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字,什么是繁体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0 12:54:48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繁体字有哪些?

单字id繁体字超难无人用如下:
綯、蠡、窳、纍、黴、蘇、癰、乱、罗、乐、骆、徵、後、岚、蓝、鸾、离、孓、孑、孓、孒、卐、卍、卍、卐、匚、匸、凵、冂、屮、艸、芔、茻、卄、卅、卌、爨、灪、麤、彠、龘、靐、齉、爩、蠿、龘、羃、齑、瀪、兰、戏、桥、蓝、周、髪、齐、岁、甯、渊、离。
相关内容:
繁体字,汉字的一种字体形式,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繁体中文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繁体字怎么写?

1:壹
2:贰
3:叁
4:肆
5:伍
6:陆
7:柒
8:捌
9:玖
10:拾
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
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
《简化字总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其中很多字来自草书楷化和文献中笔画简单的的俗字、异体字、古字、假借字,其他字则来自当代人的创造。
《通用规范汉字表》实行的是有限类推简化,即凡收进字表的繁体字都依据《简化字总表》规定的原则类推简化,比如"骦、骕、鹴、鹔"四字分别简化为"骦、骕、鹴、鹔"。而字表以外的字,不再类推简化,例如不把"驡"类推简作"龙+马"。
早在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俗字",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整理。20世纪20-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简化字表》,由于备受争议,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分阶段公布了简化字,并在大陆范围内加以推广。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如"展"字曾被简化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尸横遍野",这样的二简字都被废除了,台湾、香港、澳门则没有进行汉字简化。
扩展资料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字形本身的差异外,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称"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简体中文里的"朝鲜"(此处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亦称北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简体中文里的"悉尼"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雪梨"等。
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
参考资料:繁体字的百度百科

繁体字有哪些?

拼音如下:
繁---繁忙、 繁华、 繁茂、 繁殖、 繁密、 繁琐、 繁体、 纷繁、 繁枝细节、繁花似锦
漫---漫游、 漫长、 弥漫、 浪漫、 漫步、 漫画、 漫天、 烂漫、黄沙漫天、 春花烂漫、
灭---消灭、 灭火、 灭亡、 磨灭、 熄灭、 泯灭、 歼灭、 灭绝、灰飞烟灭、朝荣夕灭
藤---藤蔓、 葛藤、 藤子、 藤椅、 藤条、 钩藤、 红藤、紫藤、顺藤摸瓜、 牵丝攀藤、
萝---萝卜、 菠萝、 萝藦、 波萝、 丝萝、 青萝、 女萝、 苎萝、松萝共倚、丝萝春秋、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促膝、 膝头、 蔽膝、 膝眼、 膝行卑躬屈膝、 促膝谈心
涛---波涛、 林涛、 浪涛、 狂涛、 惊涛、 云涛、 碧涛、 雪涛、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让、 躲避、 躲藏、 躲闪、 躲债、 闪躲、 躲懒、东闪西躲、 偷闲躲静、

繁体字有哪些

1、例如贇、鎲、钂、錡、蘇、车、贾、龟、懒、癞、罗、乐、骆、乱、栏、烂、兰、鸾、岚、滥、蓝、褴、腊、蜡、来、炉、卢、芦、虏、鲁、鹭、鲁、鹭、叶等;
2、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1、例如贇、鎲、钂、錡、蘇、车、贾、龟、懒、癞、罗、乐、骆、乱、栏、烂、兰、鸾、岚、滥、蓝、褴、腊、蜡、来、炉、卢、芦、虏、鲁、鹭、鲁、鹭、叶等;2、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汉字繁体字一览表

以下是一些汉字的繁体字写法:
1. 碍〔礙〕 肮〔骯〕 袄〔襖〕爱〔愛〕
2. 坝〔壩〕 板〔闆〕 办〔辦〕 帮〔幫〕 宝〔寶〕 报〔報〕 币〔幣〕 毙〔斃〕 标〔標〕 表〔錶〕 别〔彆〕 卜〔蔔〕 补〔補〕罢〔罷〕 备〔備〕 贝〔貝〕 笔〔筆〕 毕〔畢〕 边〔邊〕 宾〔賓}
3. 才〔纔〕 蚕〔蠶〕(1) 灿〔燦〕 层〔層〕 搀〔攙〕 谗〔讒〕 馋〔饞〕 缠〔纏〕(2) 忏〔懺〕 偿〔償〕 厂〔廠〕 彻〔徹〕 尘〔塵〕 衬〔襯〕 称〔稱〕 惩〔懲〕 迟〔遲〕 冲〔衝〕 丑〔醜〕 出〔齣〕 础〔礎〕 处〔處〕 触〔觸〕 辞〔辭〕 聪〔聰〕 丛〔叢〕
4. 达〔遌带[帶] 单[單] 当[當][噹] 党[黨] 东[東] 动[動] 断[斷] 对
需要注意的是,繁体字的使用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地区和语境而有所不同。
汉字繁体字一览表如下:
【A】
爱→爱、碍→碍、袄→袄、肮→肮。
【B】
罢→罢、坝→坝、摆→摆、办→办、板→板、帮→帮、宝→宝、报→报、贝→贝、 备→备、笔→笔、币→币、毕→毕、毙→毙、边→边、变→变、标→标、表→表、别→彆、宾→宾、卜→卜、补→补、布→布。
【C】
才→纔、参→参、惨→惨、蚕→蚕、灿→灿、仓→仓、层→层、产→产、搀→搀、谗→谗、馋→馋、缠→缠、忏→忏、尝→尝、偿→偿、厂→厂、长→长、床→牀、车→车、彻→彻、陈→陈、尘→尘、衬→衬、唇→脣、称→称、惩→惩、痴→痴、迟→迟、齿→齿、冲→冲、虫→虫、丑→丑、筹→筹、处→处、触→触、出→出、础→础、刍→刍、疮→疮、辞→辞、从→从、聪→聪、丛→丛、窜→窜。
【D】
达→达、呆→呆、带→带、担→担、胆→胆、单→单、当→当、档→档、党→党、导→导、灯→灯、邓→邓、敌→敌、籴→籴、递→递、淀→淀、点→点、电→电、垫→垫、冬→鼕、东→东、冻→冻、栋→栋、动→动、斗→斗、独→独、断→断、对→对、队→队、吨→吨、夺→夺、堕→堕。

什么是繁体字?


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繁体字是以前的字,相对现在的要复杂,但是有迹可辩
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汉字的简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繁体字笔画的“省简”,比如讠(繁体:訁)、饣(繁体:飠)、纟(繁体:糹)、钅(繁体:釒)等14个简化偏旁,第二种是用同音字取代,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1]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也明确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繁体字是什么?


和简体是一样的,都是清。
清:[qīng]
具体有以下几个含义:
1.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
~水。~泉。~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澈。~碧。~朗。~新。~醇。月白风~。
2.安静,不烦 。
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
3.单纯不杂。
~唱。~茶。
4.明白,明晰。
~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
5.一点不留,净尽 。
~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6.整理,查验。
~理。~查。~点。~仓。
7.详细登记 。
~册。~单。
8.公正,廉洁。
~廉。~正。~官。~绩。
9.洁净,纯洁 。
~洁。~爽。冰~玉洁。
10.高洁,高尚的,高明的 。
~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
11.太平,不乱 。
~平。~泰。~和。
12.中国朝代名 。
~代。~宫秘史。
13.姓。
答::繁体字,指已有正式简化字代替的汉字,繁简字体的明确区分,始于1964年《简化字总表》,港澳台地区一直使用繁体字至今。《简化字总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比如稻谷的谷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和许多字的笔画。同时,也有很多未被简化的字,这些字称为传承字。中国大陆以简化字和传承字为规范汉字。简化原则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简化字总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其中很多字来自草书楷化和文献中笔画简单的的俗字、异体字、古字、假借字,其他字则来自当代人的创造,早在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俗字”,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整理。20世纪20-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简化字表》,由于备受争议,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分阶段公布了简化字,并在大陆范围内加以推广。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如“展”字曾被简化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尸横遍野”,这样的二简字都被废除了,台湾、香港、澳门则没有进行汉字简化。简化方法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简化字总表》的最终版本是1986年修订版,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第一表收不可用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350个,第二表收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类推简化字1,753个,《附录》收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规范汉字39个,其《说明》里有提到表外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1986年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不再作“迭”、“复”、“象”的繁体字处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瞭”字读“liǎo”(瞭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一部分简化字,有特殊情形,《简化字总表》加了适当的注解。例如“干”是“乾”(gān)的简化字,但是“乾坤”的“乾”(qián)并不简化;又如"长吁短叹"的"吁"仍旧读xū;这种一字两读的情形,在汉字里本来常有,如果不注出来,就容易引起误会。又如以"余"代"馀",以"复"代"覆",虽然群众已经习惯了,而在某些情况下却不适宜,需要区别。又如"么"和"幺"有什么不同("么"原本是“幺”的俗体,后成为“麼”的简化字),简体"马"字究竟几笔,等等。《简化字总表》的简化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俗体笔画的“省简”,比如「观」、「备」、「关」、「质」、「总」、「驴」、「铁」、「钟」、「继」、「觉」、「鸡」、「鸾」等简化字是从「覌」、「俻」、「関」、「貭」、「縂」、「馿」、「鉄」、「鈡」、「継」、「覚」、「鳮」、「鵉」等俗字演变而来。第二种是“省变”,大多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还有见、页、贝、车、东、马、鱼、呙、当、韦、书、长、门、鸟、乌、专、尽、为、寿、会等字及其类推简化字。“糸”字是个部首字,作左偏旁时港台通行字体改为“幺”下加三点变作“糹”,大陆简体为“纟”(俗称“绞丝旁”)。糸部汉字的本意均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例如“丝”、“线”、“经”、“绑”、“纹”、“纷”、“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纟”旁这种形式,所以现在带“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纟”来表示了。注: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时简化,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辩”、“罚”、“辫”、“丝”、“衔”等字亦简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第三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稻榖的榖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谷”替代了。编码繁体中文自1980年代以来通常使用Big5中文编码。而中国大陆使用GB2312的国标简体中文编码。中华民国中央标准局曾公布一套名为CNS 11643官方编码,但并未被广泛采用。随着Unicode跨语言编码集的出现,Unicode不仅能够同时表现繁体和简体字,还能够同时表现日文、韩文等汉字编码,由于Unicode被Microsoft,apple,IBM等所有计算机公司共同支持,因此在世界范围被普及采用。而中国大陆又推行了一套GBK国标编码,这套编码在以前的GB2312国标简体中文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繁体中文、日文和韩文的编码,已在台湾等部分地区推行使用。

繁体字新华字典

繁体字新华字典如下:
繁体字新华字典是中国著名的辞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字典主要收录了繁体字的词汇和释义,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用法示例。
以下是对《繁体字新华字典》的介绍和相关扩展。
繁体字新华字典是为使用繁体字书写和阅读的读者而编纂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它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繁体字,拓宽了他们的字汇量和语文能力。下面是对该字典的一些特点和相关扩展内容:
收录范围广泛:《繁体字新华字典》收录了大量的繁体字词汇,包括常用词、专业词汇、习惯用语等。这使得读者可以在字典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提高繁体字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详细释义和用法示例:该字典对每个繁体字都提供了详细的释义和用法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字义和用法。这对于学习繁体字的读者来说尤其有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在书写和表达中使用准确的字词。
标注发音和部首信息:《繁体字新华字典》为每个字词标注了拼音和声调,方便读者发音和查询。此外,字典还提供了字的部首信息,帮助读者在字典中快速查找和归类繁体字。
语言变化和文化背景:该字典不仅提供了字义和用法,还融入了一些语言变化和文化背景的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繁体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这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繁体字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扩展内容:
除了基本的字词释义之外,《繁体字新华字典》还可能包含一些额外的内容,如成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这些扩展内容丰富了字典的知识面,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繁体字。
总之,《繁体字新华字典》作为一部专门为繁体字读者编纂的工具书,具有广泛的收录范围、详细的释义和用法示例,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运用繁体字。通过使用这本字典,读者可以提高繁体字的识别能力、扩大字汇量,并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繁体字新华字典如下:
繁体字新华字典是中国著名的辞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字典主要收录了繁体字的词汇和释义,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用法示例。
以下是对《繁体字新华字典》的介绍和相关扩展。
繁体字新华字典是为使用繁体字书写和阅读的读者而编纂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它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繁体字,拓宽了他们的字汇量和语文能力。下面是对该字典的一些特点和相关扩展内容:
收录范围广泛:《繁体字新华字典》收录了大量的繁体字词汇,包括常用词、专业词汇、习惯用语等。这使得读者可以在字典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提高繁体字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详细释义和用法示例:该字典对每个繁体字都提供了详细的释义和用法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字义和用法。这对于学习繁体字的读者来说尤其有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在书写和表达中使用准确的字词。
标注发音和部首信息:《繁体字新华字典》为每个字词标注了拼音和声调,方便读者发音和查询。此外,字典还提供了字的部首信息,帮助读者在字典中快速查找和归类繁体字。
语言变化和文化背景:该字典不仅提供了字义和用法,还融入了一些语言变化和文化背景的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繁体字的演变和文化内涵。这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繁体字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扩展内容:
除了基本的字词释义之外,《繁体字新华字典》还可能包含一些额外的内容,如成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这些扩展内容丰富了字典的知识面,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繁体字。
总之,《繁体字新华字典》作为一部专门为繁体字读者编纂的工具书,具有广泛的收录范围、详细的释义和用法示例,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运用繁体字。通过使用这本字典,读者可以提高繁体字的识别能力、扩大字汇量,并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什么是繁体字?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汉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简体字和繁体字
  汉字一名,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