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隰有荷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想表达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31 14:14:49 浏览1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隰有荷华的意思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比喻的是看到的美景,因为这首诗是一首情诗,也暗喻着遇到心上人的美好。这句话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出自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其内容为: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山有扶苏的诗词赏析。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
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谑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又因为全诗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读音是什么?

这两句的拼音是:shān yǒu fú sū , xí yǒu hé huā
隰(xí):洼地。华:同“花”。
…… …… …… …… …… …… …… ……
【出处】:先秦·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 …… …… …… …… …… …… ……
【原文】: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 …… …… …… …… …… …… ……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 …… …… …… …… …… …… ……
【注释】: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隰(xí):洼地。华: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桥:通“乔”,高大。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姣美的少年。
…… …… …… …… …… …… …… ……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也就是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郑庄公之子)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郑昭公三次拒绝,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所以诗文指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诗中的“狂且”、“狡童”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崔述《读风偶识》:“昭公为君,未闻有大失道之事。君弱臣强,权臣擅命,虽诚有之,然皆用自庄公之世权重难移,非己之过。厉公欲去祭仲,遂为所逐。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乃使将兵于河上而不召。为昭公者,岂能一旦而易置之?此固不得以为昭公罪也。如果郑人妄加毁刺,至目君为狡童,悖礼伤教,莫斯为甚。”以为此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就有失牵强。
…… …… …… …… …… …… …… ……
【赏析1】: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二说似乎都较牵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淫女戏其所私者。”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所谓“戏”,即俏骂之意。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淫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淫奔之诗”。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即脱胎于朱熹之说,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好:“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此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当然,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形象,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还是很有作用的。
…… …… …… …… …… …… …… ……
【赏析2】:
本诗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谑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又因为全诗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说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称所爱为“狂且”,与美男子“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
第二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子充”泛指美男子。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始为“子都”,此为“子充”,重章叠句,整饬中有变化,更显得错落有致。
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可以想象,被调侃的男子绝不会甘拜下风,当有回敬。妙语如珠,往来应答,场面应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活跃,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读音是:shān yǒu fú sū , xí yǒu hé huā。
原诗: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出处:《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诗歌赏析
《山有扶苏》写一个女子戏弄她的恋人,于笑骂之中暗含着深深的爱意。《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针对郑昭公忽美丑不分而作,定为“刺忽”之诗。朱熹《诗序辨说》说是“男女戏谑之词”,切近诗旨。方玉润《诗经原始》批评“刺忽”说是“穿凿而附会”的谬执之见,但仍认为这是一首讥刺当时社会美丑不分的诗歌。
黄中松《诗疑辨证》既不同意“刺忽”说,更不满意“淫诗”说,而认为是“朋友相规之词”。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又不同意“朋友相规”的说法,而“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
高亨《诗经今注》作两种解释:一是“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又一是“此乃女子戏弄她的恋人的短歌,笑骂之中含蕴着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句诗出自《诗经》的《国风·郑风·山有扶苏》,读音是:shān yǒu fú sū , xí yǒu hé huā。
【作品原文】: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白话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词句注释】:
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②隰(xí):洼地。华(huā):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且(jū):行动轻狂的人。毛传:“狂,狂人也。且,辞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一说为狡狯的少年。
【作品赏析】:
全诗共二章,均借草木以起兴。“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说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称所爱为“狂且”,与美男子“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
第二章是叠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子充”泛指美男子。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始为“子都”,此为“子充”,重章叠句,整饬中有变化,更显得错落有致。
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可以想象,被调侃的男子绝不会甘拜下风,当有回敬。妙语如珠,往来应答,场面应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活跃,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也就是说,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郑庄公之子)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郑昭公三次拒绝,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所以诗文指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诗中的“狂且”、“狡童”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崔述《读风偶识》:“昭公为君,未闻有大失道之事。君弱臣强,权臣擅命,虽诚有之,然皆用自庄公之世权重难移,非己之过。厉公欲去祭仲,遂为所逐。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乃使将兵于河上而不召。为昭公者,岂能一旦而易置之?此固不得以为昭公罪也。如果郑人妄加毁刺,至目君为狡童,悖礼伤教,莫斯为甚。”以为此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就有失牵强。
【名家点评】:
清·牛运震:“比物点衬鲜泽,此以扶苏兴狂且,以荷华兴子都也又“此以桥松兴子充,以游龙兴狡童也。”
近代·陈子展《诗经直解》:“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

隰有荷华什么意思

问题一:隰有荷花是什么意思?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有扶苏》描写女子恋情的失望。意中追求的子都、子充这样的美男子。结果却遇到的是狂且,狡童。诗以山有高大矫健的大树与美丽鲜艳的水中花相配,兴言男子与女子相配得宜,引出女子的失意,造成反差,形成对照,增强了反衬的效果。
隰:音席,洼地
荷华:荷花。
山上有枝叶繁茂的大树,洼地中有荷花。

问题二:《诗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指什麽? 山有扶苏1,隰2有荷华。不见子都3,乃见狂且4。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山上多有扶苏树,低湿之地有荷花。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狂夫要离去。 山上多有乔松树,低湿之地有游龙。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狡猾小男孩。
【注释】1.扶苏:一种小树,或称桑树。 2.隰:(xí习)《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小雅?信南山》:“ss原隰,曾孙田之。”《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尔雅?释地》:“下湿曰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管子?形势》:“平原之隰。”《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说文》:“隰,阪下湿也。”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3.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下句子充,亦是古代美男子。《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4.且:(jū居)《易??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齐风?鸡鸣》:“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袁愈安《诗经全译》:“可是朝会将散去。”《诗?唐风?椒聊》:“椒聊且,远条且。”《吕氏春秋?音律篇》(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所注):“且,将也。”这里用为将要离去之意。 选自《诗?郑风?山有扶苏》

问题三: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出自哪里 《山有扶苏》,《诗经?郑风》的第十首。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
作品原文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问题四:荷华是什么意思 荷华是中国汉语里的词汇,出自《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问题五: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拼音 山(shān)有(yǒu)扶(fú)苏(sū)隰(xí)有(yǒu)荷(hé)华(huá)

问题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罚,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先秦:佚名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
  【赏析】
  本诗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谑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又因为全诗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说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称所爱为“狂且”,与美男子“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
  第二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子充”泛指美男子。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始为“子都”,此为“子充”,重章叠句,整饬中有变化,更显得错落有致。
  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可以想象,被调侃的男子绝不会甘拜下风,当有回敬。妙语如珠,往来应答,场面应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活跃,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扩展阅读: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什么意思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原文: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翻译: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诗经·国风》:《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
《山有扶苏》鉴赏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
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出自先秦·佚名的《山有扶苏》。
原句的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上大树枝桠纵横,低洼的湿地里盛开着娇美的荷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出自以下这首诗:↓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1),隰有荷华(2)。
不见子都(3),乃见狂且(4)。
山有桥松(5),隰有游龙(6)。
不见子充(7),乃见狡童(8)。
再分享一下这些词语代表的意思:
① 扶苏:亦作扶疏。枝叶繁茂的大树。
② 隰(xí):洼地。华:同"花"。
③ 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 狂:狂妄的人。且(jū):助词。一说借为狙,猕猴。
⑤ 桥:通"乔",高大。
⑥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 子充:代表好人。
⑧ 狡童:狡狯的少年。
不了解这首诗意思的小伙伴看这里↓
山上大树枝桠纵横,低洼的湿地里盛开着娇美的荷花。没见到子都那个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青松参天,低洼的湿地里水荭正在开放。没见到子充那个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山有扶苏》表现了爱情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和自己恋人打情骂俏,感兴趣的同学来了解一下吧。
甜蜜的爱虽然味道一样,但却可以变幻成不同的模样,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嬉笑怒骂,有时泣涕涟涟,有时载歌载言,如同夏天的云彩,行迹变化,天马行空。所以弄的身处其中的恋人们,也糊里糊涂,常常会不经意间会错了意,表错了情,招来一顿臭骂。
在春光明媚,山清水秀的僻静处,静静的女子等待着恋人的到来。
男子姗姗来迟,跑上前来诚惶诚恐地道歉。女子瞥了一眼他,看看山上的古木青松,看看湿地里娇美的荷花水荭,遗憾地说:唉,怎么没见到子都那个美男子,却偏偏碰上你了呢。男子顿时手足无措,而女子的心里却乐开了花。
女孩无疑是在调侃迟到的男子。作为迟到的惩罚,她故意说是在等另一个美男子,让迟到的心上人顿生不安,自责。目的达到了,姑娘的因久等而积累的怨气消解了。男子却因此而更加温柔体贴,更加善解人意。
爱情就像一道菜,需要酸甜苦辣等各种调味品才能调出丰满厚重、愈品愈香的滋味来。恋人的轻声责备,不论是似怒实喜,还是真正的怨愤,都带着浓浓的爱意。
打情骂俏,爱情生活里没有了这打闹的搅拌,不知会失去多少品尝甜蜜的机会。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想表达什么意思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出自先秦·佚名的《山有扶苏》。
原句的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山有扶苏是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隰有荷华是指池里有美艳的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是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这句话的出自《诗经·国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出自哪里

  出自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年代 先秦
  作者 无名氏
  体裁 四言诗
  出处《诗经》
  表面看似写一个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实际上写女子会见情人,对情人打情骂俏。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出自先秦时期《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作者未知,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
原文如下: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如下: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郑庄公之子)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郑昭公三次拒绝,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
所以诗文指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
作品赏析
全诗共二章,均借草木以起兴。“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
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
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诗共二章,均借草木以起兴。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
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翻译: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赏析: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谑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求全文及解释?

  前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①,隰有荷花②.不见子都③,乃见狂且④.
  山有乔松⑤,隰有游龙⑥.不见子充⑦,乃见狡童⑧.
  注:
  ① 山:陆地上隆起高耸的部分.扶苏:树木枝条四布貌.一说:扶苏树.苏:通“疏”.《说文》:“山,有石而高.”又“扶疏,四布也.”段玉裁注:“《吕览》,树肥无使扶疏,是则扶疏为大木枝柯四布.”
  ② 隰﹙xí﹚:洼地.低湿之地.荷:荷花.华:通“花”.毛《传》:“下湿曰隰.”
  ③ 乃:却,转折连词.子都:古代美男子的称谓.子,男子之美称.毛《传》:“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狂,狂人也.且,辞也.”
  ④ 狂:粗狂之人.且﹙jū﹚句末语助词.狂且:狂愚之人.郑《笺》:“人之好美色,不往睹子都,乃反往睹狂丑之人.”孔《疏》:“狂者,狂愚之人.”马瑞臣《通释》:“狂、且亦二字同义,‘且’当为‘亻且’字之省借.《说文》:‘亻且,拙也.’亻且狂,为狂行拙钝也.”
  ⑤ 乔:高大.一说:枯槁.松:松树.一说:马尾松.孔《疏》:“山上有乔高之松木,隰中有放纵之龙草.”《说文》:“乔,高而曲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桥,本亦作乔,毛作桥.王云:高也”
  ⑥ 游:枝叶舒展貌.龙:红草,水荭.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毛《传》:“松,木也.龙,红草也.”郑《笺》:“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朱熹《集传》:“上竦无枝曰桥,亦作乔.游,枝叶放纵也.”
  ⑦ 子充:古代美男子的称谓.同一恋人,实为所见男子.毛《传》:“子充,良人也.”王先谦《集疏》:“子充者,子,男子之美称.孔《疏》:‘充,实也,言其性行充实.’故曰子充.《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子充谓性行之美也.”
  ⑧ 狡:狡狯,狡猾.郑《笺》:“狡童,有貌而无实.”朱熹《集传》:“狡童,狡狯之小儿也.”
  后两句出自《诗经·小雅·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4,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谢谢哈!

山有扶苏,荫有荷华: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出自《郑风》中的《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1,隰2有荷华。不见子都3,乃见狂且4。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山上多有扶苏树,低湿之地有荷花。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狂夫要离去。 山上多有乔松树,低湿之地有游龙。不见美貌好男人,见个狡猾小男孩。 【注释】1.扶苏:一种小树,或称桑树。 2.隰:(xí习)《书·禹贡》:“原隰底绩。”《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诗·秦风·车邻》:“阪有漆,隰有栗。”《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小雅·信南山》:“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礼·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尔雅·释地》:“下湿曰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公羊传·昭公元年》:“上平曰原,下平曰隰。”《管子·形势》:“平原之隰。”《淮南子·时则》:“丘隰水潦。”《说文》:“隰,阪下湿也。”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 3.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下句子充,亦是古代美男子。《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4.且:(jū居)《易·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齐风·鸡鸣》:“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袁愈安《诗经全译》:“可是朝会将散去。”《诗·唐风·椒聊》:“椒聊且,远条且。”《吕氏春秋·音律篇》(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所注):“且,将也。”这里用为将要离去之意。 选自《诗·郑风·山有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