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专家称第 2 轮感染高峰或在 3 到 5 月,应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 2、黑龙江疫情二次爆发时间
- 3、二次感染新冠之后会发生什么?
- 4、WHO权威专家称中国新冠疫情二次爆发将是大概率事件!为何他会这样认为?
- 5、新冠二次感染前三天征兆
- 6、二次感染新冠之后会发生什么?
- 7、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会大面积复发吗?
- 8、世卫组织: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不常见,官方怎么回应?
- 9、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爆发,该如何应对疫情二次爆发?
- 10、二次感染新冠有什么后果
专家称第 2 轮感染高峰或在 3 到 5 月,应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今年的二次感染虽然不如往日来得那么猛烈和明显,却也有了些微的苗头,国内传入新的变异毒株,不少人出现感染症状后被确诊为阳性。
根据张文宏之前的预测,第二波疫情会在今年的5-6月份,而同济专家邢铭友教授预测第二轮新冠疫情感染高峰可能会在2023年3~5月份。
当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屏障被突破,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波感染?
1.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病毒引起的疼痛程度,一方面与毒株的毒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身体素质有关。感染后有的人照样生龙活虎,有的人却精神和身体都欠佳,许久不见好。平日大家还是要注意注意锻炼,做一下慢跑、游泳、打球、练瑜伽等运动。
2. 适当囤购防护物资口罩、酒精湿巾、酒精喷雾、消毒液等作为防护的一线用品,实用性强,可预防新冠、甲流等多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作为家中常备物资使用。
近日,专家预测第二轮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将在3到5月到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疫情监测
在第二轮感染高峰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加强疫情监测。这包括加强对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加强对病毒变异的监测,以及加强对病例的追踪和排查。只有及时发现和控制病例,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
二、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公众防护意识的提高是防控疫情的关键。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确保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
三、加强医疗资源准备
在第二轮感染高峰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这包括增加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储备,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协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在疫情爆发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
四、加强国际合
作
病毒没有国界,只有国际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研究病毒的传播规律和防控措施,共同应对疫情的挑战。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国际旅行的管理和协调,防止病毒跨境传播。
综上所述,面对第二轮感染高峰的到来,我们需要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加强医疗资源准备和加强国际合作。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的春节并没有出现之前专家预测的大面积新冠感染,相反新冠病毒似乎销声匿迹,从人间消失了。但实际上新冠病毒从未离我们远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邢铭友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将在3到5月来临。
邢铭友分析,“从病毒学的角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阳康”后体内抗体水平会维持3到6个月比较高的峰值,短时间内再感染的人只有2%的概率。但是我们国人口基数非常大,从去年12月开始,再过3到6个月,我们的抗体水平慢慢下降以后,这时候如果有新的病毒变异株,我们再次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非常大,仍有可能出现高峰。”
同时邢铭友教授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到来,但这次高峰民众可能感觉不那么明显。由于大家感染的时间先后有差异,再加上我们第二次感染以后,由于有一个基础抗体水平的存在,第二轮感染的人数、感染症状的轻重,以及时间集中的幅度都会比第一次要弱得多。”
不管邢铭友教授预测的是否准确,我都认为提前做好准备很有必要(毕竟目前已经出现了BQ.1、XBB、CH.1.1等新毒株)。同时,我建议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准备:
一、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在第一波疫情中,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身体素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同样是感染,身体素质好的人可能一天下来基本就没啥大的症状了,但是有的人都几天了还不见好。
就比如说我,我和同事都是被同一个人感染的,但是同事感染后就只是发烧咳嗽,依旧能吃能喝,并且在第二天就像“没事人”一样正常上班了,可我却身体疼得难受,三天基本都没吃进去饭(喝了点粥),最后去挂了吊水才好点。
所以说,在日常中我们还是要加强锻炼。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健身计划,跑跑步、打打篮球。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对抗新冠真的很顶用!(温馨提示,新冠刚康复,切忌剧烈运动)
二、作息规律,合理搭配饮食
千万不要再去熬夜了,熬夜真的会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垮。不要求早睡早起,但是建议晚上在11点前要休息,早上8点前要起床了。如果一个人缺乏精力,精神萎靡,那么病毒很可能一次性就把你打倒了。另外,油腻、辛辣的也要少吃,这对身体都是有很大危害的,疫情当下身体健康就是对抗病毒的最大“杀器”。
三、适当储备口罩、酒精、药品等物资
一部分朋友肯定体验过第一波疫情时缺药少口罩的无奈,所以面对第二波疫情我们要长记性了,适当储备一些口罩、酒精、消毒液、洗手液等医疗用品。还要去备一些退烧类、止咳类的药品,比如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西瓜霜润喉片等。(切记要遵医嘱)
俗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第二波疫情来不来,何时来,只要做好了准备,我们就能有胆气坦然面对。
家庭常备药:
比如:
呼吸道的药:感冒灵颗粒,板蓝根颗粒,风热、风寒感冒灵颗粒等
退烧药:布洛芬、退烧贴等等
咽喉肿痛的药:咽炎片,咳特灵等等
预防类:维生素C ,多吃水果蔬菜,多运动锻炼身体
一、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适当参加有氧活动。
二、作息规律,合理搭配饮食
千万不要再去熬夜了,熬夜真的会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垮。不要求早睡早起,但是建议晚上在11点前要休息,早上8点前要起床了。
三、储备口罩、酒精、药品等物资。
今年的春节并没有出现之前专家预测的大面积新冠感染,相反新冠病毒似乎销声匿迹,从人间消失了。但实际上新冠病毒从未离我们远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邢铭友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将在3到5月来临。
邢铭友分析,“从病毒学的角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阳康”后体内抗体水平会维持3到6个月比较高的峰值,短时间内再感染的人只有2%的概率。但是我们国人口基数非常大,从去年12月开始,再过3到6个月,我们的抗体水平慢慢下降以后,这时候如果有新的病毒变异株,我们再次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非常大,仍有可能出现高峰。”
同时邢铭友教授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到来,但这次高峰民众可能感觉不那么明显。由于大家感染的时间先后有差异,再加上我们第二次感染以后,由于有一个基础抗体水平的存在,第二轮感染的人数、感染症状的轻重,以及时间集中的幅度都会比第一次要弱得多。”
不管邢铭友教授预测的是否准确,我都认为提前做好准备很有必要(毕竟目前已经出现了BQ.1、XBB、CH.1.1等新毒株)。同时,我建议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准备:
一、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在第一波疫情中,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身体素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同样是感染,身体素质好的人可能一天下来基本就没啥大的症状了,但是有的人都几天了还不见好。
就比如说我,我和同事都是被同一个人感染的,但是同事感染后就只是发烧咳嗽,依旧能吃能喝,并且在第二天就像“没事人”一样正常上班了,可我却身体疼得难受,三天基本都没吃进去饭(喝了点粥),最后去挂了吊水才好点。
所以说,在日常中我们还是要加强锻炼。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健身计划,跑跑步、打打篮球。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对抗新冠真的很顶用!(温馨提示,新冠刚康复,切忌剧烈运动)
二、作息规律,合理搭配饮食
千万不要再去熬夜了,熬夜真的会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垮。不要求早睡早起,但是建议晚上在11点前要休息,早上8点前要起床了。如果一个人缺乏精力,精神萎靡,那么病毒很可能一次性就把你打倒了。另外,油腻、辛辣的也要少吃,这对身体都是有很大危害的,疫情当下身体健康就是对抗病毒的最大“杀器”。
三、适当储备口罩、酒精、药品等物资
一部分朋友肯定体验过第一波疫情时缺药少口罩的无奈,所以面对第二波疫情我们要长记性了,适当储备一些口罩、酒精、消毒液、洗手液等医疗用品。还要去备一些退烧类、止咳类的药品,比如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西瓜霜润喉片等。(切记要遵医嘱)
俗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管第二波疫情来不来,何时来,只要做好了准备,我们就能有胆气坦然面对。
黑龙江疫情二次爆发时间
2023年1月10日。据查询搜狐网资料,黑龙江第二波感染高峰在1月10日春运开始后,到春节期间发生。这期间春节的人口大迁徙,人员的密集流动将会使新冠感染再上一个高峰。
二次感染新冠之后会发生什么?
二次感染是指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康复后,再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复查时又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二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具体的病情严重程度,通常与病毒数量,以及人体自身免疫力、有无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1.无症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有不同变种,如果患者自身免疫力较高,无基础疾病,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种的毒力较小,感染数量也较少,患者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患者需要注意增强免疫力、多休息,避免劳累、熬夜,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和高蛋白饮食,一般无须特殊治疗。2.轻型感染:正常人发生第二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概率较低,但不排除再次感染不同新型冠状病毒变种的可能。新型冠状病毒二次感染也可能只是轻型或普通型患者。第二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患者,需要注意增强免疫力、多休息,避免劳累、熬夜,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和高蛋白饮食,再根据症状给予相应治疗。发热时可以服用退热药,如阿司匹林泡腾片、布洛芬片等,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头晕、腹泻、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
3.重型感染:如果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变种的毒力强,且感染数量也较多,患者免疫力差,可能出现重症病例。如果是发热的患者可以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如果是咳嗽、咳痰的患者,可以给予止咳化痰药物进行治疗,如通宣理肺丸、氨溴特罗口服溶液等,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经药物治疗后体温超过38.5℃,且持续3天,原有基础性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奥密克戎大规模流行以来,整个社会对疫情感染的态度急剧转变,每个人都做好了被感染的准备。
然而,第一批感染者才刚刚开始康复,网络上就已经充满了关于“二次感染”的讨论。“感染次数愈多,免疫力越差”“重复感染会死”等论断也开始出现。
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主要还是重复感染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有人引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2022年11月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和首次感染患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然而这篇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平均年龄63岁的美国退伍军人,是否适用于普通人存在争议。
今年9月《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99.17%的二次感染都是轻症,只有少数为重度(0.78%)或危重(0.05%),再感染比初次感染症状更轻,只有1.08%的二次感染者需要住院治疗,相比之下,初次感染住院治疗的比例为 3.66%。
不过,群体不能代表个体,个体不能代表群体。为了了解重复感染新冠后的真实情况具体是什么样的,塔门采访了9位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希望从感染症状、重复感染相隔时间、应对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冠二次感染后,身体症状如何?
目前,关于新冠二次感染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疫情指挥中心2022年9月3日公布的诊断标准,确诊新冠病毒感染14天后,再次确诊,为二次感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应在初次感染之后至少90天,如果间隔不到90天,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这也判定为二次感染。
这次,我们采访了两次感染间隔2-9个月的9位朋友,他们的感染症状有很大差异,有人第二次感染症状更轻,有人重复感染后体力明显下降,也有人初次感染症状很轻,二次感染加重了好几倍。
1. “第二次症状比第一次轻”
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总体来说第二次症状轻很多,上次像大号流感,这次像普通感冒。
第一次感染发烧了3天,最高38.7度左右,喉咙痛,有点咳嗽。发烧的时候很不舒服,什么饭都吃不下,吃连花清瘟还吐了,我在床上躺了两三天,第十天才转阴。
第二次是我爸妈先感染的,传染给我女儿,第二天我也中招了。主要是喉咙痛,第二天开始低烧,最高37.8度,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从喉咙沿着鼻咽管向上迈进,之后出现了轻微鼻塞、头疼、流鼻涕的症状。这次比上一次转阴要快,周六测出阳性,周三做抗原已经阴了。
我觉得抗体还是有作用的,因为这次是家人之间传染的,应该是同一种毒株,但我爸妈是第一次感染,他们的症状要重很多。我和我老公都是二次感染,症状比较轻,甚至生着病,我还能从早到晚带娃玩一天。
木木,男,39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
今年3月我在韩国感染过一次,当时连续发烧了4天,烧到39.4度左右,感觉头疼、浑身酸痛。我吃了退烧药,到第五天才慢慢好一点。
后来我到中国,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有外地司机到公司来,我觉得第二次感染就是从外地司机开始的。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事一起在家里吃饭,第二天他觉得身体不太舒服,我做抗原发现自己也感染了。
第二次症状比第一次轻很多,还是有点发烧,身体酸痛,但没有第一次那么难受了。有流鼻涕的症状,就像感冒一样。
因为不太熟悉哪种药更好,我只吃了连花清瘟和999感冒灵,后来觉得吃药很麻烦,就没再吃了。感染那几天我还一直在工作、做家务,第五天虽然抗原还是阳性,身体已经不疼了,就像回到没有生病的时候一样。
两次感染都是奥密克戎,我觉得第一次更疼,但这次感染后,我身上长了一个肿块,可能因为生病期间免疫力降低,身体出现了炎症,需要去医院切掉。
被被,36岁,上海,已接种第1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我在上海封控期间感染过一次,当时觉得喉咙疼、头疼,连续发烧了好几天,一直37.4度左右降不下来,第七天左右转阴。
第一次转阴以后,身体很容易感到疲劳。后来上海解封,每天下班到家都觉得很累很乏力,躺在床上一直大口喘气,有一种身体被抽空的感觉。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后来吃了复合维生素才改善。
12月放开以后,身边很多人都阳了,先是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测出了两条杠,公司让我们居家办公,后来我老公也测出了两条杠。我自己一直没事,还觉得第一次感染的抗体有点用。
结果有一天觉得喉咙痛,打了好几个喷嚏,下午四五点钟嗓子突然哑了,我觉得不妙,测了抗原发现很淡很淡的第二条杠,就估计是中招了。
第二次感染程度更轻,发了两天低烧,有一点咳嗽和黄痰,抗原在第五天转阴。不过现在还在居家办公,运动量很小,没有之前身体很虚的感觉。
2. “二次感染,体能明显下降”
程佳其,女,32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3个月
我刚打完第三针疫苗,就二次感染了。
没打疫苗之前,我已经有点轻微的咳嗽、喉咙痛,打完以后马上就加重了。周围那时候大家也都已经感染了,虽然我每天戴口罩、吃维生素,但也没用。本来以为第一次感染的抗体能起码再撑半年,没想到不过三个月以后就又“中招”了。
虽然第二次感染也是一周就转阴,但这次感受到体能明显下降了:
我信佛,本来每天都要做“大礼拜”(又称“磕长头”)。第一次感染的时候,虽然每天也很困,我还是能每天磕三四百个“大礼拜”。但第二次咳得死去活来,完全没力气了。
第三次感染最开始症状很轻微,我没发烧,也没咳嗽。不到一周就转阴。
但是今年我体能下降很厉害,动一动就会喘,现在确认是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看的中医说这是新冠后遗症。而且我觉得现在我的记性也变差了很多,答应好别人的事情经常会忘记。
小胡,女,21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第一次感染的潜伏期,喉咙一直不舒服,后来发烧了一个晚上,测出抗原是两条杠。
当时比较严重的症状是咳嗽,断断续续咳嗽了快一个月,尤其是最开始的一个礼拜,每天晚上都会咳醒好几次,睡不了一个整觉,转阴之后偶尔还会咳痰。
我已经打过两针科兴,感染之后过6个月可以打加强针,所以12月21日我去打了安徽智飞的第三针,本来想增强一下免疫力,结果打完第二天晚上就发烧了。我估计之前已经感染了,不过还在潜伏期,打完症状发作出来了。
第二次感染我烧了一个晚上,咳嗽没有第一次严重,但是头痛、全身无力,在床上躺了两天,还有点流鼻涕。现在爬楼梯感觉很累,呼吸很困难,喘不过气,因为我家在5楼没有电梯,以前爬5楼我觉得还算轻松,不会累得气喘吁吁的,现在感觉呼吸都是痛的。
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
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
第一次感染比较严重,发烧、酸痛、乏力、咳嗽,各种症状叠加在一起。从3月26日开始,一直到清明节假期我都处于非常乏力、喉咙很痛的状态,发烧了三天,咳嗽持续了1个多月。
12月11日那周政策放开,我和朋友去泡汤,过两天我朋友就阳了,14日我开始嗓子疼,一直到17日才测出弱阳,21号转阴。第二次感染阳的时间是蛮短的,但咳嗽一直到现在还没完全好。
第二次感染主要是呼吸道的症状,吞刀子、咳嗽、嗓子哑说不出话,晚上会有轻微头疼,但睡一觉就好了。转阴之后有很明显的乏力,比如出门买菜,以前很轻松就走过去了,第二次感染之后你走过去会觉得很喘很累。
从症状上来看,第二次是轻一些的,但从愈后的体力恢复上来说,第二次有明显的乏力。
3. “初次感染症状较轻,二次感染明显加重”
龙猫,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月第二次感染,间隔2个月
第一次基本无症状,轻微咳嗽,喉咙有点干而已。第二次发烧了,喉咙痛、头痛、背痛、鼻子堵,咳嗽也很厉害。
主要还是我自己以为已经感染过了,不会再感染,就放心大胆地出去吃饭太多次,大大提升了感染率。我室友不咋出去吃饭,一直都是阴性。
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我第一次感染没什么症状,有轻微的喉咙痛、头晕,像扁桃体发炎的感觉,大概只疼了一天。
但那之后,我明显感觉记性变差了,有时候会忘记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身上带了一个东西,我还是会到处找。前段时间去体检,发现多了一个甲状腺结节,医生说可能跟感染新冠有关系。
第二次感染症状比上次严重很多,第一天就发高烧,感觉喉咙痛、咳嗽、鼻塞,从晚上9点开始睡,但一整晚都没有睡着,因为头太疼了。当时以为自己没什么事还洗了个澡,症状就加重了。第二天整个人没有力气,高烧39度,一整天都晕乎乎的。反复高烧持续了3天才退下来,现在第七天刚刚转阴,还是会咳嗽和鼻塞。
我第二次感染的时候,公司里已经很严重了,我父母都感染了,抗体可能在6个月内还有作用,再长就没什么用了。
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
第一次感染难受了两三天。刚开始是嗓子疼,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直接被疼醒,之后开始头疼,熬了一整个通宵都睡不着,第三天头不疼了,咳嗽了两天,基本上就没事了。
第二次的痛苦程度,是第一次的至少三倍以上。第一个晚上浑身不自在睡不着觉,两三个小时醒来一下,醒也不能完全清醒,睡也睡不踏实,一量体温38度多,一直翻来覆去熬到了早上六点多。光是反复发烧就折磨了我三五天,水在手边我都不想拿起杯子,过了一个星期才减轻了,现在已经第十天了,偶尔还会咳痰。
这次感染我比较诧异,因为近几天也没怎么出门,也没和别人接触,想不明白怎么就感染了。
二、重复感染后,如何看待新冠病毒?
尽管网络上有不少“应阳尽阳”“早阳早好”的声音,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不希望反复感染,一方面,感染的过程比较痛苦,另一方面,人们担心反复感染会对免疫力造成损害。
在此次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能不感染就不感染,因为挺难受的”“把自己的防护做好,但最后感染了确实也没有办法”。
1. “既然逃不掉,只有乐观面对了”
木木,男,39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
新冠刚开始的时候很危险,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它就像一场感冒而已。
我现在觉得越早感染越好,第一次被感染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感冒,我觉得是感染之后有了抗体,不太容易马上生病。
听说时间过3~6个月就容易再感染,我刚刚康复,身体还有抗体,所以觉得无所谓。不过主要目的是身体健康,我也还是小心点,尽量别再被感染。
被被,36岁,上海,已接种第1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这一波来之前我蛮害怕,毕竟之前得过一次,不过真的看到第二条杠的时候,也觉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然逃不掉,只有乐观面对了。
我看到国外的研究,说重复感染一次比一次轻,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有一定抗体的。就我自己亲身经历来说,没有那么吓人,就当再打一针加强疫苗。
2. “没有那么恐怖,也没有那么无所谓”
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
2020年初我在家50多天没出门,被这个东西吓到了,挺害怕的。
第一次感染完,我觉得好像也没那么恐怖,非常确定这就是一个重感冒,一点事都没有。
第二次感染之后,我心态又变了。它不像一开始认识的那么恐怖,也没有后来以为的那么无所谓,它还是一次比较重的生病,需要重视起来,尽量别感染。
3. “我对重复感染还是挺害怕的”
小胡,女,00后,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我对重复感染还是挺害怕的,因为网上很多人说,感染了很多次之后身体会越来越差。我现在已经第二次了,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离第三次、第四次也不是很远。
有很多国外的小伙伴,经历了好几次感染,我会去看他们的经验贴,看一下别人的情况怎么样。我现在觉得能不感染就不感染吧,把自己的防护做好,但真的感染了确实也没有办法。
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一开始觉得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到我身上,自从第一次感染之后就小心了一些,第二次感染之后觉得确实不要再得了。因为重复感染对身体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每次发烧都会影响肺部、身体各种功能,所以有点焦虑。
有人觉得越早越好,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病毒会变异,每次感染的毒株可能都不一样,但抗体可能只有六个月。我挺担心第三次感染的,因为防不胜防。
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
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
知道感染之后觉得挺丧的,担心已经有了第二次,那会不会有第三次、第四次,新冠这个事没有人能说得清后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遇到一些其他问题,所以还是蛮担心的。
我身边很多人非常支持放开,他们觉得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事,甚至希望早点感染,所以也不爱戴口罩。当时我有一个思考,政策放开会不会对我以后的交友产生影响。比如有些人就是不爱戴口罩,就是喜欢去人多的地方,那这个人携带病毒的几率就比较大,那我是不是要跟他减少接触,我自己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4. “主要担心老年人”
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对于平时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我一直没有觉得疾病本身很可怕,我担心的都是其他事。
第一次感染我主要担心家里的小朋友和猫,万一我们要去隔离,娃怎么办?猫怎么办?担心会不会传染给邻居,邻居会不会很怕我们。
现在主要担心老年人。这一波受感染的老年人很多,医院里人也很多。我的外婆和奶奶都80多岁了,这次都感染了。只能庆幸她们没有出现危险症状,如果真的严重到去医院,家人肯定是很担心的。
三、行为上,有哪些应对/预防的措施?
经历过两次感染之后,不少人对疫情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表示不能再掉以轻心,要做好防护、佩戴口罩。此外,有人坚持健身习惯,提高身体抵抗力,有人购买血氧仪、制氧机,以备不时之需,还有人去医院拍片,检查肺部是否受到损伤。
此外,人们对于疫情的一个共识是,防范病毒不应打乱正常生活的节奏。就像受访者@张兆华 所说的:“正常走路过程中受伤了,伤口包扎包扎还是要往前走,不能一直围着这个事转。”
1. “去医院检查”
小胡,女,00后,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我担心感染之后可能会伤害到肺部,所以去做了个CT,出来结果是正常的,才放心下来。大家咳嗽很严重的话,还是要去医院查一下。
2. “防护措施该做还是会做”
龙猫,女,90后,已接种3针疫苗
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月第二次感染,间隔2个月
现在出去吃饭会比较谨慎,防护措施该做还是会做的。虽然大家都已经感染过了,有群体免疫,但还是担心会感染新的毒株。吃过一次亏之后不像之前那么嚣张了。
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第一次感染之后,我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没有跟上,就去健身了,结果还是没有抵抗住这个病毒。我觉得有机会还是要健身,病毒来了就是看自身免疫力能不能打败它,要保持良好作息和适当锻炼的习惯。
现在就是与病毒共存的时代了,每个人还是要做好自我防护,我觉得普通口罩没什么作用,基本上能戴N95就会戴N95。
3. “购买退烧药、血氧仪、制氧机”
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我们家已经备好了一些退烧药、血氧仪,可以在家里监测自己的情况,万一有什么不舒服,也知道什么时候去医院,不至于特别焦虑。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防护,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不可能因为这个病毒就不出门了、不上班了。
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
第二次感染之后,因为症状有点重,我担心家里老人受到影响,就买了制氧机和血氧仪。
生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没有这个病就有别的病,所以还是要正常生活。正常生活的同时,戴口罩、多锻炼、家里多备一些药品、给老人准备一些医疗仪器。
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
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
我确实不想再感染了,去人多的地方还是会把口罩戴好,做好手部消毒。这次我父母、外公外婆都感染了,因为外公外婆家里有吸氧机,我现在让他们每天轮流吸氧,我也给他们买了血氧仪,但过了一个周才发货,当时发现很多店都已经缺货了。
4. “少看社交媒体,减少焦虑”
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如果平时经常上社交媒体,会觉得这波疫情特别吓人,因为症状不严重的人,可能不太在网上分享这些经历,只有特别难受的人,会想要在网上分享一下。
我觉得特殊时期还是少上社交媒体,少给自己制造焦虑。如果我看到一些很奇怪的谣言,在我查清楚它是假的之前,我还是会焦虑一下,这就是一种内耗,所以我选择少看社交媒体,少看一些群消息。
四、写在最后
截至发稿当日(2022年12月29日),“新十条”推出还未满一个月,全国各地大多数人仍处在初次感染阶段。
因此,我们能够采访到的有过“二次感染”经历的样本有限:他们大多是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无基础疾病,属于新冠轻型病例。尽管无法代表所有“二次感染”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宏观数据以外的参照。
现阶段,人们对于二次感染有许多不科学的认识。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或是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捏造谣言,或是对二次感染的症状及伤害轻描淡写。我们希望以9名新冠重复感染者的真实经验,提示大家,二次感染没有那么可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此外我们也想表达,目前有许多关于二次感染的研究,但并非所有二次感染者都遵循着“具有显著性”的研究结论。例如,有研究表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二次感染风险几率,而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接种了3针疫苗,仍被二次感染。
在二次感染的后果不明确的状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对各种信息广泛参考、多加甄别,而非片面相信或全盘否定。如果因此而内耗,不如像受访者@芊眠 所讲的,少看社交媒体,少看群消息,让自己心态更平和,或是像@被被 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
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
新冠肺炎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情况下,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患者在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再次感染新冠肺炎,则称为二次感染。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并不常见,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可能的。
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并且感染风险也会更大。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再次感染新冠肺炎。
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包括:
发热: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烧或者低烧的情况。
咳嗽:患者可能会出现干咳或者有痰的情况。
呼吸困难:患者可能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或者喘息的情况。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乏力、胸痛、胸闷、头痛、嗓子痛、肌肉酸痛、腹痛等症状。
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需要立即就医,以便及时得到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或者拨打急救电话。
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与一次感染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使用抗病毒药物、辅助呼吸器等治疗方法。
此外,患者还可能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防止感染其他细菌。患者的治疗方案将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应该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以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
此外,患者还应该注意个人防护。
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应该注意避免再次感染的风险。为了避免再次感染,患者应该:
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就医复查。
在家期间严格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
使用口罩,保持个人卫生。
做好手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摸眼、鼻、嘴。
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尽量减少外出。
关注健康,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帮助患者避免再次感染新冠肺炎。
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之后,会出现类似第一次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但是,据目前的研究,二次感染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被感染后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而有些人则没有或者症状较轻的原因。
此外,有些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疲惫综合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嗓子痛、胸痛、头痛、肌肉酸痛、腹泻、味觉和嗅觉减退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建议如果你有新冠病毒的感染史,应该加强自我防护,并在出现任何异常症状时立即就医。
自从国家宣布疫情逐步全面放开以来,感染新冠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阳康了,各个岗位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
不过有很多人表示,接下来更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会导致二次感染,哪些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一个人有可能因为毒株不同而发生多次感染吗?而且有很多网友表示二次感染之后症状会加重,死亡率也会增加,这让很多人感觉到非常恐慌,真的是如此吗?
什么是二次感染
“二次感染是指一个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已经彻底康复,然后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刘洪艳说,二次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并且核酸的CT值比较低,病毒载量较高,有传染性。如果康复后超过一个月,核酸又呈阳性,再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短时间内会发生二次感染吗?
因为现在我们感染的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奥密克戎的特点是变异比较快,而且毒株的种类比较多,所以我们身体内产生的抗体只对我们感染的毒株有抵抗力,对于其他的变异毒株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所以可能会发生二次感染。
但是大家不必太担心,短时间内产生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并不是特别高,因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抵抗力,而且这种抵抗力在身体内会维持一段时间,所以大约3~6个月的时间,我们不会发生二次感染。
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不要大意,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
哪些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
专家表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较高。“比如说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退化,感染康复后,保护力维持的时间就比较短。还有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康复之后获得保护力的时间也可能比较短。”刘洪艳说。此外,艾滋病患者或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免疫缺陷人群,他们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二次感染的风险就比较大。
一个人有可能因为毒株不同而发生多次感染吗?
人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由于免疫系统已在发挥作用,短时间再次感染相同或者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可能性较小。目前从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二次感染风险高于原来的毒株,包括德尔塔和原始毒株。“感染之后对与这个病毒相近的变异株有交叉保护,但是如果病毒继续变异,或者是一些关系比较远的毒株,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刘洪艳说。
此外,沈阳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冬春季还有其他的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以还需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加强手消毒,多开窗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
发生二次感染的概率有多高?
有很多养过的朋友没过几天之后发现自己又再次感染了,以为这是二次感染,其实这只是复阳了并不是二次感染。
复阳其实指的是患者的身体尚处于恢复期,体内的病毒并没有完全清除,所以会出现核酸或者抗原阳性的情况,但是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传染力的,再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转阴。
二次感染其实是指一定时间跨度之后,感染者康复之后再次出现了新冠的症状,体内的病毒量又回升的一种现象,相对于复阳而言,二次感染身体内的病毒量相对较高,CT值一般低于35,而复阳者一般高于35。
二次感染的时间跨度较长,一般在三个月以上,但是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多时段跨度也会缩短。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报告,第1次和第2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79天(48天-119天),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65天(43天-97天)。
“二次感染”新冠,症状会加重吗?
实际上,关于新冠病毒的二次风险也是个老话题了,自2020年起便不断被提起。
在今年11月10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相关急性后遗症》(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中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
不过目前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关于二次感染之后出现更严重症状的说法,是对该篇文章的片面性误读。
目前国内对于二次感染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标准,而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定义为在初次感染后至少3个月后核酸检测阳性,如果间隔不到三个月,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也可判定为二次感染。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向界面新闻表示,从整体上来说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较低,而且二次感染之后病症的程度一般不是加重,而是更轻微仅有少数特殊人群有较低概率会出现原有慢性疾病加重的情况。
金冬雁还表示,即便是不同毒株交叉感染也不会造成更严重的病症,因为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从防重症与防致死来看,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仍然有效。
听听2名亲历者的说法
1、小韩小今年不到30岁,上半年在我国北方某方舱医院做志愿者,照顾患者的时候感染过一次,在政策放宽了之后,小韩再度发生感染。
小孩表示自己第2次感染明显比第1次更加严重,首先是疼痛感从大脑转向的全身,而且干咳特别明显,第2天的时候喉咙痛到崩溃,第3天症状有所消退,但是四肢乏力,却迟迟不见好转。
还表示自己5天之后感想下楼扔垃圾,没想到在楼梯上摔了一跤,小韩小表示即便感染过一次新冠,再次感染的时候,该发烧还是发烧,没有症状减轻的感受。
2、郭先生今年39岁,感染过两次新冠,一次是在加拿大,一次是在海南。
郭先生第1次感染的时候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当时感染的是阿尔法病毒,而且当时加拿大优先给老年人接种疫苗,年轻人还没来得及接种医疗,当时郭先生发高烧,浑身疼,而且高烧持续了一个月没有退下来。
随后郭先生还出现了腹泻,呕吐,味觉嗅觉丧失的情况,后来郭先生的病情蔓延到了肺部,导致肺部大面积感染,心脏疼痛跟心梗差不多,在医院经历了7天输液之后,症状才得到明显好转,但是整个人的身体素质特别差,出院之后一点力气也没有。
第2次感染之后明显比第1次症状轻很多,虽然同样出现了发烧的症状,但是这一次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两天左右的时间就消退了,而且身上也没有那么疼,退烧之后只流了两天鼻涕。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每次感染的病毒毒株也不同,所以出现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关于二次感染之后症状比之前轻还是重,现在还不得而知,不管如何,大家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才是最关键的!
二次感染新冠之后会发生什么?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2022年11月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和首次感染患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然而这篇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平均年龄63岁的美国退伍军人,是否适用于普通人存在争议。
今年9月《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99.17%的二次感染都是轻症,只有少数为重度(0.78%)或危重(0.05%),再感染比初次感染症状更轻,只有1.08%的二次感染者需要住院治疗,相比之下,初次感染住院治疗的比例为 3.66%。
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美、港澳台),二次感染症状一般比第一次感染要轻。不要跟我说在某圈或者某音上看到谁二次感染重症了,毕竟在平台上只有重症才有超额关注度和流量。如果二次感染的重症率高,那欧美日的死亡率至少是现在的十倍以上。
至于具体新冠二次感染后会发生什么?只能说是因人而异。
病毒虽然是另一个变种,但第一次感染后会起到一定的防重症的效果。重症和死亡人数确有一波上升的趋势,可能是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更快覆盖的人群更广,也可能有基础疾病合并细菌感染、前期免疫力受损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二次感染如果是同一个亚型,症状会和第一次相当或者较轻。
但二次感染的病毒量会比复阳患者的病毒量高,ct值低于35。
二次感染的几率有多大?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二次感染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反推一下,如果没有二次感染,或者二次感染的概率低,那么以新冠的传播速度,在最先放开的几个国家应该已经消失了。事实上那些国家和地区每天还是有大量新增感染甚至死亡病例。
虽然说感染一次相当于多接种一次疫苗,但是你也知道,疫苗不能防感染。
从时间上看,根据英国的数据,感染一次新冠后,很多人都会在一年之内感染第二次。再确切一点,大概是9个月内。
也就是说,境外现在的每日新增,不少都是二次甚至多次感染的。甚至国内也有人之前感染过阿尔法、德尔塔毒株,再被这波席卷全国的奥密克戎二次感染的。
感染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初次感染六个月后,抗体水平会急速下降,可能感染相同病毒;二是病毒变异速度快,不到六个月也可能感染变异毒株。
与之前的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二次感染。
按照我们目前的感染速度和数量,出现新的变异毒株概率很大。
如何预防二次感染?
除了常说的戴口罩、勤洗手、盐水漱口洗鼻之外,大家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康复之后不要马上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这时候贸然开始运动会直接降低免疫能力。循序渐进指的是要控制锻炼的时间和强度。病毒本身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冲击,感染病毒后的运动过量很有可能引发心肌炎和心脏损伤。
目前国外的研究建议,感染后至少要休息10天才能开始缓慢的运动。最开始的运动不要超过15分钟,运动方式以短距离的散步和慢跑为主,注意监控心率和呼吸,如果心率和呼吸都很平稳,过3天后可以慢慢加大运动量。注意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和心率过高,要立即停止运动。
看了一些资料和感染日记,感染者几乎都出现了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下降。
最后预防二次感染,我们要:
充足睡眠
膳食均衡
戒烟戒酒
适量运动
心情愉悦
口味要淡
拜~
WHO权威专家称中国新冠疫情二次爆发将是大概率事件!为何他会这样认为?
这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它的潜伏期越来越长,而且有很多携带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很难被马上找到,所以在爆发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那是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将肺炎控制的比较好,但是因为国外新冠肺炎大爆发,所以可能会输入中国
因为中国人口多,流动性挺大,而且虽然不让外国人入境,但还是有少量航班进来,而且这个病毒可能还会出现,全球的疫情得不到控制的话。
主要是现在还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这类人员可能会导致大量传染。另外一个就是境外输入的病人,这两方面加起来就可以让中国再次爆发疫情。
因为现在全球疫情严重,国内出现很多输入型病例,而且现在很多都是无病症感染,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下子检测出来。
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原本以为春暖花开,摘下口罩的那一天就要来临了,谁知道国外的疫情一下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而且在日趋严重。这让在国外的中国人感到危机,纷纷往国内跑。
01 在外的中国人纷纷往国内跑
因为国外现在基本成了重灾区,国内反而成了净土,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纷纷往国内跑。因为国外的疫情很严重,医疗资源相当紧缺,被感染的风险很大,而且万一感染上,无异于“等死” ,这种恐惧支配着他们,所以他们本能的想要寻求一个安全的国家,中国无异于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而且中国的医疗设施充足,万一不幸感染上,在国内能够得到很好的救治。
这一批人在回国的路上肯定会有和别人接触的机会,风险很大。
02 现在有无病症确诊的案例
在之前的确诊中,所有的患者都有发热等不同症状,所以在公共场合,我们可以通过量体温等方式进行自测和他人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广泛的传播。如果现在病毒变异,在发病前,我们不能靠测量体温检测出来的话,这样的风险是很大的。
无症状的话,会让人们对它放松警惕,提高被传染的风险,因为你不知道你接触的看起来正常的人,其实是一个传染者。
03 国内控制了以后,老百姓开始松懈了
因为现在我们国内得到控制,很多老百姓就会觉得已经安全了,出门也不带口罩了,和人接触也放松了戒备,这样往往就是风险来临的时候。
所以不管何时,只要没有真正的消除疫情,我们还是要时刻保持警戒。
新冠二次感染前三天征兆
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现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已有多起二次感染案例被报道。那么,新冠二次感染前三天征兆是怎么样的?新冠二次感染是甲流吗?下面将由小编为大家详细解答。
新冠二次感染前三天征兆
新冠二次感染前三天,部分人群可无任何征兆。而其他多数常见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出现肌肉疼痛、胸闷、咽痒、咽痛、鼻塞、流鼻涕、腹泻、味觉异常等症状。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则新冠阳性前三天征兆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新冠二次感染是甲流吗
不是,新冠病毒和甲流病毒的病原体、传播途径、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可导致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同时疫苗接种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而甲流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可导致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同时疫苗接种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新冠二次感染伤身体吗
新冠二次感染的危害具体有多大,不能明确,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无症状或轻症可能无明显危害,重症可能危害较大。
二次感染后,一些抵抗力较强的,平时无基础病的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的发热、乏力、咳嗽等不适症状。而那些年老的、有基础病的、婴幼儿可能感染后症状较重,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比较严重的症状。
如果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进行对症治疗。一旦症状严重,例如出现呼吸困难、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等情况,就要引起注意,应尽早转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以上就是关于“新冠二次感染前三天征兆,新冠二次感染是甲流吗”的相关内容,感谢阅读。
二次感染新冠之后会发生什么?
二次感染的感染症状有很大差异,有人第二次感染症状更轻,有人重复感染后体力明显下降,也有人初次感染症状很轻,二次感染加重了好几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应在初次感染之后至少90天,如果间隔不到90天,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这也判定为二次感染。
女,29岁,未接种疫苗
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
总体来说第二次症状轻很多,上次像大号流感,这次像普通感冒。第一次感染发烧了3天,最高38.7度左右,喉咙痛,有点咳嗽。发烧的时候很不舒服,什么饭都吃不下,吃连花清瘟还吐了,我在床上躺了两三天,第十天才转阴。
第二次是我爸妈先感染的,传染给我女儿,第二天我也中招了。主要是喉咙痛,第二天开始低烧,最高37.8度,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从喉咙沿着鼻咽管向上迈进,之后出现了轻微鼻塞、头疼、流鼻涕的症状。这次比上一次转阴要快,周六测出阳性,周三做抗原已经阴了。
我觉得抗体还是有作用的,因为这次是家人之间传染的,应该是同一种毒株,但我爸妈是第一次感染,他们的症状要重很多。我和我老公都是二次感染,症状比较轻,甚至生着病,我还能从早到晚带娃玩一天。
初次感染症状较轻,二次感染明显加重
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
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月第二次感染,间隔2个月
第一次基本无症状,轻微咳嗽,喉咙有点干而已。第二次发烧了,喉咙痛、头痛、背痛、鼻子堵,咳嗽也很厉害。主要还是我自己以为已经感染过了,不会再感染,就放心大胆地出去吃饭太多次,大大提升了感染率。我室友不咋出去吃饭,一直都是阴性。
二次感染新冠症状有哪些
二次感染新冠病毒通常会出现腹泻、呕吐、头疼等症状。二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具体的病情严重程度,通常与病毒数量,以及人体自身免疫力、有无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二次感染新冠的几率有多大
新冠肺炎二次感染概率难以统计,暂无数据研究。而且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病毒也会发生变异,人体内的抗体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无论是否感染过新冠肺炎,都应时刻做好防护措施。
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会大面积复发吗?
不会大面积复发,二次感染只是小概率事件,而且现在已经有疫苗了。
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不会引发大面积复发,新冠康复者体内会有相应的抗体,抗体会在人体内停留一段时间,除非病毒发生变异,否则很难大面积复发。
二次感染只是个例,应该不会大面积复发,现在的疫苗研发已经很成熟了,疫情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但仍要做好防护工作。
不会大面积复发。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人们对疫情的防控能力已经越来越强。
不会,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与首例新冠肺炎病毒大面积爆发做对比
首例新冠肺炎病毒大面积爆发的背景,是当时人们对此次的新冠肺炎病毒毫无了解,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去应对此次的新型肺炎病毒爆发,从而导致了新冠肺炎病毒大面积爆发,而当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人们已经可以更快的对此病情做出反应,让它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爆发。并且可以治好第一例的新冠肺炎病毒,那么我感觉也会治好第二例的新冠肺炎病毒。
二,现全球已研制出了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新冠病毒能大面积爆发是赖于人们无法研制出病毒的疫苗,可在新冠肺炎病毒第二次感染的时期,人们已经研制出来了新冠肺炎病毒的疫苗了,同时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也是足够的,这个时候,二次感染后,还想大规模的复发,是很没有可能性的,据我所知,2020年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中国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6月19日,中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截至7月20日,全球当前有大约250种候选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中,其中至少有17种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这些都证明了人们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已经可以遏制住它的传播的速度了。
三,人们对新冠病毒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
当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我想这个消息肯定已经很快传播出来了。现如今,人们已经对此次疫情十分的重视了,即使二次感染后,医疗设施方面出了问题,但人们已经有了在新冠肺炎病毒下生活的经验,这也会使二次病毒感染后,无处传播。
世卫组织: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不常见,官方怎么回应?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二次感染性的可能还是有,但确实是比较低了,有一部分患者痊愈之后还确实有,被检测出阳性的案例从流感病毒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不会永久受到抗体保护
官方解释称感染一次新冠病毒会在体内产生抗体,不容易二次感染。
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是因为体内的中和抗体不足,对于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世卫组织回应,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随着现在新冠疫情的深入发展,目前因为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了94万,马上就要突破100万的大关,现在我们人类都在面临着强大的挑战,有人提出即使是治愈之后,还有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不过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二次感染性的可能还是有,但确实是比较低了,有一部分患者痊愈之后还确实有,被检测出阳性的案例。
我们从别的病毒性疾病可以找到这样的证明例如流感,从流感病毒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不会永久受到抗体保护,作为人来说感冒是经常有的事情,难道感冒治好了就不能重复再得感冒了吗?因此新冠病毒也是这样子,所以不要因为新冠病痊愈了,就放松了警惕。只是我们的免疫力保存的时间不是很长而已。
疫情爆发到现在已经有9个月了,可是还是有许多问题,我们没有得到答案,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疫情是绝对不会等人的。特别是那些无症状患者,就是潜伏在人类社会的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许多民众对此都表示担忧,可是目前全世界的医疗情况还不能够对无症状患者有深入研究。
不过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不管这个患者有没有症状,但是他们身上携带的病毒是和有症状的患者一样多的,不过有一点好消息,就是无症状患者里面的病毒死的会比有症状患者身体内的病毒要快一些。目前已经进入9月底,马上要到10月份了,寒冷的气候马上即将来临,病毒有可能会再次爆发,我们的疫情防控压力又开始跟着大了起来,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防范,在人多的场所一定要戴好口罩。不要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有事。
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爆发,该如何应对疫情二次爆发?
外国总想新增不太多的情况下解封,中国是在完全没问题的情况下解封。不用说第二波,这外国第三波疫情也容易爆发。
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爆发,应对疫情二次爆发,做好各方面的措施,保证每个人做到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少往人多的地方去挤。
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爆发,面对疫情,我们应该出门在外做好防护措施,出门在外一定要戴好口罩,远离人群密集的地方,在家里面要多开窗户,多流通空气。
做好防护。在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以正确的防范措施很胜利的打赢了这场仗,二次爆发我们像之前那样做好防护就不会很严重。
随着冬季的到来,全球第2波疫情已爆发,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进入一级警戒状态,平时要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积极响应政府政策。
说到传染病的预防,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尤其是秋冬与春节流感病毒互相交织的季节,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阶段。但是,现在新冠病毒的疫苗,还仍处在临床试验阶段,所以依靠咱们自身来预防新冠,还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秋分过后,咱们国家的北方地区,气温逐渐转凉,人们都开始纷纷穿上了薄外套;而另一边的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早晚偏差的夏、秋天气。
现如今,虽然新型冠状病毒在咱们国家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疫情却仍在不断的蔓延中。亚洲的印度、尼泊尔等国的疫情仍在增加,而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单日新增病例则也一直在高位徘徊不下。
从死亡率上来看,截止2020年10月6日,美国所有确诊病例中,累计死亡人数占比已降至2.84%,这个数值仅有第一轮疫情高峰时的一半还不到。不过尽管如此,第二波疫情仍然不容小觑。那么,面对已经拉开序幕的第二波疫情,咱们该如何做好防控工作呢?
首先,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必不可少。咱们都知道空气传播,是造成流感和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不加以防范,必然会影响到咱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出入公共场合时,我们仍需要全程佩戴好口罩,除了就餐的时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口罩摘戴。
在从外边回到家中后,要及时的进行全身的消毒和洗手,切不可直接接触家具和吃的东西。尽早的培养和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可以帮助咱们有效的预防病毒和新冠病毒肺炎的感染。其次,加强和提高咱们自身的免疫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咱们人体的免疫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抵御各种病毒的侵犯。如果咱们体内的免疫能力变弱,就会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
所以,如果不是必要的聚会,大家还是尽量减少外出,将线下的外出活动,变成线上的视频聚会。在刚刚过去的8天“十一”长假里,全国的出游人数达到了有6.37亿人。这说明,大家对于新冠疫情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
虽然目前,中国病例数“起点”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非常低,但这并不代表着就可以放松警惕。
二次感染新冠有什么后果
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现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已有多起二次感染案例被报道。那么,二次感染新冠有什么后果?预防新冠二次感染的方式有哪些?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二次感染新冠有什么后果
如果出现症状后积极治疗,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危害,但是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治疗不及时,通常会出现体质下降、心情焦虑、肺功能异常等危害,所以要及时治疗。
1、体质下降:感染新冠一般是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如果二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再次侵入体内而引起免疫系统异常,甚至会导致患者的体质下降。
2、心情焦虑:二次感染的患者也可能会因为再次患病而导致心理负担加重,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心情,出现心情焦虑的表现,严重时还会引起过度紧张或者抑郁。
3、肺功能异常:如果患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会导致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内大量繁殖,甚至会侵入肺部而引起肺功能异常,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预防新冠二次感染的方式
1.及时就医,进行核酸检测、血常规、肺部CT等检查,明确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医嘱进行隔离治疗或居家观察。
2.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佩戴口罩,勤洗手,消毒物品,减少传播风险。
3.加强营养和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增强机体抵抗力。
4.关注身体变化,如出现发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谁更容易二次感染新冠
1、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比如说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退化,那么患者感染康复之后,保护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还有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功能还没有健全,那么康复之后获得的保护力时间可能也比较短。
2、免疫缺陷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他们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也比较短,随着时间延长,“二次感染”的风险比较大。
3、高风险岗位的人群。比如医护人员、公共交通运维人员等,他们平时和人接触比较多,传染的风险也比较高,需要更加注意。
以上就是关于“二次感染新冠有什么后果,预防新冠二次感染的方式”的相关内容,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