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
- 2、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区别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什么
- 3、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是谁
- 4、日内瓦会议的意义
- 5、海棠依旧日内瓦会议是哪一集
- 6、有关1954年日内瓦会议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说
- 7、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防止有人窃听,李克农想出一招妙计
- 8、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中苏建交分别是什么会议
- 9、为何日内瓦会议不能称其为谈判
- 10、什么是日内瓦会议它的起源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名词解释
日内瓦会议是指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
日内瓦会议是指1947年至1954年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旨在解决二战后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军备控制、冷战对抗和战争遗留问题等。
1.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是指一系列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旨在解决二战后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和平与安全,但在二战期间未能有效阻止战争爆发。
3.联合国
联合国是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继承了国际联盟的使命,在促进和平、发展和人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冷战
冷战是指二战后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状态,虽未发生直接冲突,但却带来了一系列的地区冲突和对抗。
5.核武器
核武器是一种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其威胁和影响超越了传统战争,成为日内瓦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6.军备控制
军备控制是指通过国际协议和机制来限制和减少各国的军备规模和军事力量,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7.核裁军
核裁军是指通过国际协议和机制来减少和消除核武器,以避免核战争的威胁。
8.战争遗留问题
战争遗留问题指二战结束后留下的未爆炸弹药、地雷、化学武器等战争遗留物的清除和处理问题,对人类安全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9.国际人道法
国际人道法是指规范战争和冲突中保护平民、俘虏和受伤人员的法律和准则,旨在减少战争的人道灾难。
10.人权
人权是指每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和尊严权等,日内瓦会议也关注人权问题并推动其保护和促进。
总结:
日内瓦会议是一系列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旨在解决二战后的重大问题,包括军备控制、冷战对抗和战争遗留问题等。这些会议对于维护和平、促进人权、推动军备控制和核裁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建立了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协调机制。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区别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区别在于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两次会议在中国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会议陷入僵局时推动会议的进展。若有小伙伴还想了解更多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区别”相关的内容,可继续跟随我往下浏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什么不同 1、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性多边会议。
2、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24日,亚非29国的300多位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秀丽的山城万隆成功举行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3、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不同点在于举行地区不同,日内瓦会议是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而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是在印度尼西亚秀丽的山城万隆举行。
4、其次,还有不同点是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而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中国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会议陷入僵局时推动会议的进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通过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以上讲解的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区别,以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是谁
日内瓦会议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首席代表。1954年2月底,经苏联政府倡议召开的苏、美、英、法四国外交部长会议在柏林达成协议,定于当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国际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建议中、苏、美、英、法五国参加会议全过程,其它有关国家可派代表分别参加相关问题的讨论。
日内瓦会议的意义
日内瓦会议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促成印度支那实现和平,第二,推动中英关系发展、搭建中美沟通的桥梁,促进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第三,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政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日内瓦会议的意义 日内瓦会议是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
日内瓦会议属于多边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大国的代表外,还有朝鲜、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日内瓦会议分为两部分,交叉进行,举行地点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
海棠依旧日内瓦会议是哪一集
第32集。根据查询腾讯视频《海棠依旧》信息得知,日内瓦会议是第32集。在32集中中国受邀参加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战争问题。《海棠依旧》是由刘俊杰执导,张一白、张纪中、李翰祥、徐小斌联合出品,霍尔果斯电影集团、优酷、华策影视联合制作的中国大陆古装剧。该剧讲述了1920年代上海滩黑帮时期,王牌女特工白海棠(杨幂饰)为了执行任务,不惜代入底层,与屠夫之子阿武(邓伦饰)相遇,两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故事。
有关1954年日内瓦会议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说
“握手”原本是人类在外交场合最平常的礼节,而在中美两国敌视时期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却通过“不许与中国人握手”来发泄对新中国的敌对情绪。由此,会议期间传出了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说,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恩来真的被杜勒斯拒绝握手了吗?周恩来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1954年4月,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风光秀美的瑞士边界小城日内瓦,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将在此举行。
不久前还是朝鲜短兵相接的两个大国——美国和中国将在此聚首。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杜勒斯国务卿,作为各自的首席代表将在此交锋。在长达75天的日内瓦会议上,中美双方进行了自朝鲜战争以来的又一次激烈的面对面的较量。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的大型的国际会议。中共中央对日内瓦会议十分重视。曾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参加会议的原则、方针等问题。
在重大的国际会议上,新闻发议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国家内外政策的立场和国家的弄错,何况中国是第一次派团参加如此大型的国际会议。为了锻炼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外交部在成来的指示下,进行了多次演练。
1954年4月24日下午,中国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在日内瓦国际机场。周恩来是首席代表,参会的还有副外长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熊向晖为新闻办公室主任,雷任民、师哲、乔冠华、陈家康、柯柏年、宦乡、黄华、龚澎、吴冷西、王绰如、雷英夫为顾问。
日内瓦会议上, 社会 主义国家主要斗争对象是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周恩来谈判的主要对手也自然是杜勒斯。杜勒斯,共和,1953-1959年担任美国国务卿,是美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也是著名的外交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顽固坚持反共、反苏、敌视新中国的突出代表人物。提起杜勒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与西方战后奉行的著名的对 社会 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联系起来。因为正是这个杜勒斯创立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瓦解、摧毁 社会 主义制度的新思维,即“和平演变”的战略。
他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同样采取顽固的敌视立场,他声称,“中国共产主义是一个致命的危险”,“是一种要消逝的现象”,美国及其盟国的责任是“尽一切可能使这种现象消逝”,要“用和平的方法使中国得到自由”。
对杜勒斯“和平演变”的叫嚣,毛泽东十分重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许多评论。针对杜勒斯实现其和平演变战略寄托在 社会 主义国家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企图。毛泽东回敬道:“帝国主义预言家们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
据悉,杜勒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从未露过一丝笑容。他也很难笑得出来。当时美国的日子并不十分好过。他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不久刚刚做了一次手术。杜勒斯是在4月25日是,也就是会议召开的头一天才匆匆赶到人瓦的。一到日内瓦,他顾不上欣赏这座世界名城的秀丽风光,就迫不及待地问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周恩来到了吗?”史密斯连忙把一张当地报纸双手呈给杜勒斯,同时答道:“周恩来也刚刚抵达。”
杜勒斯接过报纸,看史密斯特意用红笔圈出来的部分:“日内瓦来了一连中国军人,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中山服,连手提箱也相似。瑞士人误认为是传教队,都站下来脱帽向他们致敬!”一丝冷笑浮现在杜勒斯苍白阴沉的面孔上,他不屑一顾地讥讽道:“这样的乡巴佬,怎是我们美国人的对手?”他似乎忘了自己刚刚在朝鲜的失败正是“这样的乡巴佬”给的。
关于日内瓦会议是否出现过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场面。王炳南同志曾就此进行了澄清:“实际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他认为是以讹传讹。在整个人瓦会议期间,王炳南说自己始终在周恩来左右,据他认为,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杜勒斯是坚决反共的头子,总理从来就没想去和他握手。
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防止有人窃听,李克农想出一招妙计
可能有人会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战争就结束了。
这样认为也不无道理。
只不过, 一个战线战争的结束,并不代表其他战线“战争”的结束。
当时的新中国,明面上的枪火战斗虽然平息了
但接踵而来的其它战线上的“战场”,才刚刚拉开序幕。
1954年,日内瓦会议。
这是一场对亚洲乃至对全世界都影响巨大的国际会议。
也是新中国作为世界五大国之一,第一次参与的国际重要会议。
我时常以为,我们在回顾一些重大 历史 事件的时候
不应过度以“仰视”的姿态去看待这件事
否则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将其 “神话”
故而忽视了当时亲身参与那些事件的亲力亲为者
也是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而非是“神”
在这样的思维观念下,我们再来看这次会议,可能就会收获一些不一样的收获与体验。
1954年的中国,对于当时的全世界来讲,可以说还非常的 年轻 。
这里的年轻不仅体现在“年龄”,也体现在经验。
那时候的中国,缺乏国际重大会议的参与经验。
故而对于彼时参与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而言
这场会议,无疑就是一场无声的“战役”。
他们要在实战中思考如何应对外交战线上的那些“敌人”。
1954年4月24日下午, 以周恩来、李克农等人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抵达了日内瓦。
为了应对这条毫无经验的特殊 “战线”
周总理在 出发之前两个月 的时间里,针对此次国际会议,做了 极其细致 的 谋划 与 准备 。
细致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当时,党中央对于此次会议将要达成的主要目的,一共罗列了三点:
第一,要积极努力地在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上发成一些协议,以求缓和国际形势。
第二,要借助此次会议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和交通往来,改善国际关系。
第三,要借助此次会议培养一些外事干部人才,让他们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基于这三点要求,周恩来、李克农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是确定 随行人员 。
我们需要知晓的是,当时能够派出参与这场会议的人员名额是有限的。
为保证更多的干部能够得到学习锻炼 , 周恩来将原本拟定的两名随行医生、两名护士,削减为只派遣两位医生随行,护士则绝对不要。
这样可以在保证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派遣更多相关岗位的干部前往学习。
其次是进行的相关问题“备案”。
什么意思呢?
就是事先对此次会议当中 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用到的资料,可能涉及的问题 ,事先一一进行考量。
李克农 当时用了大量的时间, 将这次会议可能讨论到的政治性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全都做了预先的“备案”。
并且根据朝鲜、印度支那问题,准备了 29篇发言稿 ,以及 170多万字的基本情况简介资料 。
需要意识到的是,这些全都是 单方面 的“一厢情愿”式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说,即使准备了这些,到时候也完全有可能用不上。
但当时的代表团成员们,仍旧积极认真地做了类似的大量准备工作。
单从这 认真严谨 的 态度 来讲
此次会议,中国代表团赢得世界的喝彩与尊重,已经是可以预料的结果了。
而这些准备回头来看,对于当时的会议确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当时,周总理还特地要求全体随行人员,都要学习 外交礼仪 , 熟悉当地的法律以及风俗习惯。
同时, 对于负责翻译、机要、打字、速记的工作人员,都对他们进行了“真枪实弹”的测试,确保其在实际工作中不“掉链子”。
就连随行的未出过国的司机,也事先进行了相关常识的学习。
总之,对于此次会议的准备,中国代表团可谓 事无巨细 ,且相当充分。
会议开始了。
我们或许可以将此次会议理解为一场世界级的“比赛”。
赛场就是日内瓦。
周围的观众就是全世界的媒体,以及这些媒体能辐射到的所有民众。
这是一个被 放大镜 盯住的“赛场”。
任何不妥当的言论、行为
都有可能在不怀好意的媒体渲染之下
成为抹黑一个国家强有力的武器
彼时的中国,尚未今日的国际影响力。
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世界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唯一的渠道大约就是本国的这些媒体报纸了。
在今日中国实力突飞猛进之当下,尚且有大量西方媒体蓄意抹黑污蔑
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代表团, 需要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在那个“放大镜”之下,通过他国媒体“睚眦必较”的眼睛,别有用心的“语句”,将新中国的友好形象传递给各国民众。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回到会议场上。
由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与如此重大的国际性会议
故而当时想要采访中国代表团的团体媒体可谓多之又多。
以至于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都有些忙不过来。
为解决这一问题,周总理成立了 新闻办公室, 并规定:
这样的做法在现在看来似乎没什么,但对于当时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国代表团来讲,无疑是一个 高明 的做法。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想想看。
如果把此次会议当成一个微型的国际交流平台,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最有 价值 的东西,除了最后的 谈判结果 之外, 就是各国的信息 !
当时并没有互联网, 故而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渠道,远没有如今这样快速且多元。
而不论任何年代,任何时代, 信息对于媒体而言,都有着难以抑制的强大诱惑。
这是媒体“牟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媒体目光的聚焦点。
设置 新闻办公室 ,就好比 将信息的渠道进行专门的“固定化” 。
任何关于 中国情况的官方权威信息 ,只能通过这个部门来进行输出。
这就杜绝了私下里的信息交易以及信息造假。
即使发生了 信息泄露 问题,也能通过新闻办公室进行有针对性的核查。
试想,若是没有这个平台,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和追责,似乎都是一件复杂困难的事情。
在当时众多谈判工作要解决的情况下,这样的事情无疑会分了众人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还真发生了一件信息泄露的事情
但正是因为这个新闻办公室的预先成立,才使得这件事情 快速解决 ,且没有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这件事这里暂时先不写,以后可以单独写一写,还是比较 精彩且值得深思 的。
通常来讲,信息的传递有两种渠道:
一种是正常渠道
另一种则是“隐秘渠道”
而 隐秘渠道 的信息来源,最常见的,无疑就是 窃听 了。
当时,中国代表团作为一个“外来者”,对于当地环境并不十分了解。
这就产生了一个 问题 。
如果有人在代表团的居住工作场所,事先安装了窃听器,那么信息泄露的风险将大大增强。
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也是身为“ 谍战前辈 ”的周总理和李克农早就料想到的问题。
但问题的发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
如何做好内部的警卫,尤其是信息方面的警卫工作,是一件关键且复杂的事情。
针对这个问题,当时副部长 李克农 想出了一条 “妙计” 。
由于当时代表团主要成员所居住的场所,是 事先预租好的一座别墅 。
既然已经花钱租了,那便不能浪费。但 保密问题 怎么办呢?
李克农想了个好办法。
为了防止有人窃听,他派人 将别墅里面的马厩“改装”了一下 ,搞成了一个小型的 内部会议室 。
即使有人事先想要安装 窃听器 ,那也万无在安装在 马厩 里头的道理。
就算安装了,马厩的空间相对有限,搜查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故而,这座 小型会议室 应当是相对安全的。
于是,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就在这间小小的马厩里,完成了此次国际会议的 讨论、决策等众多工作。
在会议进行中,李克农对工作人员的 精神思想 方面的调节也十分的重视。
他经常检查代表团的工作,并且 及时了解每个成员的情绪思想,意见建议,并且针对性的及时作出批评与自我批评。
同时,他还经常为大家放映一些调节情绪生活的电影,比如 卓别林的默剧 。
这些都使得当时代表团的工作能够 有序且良好的运转 。
身为一个领导者,任何时候都要清楚的知道,工作的主体始终都是人。
故而,想达到更加高效良好的工作效果,人的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而这,也是此次会议能够完美达成中央决策之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
此次会议当中, 世界各国的媒体,对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与赞叹。
以下摘取一些当时知名媒体的评价:
有经验的外交家说,出席这里的亚洲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恢复了一些已不存在的国际会议的尊严和礼节!
注意一下中国代表团的举止,真的像礼貌大全书中所说的那样,合乎外交规范地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
西方观察家给予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先生和他的同僚们以无懈可击的最高评价!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将自身风采展现给世界。
而中国代表团可以说是在 “刀尖上”, 完美的 演绎了一场令世界赞叹的“舞蹈”。
当然,我们要做的并非 单纯回忆过去的“辉煌” 。
而是从前辈们在此次会议过程中, 面对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的做法中,吸取一些能为我所借鉴学习的思路或是经验。
这或许才是我们面对 历史 的态度。
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中苏建交分别是什么会议
1、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2、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苏建交:新中国建国第二天,苏联就与中国建交,紧接着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了友好互助的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宣布承认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打破帝国主义阵营对于孤立封锁的政策,对于保障新中国获得比较安全的战略环境,对于新中国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中苏建交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以通俗的方式阐述了未来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
其中,“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交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之一。
为了同苏共中央直接交换意见,取得苏联对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在中苏关系问题上,斯大林表示: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立刻承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隆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内瓦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中苏建交
为何日内瓦会议不能称其为谈判
日内瓦会议不能称其为谈判的原因是由日内瓦单方面提出条件。
日内瓦会议不能称其为谈判的原因是由日内瓦单方面提出条件。1984年,美国及其同盟国在朝鲜的侵略军队连吃败仗。美帝国主义的纸老虎被戳穿了。只有在这个时候,美国被迫与朝、中进行停战谈判。而这次谈判是在败仗之后,日内瓦单方面提出条件,所以不算做谈判。
什么是日内瓦会议它的起源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它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
、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透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透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月21日,会议透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透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透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日内瓦会议
Geneva Conferences
1954年和1961年两次在日内瓦召开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以及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国际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 根据1954年2月苏、美、英、法4国外长柏林会议决定,于同年4月26日~7月21日召开。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两项内容。
①朝鲜问题。会议自4月27日~6月15日讨论了朝鲜问题。参加国有中国、苏联、朝鲜、韩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泰国和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等。虽经朝、中、苏代表团的一再努力,提出各种建议,以便达成协议,但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团,发表了《共同宣言》,使朝鲜问题的讨论中断,未达成任何协议。
②印度支那问题。会议于5月8日~7月21日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由中、苏、美、英、法、越南、高棉(今柬埔寨)、寮国(今老挝)及南越参加。
会议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关于在越南、寮国和高棉3国停止敌对行动问题;二是关于政治解决印支问题。会议就上述两个议题达成协议,签署了印支三国交战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并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协定和宣言均在法国承认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作出的。基本内容包括:立即停止三国的敌对行动,三国停战后将不得从境外进入增援性的外国军队和军事人员及各种武器弹药,但高棉和寮国为自己所需的武器弹药不在此限;由印度、波兰和加拿大3国组成国际监察、监督委员会,负责监察、监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实施;三国将分别举行自由普选,以实现各该国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三国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容许任何外国在它们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不容许被利用来恢复敌对行动或服务于侵略政策;法军在协定规定的时间内从三国领土上撤走;与会各方保证尊重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美国拒绝在最后宣言上签字,并单独声明:美国将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妨碍上述协议的实施。
1961年日内瓦会议 讨论老挝问题的扩大会议。1961年5月16日~1962年7月23日在日内瓦召开。参加者有中、苏、美、英、法、印、波、越南、南越、柬、老、泰、缅。
1961年4月24日,1954年日内瓦会议苏、英两主席决定召开会议,讨论有关维护1954年日内瓦协议和寻求恢复老挝和平途径问题。1962年7月23日一致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 和《关于老挝中立宣言的议定书》。两个文件重申1954年日内瓦会议协议中包括的尊重老挝主权、独立 、统一、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其内政的原则;确认老挝走和平中立的道路,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进入任何外国军队;要求所有有关国家不采取任何与上述原则或与这两个文件的其他规定不相符的行动。
这次会议对和平解决老挝问题及缓和印支与亚洲的紧张局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