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0 12:04:15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厚德载物和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上善"也就是极高的道德。这种道德像水一样无形,但又无处不在。
厚德载物:大地袒露的气势和顺厚实,君子要像此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扩展资料: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什么意思

1、“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出自《老子》第八章,意思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2、上善若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缘而安。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3、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4、“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补充: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5、“上善若水”体现的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虽然老子的这套人生哲学,极少有人能够做到极致完美,但我们至少可以心向往之,并努力为之,能有修炼“七善”中一项美德,也可以树典范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来对待被管理者,这样才能为被管理者所推崇。
扩展资料:
1、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对于理想中的管理者,老子称之为“圣人’,也就是“道”的体现者。他说崇高的德行应该具有水一样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水自身柔弱至极,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论长短。一个人要效法“水”的无私善行,就要做到水一样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体现道的“上善”之水所拥有的是“不争”的品格。老子所说的“不争”,通俗地讲就是不争利、不争名、不争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字面含义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认为最善者的品行,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厚德载物”的原义是指道德高尚者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上善若水的意思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上善若水,汉语成语,拼音是shang shan ruo shui,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厚德载物,汉语成语,拼音是hou de zai wu,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也指有德行的君子,应该以深厚的德行,来容载世间的万物。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上善若水:水具有无私的品质,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争取回报。上善之人也应该如此,无私无欲,以善行善,无求回报。水的柔软性也是上善的表征,意味着应该以柔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而不是强硬和咄咄逼人。
2、厚德载物:厚德指的是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厚德的人能够肩负起责任,承担起为他人和社会负重的义务。德行高尚的人能够帮助他人,担当起社会的重任,为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相辅相成: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并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具备厚德的人才能以上善的品质行善,而上善的行为也能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德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含义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这句名言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它告诫人们要以善良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德行,从而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什么?

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含义: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扩展资料:
道理:
1、“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2、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
3、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来承载、滋养、包容和造福世间万物。后人通常将这两句不同出处的话语联系在一起,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如果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你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老子讲“道”里面的“人法地”就是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是指人的胸怀宽广,气度宏大,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容人之短、恕人之过、宽厚待人,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其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并强调这种品德在立身处世,协调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告诉我们,人要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01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就可以被形容为厚德载物。
02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几于道”与“上善”(美好品德)前后呼应,因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03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前后呼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这告诉了我们:强者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
04 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使用。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厚德载物这个成语是出自《易经》,意思是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道德高尚的人能承担重大的任务!现在多用来教导人应该心胸开阔,能够关心、爱护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贡献社会!
厚德载物这个成语是出自《易经》,意思是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道德高尚的人能承担重大的任务!现在多用来教导人应该心胸开阔,能够关心、爱护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贡献社会!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行书书法
《道德经》俗译: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俗译】
"上善"也就是道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了。
水善于利用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呆在人们不愿呆的地方,这样的性格,几乎和道
没有两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就会有如下的表现:"居"善于与"地"联系起来;"心"
善于与"渊"联系起来,"与"善于与"仁" 联系起来,"言"善于与"信"联系起来,
"正"善于与"治"联系起来,"事"善于与"能"联系起来,"动"善于与"时"联系起
来。只有能够做到"不争"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
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
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
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抛弃万物是心法的
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
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
(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
。而第一个 "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
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
"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
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 居善地:表示"居"要善于与"地"联系起来。今人看到"居"字便会认为是"居
住"之意,而居住当然得有一个"地"即地方。但老子用"居" 字可能包含着更深一层的
的意思。"居"为"尸"和"古"之合,包含着"盘古"的意思,即不断往过去追溯的意思
。"尸"表示摆放或陈列,"古"表示所追溯到的因素,而最"古"的,即所谓第一个"古
",就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所以,"居"表示要把所追溯到的因素找到适当的位置"地"
摆放好来。"古"是无中生有的意思,因为其为"十"和"口"之合。"口"表示"无",
"十"则表示"有",也就是最初发生的那个宇宙直角坐标,老子将其称之为无隅的"大方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2. 心善渊:"渊"指的是第四章中所提到的"渊",是人心处于"无"的那种状态。
老子认为,宇宙最初的因素可以从"渊"的状态中产生出来,而"渊"的状态是人以其"心
法"所达至的一种境界。
3. 与善仁:"与"字是表示要拿捏好分寸,使之不偏不倚,其实也就是第四章所说的
"冲(中)而用之"的意思。老子认为一切都有"中",并要求人们去找到事物的"中"。
老子在第三十八章中把"非常道"分成五个阶段,而"仁"居中。
4. 言善信:"言"为人所说的话。在研究"道"的时候,不能老去扯别的东西,而必
须将"言"与"信"联系起来。"信"是"道"的动态趋势,宇宙的第一动就是第一个"信
"。所以,可以用追索"信"的方式来研究"道"。老子以第二十一章整章来专门分析"信
"。
5. 正善治:"正"是"止于一"的意思。所谓止于"一",也就是要以能不能得到"
一"为最终结果。而所谓"一",指的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老子认为,"治"的结果首先就要得到"一",其次要懂得运用箭头"一"去做一切事
情。
6. 事善能:"事"通"士",指的是推衍和造就宇宙模型。而要做到摹拟宇宙,就必
须做到"能",也就是有方法和技巧。
7. 动善时:当宇宙开始其第一动时,时间也就开始了。所以,"动"总是与"时"相
联系,反过来也一样,即"时"也总是与"动"相联系。显然,当人要"动"时,也必须懂
得"时"的因素,也就是要懂得选择时机。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
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话说“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见于《周易》坤卦之《象传》,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说“厚”字,厚:《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墨子·尚贤中》:“厚於货者,不能分人以禄。”《史记·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这里用为看重、优待之意。
再说“德”字,德:《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新书·道德说》:“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这里用为天地客观规律之意。古代没有“规律”一词,但并不等于古人不懂得“规律”,只说《周易》乾卦,从初六爻的“潜龙勿用”到六二爻的“见龙在田”,又到九四爻的“或跃在渊”,直到九五爻的“飞龙在天”,不是描述龙星的运行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其实整部《周易》,处处都体现出尊重规律的思想!
再说“载”字,载:《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孔传:“载,行;采,事也。”孔颖达疏:“载者,运行之义,故为行也,此谓荐举人者,称其人有德,欲使在上用之,必须言其所行之事。”《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宾客,则摄而载果。”郑玄注:“载,为也;果,读为裸,代王裸宾客以鬯,君无酌臣之礼。言为者,摄酌献耳。”《管子·形势》:“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尹知章注:“载,行也。”《小尔雅·广言》:“载,行也。”这里用为施行之意。
《象传》据说是作于春秋战国时期,但不管作于哪个时期,写《象传》的人是读懂了《周易》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地之形势是相连而相叠的,是不断延伸的;作为君子应该看重天地运行变化规律而又能象大地一样施行于万物。乾卦言天,坤卦言地,然而,天何不谓之天而谓之乾,地何不谓之地而谓之坤呢?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曾作过解释:“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坤同乾一样,虽言地之形体,但“坤是阴道,当以柔顺为贞,正借柔顺之象,以明柔顺之德也”(《周易正义》卷一)。孔颖达的解释虽然杂有后期儒家伦理道德的观念,但他说乾坤之谓天地,以体用言之而不以形体言之,大体上还是正确的。天,尤其是大气层之内的天,充满着生养万物的空气,没有这个大气层的空气,万物就不可能在这个大地上生存繁殖。而大地,却是万物生存的载体,有了这个大地,万物才能立足于大地上而生存繁殖。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人们看来,这个大地是无限大的,是不断延伸的,但无论如何,天有天道的运行变化规律,地有地道的运行变化规律;而天道与地道的运行变化规律虽然是不同的但却是相一致的,而且包含着寒来暑往,晦明变化的大用。所以,地之施行万物,是依着天地运行变化规律而生生不息的。这个运行变化规律就是天地的合一,就是乾坤的阖辟,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就是万物的本原,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生生化化之最究竟者。
所以,本句话的重点在“载”字,即----“施行”。也就是说:天,把自己的一切施行给人类,地,也把自己的一切施行给人类,而从不要求人类的回报,人们无论对天、对大地做了什么,天地都没有埋怨人类,更没有憎恨人类,责备人类。人们破坏了纯净的天空,破坏了可以生长万物的大地,其实是在破坏着自己生存的环境,就象人们用浓烟熏烤、锄头敲砸自己装修得象宾馆似的住宅一样。人们在天空里施放了无数颗原子弹,在大地下、在深海中也施放了无数颗原子弹,这危害了谁呢?危害了人类自己。西方工业革命一开始,人们就向大自然挺进,想要征服大自然,自豪得不得了,可是现在却不得不一步步退让给沙漠化、石漠化,当人类退让到无法退让,而挤成一堆的时候,人类又该怎么办呢?
人类生存在这个大地上,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不仅要适应天寒凝冻,还要适应酷暑热浪;不仅要饱腹,而且还要解渴;不仅要遭受洪水之灾,还要遭受烈火焚烧;风吹雨打是家常便饭,雷电交加也是经常见到;但人们还要相互战斗,相互争夺,实在是不可理喻。人类的相互关系,血缘关系,如果追根究底,应该是幽远、深厚而美好的;人类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这种群体意识也就是国家的起源。但由于人类私心的膨胀,占有欲的扩张,人类便开始了相互的战斗、相互的争夺。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人类更失去了应该凝聚的特性,成了一盘散沙,各自为阵,顽固地坚持着所谓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所谓的优秀种族),并且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采取了纯粹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想自己来统治这个大地上的人类,作威作富,只手遮天。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便形成了贫富不均的状况,贫富差距拉得很大,10%富人便占有了90%的资源,统治了90%的人民;因而便导致了人类发展的滞后。所以,人类应该效法天地的“施行”,善待万物,善待别人,才能使人类自己得到生存,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
简洁篇:
上善若水:"上善"也就是极高的道德。这种道德像水一样无形,但又无处不在。
厚德载物:大地袒露的气势和顺厚实,君子要像此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善若水厚德载物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朴实无华现本性,无须出世无须入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厚德载物,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补充: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扩展资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之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参考资料:人民网网-中国竹笛乐团: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很多仁人志士们所崇尚的高尚道德境界,这八个字很多人会把写成匾悬挂于书房或办公室,以警示自己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启示:
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上善”就是最高尚的意思,“几于道”就是接近于“道”。
天地因为从没想到过自己长生,所以得到长生,达到天长地久。这正是它顺应自然大道的自然表现。
有智慧的人顺应大道、心存敬畏、心怀谦卑、收敛退让、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强出头,为人处事低调,甘居人后,最终反而能居人先;不强求显达,不计个人安危,最终反而能保全自己,善始善终。
这就是属于典型的、教导我们先人后己的一个章节。唯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互相关心、互相谦让,才能共同成就美好的大同社会。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什么意思

意思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语出《老子》第八章,意思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道家哲学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缘而安。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