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印度输得有多惨,1962年中印之战,印度拥有世界一流空军,为何宁愿战败也不出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3 20:39:58 浏览1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度军队为何损兵折将如此大败?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胜利,美国与苏联支持印度,为何却不出兵?
印度军麻痹大意自认亚洲武力第一,作战中的物资装备不齐全,后勤保证不到位。
印度军队狂妄自大,没有摆清自身的位置,所以才会闹到如此大败下场。
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小瞧我们了,也是他们太过于自负了。
因为他们轻敌了。印度军队觉得中国的解放军队伍武力不强,是支不入流的军队。内心一直觉得自己会获胜,既没有战略部署也没有中方军队的详细情形,两眼摸黑地上战场,输是必然的。一味地轻敌自然只会造成战争的失败。
二战时期,印度军队是英国的武装力量之一,可以与军需一流的德国军队、日本军队对抗。在国际上也是一支出名的、强悍武装力量。这也造成了印度军队对自己的过度自信,一直标榜自己是亚洲最强大的军队。过度自信就变成了自傲,印度军队没有重视过与中国的解放军的对战,可能早就认定自己一定会赢。
在不了解对方有多少人员、武装的情况下,印度军队内部的管理和战前准备也是十分混乱不足。印度军队指挥从上到下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对战中只传达了“前进政策”的命令,没有一个具体的战略。在物资上面,对战的地区在高原,印度方连基本的御寒衣物都没有,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看得出来,1962年印度军队的失败是必然的。当他们从一开始就轻视对手,不去了解对手的军事情况,没有对作战方略进行统一的部署,甚至连针对高原地区的相应措施都没有,这就已经注定了印度军队的失败。骄兵必败,这句中国的古话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军队。而这一次的失败也让印度人耿耿于怀。

看看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到底有多惨

我是教历史的,对于62年印度战争,中印双方都轻描淡写,但在印度心里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上,甚至没有提及,原因下面我给你解说一下,你就明白了。
战争爆发原因:印度方面认为我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已经将家底拼的差不多了,扬言要越过麦克马洪线,再次打到北京(因为派出的军队是曾经跟随他们的老主子英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是的部队,我方迎战的军队是由林彪元帅统领的四野的人马)
战况:初期林彪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路佯装败退,印军“势如破竹”志得意满,忽略了战略纵深会拉长补给线,此时林彪对这一策略是保密的,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不知道,中央得知我军如此“颓败”百座皆惊,甚至有人提出要杀林彪祭军,毛主席也亲自下令不准再退,立即还击,但林彪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名挡了回去,就这样印军在藏南无人区长驱直入,已成骄兵,而骄兵必败,这是林彪下令对印军进行围剿,切断其补给线,印军成了被围在藏南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解放军各部一退再退从上到下都迫不及待的还击,最后每个士兵都杀红了眼,一路杀到印度,逼近新德里,而我军此时权衡各方面的原因,被迫采取不留战俘的政策,这就使得这场战争成了中国的一个心结,成为印度全民族心里挥之不去的噩梦,此时西欧有人曾称此战是人肉收割机,侵华印军几乎被全歼,林彪当即断言从此一战可保印度三十年不敢窥视中国。
总局:以印度完败告终。应该说这一战士印度肆意挑衅造成的,印度要负全责,当然也得到了严厉的惩罚。

1962年中印之战,印度拥有世界一流空军,为何宁愿战败也不出动?

1962年中印之战,印度拥有世界一流空军,宁愿战败也不出动的原因是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和由于陆军败得太惨,即便是印度空军出手也没啥用了。
1、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
因为喜马拉雅山那一块地方,属于极度高寒的地区,所以气候特别多变。早在二战时期,这里就曾经发生过严重的飞行事故。当时如果盟军的飞机经由这里飞过来,是所有路线当中最短的,结果有几百架飞机坠落在当地。
所以后面一般都不敢在这里开飞机,就是飞行员们不怕死硬着头皮上,飞机本身的材料也承受不起这里的特殊环境——飞机在这种环境下会快速的被耗费掉。所以,印度没有把握用空军跟我们打。
2、由于陆军败得太惨,即便是印度空军出手也没啥用了
实际上,如果从战斗一开始,他们的空军就与陆军配合着进攻,那么他们的空军其实也未尝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关键就在于他们一开始大意了,因为在朝鲜战争期间,我们对他们不断退步,所以他们心里面认定,中国人其实就是怕了他们。并且他们把这当做自己比我们厉害的证据,所以,印度人在开战之初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陆军居然会打不赢中国人。
等到战斗真正开打之后,他们的陆军快速就崩溃了。这个时候空军也曾派人前去支援,但是他们根本没法跟陆军配合。等他们的一架飞机开到前面时,整个地面的陆军已经崩溃,他们的地点安排、兵力部署,都完全无法与计划当中的匹配起来。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历史影响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紧紧依靠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为何印度对62年战争依旧耿耿于怀呢?

主要印度吃了败仗,同时因中国支持巴铁的原因吧,所以耿耿于怀。
这个跟时间没啥关系。抗战结束都70多年了,鸦片战争更是快200年了,中国对日本、英国仍然怀有敌意。跟日本更是世仇。
抗战胜利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战争岁月
失败者记得更多嘛
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么来的,不忘记过去的耻辱,才能发奋追赶
因为那场战争彻底地挫败了印度人的士气,在结束了两百多年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也开始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以至于开国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个超级大国的目标。所以当时印度蒸蒸日上,发展稳定,而且国土广大,人口众多,还领导了不结盟运动,在南亚的对外战争中气势雄厚,打败了葡萄牙,法国等。
因为那次战争是印度准备了很久,武器精良,又有美苏的支持,以为会很轻松地打垮中国,信心满满势在必得,谁想到却被中国军队很轻松的包了饺子全军覆没,这个脸丢大了,所以一直耿耿于怀但又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强大,再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那场战争彻底地挫败了印度人的士气,在结束了两百多年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也开始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以至于开国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个超级大国的目标。所以当时印度蒸蒸日上,发展稳定,而且国土广大,人口众多,还领导了不结盟运动,在南亚的对外战争中气势雄厚,打败了葡萄牙,法国等。
所以整个印度人一直认为,当时印度成为超级大国或者世界大国那是非常简单的,实现印度梦,也是最接近的。而且当时印度无论经济还是工业,都比我国强,这更加使得他们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世界大国。
但是就是这场小规模的战争,让印度彻底梦碎,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大国了。因为这场小规模的战争,印度基本上是惨败,而且打得基本上政府要迁都,亡国之危险,不是我国撤军,印度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结果,使得印度在国际上威严扫地,在国际上大国地位彻底动摇。
在世界现代史上,发生了几百场战争,所以对于1962年的这场小规模的战争,世界史都懒得关注。毕竟只打了一个多月,而且军队数量都不大,快速开打,快速结束。所以在国际上都将这场战争看作一场小规模的边界战争,不足为道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对我国来说,在历次战争中规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场小战。距离现在都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时间也是很久远了,更加应该冲淡战争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印度来说,却并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对这场战争耿耿于怀,而且提到这场战争,都是满脸的可惜和沮丧。甚至很多人还在为这场小规模战争,印度的惨败而难以接受……

印度在历史上曾经三次挑衅我国,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印度的古代史是辉煌的。像古代中国,一样,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也是许多印度人引以为豪的原因之一。然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古代印度一直是一盘死沙,统一时期很少像中国,一样,多次被外国民族侵略,而中国,作为邻国,从未侵略过印度,中国没有侵略过印度,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没有挑衅中国,历史上印度,曾经挑衅过中国三次,最后的结果出奇的相同:印度,的挑衅以失败告终
代表印度,的是征服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贵霜帝国,这第一次激怒了中国。你可能不熟悉贵霜帝国,但你应该熟悉大月氏。公元前2世纪初,大月氏在中国,河西走廊西部游牧,他的部落势力非常强大,是当时匈奴的主要敌人。大约在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被匈奴打败,被迫向西迁移。在西进的路上,大月氏打败了住在敦煌,附近的乌孙,杀了乌孙王,占领了乌孙故土,公元前160年左右,大月氏被匈奴)支持的匈奴和乌孙联军打败,再次西进到阿姆河River Basin 中亚(现在纳巴德地区in 土库曼斯坦)。之后,乌孙王再次率军复仇,大月氏战败,不得不南下。
大月氏南下后,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开始攻击周围的部落以增强其实力。然而,此时,大月氏的部落仍在独自作战。公元1世纪中叶,大月氏归商部逐渐壮大,统一大月氏,各部,建立贵霜帝国,然后贵霜帝国开始扩张。到公元90年左右,贵霜帝国的领土已经很大了,从阿富汗西北部到比哈尔邦,印度以东的恒河南岸都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俗话说,“敌之敌,我之友。”因为贵霜帝国和匈奴是世仇,贵霜帝国大力帮助东汉朝廷对抗匈奴,所以贵霜帝国和东汉有着友好的关系。
公元90年,也就是东汉和元二年,王在帮助东汉攻打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派使者带着礼物要求东汉娶一位公主。当时,东汉朝廷国力强大,所以对这个外国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所以欣然拒绝了贵霜帝国的亲友请求。听到被拒的消息后,贵霜帝国国王恼羞成怒,立即命令能干的将军率领7万军队进攻东汉控制的西部地区。当时,东汉名将班超,掌管西域。班超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以少量兵力击败贵霜军队,杀死了贵霜军队。最后,完全害怕挨打的贵霜军队,将军不得不派人向班超,认罪,希望让他们回家。班超还展示了一个乡村大明星的风采,把你的精华放在军队里回国。这场战斗震惊了桂霜王族,他再也不敢惹东汉朝廷,每年都向东汉朝廷进贡。
是古代印度的中天竺代表印度二次挑衅中国古印度分为五个地区,即五个天竺或五个印度,五个中,在印度天竺,中,位于中,印度公元641年,也就是贞观,的第十五年,唐太宗,天竺,中派使者去大唐朝贡。
在贞观,的第十七年,唐太宗派李义表,王玄策和其他人率领大唐代表团去印度国家了解当地的风俗。在贞观,执政的第21年,唐太宗任命王玄策为他的大使,并率领大唐代表团出访印度国家。当时,当中国王天竺去世,中,出现混乱时,一位权力大臣阿罗那顺,趁机篡位成为新国王,并派兵攻打大唐使团。抢走了天竺其他四国送给大唐,的礼物,除王玄策外的所有大唐使团都被阿罗那顺抓获
王玄策独自逃脱,来到吐蕃大唐天威绝对不是挑衅!王玄策以大唐中国的名义发起了征兵运动,并很快征集了1200多名吐蕃士兵和7000多名尼泊尔骑兵。随后,王玄策率军前往印度攻打阿罗那顺,阿罗那顺派出“大象兵”,王玄策用“火牛阵”粉碎了大象军,杀死阿罗那顺军3000多人。阿罗那顺军队在逃亡途中淹死了无数中人。之后,阿罗那顺重组军队,攻打王玄策,结果阿罗那顺杀了几千人,阿罗那顺被王玄策占领,此时天威, 大唐已经吓退了天竺, 中,天竺,中的580个城市全部投降。王玄策实现了“一个人摧毁一个国家”的目标。在贞观,统治的第二十二年,王玄策率领使团与他的公主和王子阿罗那顺,来自印度,的12000多名男女和无数牛羊一起回到了长安,
1951年,印度军队按照伪造的“麦线”非法占领了西藏南部的部分领土。与此同时,印度军队还无耻地按照约翰逊线入侵和田和阿里部分地区。1959年,印度政府甚至无耻地要求我国政府将中和印的部分边境领土移交给印度,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印度军队开始逐步以武力侵占我国领土,并在当年挑起边境军事冲突。
1962年,为了保卫祖国领土,我边防部队对入侵的印军队进行了猛烈反击,彻底打败了印军队,甚至彻底摧毁了印度军队的战斗精神。印度的一些极端分子仍然认为1962年的失败是国耻。
历史上,好战的印度三次挑衅中国,都以惨败告终。好战者必须先死是永恒的真理!

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您好,您的问题没有主语,不知道你问的是谁输了。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而印度媒体总结说,那场战斗发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区,又是冬天,印度军队缺乏冬天作战的装备,又深陷中国人海战术的包围。更致命的是,尼赫鲁和他的国防部长梅农误判了形势,要求部队在中印边界执行“前进政策”,不断安插据点的他们相信中国不会动手,结果伤了心的尼赫鲁在1964年5月去世。将此次战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天堂门口的战争”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最近,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中印1962年那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

印度阿三被英国殖民多年,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就像欺负人,中国由于那时候在打朝鲜战争(1953年)不久一忍再忍,印度阿三给脸不要,我军一波反杀一直打到离新德里几百里的地方,由于出于人道主义而且本来这次是自卫反击战不是侵略,重点是怕孤军深入粮草跟不上就撤回来了,所以就酱结束了,重新教阿三做人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们解放军伤亡统计为: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缴获印度军队: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解放军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期间经过西山口之战(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瓦弄地区反击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里米金之战(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都登地区作战(共歼印军12人,独立营亡8人、伤2人);班公洛地区反击战(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
1962 年11 月21 日,我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我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介绍下1962中印战争

我是真诚的说 你完全不用了解过程 你只需知道我国打了过去 又自己退回来了 将国土拱手想让 给你个经典概括 印度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 失败的耿耿于怀 使他们反而忘了他们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他们是最大的赢家 中国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胜利者的荣誉 使我们沉浸在幻想中 而不知道我们正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输家 最大的利益失败者
起因: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一条麦克马洪线种下了边界纠纷的祸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在大国支持下,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经过: 这次自卫还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击方向为克节朗——达旺地区。战前,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 22000人。我军投入作战的部队有: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区的部队。在克节朗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自20日上午7时30分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便大部歼灭了该地印军。接着,分兵5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于24、25日,先后进驻车新桥、达旺等地。在西段地区,我军于20日8时25分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敌。21日乘胜扩张战果,至23日便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随即挥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地区之敌,歼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于10月20日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阶段作战至此便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击方向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 战前,印度当局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增加到13个多团并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特点,以部分兵力反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部分兵从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断敌退路。这样,便形成了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的多路向心合击,经1天激战,我军占领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歼灭印军一部。19日,占领邦迫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近千名逃敌。 尔后,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分兵力继续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鹰窠山口一线。在瓦弄方向,我军一部于16日晨发起反击,歼敌一部,印军第4军军长和第11旅旅长仓皇逃走。我军在当天下午即占领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击,至21日,先后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地区,我军于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残存在我境内班公洛地区的6个印军据点,歼灭大部守敌。在东段中部,我军也于11月18日开始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歼敌一部。 结果: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 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国军队后撤后,印军自1963年开始,又逐步向前推进,继续侵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大片领土。对此,中国政府仍以维护中印两国的传统友谊为重,继续主张通过和平淡判协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30多年来,尽管中印两国进行了多轮会谈,但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较大,中印边界问题仍无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