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是什么
- 3、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是
-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 5、湖光秋月两相和什么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原诗及译文
- 6、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全诗
- 7、湖光秋月两相和下一句是什么
- 8、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是什么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
- 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这句诗的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出处:唐·刘禹锡《望洞庭》
原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扩展资料:
刘禹锡的这首诗历来被称为咏洞庭君山诗的杰作。烟波浩渺,一岛浮翠,如果说明湖如画,那么君山实在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此诗写洞庭湖月夜之美,澄澈的湖水与皎皎秋月的素光交相映辉,进而将洞庭湖比作银盘,而将君山说成是置于这个银盘上的青螺杯。
洞庭湖和君山都是十分壮观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案上的杯盘,可以体味出诗人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诗思的旷大,而闲闲写来,妙喻天成,不仅在于诗人功力的深厚,更表现出一个真正的诗人对描写对象的独特感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是什么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是什么如下:
“潭面无风镜未磨”前面一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全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出处:唐·刘禹锡《望洞庭》
扩展资料:
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秋。诗人把秋夜的湖光山色描写得优美动人,如同山水画一般。诗人妙手丹青,巧妙地把洞庭湖风平浪静的静态比喻为未被打磨的镜面。形象又贴切地描绘了洞庭湖的淡雅、柔和、静谧。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诗人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读者眼前。
“湖光秋月两相和”,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湖中的君山又被作者巧妙地比喻为“白银盘里一青螺”。“镜未磨”三个字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是
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月色融为一体。
洞庭湖的水色与月光相互辉映相关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是:洞庭湖的水色与月光相互辉映。“湖光秋月两相和”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句诗描绘的是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望洞庭》的全诗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
《望洞庭》描写的是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全诗抓住千里洞庭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全诗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释义: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上水色和月光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般。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镜子尚未打磨,古人的镜子是用铜制作打磨而成的。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这句诗出自于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望洞庭》一诗,诗的全文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望洞庭》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洞庭
意思是: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扩展资料: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洞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洞庭湖上夜晚的月光和湖水的颜色融合的非常美好,湖面上风平浪静,宛如一块没有磨过的镜子。这首诗名叫《望洞庭》后两句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洞庭湖周边山清水秀,远远的眺望洞庭湖,洞庭湖仿佛是白银盘里托着的一枚青螺。这首诗写的非常美,刘禹锡的诗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意境,每次读他的诗,都让人有一种心境平和的感觉。
刘禹锡在长庆四年被贬到南荒,担任和州刺史。这首诗就是他经过洞庭湖时所做的,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赞颂洞庭湖,但是能将洞庭湖写的这么平静美好的刘禹锡是第一人。而且当时仕途不顺的刘禹锡的心情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在目前可考的文献中,刘禹锡曾经去过六次洞庭湖,足以见得刘禹锡非常喜欢洞庭湖的景色。
很多诗人赞颂大自然的时候,都喜欢将大自然描写的非常壮阔,仿佛只有壮丽的景色才能衬托诗人心中的豪迈。但其实像刘禹锡这么清新的笔调,也可以给人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
刘禹锡在贞元九年曾经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在当年是非常不容易的,相当于如今的高考状元。他和柳宗元,韦应物并称三杰,在当时非常有名。相信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背过刘禹锡的《陋室铭》,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背这首诗背了非常久。好在高考的时候真的考了这首诗,凭借这首诗词填空多拿了两分,也算是背得十分值得了。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才子在官场上的经历却并不十分顺遂,一生都没有当过太大的官。他在71岁的时候寿终正寝,并且被追封为户部尚书。
意思是:在秋天的夜晚,风静浪息,皎洁的月光和湖水的颜色交融在一起,湖水的表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一样平滑而光亮。
这两句诗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以及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诗人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自己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扩展资料: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望洞庭》。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全诗的白话文是这样的: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望洞庭
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出处】《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扩展资料
1、《望洞庭》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2、《望洞庭》鉴赏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湖光秋月两相和什么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原诗及译文
1、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指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出自刘禹锡《望洞庭》。
2、《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全诗
出自《望洞庭湖》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采纳。
湖光秋月两相和下一句是什么
湖光秋月两相和下一句是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是什么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思?
湖光和秋月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湖光秋月两相和,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an)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liao)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秋天的夜晚,风静浪息,皎洁的月光和湖水的颜色交融在一起,湖水的表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一样平滑而光亮。
这两句诗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以及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诗人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自己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扩展资料: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望洞庭》。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全诗的白话文是这样的: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望洞庭
一、解答: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二、拓展:
1、原诗: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译文: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3、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在秋天的夜晚,风静浪息,皎洁的月光和湖水的颜色交融湖水的表面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镜子一样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迎肖么打磨的镜子真美呀
意思是:在秋天的夜晚,风静浪息,皎洁的月光和湖水的颜色交融在一起,湖水的表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一样平滑而光亮。
这两句诗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以及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诗人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自己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扩展资料: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望洞庭》。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全诗的白话文是这样的: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湖光和秋月相互融合,湖面没有风,犹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湖光是指湖面的景色,包括湖水的颜色、倒影、光影等。在秋天,由于天高气爽,湖水显得更加清澈,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秋月则是指秋天的明月,它高悬天空,皎洁明亮,与湖光相互呼应。
两相和则表达了湖光与秋月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和谐景象。这种和谐之景让人感到宁静、优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神秘感,引发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无限遐想。
潭面无风则形容了湖面的平静,没有一丝风的干扰。这种平静的湖面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也为接下来的镜未磨做了铺垫。镜未磨则是指湖面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比喻湖面清澈透明,没有杂质,没有瑕疵。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湖水的清澈和透明度。整句诗通过描绘湖光秋月两相辉映的和谐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表达的情感:
1、对自然美的赞美:这句诗用湖光和秋月两种自然元素相互融合的美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湖光和秋月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2、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句诗中的潭面无风表现了湖面的平静和宁静,给人一种安详、平和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这种平静的湖面,表达了他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对人生境界的感悟:这句诗中的镜未磨形象地描绘了湖面清澈透明、没有瑕疵的状态,寓意人生需要磨砺、提炼和提升。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感悟,认为人生需要不断地磨砺和提炼,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