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大义凛然的意思
大义凛然(拼音:dàyìlǐnrá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在句子中可充当状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成语故事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派颜真卿去汝州劝降。满朝官员都劝颜真卿不要去,但他却说:“国君命令不可违反。”毅然前往。见到李希烈,叛军将颜真卿团团围住,喊打喊杀声此起彼伏。颜真卿面不改色、毫不畏惧,大声责骂李希烈背叛朝廷。李希烈叛乱的目的是想自己做皇帝,他深知颜真卿贤能,便用宰相的职位引诱他。颜真卿斥责说:“我年纪将近八十,是大唐朝廷的臣子,哪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呢。我坚守我的节操,直到死为止。”贼军恼羞成怒,遂将颜真卿囚禁。为了逼迫颜真卿投降,李希烈命人在庭院中挖了个坑,故意说要活埋他,颜真卿说:“死生乃命中注定,有何可怕。”贼人又在庭院中堆积起柴草,说:“不投降,就烧死他。”颜真卿起身就要往火里跳,被人拦住。最终,李希烈见劝降无望,就用绳子绞死了颜真卿。
成语寓意颜真卿宁死不惧,以身践行曾子的名训,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只有深明大义,行事才能凛然无惧。有很多人面对灾难和死神,临危不惧,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了他人,同样也是大义凛然。义的力量可以感染、可以传播,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却又润物无声。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让他们忘却自身的危险而对陌生人施以援手。无论谁,只要心中有“义”,必能浇灌出绚丽的正义之花。
大义凛然是什么意思
大义凛然,出自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意思是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坚持正义。
具体内容大义凛然,出自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大义凛然,汉语成语,指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
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临危不惧、正气浩然
【反义词】奴颜婢膝、卑躬屈膝
例句:
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刘胡兰同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因想起文丞相和谢先生,一般的大义凛然,使宋室虽亡,犹有余荣。
该成语含褒义,联合式,作状语使用。
大义凛然的意思是
大义凛然的意思
大义凛然(dà yì lǐn rán),汉语成语,意思为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大义凛然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裾首倡。””
清·蔡东《后汉演义·第六十三回》:“见危授命,大义凛然。”
“大义凛然”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在句子中可充当状语;含褒义。
用大义凛然造句,例如:
敌军当前,作为领头的他义不容辞的冲在最前方,大义凛然地为他的子民奋斗着,誓死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组织。
战士们大义凛然的骨气深深地教育着人们。
相关成语有:从容不迫、 视死如归、 临危不俱、 临危不惧、正气浩然、 浩气凛然、 正气凛然、 傲然屹立
大义凛然是什么意思?
大义凛然(拼音:dà yì lǐn rá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
“大义凛然”指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在句子中可充当状语;含褒义。
拼 音:dà yì lǐn rán
近义词:临危不惧、正气浩然
反义词:奴颜婢膝、卑躬屈膝
什么叫大义凛然?
志存高远,大义凛然,正气凛然英勇无畏,是形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高尚的品质。像这样的词语还有: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公正无私、正气凛然、视死如归。部分词语具体解释:
一、志存高远
【拼音】[ zhì cún gāo yuǎn ]
【解释】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出处】诸葛亮的《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
【近义词】志向高远、志向远大、高瞻远瞩、目光远大
二、大义凛然
【解释】: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出自】: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裾首倡。”
【翻译】:神态庄严,振臂而起首先提倡。
三、正气凛然 [ zhèng qì lǐn rán ]
【解释】: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出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四、视死如归 [ shì sǐ rú guī ]
【解释】: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自】:《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翻译】:军队的士兵,视死如归。
五、刚正不阿
意思是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无偏私。
读音:gāng zhèng bù ē。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译文:济南同知吴公,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无偏私。
示例:包公办案,大公无私,刚正不阿。
大义凛然的意思
大义凛然的意思是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成语繁体:大义凛然。
成语简拼:dylr。
成语注音:ㄉㄚˋㄧˋㄌㄧㄣˇㄖ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形容勇士与英雄。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凛,不能读作“bǐnɡ”。
成语辨析:大义凛然和“正义凛然”、“正气凛然”;都可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令人敬畏的样子。往往可通用。
近义词:临危不惧
发音:lín wēi bù jù。
释义: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大义凛然是什么意思
“大义凛然”的意思是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其最早出自宋代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成语可作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多用来形容英勇无畏、充满正义的人物。形容大义凛然的人有文天祥、岳飞、吉红昌、李玉和、赵一曼、刘胡兰、叶挺、江姐等人。历史典故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
大义凛然解释
大义凛然释义:
大义:正义。凛然:令人敬畏的样子。形容为了坚持真理而表现出的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大义凛然
拼音: [dà yì lǐn rán]
出处: 宋·曹铺《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裾首倡。”
成语故事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派颜真卿去汝州劝降。满朝官员都劝颜真卿不要去,但他却说:“国君命令不可违反。”毅然前往。见到李希烈,叛军将颜真卿团团围住,喊打喊杀声此起彼伏。
颜真卿面不改色、毫不畏惧,大声责骂李希烈背叛朝廷。李希烈叛乱的目的是想自己做皇帝,他深知颜真卿贤能,便用宰相的职位引诱他。
颜真卿斥责说:“我年纪将近八十,是大唐朝廷的臣子,哪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呢。我坚守我的节操,直到死为止。”贼军恼羞成怒,遂将颜真卿囚禁。
为了逼迫颜真卿投降,李希烈命人在庭院中挖了个坑,故意说要活埋他,颜真卿说:“死生乃命中注定,有何可怕。”贼人又在庭院中堆积起柴草,说:“不投降,就烧死他。”
颜真卿起身就要往火里跳,被人拦住。最终,李希烈见劝降无望,就用绳子绞死了颜真卿。
大义凛然的意思
大义凛然的意思: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
【拼音】dà yì lǐn rán。
【解释】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
【示例】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因想起文丞相和谢先生,一般的大义凛然,使宋室虽亡,犹有余荣。
【近义词】临危不惧、正气浩然。
【反义词】奴颜婢膝、卑躬屈膝。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形容勇士与英雄。
大义凛然造句
1、他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
2、在狱中,青年学生们一个个表现得坚定勇敢,大义凛然,谁也没有向敌人屈服。
3、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4、阿强是我连队的中流砥柱,每逢遇到敌人他都会力挽狂澜,但是在上次的敌袭中,为了给兄弟档子弹,他大义凛然的牺牲了他的右手。
5、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刘胡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真是气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