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和翻译
-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 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
-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和翻译
-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么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无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明聪明而又喜好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明聪明而又喜好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把所学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玄武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学问的人学习,就算是在追改什么,总怕赶不上学,到后又害怕自己忘记我曾经剪贴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意思是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我并不是生下来最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的还唯恐丢失了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的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是: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子说:“天性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聪明灵巧而好学,又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自先秦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六则·节选》。
整个原文包含上下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原文的现代文翻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聪敏灵巧而好学,又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把学到的东西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从不厌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
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敏而好学:聪敏勤勉而好学。
这是《论语?公冶长第五》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聪明又好学。
敏(聪明。敏捷理解问题快。)而(而又。[并列连词])好hào([动]爱好)学(学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出自于出自《论语·公冶长》,多用来形容谦虚好学。
《论语》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孔文子能做到)聪明而又好学,身居高位又不耻于向身份年龄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才获得了“文”的谥号。
历史背景
“孔文子”,卫卿,事卫灵公和卫出公,姞姓,孔氏,名圉,文子是他的谥号。他死于哪一年,从《左传》记载看,当在前484—前480年之间,即孔子自卫返鲁后。孔子在卫国和他有接触,对他的评价还不错。
含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子贡对孔文子被谥号为“文”感到不理解,孔子给予的解答。“下问”的“下”可以指地位、身份、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不耻下问”一句已经成为成语,这也就是“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掩盖自己,不怕因丢面子丢身份而不问,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文采,实乃一种美好的心理和习惯。像这种回答,至今仍然有用。
聪明的人往往学习不是很踏实,地位高的人往往耻于向别人请教,而孔文子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值得肯定。所以孔子认为他被谥号为“文”也能说得过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是人们常用到的成语,特别是“不耻下问”经常被用来描述好学的态度。不耻下问说来简单,但做到却并不容易。生活中很多人都为了那个叫做“面子”的东西不懂装懂,生怕被人视为没文化,更不要说主动承认自己不懂不会,而去向别人求教了。所以“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我们今天依然值得倡导。
故事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大方而谦虚地向人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拼音】mǐn ér hào xué bù chǐxià wèn。
【基本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造句
1、对学过的东西要温故知新,对不认识的东西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于学习要学而不厌。
2、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好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矫揉造作。
3、你不但谦虚而且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及还在网上来征求答案。
4、孔子遇到不懂得东西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5、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不论是学习什么,我们都要抱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好。
7、虚心求艺,不拘门派,博采众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当我们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我们就应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9、在学习上,我们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虚心求教,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并不是耻辱的事,不要觉得请教别人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扩展资料:
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意思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一个人非常敏锐、悟性高,乐于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表现出了谦虚好学的精神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德——不骄不躁、虚心好学。一个人如果具备这种品质,意味着他他能够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增长见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乐于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
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还在于,一个人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傲慢和自以为是,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要勇敢地向别人请教,摒弃我行我素、固步自封的思想,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造句
1、作为一个学生,应该保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虚心向老师请教。
2、他一直以来都具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所以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
3、在工作中,要保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进步。
4、领导要带头具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5、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不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经营理念。
6、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要多看多听多问多练,养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习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意思: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形容谦虚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本篇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原文 翻译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原文 注释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敏:敏捷、勤勉。
好:喜好。
耻:羞耻,奇耻大辱。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赏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原文和翻译
具体如下: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原文:
《古人谈读书》第一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古人谈读书》第二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古人谈读书》第三则: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天资聪颖且非常喜欢学习的人,不因别人的地位低于自己而耻于向别人发问。这句话出自孔子以及孔子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一书中,现在常常被用来勉励他人好好学习,树立一个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孔子说:“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自己言行谨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征募使用百姓公正合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