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什么
-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什么
-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
-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意思?
-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拓展资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读音:[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造句: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耕耘功不可没。亲爱的老师,今天是您的节日。就让远方的学子给您捎上一份祝福,祝福老师身体安康,节日快乐!
2、她深居简出,但记者总是络绎不绝,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
3、陈先生的学识和为人,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这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宫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名师不教学满天下。身教胜于言传,多年来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辱没了老师的名声。教师节之际,我祝愿您生活美满,万事如意!
6、桃李湖是学校内一座人工湖,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对你们的赞意,对你们的感恩,是那样发自肺腑的虔诚。
8、此时此景,老委员长并没有故作咳嗽的开场,因为全场的目光早已聚集到他的身上,不用矫作引人注意,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10、正如那默默无语的桃李,不求悦人耳目,无意沽名钓誉,只是始终的吐露芬芳,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尊敬与赞誉。
成语故事: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
2、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3、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4、翻译: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什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下面是我整理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意是说,虽然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会被踩出一条小路来。这句话后被引申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也不用向别人邀功,人们自然也会记住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典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贤文”出自汉初名将李广,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唐朝诗人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是描写李广将军的神力把箭射入石头中的故事。李广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射,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70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单于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可是汉朝始终没有重用他,并且多次打击他,在他60多岁最后一次和匈奴作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蹊:小路。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意为: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一、出处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成语寓意
李广能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社会上多见的是大造声势,吸引眼球之辈;不乏的是为了出名,制造新闻之辈;更有甚者,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二者相较,高下立见。其实,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三、运用示例
1.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五引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2.宋·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3.金·元好问《送杜招抚归西山》:“父老樵渔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
4.明·张岱《孙忠烈公世乘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以实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什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详细解释如下: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是指桃树和李树,这两种果树都是春季开花,夏季结果的植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并不张扬,也不需要借助言语来宣传自己的美丽和价值。相反,它们的花朵和果实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自然会吸引人们前来欣赏和采摘。
2、不言是指不需要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不需要通过言语来推销自己,他的行为和成就自然会吸引别人的注意。他的行为是真诚、善良、有作为的,这种行为会传递出一种正能量,使别人自然而然地前来学习和效仿。
3、下自成蹊是指人们在桃树和李树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他的行为和成就能够影响和吸引别人,使别人自然而然地前来学习和效仿。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对别人的影响而产生的。
八字成语的学习方法
1、理解意思:要理解每个八字成语的含义。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语境应用:学习八字成语时,要将其放置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文学作品等,了解成语的用法和常见语境。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对比学习:将相似的八字成语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区别和特点。例如,“半途而废”和“功亏一篑”,两个成语都表示没有完成某件事情,但它们的原因和结果却不同。通过对比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3、故事学习:通过阅读古代故事、历史事件等,了解八字成语的来源和典故。这些故事通常具有寓意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应用。练习造句:练习使用八字成语造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和含义。可以通过写作等方式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查阅资料: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八字成语,可以通过查阅古代文献、词典等资料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八字成语的含义和应用。总结归纳:将学到的八字成语进行总结归纳,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学习和使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人们都来欣赏和采摘,所以在树下就形成了一条小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它的意思是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因为它们有美丽的花朵和可口的果实,人们都来欣赏和采摘,所以在树下就形成了一条小路。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不需要自我宣传,就能自然地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也可以用来比喻注重事实,不追求虚名,让自己的行动说话。这个成语的下一句是“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意思是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可以用来说明很多问题。
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评价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他们不图名利而奉献自己;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鼓励那些努力学习或工作的普通人,他们不懈奋斗而获得成功;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提醒那些迷恋虚荣或欺诈的人,他们不能长久地欺骗别人或自己。
相似成语:
1、桃李不言,下自成行:这是一个古谚语,出自潘岳的《太宰鲁武公诔》,潘岳在评价鲁武公时引用了这个谚语,意思是:桃树和李树有美丽的花朵和可口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鲁武公就是以他的高尚品德赢得人们敬仰。
2、德高为范:这是一个成语,出自《礼记·曾子问》。曾参问孔子如何才能使百姓遵守礼法,孔子回答说:“君子以德为范,百姓何敢不从?”意思是说,君子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为榜样,百姓怎么敢不效仿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为人品德高尚,能够以身作则,影响和感化他人。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也是一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车辖》。这是一首赞美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诗歌。诗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说,高山令人仰望而不可及,景行(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行为令人效法而不可超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的崇敬和钦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意思?
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
扩展资料:
典故
李将军即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生平具有传奇色彩。他善于骑射,一次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箭镞没入石头。
他曾与匈奴大小70余战,匈奴人畏之,呼之“飞将军”。李广一生清廉,所得赏赐皆分给部下,家无余财。他忠心耿耿,但不善言辞,命运不佳。其死后,天下人皆为之流涕伤感。
李广一生打仗几十次,却没有能够得到封赏。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慨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是一个很有才能、但人生坎坷的悲情人物。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李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成语,我们现在一般用来赞美老师的高尚品质,其实这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论》,是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他的。
这句话的原意是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比喻李广将军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一、出处:《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二、译文: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三、赏析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
“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
“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
“多情山鸟不须啼。”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
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四、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叶衡也是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辛弃疾这次在建康任职,也是出于叶衡的推荐。叶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该词正咏此事。
五、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