后来,文宗声色俱厉地对一旁的大臣说道:“我想要重用韦温,但是他每一次都坚决回绝。”
在旁的一位大臣眼看皇帝这样发怒,于是劝谏道“陛下,韦温如此固执,也是尊奉父亲遗命,是一片孝心,希望陛下成全他。”
文宗生气地说道:“韦绶不让他的儿子当翰林学士,这种遗命是不合理的,怎么可以成全呢?”
那位大臣接着解释说:“韦温连父亲这种不合理的命令都能尊奉,这表明他的孝心是难能可贵的。”文宗听他如此解释,才逐渐消气,最终取消了对韦温的任命。

声色俱厉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502 成语 声色俱厉 注音 ㄕㄥ ㄙㄜˋ ㄐㄩˋ ㄌㄧˋ 汉语拼音 shēng sè jù lì 释义 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语或出晋.裴启《语林》。 「正言厉色」 典源 ※#晋.裴启《语林》(据《太平御览.卷七○三.服用部五.如意》引)1>石崇2>与王恺3>争豪。 晋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以珊瑚高二尺许,恺以示之,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瓦碎。 恺声色俱厉。 崇曰:「此不足恨。」 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校4>,恺怅然自失5>。 〔注解〕(1)典故或见于《晋书.卷六.明帝纪》。 (2)石崇:西元249~300,晋南皮人,字季伦。 元康初累官至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财无数。 在河阳营建金谷别墅,后拜卫尉,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八王之乱时,他与齐王冏结党,为赵王伦所杀。 (3)王恺:字君夫,生卒年不详,晋东海人。 官至后军将军,少以才力著名,肆其意色,无所忌惮,与石崇斗富,极尽奢华之能事。 (4)校:当为「枚」之误,《世说新语.汰侈》正作「枚」。 (5)怅然自失:神志迷惘,若有所失的样子。 〔参考资料〕《晋书.卷六.明帝纪》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 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峤对曰:「钩深致远,盖非浅局所量。 以礼观之,可称为孝矣。」 众皆以为信然,敦谋遂止。 另可参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 典故说明 「声色俱厉」一语,普遍出现在晋和六朝的文献,例如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书.卷六.明帝纪》等。 在较早的《语林》中提到一段故事: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用尽了华美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饰。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经常帮助王恺,给他一些珍宝。 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枝高二尺左右的珊瑚赏赐给王恺,这珊瑚树枝条茂盛,世上很少有能与它媲美的。 王恺把它拿给石崇看。 石崇用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 王恺非常惋惜,声音脸色都非常严厉。 石崇说:「不值得遗憾。」 就叫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拿来,高达三尺、四尺,光彩夺目,总共有六十多枚。 王恺看了神情显得迷惘,一付若有所失的样子。 后来「声色俱厉」演变为成语,被用来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书证 01.《太平御览.卷七○三.服用部五.如意》引晋.裴启《语林》:「石崇与王恺争豪。 晋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以珊瑚高二尺许,恺以示之,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瓦碎。 恺声色俱厉。」 (源)02.《晋书.卷六.明帝纪》:「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 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03.《旧五代史.卷八○.晋书.高祖本纪六》清.邵晋涵注引《旧五代史考异》:「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 涛伏合抗疏,请置于法。 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 04.《宋史.卷三一三.富弼列传》:「弼声色俱厉,契丹知不可夺。 乃曰:『吾当自遣人议之。 』复使刘六符来。」 05.《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世蕃愕然,方欲举手推辞,只见沈炼声色俱厉道:『此杯别人吃得,你也吃得。 别人怕着你,我沈炼不怕你!』」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使用类别】用在「激愤恼怒」的表述上。 【例  句】<01>老师一反平日的温和,声色俱厉地要求我们团结。 <02>我是为你好,才会在你犯错时,声色俱厉地斥责你。 <03>警察声色俱厉地喝住歹徒,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04>母亲说话总是细声细语,从来没有声色俱厉地训过我们。 <05>因为屡教屡错,大师傅不禁声色俱厉地责骂徒弟,状极吓人。 <06>弟弟这次的过错实在无法轻饶,难怪母亲声色俱厉地责骂他。 <07>他演讲到结束时,声色俱厉地喊起杀贼救国的口号,让在场的听众热血奔腾。 近义词: 正言厉色,疾言厉色 反义词: 和颜悦色 辨识 请参考『辨识502』 参考语词 辞色俱厉

声色俱厉的意思是什么

声色俱厉的意思是声音和面色都很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在发怒或激动时的神态。
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愤怒、不满或激动而表现出声色俱厉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语音语调会变得高亢激昂,面部表情也会显得严肃而紧张。这种表现方式往往能够展现出他们内心的强烈情绪,让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愤怒或激动。
例如,一个家长在发现孩子不认真学习时,可能会声色俱厉地斥责孩子,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声音和表情都会显得非常严厉,让孩子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错误。
声色俱厉的表现方式虽然能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但过于频繁或强烈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沟通效果。因此,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愤怒时,我们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于激烈的表现方式,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和维护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