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首医校长饶毅怎么了
- 2、走出疫情的趋势能否逆转(疫情的走向趋势)
- 3、疫情明年能结束吗
- 4、钟南山院士发表重要讲话,张文宏提出不一样的观点,该信谁?
- 5、媲美钟南山,张文宏17年前是怎样掐死一场病毒传播的?
- 6、新冠人都要得一场病毒是谁说的
- 7、2020年中国四大抗疫英雄简介?
- 8、钟南山、张文宏等杰出的医学专家为啥扎堆在一线城市,不服务于贫困地区呢?
- 9、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禁毒宣传片是真的吗?
- 10、说说你从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身上学到了什么?
首医校长饶毅怎么了
炮轰张文宏。饶毅,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中国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走出疫情的趋势能否逆转(疫情的走向趋势)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布了《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该实事求是》的文章,开头直指媒体报道的“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的言论,表示,“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被饶毅批判的言论源自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两位行业学者的不同意见引发大量关注,也引出了“我们是否能够预测之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的问题。这不是唯一需要明确的问题。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此前,饶毅提出的争议话题还包括“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及轻症占总感染人数的99.5%以上过于乐观”“新冠疫苗可以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等。图片来源:“饶议科学”微信公众号截图核心争议:“走出疫情”的趋势能否逆转,是否能够预测之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回到奥密克戎最初被发现的2021年11月,其传播性和致病性还尚未可知。钟南山在当月的公开讲话中表示,“这个变异株很新,虽然分子基因检测发现,它在受体结合部位有比较多的变化,但是它有多大的危害性、传播会有多快、会不会使疾病更加严重,以及是否需要针对它进行疫苗研发,还要根据情况来判断。现在下结论为时太早”。一年多过去,人们发现,全球疫情形势因为奥密克戎的出现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健康时报报道,张文宏的“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的言论出自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的发言。张文宏以流感举例,认为人类从来不以消灭一种物种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标,而是随着人类接种疫苗和普遍感染,会与传染病维持在一定的稳态,这是新冠病毒将面临的局面。他指出,目前,各种研究可以看出,接种疫苗后新冠病毒演变的数量大幅减少,目前看到的只有奥密克戎毒株胜出,且这个家族诞生一个传播更快的毒株已经很困难。资料图图片来源:摄图网-401695570目前,网上难以搜寻当日直播回放并获得更完整的表述,但在发声的专家中,这一观点较为常见。如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在上半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之间也会优胜劣汰,传播性越来越强的毒株将生存下来,淘汰掉传染性较弱的毒株。此外,按照自然规律,病毒的传染性与致病性是成反比的,传染性越强,致病性就会下降。而这些观点均招来了饶毅的反对。12月3日,“饶议科学”发文对金冬雁“言论中与科学事实不符的说法进行勘误”,认为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相对以前毒株较低,但从原始株到DeltaVOC,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并未减弱。新冠病毒既可以向致病性更强的方向变异,也可以沿着增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方向进化。而最近出现的XBC等Delta/Omicron重组毒株,就很可能兼具免疫逃逸能力和较强的致病性。换言之,尽管新冠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流行遵循了传播性加强、致病性减弱的规律,但这可能不是新冠疫情的全部故事。今年上半年,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曾表示,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往同时兼具高致病性与高传染性的亚种方向进化,只是这种几率比较低。或因于此,饶毅在12月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明确表示,“以后毒株的致病性不能预测”。更多争议:感染奥密克戎是否真为自限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德尔塔少还是多?对新冠相关观点表示反对,这不是饶毅的第一次,期间还有其他研究者的身影。12月3日~12月6日。“饶议科学”在与金冬雁往来的2篇文章,是一位“新冠一线研究者”对金冬雁18则说法的反对,其主要观点包括“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及轻症占总感染人数的99.5%以上过于乐观”“新冠疫苗可以防重症,不能防感染”“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高于德尔塔”等。以下为每经记者整理的双方观点:资料来源:“饶议科学”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肿瘤情报局》每经记者刘国梅制图一些共识:奥密克戎死亡病例依然存在且在增加,防护意识不能随着“段子”而松懈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目前国内防疫工作已经进入“下半场”,工作重点也从避免感染到避免重症转移。在新冠感染人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尽管业内专家就特定话题的争辩没有停止,但其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地,一些殊途同归,通过辩论不断精确的表达为公众提供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指导。但也需要公众擦亮眼睛,看清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例如,12月22日,“金冬雁: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的词条再上热搜,但搜寻相关报道便可发现,其完整表达系“我推测,只要不出现免疫性超强或致病性超高的新变种,全球新冠疫情正在走向终结”。这些前置条件是立论根本,却容易在传播中被弱化甚至消失。另外,无论是学者争辩,还是各类科普,最重要的是落在实践上,理清需要严肃讨论的事情。比如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奥密克戎主导下的新冠肺炎的危害性有多大?人们的防护意识到了松懈的时候了吗?新冠疫苗的接种应该如何进行?因为感染新冠死亡的病例中,其原因是什么?在常说的脆弱人群之外,感染新冠离世的病例又敲响了哪些警钟?这些问题有些还在争辩的过程中,但主线从未改变,其中推进新冠疫苗的接种就是一条。免疫学学者周叶斌在《新冠病毒是在越变越弱吗?》一文中表示,我们观察到目前的主流病毒株——奥密克戎比以往的新冠主流病毒株在致病性上有减弱。科学家也解密了这一现象背后的一些生物学机制。但是,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很高,造成的健康危害也一点都不“弱”。而在不同地区,疫情走向和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群的免疫基础。未来,关于新冠问题的种种争辩不会消失。公众和专家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要太聚焦于情绪化争辩,达成防护方面的共识更重要;而公众在积极应对新冠感染的同时,应避免各种“段子”诱发的盲目乐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参考资料:1、饶毅:如何看待三年疫情?s?id=1751926807273115982&wfr=spider&for=pc2、张文宏:走出疫情已成定局,今冬重点保护好脆弱人群s?id=1752527999421106607&wfr=spider&for=pc3、商榷:香港大学金冬雁教授的说法与新冠病毒的事实s/xu5AFD1Unohj5NrzCohi_g4、金冬雁与饶议科学商榷:奥密克戎有没有后遗症?和流感有没有区别?c/s/v002xOyv3N3CtQKE8icKJb64s0--6079sa2q2ov--xyRaP45I5、奥密克戎真的无需担心吗?—再与金冬雁教授商榷s/VlD0S6YUfkQsRjn0ZQc1mw6、陶斯亮:大疫当前,请嘴下留情s/8pVCTplu6LhBU8tRYs2O-g7、新冠病毒是在越变越弱吗?s/AYluJy1DzLhPPreN6JTxeQ
疫情明年能结束吗
在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病毒就开始了第一波冲击,对很多城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郑州等等,病毒几乎把很多人都给撂倒在地,只能等待慢慢恢复起来。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播性,真的是相当强。很多人哪怕是足不出户,依然被感染,真正是无孔不入,可能正如大家所说,空气里都有奥密克戎的味道。所以,你想逃也逃不掉。无奈,只好被病毒感染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病毒感染没事,但还是有极少数人会有性命之忧。尽管如此,很多顶级专家都宣称,疫情即将要结束了。张文宏医生就宣称走出疫情已成定局,这句话还遭到了科学家饶毅的怒批。认为张文宏就是胡说八道,根本不懂病毒学等等。其实,除了张文宏医生外,钟南山院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在明年4月底疫情会结束,大家的生活恢复正常。当然,并没有说彻底结束。【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钟南山院士发表重要讲话,张文宏提出不一样的观点,该信谁?
两个都是需要相信的,每个不同的医生都有不同的观点,是目标都是一致的。
应该要相信钟南山院士的讲话,他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也是比较负责任。
我觉得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走势去看,并不是说相信谁不相信谁,每个人的观点都是非常正确的,都是有一定的见解的。
疫情不断的三年,也是人们正常生活被不断干扰的三年,未来的疫情态势将会怎样呢?作为普通人的你我,自然希望疫情能早日过去,可是,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应当听取防疫专家的意见,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医生的表态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都可以相信。
那么对于未来的疫情态势,钟南山院士曾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以下看法:
1. (新冠)可能是长期存在的,但是,病毒的大规模传播是可以控制的。
2. 中国会在动态清零中逐步开放。
二. 怎么理解钟南山院士对未来疫情走向的看法?1. 和新冠病毒的斗争仍然是一场持久战。
其一,人类曾经错失了战胜新冠疫情的良好机会。
如果有战胜新冠疫情的良好机会,也应是在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个年头,只是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不仅不和中国为首的国家一起积极抗疫,还采取了消极的躺平政策。
其二,新冠病毒在通过不断的变异来适应人类。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疫情三年,新冠病毒一直在通过不断变异来适应人类,比如说,病毒毒性虽然减弱了,但是,传播性、隐匿性却更强了。
其三,新冠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的病毒。
人类已经在二十九种动物身上检测出了新冠病毒,其中,包括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同样是人畜共患的病毒,为什么非典就“消失”了呢?这恐怕是科学家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2. 新冠病毒虽然可能长期存在,但是,人类终将迎来抗疫的胜利
其一,人类需要通过新冠疫苗接种来建立强大的防疫屏障。
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的侵害,不过就现实而言,一方面,需要推广新冠疫苗的接种,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变异毒株的特性,研发出更有效的疫苗来。
其二,人类需要通过新冠药物来对抗和降低病毒的危害。
新冠疫苗是预防手段,新冠药物是治疗手段,有了有效的新冠药物,就可以大大降低病毒感染的病重率、死亡率等,而今,我国研发的多款新冠药物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试验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面市。
其三,人类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抗疫优势。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新冠病毒作为一种新的病毒,人类对之了解还不够多,随着抗疫斗争的继续,人类必然对新冠病毒有更多的认识,从而也可以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抗疫手段。
针对未来的抗疫斗争,张文宏医生在演讲时,也说了一段这样的话:新冠疫情在短期内不会结束,我们要需要时间来战胜这一切。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尽管抗疫斗争需要一个曲折的,乃至较长的时间过程,但是,人类终将取得斗争的胜利;作为抗疫前沿的中国,也必将在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下,逐步实现开放。对于这些,我们应有必胜的信念。
媲美钟南山,张文宏17年前是怎样掐死一场病毒传播的?
2003年非典,华山医院的翁心华教授,被任命为上海市SARS防治专家组组长。那一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1700万,全国第一。然而,上海市最终感染SARS病毒的人数,却只有8个。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任何大规模聚集性爆发。这样的防治效果,离不开翁心华教授,以及他医疗团队的努力。而在那支中国感染科梦之队中,张文宏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他之前就是阻断了传染源,那个时候的病毒是因为天气升温了才消失的。
2003年非典,华山医院的翁心华教授,被任命为上海市SARS防治专家组组长。那一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1700万,全国第一。然而,上海市最终感染SARS病毒的人数,却只有8个。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任何大规模聚集性爆发。这样的防治效果,离不开翁心华教授,以及他医疗团队的努力。而在那支中国感染科梦之队中,张文宏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2003年的时候张文宏与师傅翁心华一起竭力对抗非典,成功的阻止了病毒的飞速传播,让整个上海市仅八人被传染。这几张文宏医生火了,让他火起来是因为他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还说了一句老实话:“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所以他在网友的眼里很硬核,但其实在学生眼里他很温暖,因此学生大多都叫他张爸,而在笔者心里张文宏医生就是抗疫超人,哪里有传染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十七年前的非典,也如同这次的新型肺炎一样,来势凶猛传染极强,而在当时上海的人口众多,所以一旦被挨个传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上海那边就派了工作经验相当丰富的翁心华教授担任上海市SARS防治专家组组长,当时翁教授在华山医院任职,和他一起参加抗疫的还有张文宏,那时候张文宏对于传染疾病就很有工作经验了,所以经过师生之间的通力合作,最终偌大的上海只有8个感染者,因此后来他和翁教授还一起编辑了关于非典的书籍,在这本书中,对于非典的介绍非常全面,可谓是金典之作。
2013年的时候,上海发现了H7N9病毒,这一次可以说是张文宏医生孤军奋战,即使传染性极强,他也不顾自身安危奋勇向前,他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毕生所积累的经验,完美地把这种病毒给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从而才没导致病毒感染源传播出去。2014年,张文宏听闻非洲有上万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张文宏立刻就召集同事一起前往非洲防疫,他以及他传染科的那些同事到达非洲以后,一刻都没有松懈,每天都在竭力的阻断埃博拉病毒的蔓延。
而今年的新冠状病毒突然出现,张文宏医生再次冲向抗疫前线,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很多建议。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口罩问题,作为前线的医生,本应该带更专业的口罩才是,但是他所带的却是普通口罩,还有就是关于他的演讲,真的是大快人心,句句属实,当众人对他各种夸赞时,他却一再强调自己只是普通医生,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医生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了什么是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也难怪网友称他为“定海神针”。
新冠人都要得一场病毒是谁说的
钟南山钟南山钟南山钟南山
张文宏说的。我们和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来到我们身边。”张文宏在开场的这句话令许多网友心有余悸。
确实,正如张文宏所说,在新冠疫情之前,几乎没有人觉得应该特地去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因此所有人都被病毒“打”了个措手不及。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生活逐渐恢复,防控开始进入常态化。但人们心中依然存在困惑,面对与传染病共生的未来,普遍怀着强烈的疑虑和担忧。
其实,不仅是新冠,我们生活中一直存在许多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回顾历史,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夺走了5000万至1亿人的生命。张文宏介绍道,其实单从病毒毒力上来看,新冠病毒与那场流感病毒不相上下。之所以当年有如此高的死亡人数,一是因为公共卫生策略没有完全建立,二是因为当时没有抗菌药物治疗继发感染。可以说,当年的卫生条件和医药能力都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张文宏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超越了病毒对人类的威胁。
2020年中国四大抗疫英雄简介?
钟南山
男,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李兰娟
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李兰娟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
张文宏
男,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
1987年张文宏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先后在香港大学;2010年被选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获得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张文宏长期从事感染病与肝病专业的临床研究。2020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王辰
1962年8月出生,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德州人,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91年于同校获医学博士学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辰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中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
扩展资料:
人才培养
截至2003年7月,钟南山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钟南山从教数十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锐意创新的教学名师。
2010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钟南山亲自参与挑选和面试,从广州医学院2010级416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32名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南山
百度百科-李兰娟
百度百科-张文宏
百度百科-王辰
钟南山、张文宏等杰出的医学专家为啥扎堆在一线城市,不服务于贫困地区呢?
他们在贫困地区也没有太大的用处,谁都可以去贫困地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一线城市的,他们在一线城市也是为了救助病人。
因为一线城市的人数比较多,贫困山区的人数比较少,所以疫情一般情况下很少出现在贫困山区。
这是因为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他们的经济比较发达,而且人流量比较大,疫情传播的风险很大。
钟南山、张文宏等杰出的医学专家为啥扎堆在一线城市,不服务于贫困地区呢?钟南山、张文宏等杰出的医学专家扎堆在一线城市,我想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线城市的人口比较集中,一千多万人口集中在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人口密度大,情况也不同,所以医学专家留在一线城市,容易掌握临床状态,便于医学研究。
二是一线城市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医学专家本身就是大学的教授,学科的带头人,在大学里教书育人和在医疗研究所里进行学术研究,才能让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播给广大的医疗和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服务于病人,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贫困地区。
三是医学专家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便于学术交流,不同学科的医学专家各有所长,只有不定期的进行学术交流,才能取长补短,才能不断的促进医疗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四是医学专家在一线城市,并不等于他们不服务贫困地区,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贫困地区有需求,医学专家会毫不犹豫的去扎根到贫困地区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大医精诚的道理。
这些杰出的医学专家在大城市医院里,有先进医疗检查没备,有众多的患者就诊,有各科室的协同会诊条件,医学专家才有用武之地。患者为得到好的治疗条件,往往会到象北、上、广这种集中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城市就诊,医生接诊患者越多,病情越复杂,医生诊治经验越丰富,医生的名气也越大,医生名气越大,患者越会争相挂他的号,这是水涨船高,良性循环过程。可以说,医生的专业水平是靠先进的检测仪器、众多的患者锻炼出耒的。
如果把医学专家放到贫困地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没有了患者,哪个患者会到边远地区看病,尤其是大病、重病患者更不会来。试想,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如果半年动不了一次手术,技能基本就废了,再者,专家离开了高档的检查设备,什么ct,核磁共振,彩超等,离开了各科室的协同作战,好医生也变成了”聋子、瞎子”,他也只能看看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了,如果遇到疑难病症,也是束手无策。
医学专家的产生除了靠自身扎实雄厚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外,也需要外界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两者缺一不可。而一线城市就是这样一个好平台,他有很好的医疗配套资源,发达的医学信息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渠道多、机会多。
大多数专家也都有过到国外技术水平发达的医疗机构技术交流、进修学习等的经历,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在医学这个特殊领域里造诣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了专家。如果一个医生没有这样好的土壤,好的平台,硬件软件都跟不上,成为医学专家难度有点大。
医学专家除了解决和治疗疑难杂症治病救人外,还要承担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攻克医学领域的难关。还要培养医学人才等。他们只有在一线城市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在医学界领头的作用。如果让他们亲自服务于贫困地区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所以那些医学院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如果不能到三甲医院就职,他的才华很难得到发挥,这也是一种人才浪费。
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禁毒宣传片是真的吗?
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拍摄禁毒宣传片是真的。第33个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三位权威专家出镜拍摄了一部禁毒宣传片,从科学角度揭露毒品危害,向大家特别是青少年倡导“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
为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毒品预防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毒拒毒防毒意识,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广东、浙江、上海省(市)禁毒办邀请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倾情出镜,拍摄了这一部禁毒宣传片。
扩展资料
吸毒的危害
1、身体依赖性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体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2、精神依赖性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许多吸毒者在一而在、再而三复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课题。
3、助长传染病
吸毒不仅损害本人健康,还会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性病的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原因是静脉注射毒品者共用不洁注射器造成艾滋病感染率极高,特别是吸毒妇女,更是传播和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这是由于吸毒者本身可以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此外,吸毒妇女为了获得购买毒品的金钱,不得不沦为卖淫女,而成为各种性病和感染传播的高危人群和重要感染源。
4、危害家庭
吸毒导致大量的家庭悲剧,一旦家庭中出现一个吸毒者,就意味着贫困和矛盾围绕着这个家庭,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首先,吸毒耗费 大量钱财,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靠变卖家中财产换取毒品,致使家徒四壁。一些丧尽天良者甚至卖儿卖女,逼妻卖淫;其次,吸毒会导致婚姻死亡,家庭破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毒品
参考资料来源:环京津网—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禁毒宣传片
说说你从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身上学到了什么?
从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身上学到了具备勇敢和病毒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怕病毒感染,毅然加入到与病毒作斗争的队伍中,体现了他们崇高的生命关爱精神,值得每一个人虚心学习。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关怀与义务。社会责任感,不是那么漫无边际的事情。在一个环境里,每个人做好自己,就是给这个环境做贡献。
扩展资料: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8年8月,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钟南山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400米栏全国纪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2020年1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钟南山任组长。2020年3月3日至4日,钟南山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进行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