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春江花月夜》的原文及其翻译
- 2、春江花月夜原文?
-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及翻译
- 4、《春江花月夜》原文是什么?
- 5、春江花月夜原文
- 6、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
- 7、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 8、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春江花月夜》的原文及其翻译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原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作者生平: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刘希夷、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先诵读再讲解,让宝宝更加容易理解这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月映水波不停闪耀的样子。随:伴随,跟随。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宛转:弯弯曲曲。芳甸:芳香的草地。霰:细碎的雪粒,这里比喻月光照在花朵上的光亮。霜:冻凝的露珠,比喻空中月光的晶莹。汀:水边的平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无纤尘:一点微细的灰尘也没有。皎皎:洁白明亮的样子。月轮:月圆如车轮。初:第一次,最早。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代代:一代又一代。穷已:穷尽、停止。待:等待、等候。但见:只见、只看到。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去:离去、离开。悠悠:遥远又渺茫,或飘扬飞动的样子。青枫浦:枫是一种秋天树叶变红的树;浦是水滨滩岸;青枫浦:古地名,在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泛指游子所在的南方。不胜:不能胜,受不了,经受不起。扁舟子:扁舟:小船;扁舟子:孤独地乘船远游的人。明月楼:有明月映照的高楼,思妇所住的地方。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徘徊:流连不去。离人:离开家乡漂游在外的人。妆镜台:对镜梳头化妆的案台,化妆台。玉户:玉石镶嵌的窗户。帘:窗帘。捣衣砧:捣衣的石头、捶布石。拂还来:用手轻轻地抹去,但它又回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相望:相互眺望,相互思念。相闻:相互听得见,互相之间知道消息。逐:跟从、追随。月华:明月的光华。君:你、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闲潭:空旷而安静的水潭。可怜:可惜,让人遗憾和伤心。欲尽:将尽、快要完结,就春天快要过完了。复西斜:复:对应上句,相当于“也”;复西斜:月亮偏向西方,指月夜也快结束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沉沉:很深很深地。
碣石:山名。在河北省,离山海关不远,濒临浡海。本诗中借碣石以指北方,古代游子远戌边关的地方。潇湘:水名,指潇水和湘水,中国湖南境内的两条大河,后来成为湖南的代称。古代人有许多人被官府流放到南方,特别是湖南。因此潇湘也就成了游子流放远游之地。本诗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乘月:趁着月光明亮的时候,借着明月的光线。摇情:激荡人的心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典故解释: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
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天子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及翻译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及翻译如下: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的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原文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醉卧听雨 回答采纳率:53.5% 2008-09-08 20:58
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
好(0)不好(0)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今读xié)。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
春江花月夜的原文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诗人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的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又巧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飘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几句诗很巧,诗人没写自己的思念而写想象中的爱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对思妇的怜爱和歉疚溢于言表,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既肯定了生存价值也体现了生命意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摇曳的向往与归宿,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的实境中蕴含着梦境,这样的时空叠合、虚实相间、婉转悱恻的写法真的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诗,画中画的上品之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会于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诗人依次有序地描绘月光笼罩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富有诗意的景象,宛如一幅淡雅淋漓的水墨长轴画卷,月亮是轴心,是神魂。并且,按照时间先后来布局谋篇、安排诗歌的结构的: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如《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深情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他笔下的月是情爱的意象,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是对人类精神的不懈追求。月亮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切身感悟和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深刻认识。可见,这首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是超然的,它把“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有机地融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逐层铺展,清丽而幽美,柔婉而酣畅,宽泛而轻淡,真切而缠绵,就好似三月的雨丝缓缓地沁人心扉,弥漫着“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把大自然之景与诗人感悟之情浑然于一体,从而创造了一个哲思睿智、恬淡豁达、寥廓悠远、虚静深邃的艺术境界。
后记:
今天,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选入高中课本让孩子们赏析,也因为如此,我一个教高中的朋友向我提出一个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这首诗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次间的关系蕴含的诗意的潜质性的关联是什么?怎样逐层递进的?
我以此问题浏览了很多资料,大多是:(一)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二)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关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余下二十句: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结构上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春》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问 月之情 }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而且,这似乎就是现在教授高中生最好的教案抑或课件里的比较权威的结构层次分析了。我看过后一下子理解了朋友的疑惑,也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冷颤。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能以现代人文章“万金油似的三部曲”的规则来划分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这样的填词之作能划分段落来解析诗意吗?而且,这首诗歌是采用的《西州》格调呀。再者话又说回来,我们现代人的诗歌,尤其我们自己写的一些诗歌,谁考虑段落呀、层次呀、结构呀……这些子虚乌有的问题了?当然,我也是一家之言,就权当替正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孩子们向睿智的朋友们提出一个质疑的问题吧。欢迎来小坐的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畅谈自己的看法。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
春
江
花
月
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读作xian.第四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所以读xiá)。
斜(这里是句首,不要押韵,所以读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读作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词语解释
⑴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⑵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⑶霰:雪珠。⑷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⑸汀:水中的空地。⑹纤尘:微细的灰尘。⑺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⑻穷已:穷尽。⑼但见:只见、仅见。⑽悠悠:渺茫、深远。⑾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⑿扁舟:孤舟。⒀月徘徊:指月光移动。⒁妆镜台:梳妆台。⒂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⒃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⒄相闻:互通音信。⒅逐:跟从。月华:月光。⒆文:同纹。⒇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21)乘月:趁着月光。(22)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
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释义: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成就:《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春(chūn)江(jiāng)潮(cháo)水(shuǐ)连(lián)海(hǎi)平(píng),海(hǎi)上(shàng)明(míng)月(yuè)共(gòng)潮(cháo)生(shēng)。
滟(yàn)滟(yàn)随(suí)波(bō)千(qiān)万(wàn)里(lǐ),何(hé)处(chù)春(chūn)江(jiāng)无(wú)月(yuè)明(míng)。
江(jiāng)流(liú)宛(wǎn)转(zhuǎn)绕(rào)芳(fāng)甸(diàn),月(yuè)照(zhào)花(huā)林(lín)皆(jiē)似(sì)霰(xiàn)。
空(kōng)里(lǐ)流(liú)霜(shuāng)不(bù)觉(jué)飞(fēi),汀(tīng)上(shàng)白(bái)沙(shā)看(kàn)不(bú)见(jiàn)。
江(jiāng)天(tiān)一(yì)色(sè)无(wú)纤(xiān)尘(chén),皎(jiǎo)皎(jiǎo)空(kōng)中(zhōng)孤(gū)月(yuè)轮(lún)。
江(jiāng)畔(pàn)何(hé)人(rén)初(chū)见(jiàn)月(yuè)?江(jiāng)月(yuè)何(hé)年(nián)初(chū)照(zhào)人(rén)?
人(rén)生(shēng)代(dài)代(dài)无(wú)穷(qióng)已(yǐ),江(jiāng)月(yuè)年(nián)年(nián)只(zhǐ)相(xiāng)似(sì)。
不(bù)知(zhī)江(jiāng)月(yuè)待(dài)何(hé)人(rén),但(dàn)见(jiàn)长(cháng)江(jiāng)送(sòng)流(liú)水(shuǐ)。
白(bái)云(yún)一(yì)片(piàn)去(qù)悠(yōu)悠(yōu),青(qīng)枫(fēng)浦(pǔ)上(shàng)不(bú)胜(shèng)愁(chóu)。
谁(shuí)家(jiā)今(jīn)夜(yè)扁(piān)舟(zhōu)子(zǐ)?何(hé)处(chù)相(xiāng)思(sī)明(míng)月(yuè)楼(lóu)?
可(kě)怜(lián)楼(lóu)上(shàng)月(yuè)徘(pái)徊(huái),应(yīng)照(zhào)离(lí)人(rén)妆(zhuāng)镜(jìng)台(tái)。
玉(yù)户(hù)帘(lián)中(zhōng)卷(juàn)不(bù)去(qù),捣(dǎo)衣(yī)砧(zhēn)上(shàng)拂(fú)还(huán)来(lái)。
此(cǐ)时(shí)相(xiāng)望(wàng)不(bù)相(xiāng)闻(wén),愿(yuàn)逐(zhú)月(yuè)华(huá)流(liú)照(zhào)君(jūn)。
鸿(hóng)雁(yàn)长(zhǎng)飞(fēi)光(guāng)不(bù)度(dù),鱼(yú)龙(lóng)潜(qián)跃(yuè)水(shuǐ)成(chéng)文(wén)。
昨(zuó)夜(yè)闲(xián)潭(tán)梦(mèng)落(luò)花(huā),可(kě)怜(lián)春(chūn)半(bàn)不(bù)还(huán)家(jiā)。
江水(jiāngshuǐ)流(liú)春(chūn)去(qù)欲(yù)尽(jìn),江(jiāng)潭(tán)落(luò)月(yuè)复(fù)西(xī)斜(xié)。
斜(xié)月(yuè)沉沉(chénchén)藏(cáng)海(hǎi)雾(wù),碣(jié)石(shí)潇(xiāo)湘(xiāng)无(wu)限( xiàn)路(lù)
不(bú)知(zhī)乘(chéng)月(yuè )几(jǐ )人(rén)归(guī),落(luò)月(yuè)摇(yáo)情(qíng)满(mǎn)江(jiāng)树(shù)。
扩展资料:
全诗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原文: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_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译文:操行,有一直贤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才能高超品行高洁,不可能保证凭此一定会尊贵;才能浅薄品行恶劣,也不可能因此就一定要卑贱。有的人才能高超,品行高尚,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的人才能薄陋,品行恶劣,得遇时运,地位在众人之上。不同时代各自有用来选“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用来取得功名的办法。晋升在于受到赏识,滞黜在于不受赏识。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赏识;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没被赏识啊。所以只要被赏识,有的尽管品行恶劣,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得到尊位;不被赏识,有的尽管持有高洁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处于下位。因此,被重用还是遭贬斥,原因不是一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有大才干的臣子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君臣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没有任何技能,而是凭姿色受到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