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修己安人什么意思?修己安人怎么读?
- 2、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 3、慎独自律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的出处
- 4、修己安人的意思是什么
- 5、“修己安人”是什么意思?
- 6、内圣外王 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 7、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
- 8、修己安人的现代意义
- 9、“修己安人”是什么意思?
修己安人什么意思?修己安人怎么读?
修己安人什么意思?修己安人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xiū jǐ ān rén,简 拼:xjar
成语解释: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成语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的意思:想要看到更好的自己,就必须要自律,自律一定要学会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克制。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修己安人”出自《论语·宪问》:
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认为事情有隐藏,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自己。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就要做到“三个如一”,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的出处
1、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需内外兼修。
2、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就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修己安人的意思是什么
修己安人的意思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修己的意思是修身。
修己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不仅是做好人而是要做有价值的人。让工作,因你而快乐、因你而骄傲,因你而精彩。让生活,因你而美好、因你而幸福、因你而温暖。修已就是更尊重人、更理解人,让自己更有存在感,让生命因你而绽放光泽,让世界因你而绚丽多姿!另外,修已还要求要经常的反思,检讨自己的言行。
安人就是让别人感受到快乐,通过已安和人安促进沟通和和谐。安人的过程,就是由开心到交心、到共同关心、再到产生同心的心与心的变化过程。安的结果是正面的,不安的结果是负面。安的时候,人们积极向上,对准目标全力以赴,高兴地接受成果评量,照顾同年,礼待资深,共享荣誉。不安的时候,对目标阳奉阴违,视成果评量为官样文章或弄虚做假。
“修己安人”是什么意思?
语出《论语.宪问》
原句: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意思:修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使周围的人都得到安乐!
和《礼记》里那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都一样吧!
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词目】修己安人 【读音】xiū jǐ ān rén 【释义】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修己安人
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意思是: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
出自《论语》第十四篇《宪问》,原句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就算是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更何况一般人?”
扩展资料
本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宪问
内圣外王 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1、内圣外王: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意思是: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
解析: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
2、修己安人: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意思是: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释义: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扩展资料
内圣外王的历史发展
孔子以德才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并让有德才之人居于高位,在其“六艺”教育中,把礼、乐、书、数分为文,把射、御分为武。可见其重视文武并重。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出现了重文轻武、内圣强外王弱的局面。
儒家“内圣外王”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可分为:宋代改革派与功利派阶段;明代心学与实学阶段;清代提倡实学阶段,清王朝末期在欧洲列强的打击下出现洋务派与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阶段;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当代新儒家文化现象出现阶段这几个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己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圣外王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
“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意思是提升自己的修养,谨慎理智的处理事情,使人民安乐。
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能保持清醒。想要看到更好的自己,就必须要自律,自律一定要学会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克制。君子慎独,所指的“慎”,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严格的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几千年来,“慎独”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常挂在中国人嘴边。“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关于慎独的名人名言
1、清正廉洁以身垂范,慎独自重洁身自强。
2、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3、牢记宗旨,永葆本色;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律自持,奉献为荣。
4、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想事谋事干事成事。
5、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修己安人的现代意义
强调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学习价值观。根据查询学术网显示,体现了孔子强调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学习价值观,“修己”与“安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修己”是始基,“安人”是修己的延伸和扩展。
“修己安人”是什么意思?
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何谓修己?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孔子在《论语·阳货》一篇中就专门阐述了仁的具体含义。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接着解释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儒家所主张领导者修己的五项基本要求,也被称之为“五德”。作为一位领导只有具备了五德才能修身庄重,办事勤敏,对待下属才能宽厚,守信用,施恩惠。在修己的五项基本要求中,孔子尤为重视“信”。因为“信”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民众对领导的信任,二是领导者自身的信实。只有这两个方面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目标。
何谓安人?安人是儒家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又表现在四个方面——安亲、安友、安君、安百姓。那么这四个方面又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安”呢?安亲用孝和悌,孔子主张用“孝悌”来协调家庭关系。只有孝才能上安父母长辈,唯有悌才能和谐兄弟姊妹。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的和睦是一切事业的根本点与出发点。安友用义和信,儒家思想认为,独学而无友,则会孤陋而寡闻。朋友交往只有义信相待,才能彼此真诚。安君用忠和敬,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就是敬,“犯之”就是忠,当君王有不对的举措就应该大胆进谏,敢于直言才是真正的敬与忠。安百姓用仁爱。对于安百姓的做法《论语·子张》中有具体的描述——“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立之斯立”就是让民众自立,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制作为强制性管理方案,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作为内在的约束。“道之斯行”是用礼乐诗书教化民众。“绥之斯来”是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安抚民众。“动之斯和”是指有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支撑之后的“使民”,是百姓能在自己统领的国度中安生乐业,为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心甘情愿的劳作。
修己与安人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看似两个独立的部分,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但其实质却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修己是儒家管理的出发点,安人是儒家管理的目标。然而只有修己才能最终安人,领导者也只有通过安人才能彰显修己的价值与意义,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论语·宪问》中有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在儒家管理理论中修己与安人是相互支持,互为因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