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偷偷地绕着地球转了三年,“地卫二”终被发现,它的结局如何?
- 2、再见,地球的第二颗卫星!“地卫二”摆脱地球引力,将绕太阳公转
- 3、“地卫二”来了?太阳系发现一颗流浪小行星,默默陪伴地球1000年
- 4、月球的五大未解之谜
- 5、人类月球日冷知识大赏(精选)
- 6、科学家发现地球有了第二颗卫星,已绕地球旋转3年,是如何被发现的?
- 7、地球有地卫二吗
- 8、月球到底是谁的卫星?
- 9、地卫二的质疑
- 10、月球形成理论再添新证据,45亿年前的残骸,如今被发现
偷偷地绕着地球转了三年,“地卫二”终被发现,它的结局如何?
科学家们认为,“小行星克鲁特尼 ”像这样在地球的上方悬吊的状态还能够保持至少5000年。大约5000年后会因地球引力的作用被吸入轨道形成所谓的“地卫二”。
“地卫二”本来是一颗小行星,他是在三年前被地球的引力所捕获的,不过他非常小,大概只有一两小汽车那么大,科学家估计他在今年四月份将脱离地球,再度于宇宙中漂泊。
它恐怕在地月系中待不了多久了,比起月球它实在是太过渺小,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会被甩出地月系,或者坠入地球大气层。
由于引力的原因,地球牢牢的抓住了像月亮一样的地卫二,目前仍然在围绕着地球运动。
“地卫二”是一颗小行星,环绕地球的小行星,它已经环绕地球3年。不过,它会不会一直环绕地球呢?很遗憾,它不会。因为它太小了,只有差不多一辆汽车这么大,所以它会在月球和地球的引力作用下被甩出地月系统,成为一颗流浪小行星(可能会被其他行星捕获)。
偷偷地绕着地球转了三年,“地卫二”终被发现,它的结局如何?可以肯定的说,目前地球并没有第二颗天然卫星。地球在过去的46亿年时间中,曾经有多少颗卫星围绕地球旋转我们不得而知,但截至目前仍在围绕地球进行旋转的天然卫星则只有月球这一颗。虽然我们很多时候抬头就能看到月亮,但真正这颗星球有所了解的人却并不多。比如,为什么不同时间会呈现出不同的月相,月球为什么总是以同一面面向我们,又或是月球为什么会逐渐远离了我们的地球等。
关于月球
不可否认,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月球应该是地球上的人们最关注的一颗卫星。虽然,它不及白天里的太阳那样耀眼夺目,也不像夜晚的满天繁星那样似乎总在对着我们眨眼睛。不管是古代神话,还是流芳百世的诗词歌赋,其中不乏与月球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也印证了月球从古至今都在人类的心中占据着不一样的地位。
早在数十年之前,人类就已经多次踏上月球的土地,我们不仅从那里带回了月球尘土,了解到了曾经以为的“月海”不过是一些低洼的平原;更通过放置的地震仪,了解到月球上也经常有“地震”现象的发生,并因此而对月球的内部构造结构有了清晰的认知。
那么,宇宙中到底是先有地球,还是先有月球?为什么地球从任何角度看上去都是一个球形外观,而我们眼睛看到的月亮,却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各种形状?这看似复杂的一系列问题,其实围绕的核心信息不过就是月球和地球的诞生和演化,当然,其中还涉及到了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恒星太阳。
关于年龄-地球“先来”月球“后到”
同处于太阳系之中的月球和地球,它们都会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自诞生之日起便持续至今。截至目前,星云假说是太阳系形成推测理论中被普遍认可的观点,不管是恒星、行星,还是卫星,它们都始于大约46亿年前的巨大分子云的坍缩过程。
关于地球的诞生时间,我们一般将其界定为46亿年前左右,而它的年龄则被预估在40到46亿岁。关于月球的形成时间相对就没有地球那么确定(大约45亿年前),但科学家们认为月球的形成时间比地球形成的时间更靠后。倘若用先来后到来描述两个星球的诞生时间,那么,地球会比月球更早地出现在太阳系中。
月球的形成-从分裂说到大碰撞说
月球的形成过程,一共有四种说法,它们的区别在于:分裂说、俘获说和同源说是以往科学家们的几种主要观点,而大碰撞说则是建立在以往的几种观点和新研究的成果之上。
分裂说: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但大部分人对他的儿子就知之甚少。不要感到意外,月球诞生的分裂说,其实就是乔治·达尔文在1989年提出来的。简单来说,该假设认为月球原本是地球组成的一部分,之所以它能在之后的时间里飞离地球成为一颗独立的卫星,只不过是因为地球当时的旋转速度过快而已。
而太平洋则被视为一个大坑,成为了该假说中地球失去月球物质之后的证据。但这个最早被提出的假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很难解释地球的速度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足以将月球如此大块头的物质甩出行星。而且,从后来的探测数据来看,月球的物质成分也和地球相去甚远,如果它们本是一体,理论上就应该拥有极度相似的物质成分才对。
同源说:
这一假说的大意,其实就是表达了不管是月球,还是地球,它们都因在太阳系中弥漫的星云物质而诞生。并且,太阳系中这些天体的诞生时间和过程都是同步的,大家都要在这个区域里面吸积、并不停旋转,只是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天体类型和大小则各不相同。
虽然,同源说认定地球比月球年龄大,是因为地球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吸积效率表现得更高。但是,自从阿波罗飞船从月球带回岩石样本之后,这一说法便受到了质疑。因为,月球岩石样本的化验结果并不如大家所想,月球和地球在岩石的化学成分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岩石的年龄甚至比地球上的岩石更加古老。
大碰撞说是什么?
在大碰撞假说中,地球的形成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首先通过星子的碰撞和吸积形成原始地球。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原始地球逐渐形成了类地行星(硅酸盐)所拥有的内部构造(金属核、壳和幔)。但由于原始地球和另一个星球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再加上两者之间存在质量悬殊,所以,当两颗星球发生碰撞之后,彼此的运行轨道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地球的自转轴开始变得倾斜,而在撞击过程中从地球飞离的尘埃和气体,则并没有彻底摆脱地球质量产生的引力所带来的影响,它们因为吸积作用而再次结合起来,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几乎处于熔融状态的月球。由于该假说解释了月球和地球的密度差异、成分差异,以及年龄差异,因而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为什么你眼里的月亮有各种形状?
众所周知,月球和地球都拥有球状外观,只不过地球的表面相对更为平滑,而月球的表面则坑坑洼洼。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在夜晚看到的月亮经常都是不同的形状,于是才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然而,月亮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哪一个部分,这不过是月相变化的关系而已。
简单来说,之所以我们眼里的月亮很少是圆的,本质上是因为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三个天体之间的位置变化所引起。由于月球是卫星,本身并不能发光发热,我们平时看到的月光其实是太阳将月球照亮了。而所谓的月相,其实就是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时反射阳光的部分。
相信大家都知道宇宙中的这些天体并不是静止不动,都有其既定的运行轨道,之所以我们不能经常看到满月,并不是因为太阳光被地球遮挡住了(这是天文学中的月食),而是因为太阳就只照亮了月球的那一部分区域,而剩下的不发光的部分则是月球的阴影部分。简而言之,月球反射太阳光区域的大小,主要跟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黄经差)。
事实上,月相除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体验之外,它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日历中的阴历,其实就主要是根据月相的周期来安排历法,月球完成围绕地球运行一周便是一个月;而地球水圈的潮汐也和月相有关,我们会发现每当月相为满月的时候,海洋通常都会因为月球引力而引起大潮。并且,由于地球存在维度差,所以,分别生活在南北半球的人们会看到完全相反的月相。
再见,地球的第二颗卫星!“地卫二”摆脱地球引力,将绕太阳公转
自古以来,地球就只有一颗卫星,那就是月球。但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足够强大,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小天体误闯入地球的引力范围内。这其中有一部分会闯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或者坠毁,还有一些会变成地球的卫星。
这种卫星和月球不同,说起来也算是天然卫星,但是并不稳定,无法长期停留在地月系,最终都是以脱离地球引力的结果收场。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一共记录了2颗这样的迷你卫星。
原本是一颗近地小行星,每2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靠近地月系一次。它的直径只有5米,还没有一辆公交车长,因此很难被发现。 2006年的时候,它曾经短暂地和地月系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最近的时候距离地表仅27.7万公里,比月球还近了10万公里以上。2006年,它从近地点脱离,回到了绕太阳轨道,并将在2028年和地月系重逢。
2020年2月份的时候,天文学家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特林那巡天系统进行观测,突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光斑。他们非常兴奋,在做了简单的观测和分析后,就迅速在推特上宣布发现了地球的新卫星,这就是2020 CD3。
据观测, 这颗迷你月亮很可能早在2017年的10月9日的时候就闯入地球引力范围,并被地球俘获了。只不过它体积太小,只有1.9*3.5米,所以一直都没有被发现。而且它并不会长期稳定地存在于地月系内,虽然它已经在地球周围运行了3年的时间,但人类发现得太晚,刚刚被正式身份,它就被月球的引力作用甩出地月系了。
新的迷你卫星
2020年9月,科学家们再一次发现了一颗疑似地球临时卫星,地月系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天体。一开始的时候,科学家将它看作是一颗普通的阿波罗小行星,也就是轨道和地球有所交叉的一类天体,并命名为2020 SO。但模拟结果显示,它会在10月时成为绕地球小天体,也就是一颗迷你月球。而接下来的观测,就让天文学家更加疑惑了。
他们发现, 这颗神秘的天体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大约是正好1年的时间,而且偏心率和地球轨道十分相似 。换句话说,它的整体运行规律和地球很接近。
你可能想到了中学物理中的圆周运动,以为位于相近的轨道有相似的运行规律理所当然,实则大错特错。太空中天体的运行非常复杂,而且小天体极容易受到大天体引力的干扰,所以运动规律非常复杂,反而是因为和地球比较类似,让人觉得奇怪。
不仅如此, 2020 SO的运行速度也比普通的小行星要慢一些,这和其他小行星也非常不一样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2020 SO的真实身份。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太空考古学家Alice Gorman就表示:从它的运行速度,可以反推出它的初始速度,从而推测其来源。而现有的运行速度过慢,则给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她和她的同事们也推测过,2020 SO或许是从月球上脱落的岩石,这种天体速度比较慢是正常的。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2020 SO比这样的天体速度更慢。
难道真的没有合理的解释了吗?
在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看似最不可能但仅剩的一个猜想:2020 SO是人造天体!
NASA太空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马上追溯以往的航天器发射记录,果然找到了答案。
作为一种分级火箭,半人马号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也会将推进器一级一级分离下来,由地面的工作人员回收处理。但是,太空中的事情是很难有把握的,意外情况无法避免。而半人马号火箭就有一级助推器残留在了太空中,成为了一块太空垃圾。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CNEOS数据库,2020 SO大约有6-14米长,而半人马座号火箭的一级长度为12.68米,从这个数据来看,2020 SO属于半人马座号火箭的一部分也是符合理论的。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对2020 SO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观测分析,并与1971年留在太空的另一个火箭助推器进行了比对,发现高度吻合,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理论。
确认了,这颗所谓的地球新卫星,实则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天体,在失去控制之后进入绕太空轨道,又阴差阳错回到了地球的怀抱。
不过,2020 SO并不会永远留在地月系内。在2020年12月1日,它第一次达到近地点,距离我们仅5万公里,这是地月距离的13%左右。
在即将到来的2月2日,2020 SO将会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地球,届时它和我们的距离将只有22万公里,相当于地月距离的57.3%。不过,这一次重逢是为了更好地别离,它在飞掠地球后将会义无反顾地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3月份的时候彻底告别地球轨道,从此成为一颗绕太阳公转的人造天体。
据介绍,在当地时间2月1日的晚上,位于罗马的虚拟望远镜项目人员会举办一个在线告别活动,为2020 SO“饯行”。
55年前,人类建造了这个助推器,并在火箭升空后将它抛弃。如今,在绕地球公转了几十年后,它也将抛弃地球,成为一颗自由的天体。也许,随着人类发射的航天器越来越多,2020 SO也会有更多的同伴。地球附近的轨道,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
“地卫二”来了?太阳系发现一颗流浪小行星,默默陪伴地球1000年
提到地球的天然卫星,我们都知道仅有月球一颗,这也让地球看起来在太阳系中,显得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孤单。
不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日,来自西方国家的联合科学家团队,在从地面很难观测到的第四或第五的拉格朗日点上,发现了一颗“地卫二”的存在,经过初步的电脑模拟分析,这颗名为2020 XL5的小行星,它已经围绕着地球公转至少1000年的时间了。
研究者表示,和太阳系内其它轨迹相对稳定的小行星不同,2020 XL5是一颗在太阳系内流浪的小行星,大约1000年之前,它飞掠地球的时候,被地球的引力捕捉,之后就位于日地系统中,成为了一直被忽视了的存在。
从时间上来看,2020 XL5在未来,极有可能还会继续围绕着地球公转4000年的时间,之后,它就会慢慢摆脱掉地球对它产生的引力控制,朝着太阳飞去了。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2020 XL5并不算是一颗真正的“地卫二”,不过,研究者称,事实上在地球周围,会陪伴着地球运行一段时间的小天体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在目前观测还存在较大难度的拉格朗日点,或许有更多的流浪小行星都在那里围绕着地球公转。
2020 XL5是一颗在2020年发现的流浪小行星,经过一年多以来对它的研究,才终于确认了它目前“地卫二”的新身份。
而在国际天文界,最被看好的“地卫二”,则是一颗发现与1986年的小行星,它被称作“克鲁特尼”,编号是小行星3753。
“克鲁特尼”的运行轨道,是呈现马蹄的形状,不过,和2020 XL5已经围绕着地球运行了上千年的时间不同,“克鲁特尼”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悬于地球上方,还没有被地球吸入轨道的一个状态,所以,大约在5000年之后,也就是当2020 XL5已经离开地球轨道的时候,“克鲁特尼”才会成为“地卫二”。
目前,科学家们对于“克鲁特尼”的了解也并不算多,因为它一直都没有抵达近地点,从时间上来看,大约在730年之后,也就是会在2750年前后,“克鲁特尼”才会抵达近地点,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模拟,认为“克鲁特尼”在被地球引力吸引之后,撞上地球的可能性并不大。
当然,因为“克鲁特尼”的直径是在5公里以上,这也意味着,如果未来它真的撞上了地球,那么,“第六次大灭绝”就会在它的撞击中上演。
那么,除了“克鲁特尼”之外,还有哪些小行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地卫二”呢?答案是和2020 XL5一样,同样于2020年发现的小行星“2020 CD3”,这也是一颗被称作“迷你月亮”的小行星,它目前的情况和“克鲁特尼”差不多,也是未来有可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被吸入地球轨道。
在太阳系中,并不是所有的行星都有卫星,比方说,水星和金星的周围,是没有卫星存在的,但是,比地球小很多的火星,却拥有着2颗卫星,地球仅有一颗,这也让地球显得有一点奇怪。
那么,为何地球的卫星数量还没有月球多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研究认为,这是因为本身月球的个头就比较大,地球和月球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地月系统”,按照地球的大小来看,是无法同时拥有多颗天然卫星的,否则,就会导致系统变得不稳定,从而频繁发生撞击,地球上也很难出现生命。
拿火星来说,虽然火星拥有2颗卫星,但是,火星的这两颗卫星都非常小,因此,尽管火星个头不大,也是仍然可以和它们组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否则,公共重心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地球才会只有月球这一颗卫星。
当然,还有另一种猜测,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月球的诞生来自于地球和另一颗行星的碰撞,而在这场碰撞发生之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来看,当时在地球的周围,一共是形成了2个“月亮”,但是现如今却只剩下了一个。
因此,有观点猜测,或许在某个拉格朗日点上,还存在着一个诞生于45亿年前,和月球一样,一直围绕着地球运行的“小月亮”,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罢了,毕竟在太阳系中,的确还有不少的天然卫星没有被发现,所以,地球周围还有未知的“新卫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月球的五大未解之谜
月球的五大未解之谜为:月球磁场消失之谜、月球土壤的稀有金属之谜、月球上的怪异声音之谜、月球土壤的化学成分之谜、月球岩石样品中的纯铁颗粒之谜。
1、月球磁场消失之谜
月球几乎没有磁场,这与其他天体不同。磁场对于行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保护行星不受太阳风等离子体的侵害,同时也有助于行星上的生命形成。然而,月球的磁场却异常奇怪地消失了。科学家们认为,月球磁场消失的原因可能与月球的形成过程有关。
2、月球土壤的稀有金属之谜
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地球上稀有的金属,如钛、锆、铱、铍等。这些金属在高温下才能与岩石融为一体,因此它们的存在对于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非常重要。科学家们认为,这些金属可能是由撞击月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带来的。然而,这些金属的来源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
3、月球上的怪异声音之谜
在阿波罗探险过程中,废弃的火箭推进器会轰地一下撞在月球表面,每次碰撞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一个大铃铛的声音。科学家们认为这个声音可能是由于撞击产生的振动传播到月球内部,然后被月球表面的麦克风捕获并放大所致。然而,这个声音的具体来源和形成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
4、月球土壤的化学成分之谜
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与地球上的土壤成分有很大的不同。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化学成分可能与撞击月球的小行星或彗星有关。另外,这些化学成分也可能与月球表面的化学反应过程有关。然而,这些化学成分的具体来源和意义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
5、月球岩石样品中的纯铁颗粒之谜
在月球岩石样品中还含有纯铁颗粒,科学家们认为这些颗粒不是来自陨星。这些纯铁颗粒的存在是一个谜团,因为它们看起来像是被加工过的。有科学家认为这些颗粒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运输到月球上的,但具体的原因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
月球的构造: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4.7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1500℃,所以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
人类月球日冷知识大赏(精选)
“人类月球日”是每年的7月20日,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你知道多少关于月球的知识?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类月球日冷知识大赏(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月球日冷知识大赏(一) 月球长得像个鸡蛋
月球不是标准的圆形,而是个蛋形。其中较大的一头对着地球。
我们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平均公转周期相同,所以在地球上,我们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上百岁的脚印
月球上一个脚印能够几百年不变。由于月球表面大气层稀薄,几乎没有空气对流,所以如果在月球上踩上一个脚印,可能几百年都保持稳定不变。
“蓝月亮”并不是蓝色的
你听说过“蓝月亮”吗?它并不是指蓝色的月亮,而是天文历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当一个月出现两次月圆之夜时,第二个满月就被赋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蓝月亮”。
第二个“月亮”
一颗叫做克鲁特尼的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吸引而进入地球轨道。它直径约3千米,绕地球一周要花770年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大约5000年后,它会因地球引力的作用被吸入轨道形成所谓的“地卫二”。
月球的昼夜温差极大
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可达300度,这是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缺少了大气层的温度调节,导致月球白天太阳直射时温度达127℃,夜晚温度低至零下183℃。
每个满月的名字
1月:狼月,旧月、Moon After Yule
因为每年到这个时候,狼都会饿得嚎叫,也被称为“旧月”“冰月”。
2月:雪月,饥饿月
雪下得最大的日子,白雪皑皑的寒冷月份。
3月:乌鸦月,虫月,树液月
乌鸦会在这个时候,变得活跃起来。
4月:粉月,鱼月,草月
当四月满月时,就会出现粉色的野花,野草丰茂,河水解冻,都是很春天很丰饶的意像。
5月:花卉月,奶月,种植月
花开得最好的日子,整个北美洲郁郁葱葱的时期。
6月:草莓月,玫瑰月
真是好华丽的一个满月。
7月:鹿月,雄鹿月
雄鹿这个时候会长出鹿角。
8月:鲟鱼月,谷物月,绿谷月
和捕捞活动有关。
9月:大麦月,收获月,水果月
因为,大麦这些作物是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进行收割的。
10月:猎人月
传统上,这是猎人要出动的月份。
11月:海狸月,霜月
河狸们集体出动,为过冬快速修建它们的水坝。
12月:冷月,寒月(Full Long Nights Moon)
漫长的黑夜,寒冷的冬天,满月也像被冻住了一样。
人类月球日冷知识大赏(二) 为什么月球与太阳在地球上看一样大
太阳的直径大约是140万千米,与地球的距离是大约15000万千米,两个数字的比值大约是107;月球的直径大约是3500千米,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38万千米,两个数字的比值大约是108。在比较远的距离上,一个物体的大小(它在我们眼中的张角)与它的实际尺度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太阳和月亮距离与直径比基本上相同,所以它们在我们的眼中的张角也基本上相同,看上去就差不多一样大了。
月球昼夜温差极大
由于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层,缺少了大气层对于温度的调解之后,月球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状况,昼夜温差可以达到近300度左右。
月球永远正面对着我们
月球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月球一天有708个小时
月球的自传周期刚好等好等同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这样算下来差不多是708个小时。
月球正在离我们而去
月球每年都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cm。据数据显示,月亮诞生之初,与地球的间距仅为2万公里,而现在两者的间距已经扩大到了38万公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间距会越来越远。
月球表面有水在“跳舞”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月球表面干燥,不适宜液态水存在。
但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提供的数据表明,月球上有水冷冻在月球两极陨石坑中孤立的冰穴里。随着一天内月球表面的变暖和变冷,水分子会在月球表面“跳舞”。
月球南极下方有大量金属
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相比,月球并不是特别大。然而,它相对较小的尺寸掩盖了其最有趣的特征之一:一个直径约2240公里、深13公里的巨大陨石坑——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
研究人员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撰文称,南极—艾特肯盆地地下深处埋藏了约2.4千兆吨的巨量金属,其显然正在改变月球的引力场。
研究人员不确定这块巨大的金属是如何被困在月球表面之下的。模拟结果表明,它可能是铁镍小行星的重要残余物。这颗小行星坠毁在月球远端,并在大约40亿年前形成了巨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月球正在收缩震动
一项基于阿波罗任务数据的新研究发现,和地球一样,月球在地质构造上仍然很活跃,就像我们的地球产生地震那样,月球也在产生“月震”——可能是因为月球正因内部冷却而收缩形成断层,引发了月震。
科学家重新审视了1969年至1977年间执行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地震设备收集的月球数据,他们将月震数据映射到月球表面的逆冲断层或陡坡(阶梯式悬崖)的卫星图像上,得出了上述结论。
科学家发现地球有了第二颗卫星,已绕地球旋转3年,是如何被发现的?
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让人们对于地球、对于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由于过去的科技和研究条件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近现代以来,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探究,让人们摒弃了错误的观念,不断完善了科学的观念,让人们更系统,更科学的看待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
地球的卫星——月球众所周知,地球一直以来都是有一个卫星的,那就是月球。月球看似无足轻重,但其实它对地球有很大的影响。月球的引力引发地球的潮汐,从而让地球上的生物更加多样化。月球也是一直依赖围绕地球运转,作为地球的一个卫星而存在。而就在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又传来新闻称科学家们发现了地球的第二颗卫星,令很多人都惊讶不已。
第二颗卫星已围绕地球运转3年这个惊人的消息是科学家们在一次偶然观测的时候发现的。科学家们发现,一个卫星正在围绕地球运转,而根据计算,这个卫星恐怕已经在地球身边运转三年了!而三年时间科学家们才发现它的存在,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这个卫星的体积实在是太小了,据了解,这个卫星的直径不过两三米左右,也因此这么久科学家们才终于发现它的存在。
这个小卫星预计会离开地球根据科学家们的观测和计算,这颗小卫星可能最后会被月球的引力影响而最终离开地球。也就是说,这个小卫星在我们刚发现的时候,也即将陪在地球的身边不多了。神秘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秘密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探索和发现,详细未来我们会对宇宙以及我们生存的星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在浩瀚的银河宇宙当中,无数星体在以一种规律旋转环绕,关于宇宙的探索,人类从无数年开始就一直憧憬,飞上蓝天,登陆月球,探索一个又一个的星球,去深挖这个宇宙的秘密。
远了咱们暂且不说,就以目前的太阳系而言。
众所周知,我们所生活的星系叫做太阳系,太阳系里面的行星基本上都已经被人类给观测到了,但也有一些是还没有被发现的。
这也正是题主所问出来的问题了。
在2020年2月15日,卡特琳娜巡天系统的科学家,发现了一颗偷偷的围绕地球运行的超迷你小星星,于是科学家们将这颗行星命名为2020 CD3,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个命名水准,难不成再发现一个小行星的话,还要命名为XX年CD4吗?
当然了,也有的人将这个称呼为地卫二,相对比,还是这个名字更科学一些。
“地卫二”被称为迷你小卫星,直径大概在1.9米到3.5米这个区间,而偷偷围绕地球环绕飞行已经有了三年的时间了。
而有人说地卫二卫星的到来,打破了太阳系内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这种说法,其实大家如果有关注天文方面的知识的话,其实你会发现,这种说法早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经被打破了。
而当天文学者们将这个消息公布出来之后,也短暂性的引起了一些讨论,比如说这颗突如其来的小卫星很冒失的加入到了这里,会不会对于月球正常的巡航轨道造成影响,但这种说法只能是杞人忧天。
经常有很多小行星会偷偷围绕着地球短暂捕获,临时成为地球的卫星,但是因为它们的体积太小了,指望它们能够和月亮一样,可以被人们直接用肉眼观测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一些深空探测器偶尔能碰到它们。
而这些小行星也不会如同月亮一样,始终和地球处于统一战线,就好比你从衣服兜里面掏出来了1毛钱,你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的,虽然是钱,但太小了花不出去,但这1毛钱也不会一直停留在口袋里面。
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被月球的引力给排挤出去,到外太空自由的流浪,早在之前就有如同地卫二一样的小行星,自己悄咪咪的进来追着地球,甚至都弄好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轨道,开始旋转起来。
但这种偷腥的行为,没过多久就被月球酱给发现了,然后很快的这颗小行星就被驱逐出去远离地球了,而根据目前太阳系的关系来看,我的脑海里已经脑补出了非常丰富的剧情了。
太阳-地球-月球,在这场互相追逐的三角恋里面,是不允许有小四或者是小n+1出现的。
而月球对于地球的作用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性质的,不知道大家对于月球都是什么印象,古人眼中,月亮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李白有首诗就是这么写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以白玉盘来形容月亮,就证明了月亮在人们心目中是皎白的,是光滑的,但实际上月亮没有古人想象中的那么圆润光滑,相反,通过人们自己探索到的数据来看,月球表面坑坑巴巴的,而这些坑则是月球保卫地球的最好证明。
在漫长的时间当中,宇宙里面总会有一些走迷路的“小老弟”,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地球飞过来,虽然说这些小行星对于地球不会造成太大的损伤,但是毕竟地球是一个具备生命迹象的星球,砸下来的话,对于动物们和人类都有些承受不住。
而月球就起到了护卫的作用,频繁往复地将不少小老弟都拦截住了。
但是小行星会围绕地球转,也并非不是一件坏事,隔壁土星,火星等邻居们,自家的小行星都是一群群的围绕其旋转,振臂一呼小弟无数。
而地球只有与月亮互相作伴,来投奔的小老弟都让月亮给整走了。
当然了,题主问的是这颗小行星是如何被发现的,如果非要纠结于如何被发现的这个点上,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没几年的脑血栓是整不出来的,人类观测外太空的事物,要么是通过卫星,要么就是通过一些天文望远镜等等,就是用眼睛看出来呗。
借助望远镜发现的。因为体积太小而被忽略了这么多年,现在发现也是偶然发现的。
科学家发现地球有了第二颗卫星,他是在2020年的2月份被天文学家通过它的反射光线发现的, 为此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女王还组织了一支由23位天文家组成的的科学研究小组。
是通过它反射出来的光线发现的,但是否是一颗卫星还有待证实,目前认为它是人类制造的太空垃圾。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一颗长期稳定的天然卫星。主流观点认为,月球诞生于火星大小的“忒伊亚”与原始地球的猛烈碰撞中,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了这颗相对巨大的卫星。长久以来,月球在宇宙中一直与地球相伴,甚至曾经可能为地球带来了一些保护。
然而今年2月,天文学家发现了另外一颗绕地球运行的超小型物体,它被命名为2020 CD3。
最初的观测显示,2020 CD3非常小,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它并不能像月球那样照亮夜空,也不会引起任何潮汐改变。当时,科学家暂时还无法确认这是一颗超小卫星,还是一些太空垃圾之类的人造物体。
在接下来几个月中,天文学家利用世界各地的一系列望远镜对这个物体进行了更细致的观测。近日,一个由来自14家学术机构的23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了对2020 CD3的研究结果。他们确认这是一颗超小卫星(minimoon),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另一颗地球的超小卫星。发表于《天文学杂志》的论文探讨了它的发现及详细特征。
研究超小卫星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它需要详尽的观测和研究来排除它们是人造物体的可能。新的研究结果最终表明,2020 CD3确实是一个天然物体,大小大致介于一台小型洗碗机和一台冰箱之间。
新研究发现,2020 CD3的直径约1.2米。根据颜色和亮度,它可能是由硅酸盐岩石构成的,就像小行星带上的其他许多岩石一样。有人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公转的一颗较大的小行星的碎片。
它在地球周围的出现,很有可能源于与地月系统的一次“邂逅”。在这次邂逅中,引力把太空岩石从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拉出,抛向了地球周围的轨道。计算表明,这颗超小卫星已经绕地球运行了至少约两年半的时间。根据模拟,超小卫星的平均捕获时间大约只有9个月左右,而2020 CD3被捕获的时间显然远超预期。这有可能是因为它离月球非常近,使它进入了一个相对更稳定的轨道。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2020 CD3的亮度达到足以被探测到的水平的情况至少出现了6次,但想要真正发现这样一个极小的天体,不仅需要它足够明亮,还需要其移动速度足够缓慢——这样的机会其实只剩一两次。直到2020年2月,在它非常接近地球的时候,科学家才发现它。然而就在发现之后不久,到了同年3月,它已经脱离地球,再次回到了绕行太阳的轨道中。
尽管2020 CD3暂时“抛弃”了地球,但不排除它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再次会回到地球的怀抱,与地球共舞的可能。科学家还需要进行广泛的后续观测,从而准确地确定它的运行轨道。
地球有地卫二吗
地球有地卫二。
虽然地球仅有月球一颗天然卫星,但是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地卫二”出现,比方说备受关注的小行星3753,有观点认为,未来终有一天,它会成为地球的另一颗天然卫星。通过对小行星3753的观测研究,天文学家们发现,它围绕一条马蹄形轨道运行,作为一颗近地小行星,它大约每隔770年,会成功围绕地球运行一周。
通过估算,大约再过5000年,小行星3753可能就会正式加入地球卫星的行列,成为继月球之外,另一颗围绕着地球运行的“地卫二”。目前来看,至少会有5颗小行星会成为“地卫二”,当然,它们普遍围绕地球运行的时间都不长,最多也就是几百年的时间,之后就会“抛弃地球”远去。
地卫二的意义
和月球相比,地卫二普遍都很小,而且它们对于地球来说,并不是永久性的“附属品”,对此,研究者指出,它们或许可以为我们揭晓太阳系的早期演化之谜。因为太阳系中的小行星,普遍都是太阳系早期原行星、行星等撞击后的产物,它们的数量很多,上面也都普遍拥有稀有的金属和矿物质。
同时,由于这些候选中的“地卫二”普遍都是近地小行星,这让它们成为了人类登陆小行星、去小行星采矿的理想基地,未来或许可以在它们的上面获取资源,也可以进行很多科学研究工作。拿如今最受关注的小行星3753来说,就已经有天文学家计划对它进行探测了。
月球到底是谁的卫星?
众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但很少有人知道地球其实有两颗卫星——地卫二。
在茫茫宇宙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月球的形成,有的说月球始于大爆炸,有的说,几亿年前月球与地球本是一体,因为一些星体碰撞导致诞生了月球。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太阳系之中,只有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就连被降级的冥王星都有自己的卫星,木星的卫星是多的数不过来,这其中的原因你们想过吗?
月球或曾经为金星卫星 地球为盗月贼
美国科学家们基于地球与金星有着类似质量,因此相信两者是在相同情况下形成,而造成金星没有卫星的原因,其实是地球的万有引力搞的鬼!也就是说,地球的万有引力将原本属于金星的天然卫星月球给吸了过来,才会让金星处于没有卫星的状态。
也许这个观点很荒诞,但不可否认,地球曾经经历过磁极颠倒,但金星是不是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磁极颠倒的事情的,或许就是经历磁极颠倒的时候,那一瞬间形成的引力场,导致地球将金星的卫星月球给拉到了自己的身边,成为了自己的卫星。
但有的人会问,如果地球的引力场如此强大,为什么地卫二会是个瞬时卫星,地球强大的引力场不能锁定地卫二,让它成为地球的永恒卫星吗?
我们大胆假设,如果地卫二曾经是地球永恒的卫星,但因为磁极颠倒的事情导致地球的引力场不稳定,从而致使太阳强大的磁场将地卫二从地球身边拉走,导致地卫二从此成为流浪的卫星。
地卫二的质疑
除了“瞬间卫星”这种解释外,还可能有两种可能性。一个可能是月球有自己的卫星--但是尽管经过许多次搜索,都没有发现过(据现在所知的,月球的引力场十分不稳定或者说太“不平”了,以至于它的任何卫星轨道也十分不稳定--那绕月卫星便会在运行相当短一段时间后,一般几年或十年左右,撞向月球)。
月球形成理论再添新证据,45亿年前的残骸,如今被发现
自古以来,每一个仰望夜空的人,几乎都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头顶上的月亮到底从何而来?
在现代天文学建立之前,人们更多地是利用神话和传说来进行解释。随着现代科学的建立,人们意识到了月球不过是一种叫做卫星的天体,于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为了解释月球的形成,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的假说,比如同源说,也就是月球和地球在同时同地形成;还有俘获说,认为月球原本是独立的天体,后来被地球的引力俘获;到了现在,最广为接受的说法,就是所谓的忒伊亚假说。
忒伊亚假说认为,在大约45亿年前,也就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刚刚形成时,当时的太阳系还非常混乱,天体四处乱窜。在那个时候,有一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撞上了地球。这颗忒伊亚行星体积很大,和火星差不多,因此这次碰撞的威力非常恐怖,将地球炸碎。当时有大量的碎片被炸到太空中,它们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了一颗新的天体,这就是月球。
这个想法看起来大胆,并且并没有太多特别牢固的依据。而最近,来自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地球的深处,疑似发现了当初忒伊亚撞击地球时留下的残骸。如果这个身份得到确认,那么月球形成之谜或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本次研究的领导者是该校助理研究员Qian Yuan,他在向地球深处发射地震波的方式,发现了这个神秘的结构。我们知道,地震波是科学家们研究地质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在非洲和太平洋下方,地震波在传播到一定位置的时候,速度就会变得非常非常慢。这意味着,这里有一片相当密集的区域,比周围环境密度更高,他们将这两个块状结构称为 大型低剪切速度省 (LLSVP)。早在2016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结构,当时还绘制了下面这张动画来描绘其大小。
研究表明, 大型低剪切速度省就处于地幔的深处,其中最深处在地表以下约2900公里的位置,已经很接近地核的外核了。据分析,这里的密度比地球其他地幔的密度高了1.5%-3.5%。同时,这里的温度也比普通地幔更高一些。
不仅如此,这片区域的体积也相当惊人,高度接近1000公里,而宽度甚至是高度的2-3倍,更加惊人。Yuan形象地比喻道:“从体积方面来讲,它比珠穆朗玛峰还大了几百万倍!”
研究人员形容:如果能够透过地壳和地幔去审视地球其余部分,会发现这两个结构就像是两只巨大的手,紧紧地捧住了地球。
想要研究这片区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它们的位置太深了,几乎触及地核了。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从冰岛和萨摩亚两地的一些火山中所喷射出来的岩浆,就很有可能是来自于本次研究的 大型低剪切速度省。通过对这些岩浆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深深隐藏在地表以下的神秘结构。
在2019年的时候,就已经有研究表明,这些火山的羽流中的确有一些元素是来自于大约45亿年前。这就非常引人注意了,因为这正是科学家们推测的忒伊亚撞击地球的时间。
看起来,我们获得了忒伊亚假说的重要证据,月球的形成之谜或将尘埃落定。不过,这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它们就是来自于忒伊亚。
Yuan指出,目前还不能排除它们是地壳中密度较大的块状物,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下沉到地幔深处的。但同时,它的确很可能是来自于忒伊亚的。如果忒伊亚富含铁元素,就会有比较高的密度,那么在撞碎地球后它的确就会沉到地球深处,并且能够独善其身,而不与周围的地幔物质相混合。
另外,即便忒伊亚撞击地球的事件被证明了,但其中仍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讨论。月球的形成只是忒伊亚撞击地球的其中一个结果,至于忒伊亚和地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目前还有待研究,其中三种理论比较重要——
关于月球的形成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最大难题之一,随着我们对地球结构和月球成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个千古谜题也终将浮出水面。目前看来,忒伊亚假说的可能性确实更大了。也许在45亿年前,地球真的遭遇过那次毁天灭地的撞击。
不过,我们应该感谢那次撞击,因为如果忒伊亚没有撞上地球,那么今天就不会有月球,恐怕也不会有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