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以辞害义的意思是什么?
- 2、以词害意的理解
- 3、以辞害意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4、以词害意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 5、以词害意哪个字错了
- 6、以词害意的介绍
- 7、以词害意的成语典故
- 8、写诗词时遇到平仄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 9、以辞害意 还是 以词害意 还是 义?
以辞害义的意思是什么?
以词害意的意思是什么
以词害意 [yǐ cí hài yì]
[释义]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丹,是为得之。" 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焦循《正义》:“辞谓篇章也。”又以为:“《诗》之文章,即辞之文采也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 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不以辞害志是什么意思
不以辞害志
【拼音】:bù yǐ cí hài zhì
【释义】: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文科,理科,还分不分 5分
是一定要分的!!
不管上大学之前分不分,选定专业后不还是一样分了么?所以,即使你的学校没有分文理科,也最好叮找出自己擅长什么,不然真得很误人的!!
为什么有时候吃东西会把自己咬到?
那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然后呢,大脑运作那么久,难免会有错误的嘛。
然后一个指挥错误,牙齿就咬到舌头了。
经常这样,很痛哎。
害的成语有哪些
利害得失、
利害攸关、
伤天害理、
贻害无穷、
晓以利害、
害人不浅、
趋利避害、
损人害己、
为民除害、
谋财害命、
切中要害、
害群之马、
盛衰利害、
避害就利、
去害兴利、
害群之马、
贪生害义、
残民害理、
求生害义、
除邪去害、
执文害意、
不以辞害志、
以私害公、
不以词害意、
劈空扳害、
全身远害、
进谗害贤、
有害无利、
妒能害贤、
心腹之害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妨功害能、
远害全身、
求生害仁、
不知利害、
害忠隐贤、
以辞害意、
尸禄害政、
散伤丑害、
以文害辞、
忍心害理、
要害之地
兴利除害: 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晓以利害: 晓:使人知道。把事情的利害关系给人讲清楚。
违害就利: 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违天害理: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伦理。同“违天逆理”。
丧天害理: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散伤丑害: 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害群之马:
执文害意: 指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自相残害: 残:伤害。自己人互相杀害。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要害之地: 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以词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遗害无穷: 留下无穷的祸患。
以私害公: 指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以文害辞: 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有害无利: 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与民除害: 替百姓除祸害。
图财害命: 图:谋取。为了劫夺财物,害人性命。
损人害己: 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忍心害理: 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
切中要害: 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
求生害仁: 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趋利避害: 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
全身远害: 远:离。保全生命,远离灾害、危害之地。亦作“远害全身”、“全身远祸”、“潜身远祸”。
劈空扳害: 劈空:什么都没有;扳:通“攀”,牵扯。毫无根据地栽赃陷害
利害得失: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
利害相关: 利害:好处和害处;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利害攸关: 利害所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开利除害: 犹言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进谗害贤: 谗:谗言,说他人的坏话;贤:贤良,指好人。说坏话,陷害好人。
太工于辞藻,未免以辞害意什么意思
是指太过于注重文字的形式,会损伤到意义的表达
以词害意的理解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词目:以词害意
拼音:yǐ cí hài yì
词类:成语
释义:1.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2.写文章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文章的创作或理解;含贬义。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七卷:"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近义词:以辞害意、执文害意。
以辞害意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词目 以辞害意 发音 yǐ cí hài yì 释义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近义词 以词害意 引用 《宋史》卷一百一·志第五十四·礼四等 ...以牛、羊、豕为序,今用《我将》之诗,遂以羊、豕、牛为序,所谓 以辞害意 ,岂有用大牲作元祀,而反在羊、豕之后者?其三,陈设尊罍... 《金史》卷八十五·列传第二十三·世宗诸子 ...业日新,无虑牵复之晚。朕素不工词翰,临文草草,直写所怀,冀不 以辞害意 也。”未几,授沁南军节度使。三年,改判咸平府事,未赴,...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 隐六年,尽十一年 ...,则异姓为宾,复言“族燕”,不得有异姓也。孟轲所云说诗者“不 以辞害意 ”,此之谓也。“异姓为后”者,谓王官之伯降临诸侯,以王... 《文心雕龙》卷三十七 夸饰 ...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 *** ,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意 ”也。 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 《东观汉记校注》附录 ...,知几虽未暇检点,然亦知中有邕、彪之作,故补叙之于后,读者勿 以辞害意 可也。又案:蔡邕奏上十志章续汉律历志注引作蔡邕戍边上章...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十七回 宝船厂鲁班助力 铁锚厂真人施能 ...厂,一个厂怎么钉得?”钉碗的道:“除旧布新,也就是钉。君子不 以辞害意 可也。”老爷道:“一个锚怎么钉得?”钉碗的道:“造作有... 《文忠集》卷六十一·居士外集卷十一 ...不知郑氏之说何从而为据也?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意 。”非如是,其能通《诗》乎? 本末论...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十七回 宝船厂鲁班助力 ...厂,一个厂怎么钉得?”钉碗的道:“除旧布新,也就是钉。君子不 以辞害意 可也。”老爷道:“一个锚怎么钉得?”钉碗的道:“造作有... 《汉代宫廷艳史》第一回 ...兼述,也就一概从略。虽说是仅供文人消遣,无关正经的小说,犹恐 以辞害意 ,误了一知半解的青年。所以立意宜正,考据宜详,不敢向壁...
以词害意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以”是一个常见的用词,有多重含义。“以”可以表示手段、条件、根据、依据等等。在以词害意中,“以”被用于替代其他词汇,以达到掩盖本意或者误导的目的。这种用法非常恶劣,容易误导他人,损害言语交流的信任和价值。
现实生活中的“以”是如何被误用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以词害意的情况。例如,一些不良商家会在宣传中过度夸大产品的功能,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和购买欲望。此时,“以”被用于替代“虽然”、“并不一定”等词汇,从而掩盖了真正的信息和风险。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受到法律的追究。
为了避免以词害意的问题,我们必须自觉地保持诚实和真实,不得曲解事实,不得欺骗他人。同时,我们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避免被误导或被欺骗。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媒体报道和广告宣传不可全信,需多方核实,以减少以词害意的风险。同时,教育机构和广告监管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此的教育和监管,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价值观。
以词害意哪个字错了
词------辞
以辞害意
yǐ cí hài yì
[释义]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语出] 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近义] 以词害意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以词害意的介绍
以词害意(yǐ cí hài yì):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或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以词害意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成语事例: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七卷:“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例句:有些学生写文章,过于注重词语的选择,陷入了以词害意的尴尬境地,写出来的文章是词语的堆砌,毫无内涵《红楼梦》(香菱学诗)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写诗词时遇到平仄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这种问题经常看到:写诗词时遇到平仄和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
前言
以词害意的意思有两个: 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1、以词害意有时写作以辞害意,来自于成语“以辞害志”,《文心雕龙·夸饰》引用了《孟子·万章上》的一段话:
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2、网友常常说的“以词害意”是指为了符合平仄格律而影响到诗词的质量。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类似争论,在老街自己的文章评论里也常常看到类似的争论。表面上是表达了一种不想“以词害意”的追求,但是实际上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大多是因为“写诗词时遇到平仄韵脚不符合格律”却没有什么办法。
老街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当然我是一家之言,自然有些偏颇。欢迎朋友们以批评的态度看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这是两个问题,第一平仄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第二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一、 平仄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学诗的朋友都知道,诗分格律诗(近体诗)和非格律诗(古体诗)。
1、古体诗
非格律诗(古体诗)本来就不讲究平仄,没有平仄的束缚,怎么会有“以辞害意”说法呢?
2、近体诗
格律诗(近体诗)当然讲究平仄,如果平仄不对,就不是格律诗了,如果对仗、黏连也不严谨,也不能算是标准的格律诗。今天的人在写出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不能算是严格的七律。
这些失对、失黏、平仄不合的诗只能说是古体诗,既然是古体诗,自然跟“以词害意”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第一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人问“平仄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那么答案是,您想多了。
二、 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
第二个问题,韵脚不符合格律,该不该以词害意?其实也不存在。首先格律诗包括对于押韵的严格要求,这里把韵脚和格律分开讲,更加清楚一些。
1、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
格律诗首句可以押邻韵,其他的韵脚必须是一个韵部。另外格律诗必须是平声。假如您写的新韵格律诗,难度就小多了,但是也要求必须是同一个韵部。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也同样不存在“以词害意”的问题。
古人作格律诗,无论多少句,也严格遵守一韵到底的规则。例如白居易这首长达100韵、1000字的排律《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通篇押韵【上平四支】: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
不饮长如醉,加餐亦似饥。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2、古体诗的押韵
上面讲了,不按照格律诗来押韵,就当作古体诗好了。
古体诗可以押邻韵,和押新韵一样没有什么难度,但是韵脚要注意平仄相同,否则也达不到古体诗根本要求。如果押邻韵也觉得有难度,那么押新韵也可以,新韵几乎就是普通话。现在推广的《中华通韵》只有十八的韵部,小学生学了拼音就可以熟练使用了。
所以古体诗的押韵根本没有障碍,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以词害意”。
3、不押韵的情况
如果您作诗无论新韵、古韵都不押韵,或者平仄韵混押,那就不是旧诗了,那是新诗。新诗更加自由,什么梨花体、白云体、羊羔体........
三、为什么有人会提出“以词害意”?
刚才说了,在诗词创作中,“以词害意”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那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我以为有两种人:
1、初学作诗的人
刚开始学诗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对于格律诗和古体诗认识不清楚,以为古诗一定是格律诗,不讲究格律平仄的就不是旧诗,所以会有这种误解。
2、要改变格律诗的人
常常有喜欢创新的人,要改变格律诗的规则。这些人学习诗词时,刚刚入门不久,对于近体诗的格律认为太禁锢,所以会提出不应该“以词害意”的说法。
结语
上面说了,无论是平仄还是对仗、押韵等严苛的规则,都不会让创作者“以词害意”。唯一的理解是,您明明写的不是格律诗,还非要说自己写的是格律诗,那是不讲理,不要拿“以词害意”来当作挡箭牌。
所以再重复一遍,题主的两个问题其实都不存在,平仄和韵脚出现问题,就不是格律诗了。既然不是格律诗,就是古体诗,也就不讲究什么格律。如果连押韵都做不到,那就是新的自由诗。大可以自由自在地写诗,随心所欲,怎么还会“以词害意”呢?
如果一定要作一首律诗或者填一首词,当然要学会适应带着镣铐跳舞,跳不好就不要用“以词害意”来推脱。说到底还是功力不够,和老街一样继续学习吧。通过多读多学多练,掌握各种诗体随意选用,自然不会有“以词害意”这种感叹了。
@老街味道
10分钟说清楚最基础的诗词入门知识 绝句要这样押韵才是正确的
什么是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格律诗,什么是新格律派?
七绝与七律有哪些区别?
什么叫平水韵?作诗一定要用平水韵吗?
以辞害意 还是 以词害意 还是 义?
成语:以辞害意(yǐ cí hài yì)(ychy)
典故: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辞在古代与词是不同的,因为汉代乐府和乐歌唱,所以是乐府歌词,辞一般用于文辞,是不和乐歌唱的单纯的文字文本。
意是中国古代文学“言”“象”“意”三大范畴之一,具体的含义是在文字基础上生成的意境意蕴,义主要就是含义意思,比如引申义的义。
后代文字与音乐无关了就渐渐通用了。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词害意. 词义:.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一,关于《辞》与《词》
其实,《以辞害意》和《以词害意》都可以用的。
首先,《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这里用的是《辞》;
但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这里用的又是《词》字。
查《国学》、《康熙》等词典也可以查出,《以词害意》和 《以辞害意》都有相关词条,也就是说,《辞》和《词》在这个成语中都能够用。
二、关于《意》和《义》
当然是用《意》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区别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