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终如始,慎终如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5 20:44:36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是一个中文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读音:shèn zhōng rú shǐ
表达意思:谨慎地对待结束,就像开始一样,形容做事自始至终都谨慎。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慎终如始”例句
1、他没有做到慎终如始,竟这样荒唐可悲的过早离开了人间。
2、皇上能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真一代明君也。
3、另一种解释是教人慎终如始,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始终如一。

慎终如始的意思

慎终如始的意思是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慎终如始,是汉语词汇,拼音:shènzhōngrúshǐ。慎:谨慎;如:象。出处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终如始,体现的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与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观点是一致的,都突出强调做人做事要贵有恒,善于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长期坚持,锲而不舍,方能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功效,如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注定功亏一篑。
慎终如始,体现的是表里如一的品行操守。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看一时一事,而是看一生一世。一个慎终如始、心笃志坚的人,任何时候都能够做到心境平和,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反观那些内心脆弱、表里不一的人,在面对切身利益等问题时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一旦愿望不能实现,便跟怨天尤人,自毁形象,令人叹息。

慎终如始是什么意思

慎终如始的意思: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
【释义】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示例】《荀子·议兵篇第十五》:“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用法】作谓语、定语。
【拼音】shèn zhōng rú shǐ。
【近义词】慎终如初、慎终若始、慎终承始。
【反义词】虎头蛇尾。
慎终如始造句
1、皇上能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真一代明君也。
2、大家可以惊羡,但决不可气馁,只要你们慎终如始,不放过任何一次提高修为的时刻,属于你们的机会早晚都会到来,但能不能抓得住,就要看你们自身的实力。
3、防意如城,远离腐败筑堤坝;慎终如始,恪守桑榆重晚节。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良好形象的树立需要终其一生的努力,而败坏这种形象只须一个简单的动作。写好人生的“点睛”之笔,留一个完美、干净的背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是什么意思

意思: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读音:慎终如始 [shèn zhōng rú shǐ]。
引证:肃矣我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晋·陶潜《命子》诗。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例句:工作已经进行到快要收尾的时候,这当口更要认真对待,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近义词:
一、善始善终 [shàn shǐ shàn zhōng]
释义: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引证:不如早达时务,~,全了恩人生前一段美意。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五。
出处:《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例句: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这种精神很可贵。
二、全始全终 [quán shǐ quán zhōng]
释义:全,完备,齐全;终,结束。从头到尾都很完善。形容办事认真,有头有尾。
引证:自今以后,各供其职,务要~,方不致贻国人之笑。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九回。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又教他降灾贻害,反为不美。”
例句:做事要~,不能半途而废。

慎终如始的意思

慎终如始,是汉语词汇,拼音:shèn zhōng rú shǐ 释义: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出自《老子》。
释义: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例句:
《荀子·议兵篇第十五》:“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晋·陶潜《命子》诗: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唐 太宗徐贤妃《谏太宗息兵罢役疏》:伏惟抑意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滋重德,择后是以替前非。
《宋史·苏易简传》:“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是什么意思

拼音:shèn zhōng rú shǐ解释: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例句:肃矣我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晋·陶潜《命子》诗)

慎终如始的上一句是什么?

慎终如始的上一句是什么?
原文: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终如始
不忘初心
问题:慎终如始的上一句是什么?
回答:
出句:慎终如始;
对句:谦复似初。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语出《道德经》六十四章。意谓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它的上一句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道德经》六十四章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作品简介
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慎终如始文言文

1. 慎终如始原文 慎终如始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
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口口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口口而鄙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53166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口口;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口口。
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以败俗,其何故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日:“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帝王登位定都,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贵忠良而鄙视奸邪谗佞之人,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
然而受命登极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岂不是以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

所言确实不错呀。
2. 文言文翻译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
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 【参考译文】: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
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
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
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
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
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
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
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3. 论马 文言文翻译 南宋·岳飞《论马》【译文】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
给它披挂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
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适逢收复襄阳,平定杨么,不幸相继而死。
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
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原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
臣有二马2,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3,饮泉一斛4,然非精洁5,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而驰6,其初若不甚疾7,比行百馀里8,始振鬣长鸣9,奋迅示骏10,自午至酉11,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12,若无事然13。
此其为马14,受大而不苟取15,力裕而不求逞16,致远之材也17。值复襄阳18,平杨么19,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20,饮不择泉。揽辔未安21,踊跃疾驱22,甫百里23,力竭汗喘24,殆欲毙然25。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26,好逞易穷27,驽钝之材也28。【注释】:1、“骥不称其力”二句: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这两句话见《论语·宪问》。骥:良马名。
称(chēng):称道,赞许。2、臣:我,岳飞自称。
3、噉(dàn):同“啖”,吃。至:达。
刍(chú):牲口吃的草。4、斛(hú):量器名,也是一种容量单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
5、然:但。精洁:指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
不受:不食饮。6、介胄(zhòu):指给马披上铠甲、头盔。
介:甲,用作动词,披甲。胄:头盔,用作动词,披胄。
7、若:好像,似乎。疾:快。
8、比:等到。9、振鬣(liè):竖起马鬣。
鬣:马脖子上的长毛。10、奋迅:振奋起来,加快速度。
示骏:显示出骏马的品质。11、自午至酉:从中午到傍晚。
午: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酉: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12、褫(chǐ):夺取衣服或带,这里是脱去,解下的意思。不息不汗:不喘气,不流汗。
13、若无事然:像没事一样。14、此其为马:这样的马。
15、受大:指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多而且精。苟取:随便取用。
苟:苟且,随便。16、力裕而不求逞:力量充沛而不逞能。
裕:充沛。17、致远之材:能行长途的良马。
18、值复襄阳:值:正当,适逢。复:收复。
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率军收复襄阳等六郡。19、平杨么(yāo):杨么,名太,龙阳(今湖南汉寿)人。
1133年(绍兴三年)夏,被推为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军总首领,称大圣天王,有众二十余万。1135年(绍兴五年),被岳飞所破。
20、秣(mò):喂马的饲料。这里作动词用,吃。
21、揽辔(pèi)未安:拉住缰绳还未坐稳。辔:马缰绳。
22、踊跃疾驱:跳跃起来奔驰。23、甫:刚刚。
24、汗喘:淌汗、喘息,均作动词。25、殆(dài)欲毙然:像死了一样。
殆:近于,几乎。26、寡取易盈:需求不多,容易满足。
盈:满足。27、穷:这里指力气耗尽。
28、驽钝之材:低下的劣马。驽(nú):劣马。
钝:刀不锋利,比喻劣才。【拓展资料】:百度百科-良马对《论马》节选自《良马对》,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用问对形式谈良马和劣马,形式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内容嘲讽与斥骂兼具。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的良马,用以喻栋梁之才,但却不容于社会,相继以死。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劣马却活得长久,却能苟合于世。
这篇散文以良马、驽马为喻,来论说人材,确实是有真知灼见。文章短小精悍,意蕴深远,值得细细品读。
作者简介:岳飞(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为秦桧陷,被害于大理寺狱。
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宋史》有传。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岳武穆集》十卷,不传。明徐阶编《岳武穆遗文》一卷。
词存三首。创作背景:宋高宗赵构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从容与谈用兵之要”,接着问岳飞:“卿在军中得良马否?”于是,岳飞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回答了高宗的询问。
后除岳飞为太尉,加食邑五百户,实封三百户,继又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三月扈从高宗至建康,论恢复大计。
此时为岳最得志的时期,《良马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什么意思?

原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做事情如果到结束的时候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本,生于毫末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⑦,常于几成而败之⑧。慎终如始⑨,则无败事。
【注释】
①持:把握、把持。
②未兆:尚未显现。
③脆:弱。泮:解散。
④毫末:原指细毛的末端,此处喻事物极细微的萌芽。
⑤累土:一堆小土块。
⑥执:操持。
⑦从事:行事,办事。
⑧几成:接近成功。败之:把事情搞坏。
⑨慎:小心对待。
【今译】 局面安定之时,容易把持。事情尚没明显的迹象时,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化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打散,(所以)要在事物没有发展之前就处理好,在祸乱没有产生之时就要有所防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而逐渐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建筑而成的,千里的征途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如果对事物有所作为,就要失败;对事物进行操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无为,就不会失败,不去操持,也不会失去。人们办事,常常在快要成功之时而失败。(如果)能谨慎地对待事物,始终如一,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追求的是往往被别人所忽略的,不看重珍奇异宝。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用以矫正众人的过失,以引导万物归于自然之性,但不敢妄为。